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培养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培养研究现状
作者:熊小兰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第08期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受到学术界极大的关注,学者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含义、重要性、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原因及如何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对策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已取得一定成果。

但针对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出现的问题采取的培养方式还不够深入。

鉴于此,要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研究,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其原因;再探讨目前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80
国家认同的概念最早被提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政治学领域,而该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在我国才开始使用。

传统的国家认同感在历史的巨变下,如苏联剧变、东欧解体等,受到民族主义浪潮的强烈冲击,国家认同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国家认同是公民忠诚于国家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表现,它是民族成员确立自己的“身份”,找到“归属感”的一种辨识过程。

国家认同是民族成员对国家共同体的归属感,是对民族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的认识。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近几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做了大量的研究,其范围涉及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学者们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国家认同进行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鉴于已有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研究,应重视以下问题并做好相应工作。

1 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影响因素
1.1 民族认同感
民族认同感不同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是民族群体成员所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心理特征,是强调对本民族共同语言、宗教习俗的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和民族身份认同。

一般来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之间既存在矛盾和冲突,也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

矛盾和冲突表现在如果过分强调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则会弱化他们的国家认同感。

反之,如果过分强调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则会削弱民族的主体意识,模糊民族身份。

一致性和统一性表现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可同时存在,并行不悖。

民族认同感作为国家认同感的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

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认同感的相关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浅薄,其民族认同感高于国家认同感,甚至有将二者分割开来的错误认知。

1.2 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
国家认同是维系国家存续的纽带,任何国家都十分重视国家认同感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虽然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边疆等地区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亦然存在问题和不足,而且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观念、目标、内容等都比较落后,缺乏及时更新。

我国目前还是通过思想政治的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进行教育,教学内容虽然不断充实但仍然相对地滞后于迅速变化的形势。

例如,一些地方性课程,如大学生开设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其内容陈旧,理论性强,并且缺乏趣味性,不利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教育。

1.3 网络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掌握知识、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今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的认知、评价与情感。

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以起到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表现为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查阅国内外最新时事而且不受地域,再者大学生可利用网络了解政府决策过程,参与政治活动,大大提高了对事物的认知度,对国家的认知全面而深入,对国家的评价也更加客观,有利于避免由于利益表达渠道不畅而带来的对国家认同消极的认知,从而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

消极作用表现为随着网络等媒体的娱乐化程度不断加强,对于某些信息不知如何分辨其真实性,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学生产生负面价值观,特别是部分“90后”大学生对于社会的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等不完全赞同,片面的把金钱和物质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

另外,有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只关心娱乐信息,而国家大事却不管不问,这对于国家认同感的培养极为不利。

1.4 全球化
全球化包含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等含义,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等冲击下,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都面临着一个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归属感的重建问题。

国内已有大批学者做了关于全球多元文化交织下的中华民族认同研究,如王铭等深入分析了全球多元文化给中华民族认同感带来的挑战;庞龙斌等提出几点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措施。

全球化会对主权国家的政治权威构成威胁,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民族国家认同的力量,削弱了大学生国家、民族的概念,弱化了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还有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等文化产品,这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再者,全球化使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多元文化的冲突问题更加突出。

全球化虽然可以使文化交流跨越了民族国家的局限,但在一定程度削弱了我国主流文化的支配地位,这种新情况对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消极和淡化。

2 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及其培养存在的问题
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家认同感是构建国家一体化的重要前提。

当代大学生中存在诸多国家认同问题,如国家公民意识淡薄,国家历史、文化认同不足,爱国行为表达不理性等。

李奋生等通过自制问卷对四川省4所高校135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中还存在对基本国情认识模糊,主人翁意识较低,国家认同感较低等一系列问题。

2.1 部分大学生公民意识淡薄
国家认同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应切切实实地体现在热爱祖国、热爱同胞、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维护国家利益上。

然而,部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比较淡薄。

朱秀琴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调查显示,还有16.9%的大学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做外籍华人”;23.8%的大学生对华人、华侨、留学生抵制分裂家、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表示赞同,44.0%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

这表明,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公民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公民意识非常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

2.2 大学生国家社会主义社会认同感淡漠
目前,有部分大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对他人、社会、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缺乏认同感,国民之间就不能和睦相处,国家就没有凝聚力。

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不了解,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不足,而且又片面的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相比较,导致不能正确的看待自己国家的社会主义体制机制的优势,最终将其淡漠。

再者,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状况令人担忧。

较多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有的竟以落后、愚昧的词汇去形容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其不屑一顾。

2.3 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教育问题
公民教育是目前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普遍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核心是以公民身份的教育。

借鉴西方科学的公民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公民价值观,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公民教育的前沿阵地的作用,进而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进行强化,提高国家认同感。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国家认同也越来越困难,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有待加强。

但我国的公民教育不仅起步较晚,而且长期未得到足够的发展,导致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很淡薄。

3 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培养研究
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存在的问题将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及安全,因此对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重要。

较多研究提出从加强国家历史、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国学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其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培育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与此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不断创新,引导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

3.1 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培养内容
首先,培养正确的国家观,其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意识,使一个民族是需要国家来庇护的。

再者,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每个公民都拥有一个国家的基本权利,他对国家也都有基本的法律和道德义务或责任,通过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加强国家成员的公民意识,对大学生形成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十分有利。

3.2 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有效措施
3.2.1 大学生思想课程教育管理
高校越来越受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政治思想迷茫、价值取向被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

目前的思想政治课程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方式,是每个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越来越不适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出现逃课率高、考试抱佛脚,并未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因此,需要及时了解当今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等特点,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时代特征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国家认同教育正在朝向正规化、制度化发展。

在培养过程中,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的作用,多渗透和灌输情感内容,利于实现国家认同教育的目标。

3.2.2 加强学校园网络及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学校应重视思想文化在校园网络中的传播的重要性,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及时掌握网络上的实况报道,做好引导大学
生认知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的准备。

同时高校也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作用,学校可加强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相互交流,加深对国家的认同。

3.2.3 丰富大学生情感因素,强化其价值认同
大学生的社会情感比以往学习阶段发展更迅速,他们的国家使命感、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正在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含有丰富的、积极的情感因素,能深深的吸引大学生,促进其国家现在的认识,提高其国家认同度。

参考文献
[1]姬兴涛.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及启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2]崔海亮.纠结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大学生民族心理认同问题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03).
[3]王红霞.新疆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1.
[4]夏宇航,张宝成.公民教育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J].前沿,2013,(03).
[5]白鸿萍.论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6]陈正桂,朱桂莲.公民教育促进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可能性思考[J].高教论坛,2015,(09).
[7]雷于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