中文班学年论文《论伤痕文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伤痕文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引言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伤痕文学最出现是四川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伤痕文学一出现便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随后文学界便涌现出了大量的伤痕文学作品,成为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文革时期那些痛苦的日子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在文革的十年人民尤其是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的画卷。由内置外地否定了“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伤痕文学因其历史的局限性和处于文学创新的先锋,它存在着一定得局限性,其表现在它对文革的否定和反思不够彻底和透彻,沉浮于历史浩劫发生的表面,文学语言中有些许左倾的不成熟的思想,悲剧文学里的悲剧精神不够明显等。

尽管伤痕文学存在着一定得局限性,但作为一个时代的“证言”,“伤痕文学”在真实记录那一时代的血泪方面有着极其重大的实现意义。随着时代的反思,我们的文学也才能一步步向前发展。“文革”题材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作家挖掘人性、

内心的空间。

一、伤痕文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文学现象都是一定的历史现象的组成和外现,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起点的。这种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灵创伤。但这只有在挣脱了精神枷锁、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这是伤痕文学喷发的历史根源。

(一)伤痕文学背后的政治色彩

在经历了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以及文革的十年“红色经典”式的样板文学之后,中国的文学与政治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文学避免不了为政治服务的大前提。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共中央正处于破乱反正的大局面,邓小平在十一届三种全会上提出了要实事求是,纠正当在左倾道路上的错误思想,对文革中的错误提出反思和纠正。

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提到“伤痕文学提法的出现,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作品的大量出现。”[1]在这里,他认定的“伤痕文学”的关键词为:揭露,悲剧。这也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里伤痕小说存在的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揭露了政治的错误,书写了人民生活的悲剧。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伤痕文学应运而生,可以看出,反思文学虽然是对曾经的政治的一种批判和控诉,但它仍是在为当时的政治所服务。当时的伤痕文学作品,或以悲欢离合的故事,或以鲜血淋淋的场景,对长达十年的大动乱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精神创伤予以了“自自血,声声泪”的强烈控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与当时的政治倾向存在一定得同向性,因而伤痕文学才能够拥有着如此广泛的平台和燎原的发展速度跟趋势。在北京作家刘心武在《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上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之后,一时间控诉“文革”、抚痛伤痕的作品一发不可收。随后,各个阶层,各种文化背景,各年龄层次的人争先阅读,一睹为快。

(二)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具有实质性变革意义的新时期文学发端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伤痕小说”,它连同接踵而来的“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汇成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潮流。这是一个以现实主义为审美的取向的小说创作潮流,它在多方面接续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有选择地接受了西方现代小说技巧方法和艺术观念。[2]

伤痕文学虽一直在文坛上有着不同的评价,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认可伤痕文学在引导着中国新时期文学方面的重要作用。伤痕文学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受到了西方现代小说的技巧方法和艺术观念,揉入了西方的悲剧意识,是中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学发展的一外在体现。

二、伤痕文学历史价值

(一)伤痕文学在政治方面的价值

就伤痕文学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氛围而言,1976—1980这段时间的社会政治思想正处于破旧立新的激烈变化时期。“文革”时期的政治思维方式依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从伤痕文学出现后频繁的争议中显而易见这种状态,如当时由于大量伤痕文学作品的出现,使得当时的文艺干部对此写作影响的担心,如当时任广东省委宣传副部长的黄安思发表了《向前看啊!文艺》的随笔,关于伤痕文学是“歌德还是缺德”的文章引发的论争。[3]这一时期的文学论争,始终与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关系的疏松紧密始终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文艺政策保持着亦步亦趋的状态。

由上可见,伤痕文学对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也有着一定得影响力,文艺在很大的一种程度上是为政治服务的。在当时有一种文学导向的作用,引导社会大众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性,树立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也是伤痕文学对社会最重大的意义所在。

(二)伤痕文学对文学启蒙的价值

在某种程度上,伤痕文学的写作及传播起到了文学启蒙的作用。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学界、思想界等的论争状况,使得“十七年文学”

堆积至今的文学问题发展到了必须进行认真讨论和确认文学性质的阶段。如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问题、文学的标准问题。伤痕文学使得长期禁限于极端政治写作的文学获得了解放。政治化的“十七年文学”及阶级斗争思维登峰造极的“文革”文学造成的文学人形及人道主义内涵缺失与匮乏的瓶颈期被打破,有了重新表述的可能。

过去文学作品中被禁止的个人生活、个人情绪、个人感情、个人思想获得了表现的文学空间。人们压抑已久的对于“文革”政治的愤懑情绪得到了决堤式的大宣泄,极端政治化左倾政策造成的社会的畸形状态,对人性的的极大摧残,个人尊严被践踏,个人权利被剥夺的悲惨状态。个体的痛苦记忆在提倡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得到了及时的表现。伤痕文学对于阶段斗争思维模式的超越,并在此基础上,使现实主义文学的本质,文学与现实精神本质的一致——文学真实精神得到了恢复。而这种比较宽松的文学环境,给新时期的文学家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考的氛围和空间,激发了作家的思考。

伤痕文学作家们自觉地参与到了思想解放的思考中,借助于文学实践着政治和文学思想启蒙的努力。

(三)伤痕文学在转化中的意义

十年“文革”的政治浩劫给全社会的中国人到来了无尽的创伤,这在伤痕文学的作品里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控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伤痕文学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劫后的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文革”所造成的无尽伤痛的抚摸,不再满足于泪水的倾诉。回过头来人们开始思索造成痛苦的根源,应该由谁来承担这个责任,于是一个新的文学流派迅速升起,这就是“反思文学”。

其实,纵观整个伤痕文学作品,作家在描写人们遭受身体上的残害和精神上的折磨时,已经有意或无意地反思造成这样历史的原因,而且把矛头指向了这个社会政治,开始了质问。也正是因此,才使得作品有了一定得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反思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自我反醒的产物,他与伤痕文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截然不同的区分,正如何西来所说的:“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4]

三、伤痕文学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