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辽宁省简称辽,是我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个沿海省份。
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3'—125° 46'之间。
南部为伸入我国渤海、黄海的辽东半岛,有绵延2920公里的占全国12%勺海岸线。
隔海与我国的山东半岛以及韩国、日本相望;陆地部分自西
向东分别与河北、内蒙古、吉林交界。
按地理位置划分,居东北亚中心部位,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
辽宁现有人口4238万人,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3.3%,土地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
辽宁矿产资源丰富,铁、菱镁矿、金刚石、硼等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我国首位,石油、滑石等共13种矿产保有储量居
我国前5位,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使辽宁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初,辽宁就有了纺织、印染、火柴等轻工业,不久又有了机械制造乃至军事工业;20世纪30年代以后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建国前,初具以钢铁、采煤、发电、炼油为主的工业基地雏形。
但是,作为名符其实的现代工业基地,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一唱雄鸡天下白”,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
和发展,与共和国的成长壮大相随相连。
表1-2 1932-1944 年辽宁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1949年一1957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形成阶段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从1949年到1957年,前后8年时间,确立了辽宁在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地位。
1948年11月辽宁全境解放。
在此之前,辽宁遭受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的殖
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当时辽宁的工厂、矿山、交通运输和大中型商业贸易企业几乎全是日伪经营的。
面对满目疮痍的辽宁工业,辽宁地区的党委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用三年时间恢复工农业生产的精神,迅速展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国家先后投入14.5亿元,将日伪经营的工厂、铁路、矿山全部没收,组建了574个国营企业,确立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而后,通过企业内部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工人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短短3年,辽宁工业生产就达到并超过日伪时期的最高水平,总产值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43年高出40%
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基于辽宁的工业基础,国家把辽宁作为工业化重点省份予以倾斜。
在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辽宁占了24 项,其中钢铁工业 2 项(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有色金属工业 2 项(抚顺
铝厂、杨家杖子钼矿),煤炭工业8 项(阜新新邱竖井、阜新平安竖井、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抚顺东露天煤矿、抚顺老虎台斜井、抚顺西露天煤矿、抚顺胜利斜井、抚顺龙凤竖井),电力工业3 项(抚顺发电厂、阜新发电厂、大连发电厂),石油工业 1 项(抚顺石油二厂),机械工业 5 项(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第二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电缆厂、大连造船厂),国防军事工业 3 项(一一二厂、四一零厂、四三一厂)。
与24 项重点建设工程相配套,还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丹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项目625 个,改建扩建了抚顺钢厂、大连钢厂、沈阳冶炼厂、沈阳第三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水泵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大连机床厂、沈阳化工厂、沈阳玻璃厂、大连玻璃厂等。
“一五”结束时,辽宁固定资产原值占全国的27.5%,居全国第一位;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位。
当时,全国17%的原煤产量,27%的发电量,近30%的金属切割机床,50%的烧碱,60%的钢产量均产自辽宁。
飞机、军舰、弹药等军事工业也占有很高比重。
辽宁成为共和国成立以后,最早建成的全国重化工业基地和军事工业基地。
1958年—1965 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初期发展阶段
从1958 年“大跃进”开始到1965 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其间经历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
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偏差,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一度受到挫折,后来中央及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通过1963 年到1965 年的三年调整,辽宁老工业基地重新恢复了良好发展态势。
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时,中央对辽宁的要求是:不继续大发展,而应以大部分力量帮助其它协作区;本身可以搞一点缺门和地区不平衡的东西,可以搞一点中、小型的加以补充;除支援全国外,还要为农业服务。
据此,这一时期辽宁经济发展战略总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基础,进行必要的填平补齐,大力挖掘企业潜力,更好地支援全国社会主义建设。
基本方针有四条:第一,冶金、机械、重化工、建筑材料等四个重工业部门一般不再搞新建和扩建,主要是向提高质量、增加品种,特别是向高级、精密的方向发展;第二,搞好工业各部门的技术改造,提高机械化、半自动化、自动化水平,以先进技术装备和优质材料支援全国;第三,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增加轻工业原料和消费品的生产;第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广泛开展综合利用。
这一战略思想确立不久,即被1958 年的“大跃进”打乱了,总的战略思想很快转向
了“以钢为纲,全面跃进,加快建设速度” 。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全省建立起几千个小高炉,全民大办钢铁,1960年全省的钢产量由1958年的338 万吨增加到677.6 万吨,三年翻了一番,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基建投资增长过猛,总积累率高达60%多。
农业方面刮“共产风” 、“浮夸风”,搞瞎指挥。
在生产关系上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否定按劳分配和物质利益原则,批右倾,拔“白旗” ,废除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搞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
