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文献综述

摘要:王守仁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更是一位具有深谋远虑的教育家,他从致良知的哲学观点出发,提出了儿童教育体制,希望教育可以使人达到“明人伦”的思想境界,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当时是别具心裁的,而且在现代的今天也有许多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教育思想

前言;本文献针对王守仁的儿童教育的思想,我从图书馆的资料库查找了数十篇的论文,总结各位学者在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方面的建树,以便对王守仁教育思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涉及学科为教育史,所引用的论文的时间段在2008—2011年。

从古至今,无数的学者致力于王阳明教育思想的研究,而在儿童教育这方面,可以总结为以下的六方面。首先,王守仁的儿童教育之目标—“明人伦”,“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因此“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也。”儿童时期的“明人伦”并不是把伦常之理注人于心而只是引发儿童本性内原已具有的东西,通过“致良知”使其“明人伦”,从而使儿童为善。

二、儿童教育之核心思想—顺应儿童发展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儿童更多地被看成是“小大人”,教育教学单调枯燥,脱离儿童实际,束缚儿童天性。王守仁批判这种儿童教育,认为儿童期是人

生的一段特殊发展时期,是幼苗萌芽的时期,有很大的教育潜能。首先要顺应性情,保持天性,他认为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与心理特征进行,要符合儿童的成长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同时,他最强调的是,儿童和成人有根本的区别.“大抵童子之情,乐她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摧挠之则衰萎。”他认为,按照对待成人的方法去教育儿童,肯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教育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山发,采取“栽培涵养”的“诱”、“导”、“讽”的方式,来代替“责”、“罚”的教育方法.同事他强烈反对体罚行为,他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德育思想:王守仁始终把“明人伦”作为儿童教育的终极目标,其实质是对“德”的追求,有学者认为王守仁重视的德育教育,从“致良知”的理论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外界市侩思想的影响也最小。因此,教育要及早抓起,这样才能尽量保留儿童的“良知”,使其减少蒙蔽。同时,王守仁认为通过对儿童“德”的教育与其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大大提高了德育的教育效果。另外,他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涉及到对儿童身体的锻炼,注意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很大的先进性。

四、教育内容多样,王守仁认为教育要全面诱导,不执一偏,“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针对当时儿童的教育内容及其单一的不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也不利于儿童全面发展,应该在传统的“读书”之外,增加“歌、诗、习礼。为此,

他特意在《教约》中制定了一份课程表。

五、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王守仁认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儿童教育和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他指出:“各童生之家,亦各通行戒伤,勿在隆师重进,教训子弟,勿得因仍旧染,习为偷薄,咎由自取.”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初始,家长一定要为儿童树立典范,言传身教,切不能沾染恶习,影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社会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它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的。王守仁认为社会风俗的好坏,是关乎社会治乱的大事。而社会风俗的好坏,就在于社会教育的程度。要想改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就必须重视社会教育。

六、减轻学生负担,王守仁提出“学有余力”的教育观点,主张“盘其资察能二百字者,止能授以一百字”,“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抽熟”。在他看来,要求过高,内容过多,则会超出儿童的接受能力,这样不仅会增加儿童的负担.还会影响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同饮食过度一样.会影响刃部消化。

还有的学者研究了王守仁教育思想与当代儿童,她们认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的观点体现在他的儿童教育的建议上,一、以人为本,构建着眼于儿童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其昏蔽’,去掉蒙蔽保存人的‘良知’,即“致良知”每个人都有“良知”,因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儿童期的“良知”所受的蒙蔽最少,此时开始教育,收效最大。因此,教育应从儿童时期开始抓起,将教育的目光重新转回到对人本身的关注上来。对儿童教

育来说,应以“明人伦”为目的,也就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陶冶儿童的道德意志,形成儿童的道德行为,发展儿童的智力,使儿童身心得以和谐健康发展。另外关于独立思考,躬行实践,王守仁认为圣人与愚人没有不同。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权威,每个人只要努力体认自己的“良知”,就能够成为“圣人”,从此观点出发,王守仁提出在儿童教育中,要尊重儿童的独立性,提倡儿童的独立思考,反对权威崇拜、人云亦云。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王守仁认为虽然人人都有“良知”,但每个人的资质、才力各不相同,不但圣人与常人之间有差别,即使是圣人与圣人之间也存在距离。所以,“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等同,”他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资质来选择施教的内容、分景和方法。教师教导学生也不能千篇一律,教学也如此,“与人论学,亦随人分限所及”这里的“随人分限所及”也就是教学要循序渐进,教学的分景要照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拔苗助长,因此在儿童教育中,他主张教学要少而精,虽然王守仁没有明确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但是,他已经认识到教师既不能提出超越儿童能力的要求,也不能过于迁就儿童的现有能力。追后是关于教学相长,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观。王守仁对传统的“师道尊严”嗤之以鼻,认为这种师生观只会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惟师命是从,毫无主见的书呆子要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就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教学中,他对学生毫无架子,不但在态度上对学生和蔼可亲,而目还鼓励学生“谏师”他认为学生和老师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别,但是这种差别不是地位上的,也不是绝

对意义上的差别,而仅仅是闻道先后,知识厚薄的相对差别,因此师生关系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帮助的关系。在知识面前,师生关系甚至可以互换,学生固然应该向老师学习,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他指出圣人都会犯错,何况教师,犯错了就必须改,只要知错能改,就是一种进步。因此,他欢迎学生对他进行批评,他认为这样可以使师生双方得到提高。

启示:我们回顾王守仁的和谐的儿童教育思想,虽然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些许的封建纲常的成分,但是,其理念和实践对我们当下的教育改革还是有许多教益的。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沉迷于对物质的迷恋,丧失了人的精神性,教育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工具性目的:从国家层而上看,教育要满足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家庭层而上看,教育要满足家长对孩子未来的计划,要让孩子日后能找个好工作学校变成了智力的训练场,成为了各种证书的培训机构,德智体美等全而发展变成了空谈然而,谐社会是由和谐的人缔造的,而和谐的人必须是人格健康的人离开个人人格的完满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是空谈。虽然王守仁所提倡的人格完善的内涵—“明人伦”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他至少提醒了我们,教育应关注到人的精神世界,而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现在的分数、未来的职业和将来的报酬上。其次,对学生地位认识的启示王守仁的教育实践最终取得了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摆正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他提出,儿童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具有创造性的人,应予以充分尊重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极大启示在提倡人木主义的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