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读书笔记归纳.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书报告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是胡文仲教授于1998在北京编写的。
胡文仲,1935 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苏。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外国文学》主编。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文学科组成员。现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高校英语口语协会会长。由于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他共出版了专著6部,教材4部,编著10部,译著5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并一直享有盛名。
早在80年代初期胡文仲就开始对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在国外的生活学习使他更加明白了学习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重要性。回国后他也多次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但随着更多的学习和研究,胡文仲发现目前我国的研究一般性的探讨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研究比较少,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际方面遇到的问题,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因此,他开始编写《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例能够帮助不同层次的读者普及跨文化知识和理论,作为他们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的入门向导。
首先,对本书进行简单的概括介绍。《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共有十二章,被作者概括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二章)主要是为跨文化交际进行定义及对跨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解,并对跨文化交际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史及其成就做了详尽的描述。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四章)是作者对文化和交际的定义,特征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第五章至第九章)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这一部分内容被作者依次分为了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经营管理;在这几章中,胡文仲教授对每一个过程的作用和特征都通过举例做了说明。第四部分(第十章)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个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因此,作者就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价值观的特点、有关价值观的研究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第五部分(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的内容为提高跨文化意识,也就是教人们如何在实践中应对跨文化的有关问题。
胡文仲编写的这本书在很多观点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就像之前的文章大都只侧重于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一个角度,仅仅关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言交际方面遇到的问题,没有更
深入的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在前言里就有所提及,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多学科的学问,涉及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等。所以说这本书能够更全面的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其次,作者也对跨文化交际提出了不同的理解,作者认为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这就说明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经过作者这样的总结,我们读者也就更能清晰地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在之前的跨文化交际学习中,我一直都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都是由长期不同的生活环境导致的,而在阅读了《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后,我才明白不同民族或是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都是由其价值观决定的,也对跨文化交际学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胡文仲提到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个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它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也就是说价值观是主,信念、态度是从。从实践的角度考虑,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如何进行交际,而交际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
在此书中胡文仲把价值观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点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也正是为他之前几章中提到的不管是对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也好,还是过程也罢,都做了一个很有力的证明。因为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所以在研究跨文化交际时,我们应该首先去研究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对它们主流文化有了大的了解后才能够更好的对它们所涵盖的个别部分(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个人)之间的差异进行理解。据我所知,在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尺度时,人们往往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概念来解释跨文化的差异。就像在做自我介绍时,个人主义更在于强调我是谁、我有别于他人的特殊性。而集体主义的视角却与此相对,它们往往更倾向于强调于他人的关系和群体的身份,比如家庭身份,职业身份,或其他群体身份。一般来说,在个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比较强,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相对松弛一些,显得不那么紧密,而在群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相对少一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显得密切。在美国,个人主义的生活态度往往表现在工作环境中。比如,不少雇员因为喜欢目前生活的地方而拒绝工作调动,有人开展“雇员月”活动,还有人在职业访谈中敢于畅所欲言等等,这
些都是个人主义行为的表现。与此相对,在日本的工作环境中,专供个人用的办公室和单间比较少,在集体会议前先达成一致意见以避免会上出现辩论和分歧,诸如此类,都反映了集体主义的倾向。这种差异并不是说采取集体主义取向的人没有个性,也不等于说采取个体主义取向的人没有团队精神。但是这种差异的确表明我们不仅在如何看自己、看别人的方法存在差异,而且在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取舍上也存在着差异。这也正是我们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了文化的不同,而文化的不同又导致了我们在对待事情时的态度和行动的不同。
就像胡文仲所提到的,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它始终贯穿于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所以接下来,我想通过价值观来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非语言交际进行进一步的阐述。非语言交流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周围凡影响交流或传达某种信息,而又不属于语言的一切都是非语言的。我下面介绍主要的两种非语言交流方式----体态语言、空间和时间语言。体态语言就是我们所说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比如在泰国,他们认为头是不能随便被别人触摸的,只有至高无上的人才能碰触,而在我们中国,长辈见了晚辈,亲昵时都会摸摸对方的头,以表示对你的喜爱。这就是价值观与文化的不同。对于空间和时间语言就更好理解了,英语国家对于从拥挤的人群中传过去有所顾忌,所以通常双手开路,说抱歉,往往不愿意用身体去挤;而中国人安于拥挤的情况。在时间观念上更是有很大的差别,单时制的人们(北美、北欧、西欧、中国)把时间看作是一条直线,可以切割成一段一段,他们强调时间表,强调事先安排;多时制的人们(拉丁美洲、中东)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强调人们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而不强调一切都按照时间表。其次,英语国家的人时间观念很强,如果提前约好时间见面肯定会准时到达,而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会相对弱一些。因此,不同的民族对于时间有不同的概念和态度。即使在同一民族同一国家,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导致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大家对于时间仍抱有迥然不同的看法。
当然,价值观虽然相对稳定,但却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实际上,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价值观往往也会随之变化。所以,我们观察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而是要考虑到传者和受者的周围的群体以及整个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决定文化,而文化同时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胡文仲教授编写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虽然理论部分不多,但看待问题的角度却很深入,有助于启发和指导我们的学习;而且语言简练,思路清晰,有助于各个层次的人群去学习和研究。目前,全球的经济化推动了跨文化的交际,所以跨文化交际学就变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