由于决策上的失误,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化,“大跃进”难以继续下
去。
“二五”结束时,全省工业总产值重新回到1957 年水平,农业总产值则比1957 年还低14%。
城乡人民收入减少,消费品极度匮乏。
“二五”结束前夕,中央及时调整了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偏差,决定开展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为核心的国民经济调整,并颁布了“农业六十条”和“工业七十条”。
在中央正确方针的指引下,辽宁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主要措施有:对产品质量差,成本高,长期亏损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三年时间共裁并企业2000 多个,精简职工100多万人,减少城市人口160 万人;降低积累率,调整基本建设投资方向,提高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农业以及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比重;全党大办农业,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调整生产关系,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允许农民种自留地,开放集市贸易;积极发展轻工业,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
经过三年调整,辽宁老工业基地再展“一五”时期的雄风。
1963年到1965 年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3%,粮食产值1965年比1960年增加了近一倍,工农业总产值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在此期间,辽宁研制生产出全国第一架战斗机,第一艘导弹潜艇,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辆大功率内燃机车。
1965 年同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的1957 年相比,钢和钢材产量增长72%,生铁产量增长40%,原煤产量增长76%,发电量增长 1.6 倍,原油加工能力增长 3.6 倍。
同时电子、纺织、新型化工等新兴行业开始崛起,基本形
成了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1966 年-1978 年:文化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辽宁老工业基地如同全国各地一样,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影响下,工人罢工、学生停课,一度陷入无政府状
态,特别是1967 年到1968年这两年,全省工业生产不升反降,1968年比1965 年工业总产值下降了6.3%。
工农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生产速度放缓,经济效益低下,职工工资下降,人民生活困难。
十年动乱期间,也是“三五” 、“四五” 这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全省工业增长速度年均维持在 6.4%,低于“一五”和三年调
整的增长速度,同时也低于当时全国的增长速度。
其中每百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只及“一五”时期的一半,固定资产支付使用率比“一五”低26%,国有企业职工人均货币工资比1957年下降11%,农村人口每人每年分配的粮食比1957年减少40 斤。
尽管如此,由于广大职工的抵制和斗争,辽宁的工业建设在逆境中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
期间,辽宁工业投资175.9 亿元,建成重点项目222 个,新增固定资产105 亿元,包括在鞍钢新建了全国最大的11号高炉,在本钢新建了第二炼钢厂和歪头山铁矿,开发建设了辽河油田及产量居全国前列的辽河化肥厂和辽阳石油化纤公司。
1979 年-1997 年:辽宁老工业基地体制转轨阶段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辽宁老工业基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由于辽宁老工业基地集中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最早最为彻底的地区,所以辽宁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触及到原有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1979年辽宁开始实行以放权让利为主的企业改革,直到1984年,先后为企业下放了110 项权利;此后,又在214 户大中型企业中进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试点,1986 年在全省1400 户企业中推广;从1987 年起,以“两权分离”为重点,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国有小企业则大面积推行租赁经营。
辽宁是全国国企改革起步最早的省份之一。
1984年6月,沈阳市汽车工业公司在全国首开个人租赁国有中小企业的先河;1986 年,沈阳市防爆器械厂被宣告破产,成为全国企业破产第一例;1987 年,本溪市涌现出影响全国的关广梅集团全行业租赁
经营的典型
与企业改革相适应,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计划、投资、价格、财税、金融、外贸、外汇管理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也相继展开。
按阶段划分,1978年到1988年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调节手段并存阶段,亦称双轨制阶段;1989 年直到党的十四大召开,是明确市
场取向改革阶段,亦称并轨阶段;党的十四大以后,为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到1997 年,辽宁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以价格体制为例,90%的商品价格全部放开,95%的工业消费品由市场调节。
全省建成各类商品贸易市场3000多处,1997年成交额达1400亿元。
与企业改革相适应,省委于80 年代初提出“奋发图强,振兴辽宁,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构想,为此制定了以改革促改造,以开放促开发的“两改两开”战略方针,在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史上,首次把对外开放,建立开放型经济提到战略高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久,辽宁就开始利用外资,1983 年办起第一家合资企业,1984年大连成为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
1988 年国家正式批准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地区扩大到9市16县。
与此同时,省委很快提出“一抓三带”的方针,即抓对外开放,带动经济体制改革,带动老工业基地改造,带动辽西北落后地区开发建设,对外开放的思路非常明确。
90 年代初又进一步提出“一体两翼”的对外开放构想,即以大连、沈阳为主体,以丹东、营口为两翼。
1992 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辽宁的对外开放发生了质的飞跃,以大连为龙头,以沈阳等中部城市群为腹地,以锦州为窗口,面向全省城乡的即“三点一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开始形成。
在大连、营口、沈阳 3 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建成之后,又建起1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辽宁的外贸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度,也一度跃居全国第二位。
1997 年全省三资企业突破 1.5 万家,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突破150 亿美元,工商税收的1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
