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物理学070202
(Applied Physics)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在思想方面培养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专业方面具备物理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新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光显示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微电子科学与技术、新型能源以及光显示等相关技术领域从事教学、应用研究、产品研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线路、新型能源、光显示及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受到相关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相应科研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系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应用物理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
3. 具备运用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进行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技术管理和从事教学工作能力;
4. 掌握光显示原理与基本技术、具有一定从事新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5. 了解应用物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6. 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另外,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本专业设有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和新能源与光显示方向。
1.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方向。
本专业方向主要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背景,通过近代电子材料、微电子工艺原理、集成电路设计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具备坚实的物理基础,熟悉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型理科高级人才。
毕业生能在物理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也可报考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研究生继续深造。
主要支撑课程: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微电子学概论、集成电路设计方法。
2. 新能源与光显示方向。
本专业方向学生主要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背景,通过学
习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专业知识,学习各种能量转换与有效利用及环境保护与能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具备进行相关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设备的设计、优化、研究创新与管理的综合能力。
通过对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光显示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光显示相关器件及系统的设计、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可在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光显示等领域企业和研究单位从事设计、研发及管理工作,也可报考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研究生继续深造
主要支撑课程: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光显示原理与技术、新能源技术及应用。
四、主干学科
物理学。
五、核心知识领域
机械运动现象与规律、热运动现象与规律、电磁和光现象与规律、物质微观结构和量子现象与规律、凝聚态物质结构及性质、时空结构,物理中的数学方法。
六、专业核心课程
量子力学(64学时)、电动力学(64学时)、热力学与统计物理(64学时)、理论力学(45学时)、电子线路(90学时)、固体物理(64学时)、半导体物理与器件(48学时)、集成电路设计方法(30学时)、光信息存储与显示技术(30学时)、微电子学概论(30学时)、新能源技术及应用(45学时)。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计算机原理接口技术应用实验、物理建模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八、主要专业实验
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电工实践、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检测与传感技术实验、光电实验。
九、修业年限
四年
十、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十一、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可用矩阵图(附件三)进行说明。
应用物理学专业教学计划
△入学、毕业教育;□理论教学;∥实习或其他实践;∨机动;∶考试;○毕业设计(论文);☆军事技能;?“十.一”注:寒暑假放假安排由校办统一研究制定,如学期周数因此发生变化,各专业可在制定学期教学进程计划时调整。
注:1、此表不包含专业选修课和通识选修课;
2、如专业不分方向,表中“专业方向课”改为“专业课Z”;"A+B+C+Z1"改为“A+B+C+Z”,并删除Z2行。
育融合课程;
2、表中“专业方向课”一栏,按实际专业方向数填写,多于2个方向的,请自行增加表格;
3、如专业不分方向,表中“专业方向课”改为“专业课”,课程性质由“限选”改为“必修”。
校对:
教学院长签字:教务处长签字:教学校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