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中的重要性和审计中的重要性之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12期(总第79期)
沿海企业与科技
COASTALENTERPRISESANDSCIENCE&TECHNOLOGY
NO.12,2006
(CumulativelyNO.79)
会计中的重要性和审计中的重要性之比较
李婉莹
[摘要]重要性概念是为了体现会计和审计工作中的成本效益原则而提出的。不同国家对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的概念有不同的描述。会计中的重要性和审计中的重要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在应用时需要注意相关问题。
[关键词]会计;审计;重要性;比较
[作者简介]李婉莹,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象山分校,研究方向:西方会计理论,浙江象山,315700
[中图分类号]F233;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6)12-0140-03
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的理论及实务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对会计信息披露和审计意见的形成,对减少会计和审计的工作量,提高会计和审计的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等,均有重要意义。
一、重要性概念的提出
(一)提出重要性概念的原因
对会计而言,提出重要性概念一方面是为了遵循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可被认为是特定用户在处理大量数据而无能为力时所设定的一个取舍条件。如果对一切会计事项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采取一视同仁的会计处理办法,必将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却不一定能带来额外收益。因此,对于不重要的次要信息,可以简化处理。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信息过载。将重要的信息和不重要的信息并列起来不分主次,会给报表使用者带来阅读上的不便;同时,与过少的信息一样,过多的信息也会产生误导。因为呈报的信息过多,真正相关的项目就可能被掩盖,冗长而又充斥诸多无关紧要之细节的信息,会影响对其他信息的理解,也会影响预测和决策。因此,披露过多不重要的信息不但不能增加信息的效用,反而会影响其使用价值。根据重要性的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应更多关注于那些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有重要影响的事项。
对审计而言,一方面是为了降低审计成本。注册会计师只需关注重要的错报漏报,确定会计报
表中可以出现而又不至于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的最大错报数额,来确定注册会计师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时允许的误差范围,从而确定审计的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这会大大减少审计证据的收集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将累计未调整错报、漏报与重要性水平之间进行比较,为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意见提供依据。
(二)会计中的重要性概念
不同国家对会计重要性概念的描述不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考虑到一定周围环境,会计报表中存在的一项错误或漏报的会计信息,可能使一个有理性的报表使用者受其影响而改变其决策的程度。”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指出:“信息的一个项目对于财务报表是重要的,如果其错报或者漏报将合理地期望会影响这些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包括他们对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评价。”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作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发生遗漏或错报的特定环境下所判断的项目或错误的大小。”我国1992年底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并未对重要性做出明确的定义,仅规定:对于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应依据不同重要性程度分别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就是说,对于那些针对信息使用者而言相对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报告中
140
重点说明;对于那些次要的会计事项,则要适当地简化会计核算手续,采用简便的处理方法,简要反映。
(三)审计中的重要性概念
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1987年10月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
—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指出:“重要性涉及财务资料误报(包括遗漏)的数量或性质,不论是个别的还是合计的,根据周围的环境,作为这种误报的结果将会对人们依据这些资料做出尽可能合理的判断或决策产生影响。”我国1996年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规定:“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重要性可以看作是会计报表中出现错报、漏报能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全面反映的整体理解的“临界点”;超出该“临界点”,就会影响其作出正确判断或决策。
二、会计中的重要性与审计中的重要性之比较
(一)二者的联系
1.二者的提出目的相同。如上所述,二者都为了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提高会计和审计的工作效率,以适应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庞大的信息量。
2.二者的判断依据相同。二者都是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做出判断。在会计核算中,就性质而言,只要该会计事项一发生就可能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则属于重要会计事项;就数量二言,当某一会计事项发生额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则应作为重要会计事项来处理,但量的标准依据不同企业会有较大差异。在审计上也有类似的判断。一方面,审计重要性具有数量特征。数量指错报金额额度,包括多报和漏报。当错报金额达到一定程度时,称为重要错报,若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称为不重要错报。另一方面,审计重要性具有质量特征,即错报金额的性质。性质严重的错报,称为重要错报,反之称为不重要错报。一般从性质上来说,可认为是重要错误的事项有以下几类:无论金额大小,故意行为比无意行为重要;同样金额的错误,造成一定客观后果的比未造成客观后果的重要;对未来趋势的正确判断影响程度越大,越易被列为重要;越难被纠正的错误,越易被列为重要。
3.二者都强调重要性的判断必须站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立场上考虑综合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事项,会计应分项核算,力求准确,详细披露。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影响较大的项目,审计中应实施详尽的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
4.二者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不同的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判断可能存在差异。
(二)二者的区别
1.应用重要性概念的时期不同
会计上的重要性概念一般用于会计核算过程和会计报表的编制时期。对于那些对报表使用者而言相对重要的交易和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并在会计报表中重点反映;对于那些次要的交易和事项,则要适当地简化会计核算的手续,在会计报表上简化反映或合并反映。
审计上的重要性概念具体运用于审计过程的两个时期:一是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重要性是审计所允许的错报或漏报的限度。这时对重要性的判断决定了所需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是错报或漏报的个别或汇总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判断或决策的程度。这时对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重要性判断决定了出具审计意见的类型。
2.应用重要性概念时的考虑因素不尽相同
会计上应用重要性概念时,一般要考虑这样几个因素:一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三是企业的性质和业务规模;四是经济业务的性质和重要性;五是会计报表的种类。
审计上应用重要性概念时,除了要考虑以上几个因素外,还应考虑:审计的目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业务风险水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性质、金额、项目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趋势,等等。
3.错误判断重要性的后果不同。
对会计而言,错误判断会计事项的重要性会使会计核算复杂化,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会影响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而对于审计而言,错误判断重要性水平,将会影响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收集和对审计风险的判断,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理由是:在审计中,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就越多,审计的工作量就越大。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也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重要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