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给辽宁的工业企业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也使辽宁老工业基地走向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
1997年同1978 年相比,全省工业增加值增加了3.8 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8.9 倍。
钢、钢材、原油、水泥、发电量分别增长0.6 倍、1.5 倍、 2.3 倍和 1.2 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市场短缺、自身尚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仍然承担着较高的指令性计划和较重的财政上缴任务,为
全国的改革开放支付了巨大成本,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经济建设。
从1978 年到1993 年的16 年中,辽宁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价格调出钢材约6300 万吨,占同期省内全部产量的50%以上,平均每年调出400万吨;调出生铁3400 万吨,占省内产量的30% 以上,平均每年调出210 万吨;调出铝约40 万吨,占同期产量的50%以上;调出锌130万吨,占同期产量的80%以上;调出烧碱60 万吨、纯碱580万吨,分别占同期产量的
25%和50%。
除了重要原材料大量平价调出外,重大技术装备,如冶金和矿山设备、起重设备、金属切削机床、变压器、高压开关等也大量平价调出省外,支援全国。
从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在国家逐步放开生产资料价格时,辽宁企业向国家提供的这些重要原材料和重大技术装备都一直平价调出,仅这一项价差,辽宁每年就向国家多做贡献30亿元以上。
此外,1980年到1993年,辽宁上缴中央财政1650.2 亿元,上解率近50%。
直到1997 年辽宁的税负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大大高于全国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
1998年—2002 年:辽宁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阶段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日益深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机制性和结构性等深层矛盾开始显现,诸如国有企业效益总体下滑、下岗失业人员急剧增加、困难群体比例上升、财政负担日趋沉重等难题集中暴露出来。
为解决这些问题,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结构调整、外向牵动、科教兴省”三大战略,提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搞好产品精深加工的“两高一深”工业发展方针,突出结构调整的主线,以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为两大动力,搞好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
在中央大力支持下,1998 年开始,举全省之力进行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攻坚战;2001年开始,在全省14 个城市同时开展社会保障试点工作;2002 年,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首先在阜新市突破。
这“三大战役”拉动了全省经济的结构调整,促进了产业升级,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奠定了基础。
工业经济竞争力得到提高。
“三二四”产业格局逐步形成,石化、钢铁、机械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开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轻工、纺织、医药、建材四个传统产业进一步得到提升。
据2001 年统计,辽宁原油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一位;生铁、钢、钢材产量为全国第二位;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数控机床、
组合机床、大型输变电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0%到30%之间;造船吨位居全国第二位。
2001 年辽宁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位居全国第五位,工业增加值为全国第八位。
尤为可喜的是,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工业经济的40%以上,多元发展的经济格局业已形成。
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实际利用外资2002年创历史最高水平,达42.55 亿美
元,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不足16亿美元,发展到去年的217.39亿美元。
世界500 强
企业已有95 家投资辽宁,三资企业达25611 家。
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实现三年改革与脱困的目标。
到2002 年底,70%左右转制为非国有及非国有控股企业。
全省共有280 户企业实施破产,核呆额92.3 亿元,盘活资产66.3 亿元。
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框架,有445 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上市公司达到62 家。
增资减债和主辅分离工作取得明显效果,减债209 亿元,资产负债率下降 2.1 个百分点;分离辅业单位1141 个,分离面64.8%。
社会保障试点取得实质进展。
自2001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试点方案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
做实个人账户基金47.9 亿元, 并实行统一管理。
全省有124 万名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再就业服务中心由4801 个减少到371个,9个市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已经关闭。
2002 年享受城市低保人数165.3 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617 万人,超过应保面的70%。
2001年和2002年地方财政和企业共筹集社保资金354 亿元。
2002年征收养老保险比上年增长20.8%,征收失业保险增长31%。
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取得突破。
在原国家计委牵头组织下,阜新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新建千亩以上农业园区15 个,引进龙头企业10个,实现就业 4.15 万人,其中安置下岗矿工1.19 万人。
去年阜新市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0.4%。
“十五”开局以来,辽宁势头很好。
去年GDP实现5485亿元,同比增长10.2%。
今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比江苏、广东略低,比山东、浙江略高。
其中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4.5%,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1.4%。
经过争取和努力,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塘经济带崛起之后,东北地区特别
是辽宁,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又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参考文献
1、高静《解放前辽宁工业与基础设施概况》
2、徐明华、邱恒济《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与评价》
3、《当代中国的辽宁》
4、全树仁主编《回眸与展望——辽宁五十年经济发展变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