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茶

文人与茶
文人与茶

文人与茶

中国以产茶闻名于世,而茶文化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茶成了历代文人咏吟的对象,也与历代文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论述茶与文人的关系。

茶文化的形成

茶作为一种饮料,有可靠文献记载的是始自汉代,文人饮茶也是从汉代开始的,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宗教界、文化界结缘。如晋代诗人杜育《茶赋》中写道“灵山惟岳,奇种所钟。厥生茶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侣,是采是求。”这是中国茶文学的新开端;另外还有左思的娇女恋茶痴情,张孟阳的“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等名句,而茶也从药理功能、生理功能升华为文化功能。

到唐代,茶文化渐渐形成,茶事诗歌也开始繁荣。进入中唐,查成为了城乡贵贱“无异米盐”“难舍须臾”的日常生活饮料。而茶的迅速发展,与禅寺茶风的兴盛密切相关。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禅寺,是茶艺发展的中心,也是文人茶文化的发祥地。其时茶会兴盛,僧人约集文人到寺院中(也有文士家中约集僧人)“品茶”,并籍此为由清谈、赋诗,即钱起所说的“玄谈兼藻思”。茶会其实就是一种品茶会兼赋诗会的集雅形式。中唐以后,文人即使不约集正式茶会,也好于僧人品茗赋诗,以为清雅。如杜荀鹤的“满添茶鼎候吟僧”(《春日山中对雪有作》)、李中的“有时乘兴寻师去,煮茗同吟到日夕”(《赠上都先邺大师》)等。文人禅悦崇尚与僧人的诗悦崇尚在品茗中寻到交接点,元稹的《茶》中便有“茶,慕诗客,爱僧家”的精确概括。茶禅一味,禅诗一味,诗茶一味,于是茶、禅、诗也形成了三位一体。随着文人饮茶风尚的继续发展,它也逐渐从禅寺茶文化中离析出来并形成具有独立品格与内涵的文人茶文化模式。

茶道精神

由于自身的特性,茶也备受儒、道、佛的青睐,而融入了儒、道、佛的精神。而正是儒家的以茶养廉,道家的以茶求静,佛学的以茶助禅,使得茶的精神内涵超出其本身的物质层面。也正是茶深厚的精神内涵,与文人士大夫所接受的传统思想相契合,似的历代

文人士大夫醉心于茶事茶情。

儒家与茶:茶生于山野,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饮之可令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头脑清醒。茶对于儒家来说是一剂改造社会,教化社会的良方。儒家学说认为茶可以调节人际关系,可以以茶雅志,以茶助廉。同时,儒家把“中庸”和“仁礼”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通过饮茶沟通思想,增进彼此感情;通过饮茶自省、省人。儒家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准绳,又由中庸思想引出了和的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宜,和是度,和是当,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而在茶事活动中也无处不体现着和的思想。泡茶时,是“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待客时,是“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饮茶时,是“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和心境方面,则是“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儒家认为茶有德,唐代刘贞亮把饮茶的好处归纳为“十德”;陆羽称茶“宜于精行俭德之人”;唐韦应物称茶为“性洁不可污”;宋徽宗称饮茶可以“清和淡洁,韵高致静”。现代茶学家庄晚芳先生也把茶德归纳为廉、美、和、静,均赋予茶“节俭、淡泊、朴素、廉洁”的品德,寄托思想人格精神。

道家与茶:道家崇尚自然,推崇无为、守璞、归真。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雨露,茶之品格,正蕴含道家返璞归真神韵。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天性,道家通过茶这种神奇的绿色植物唤起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惟一”的理想境界。虽然,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接受的是儒家正统教育,但也不排除道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特别是当士大夫们在政治上受到挫折,人生抱负得不到实现时,道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会逐渐加深,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开始占上风所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士大夫普遍遵循的一种处事模式。茶诗中便有大量描写品茗山水间的作品,来表达文人们以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理想境界。如陆龟蒙的“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最有名的还有苏轼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此外,还有灵一的“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等。明代文学家徐渭曾描述:“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藓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兴吹火,竹里飘烟。”这些有关茶的诗文充分体现了道家天地人的思想。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

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文人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文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愿望,所以文人最能领略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茶性对文人诗文创作的渗透

一.新

茶尚新。新是茶的生命。新,在中唐时一种具有时代共性的趋尚。安史之乱以后,传统的政治理想、伦理道德、生活风尚及审美观念被厌弃,人们热切的向往、追求新的感受。“诗到元和体变新”“听唱新翻杨柳枝”,文学也汇入了这股新思潮而呈现出新的状态,突出表现在风格上追求自由化、多元化,涌动着强烈的创造欲。中唐文学的总趋势是摆脱传统的温柔敦厚,以浮为美,以荡为美,以怪为美,以奇为美,以轻为美,以俗为美,以瘦为美,以寒为美,总之是一新为美,唯新是求。以新为美,一直延续到宋代。“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就道出了苏诗新态百出的特点。

茶之新代表了浅近轻灵的近世美。“人情重今多贱古”(白居易),中唐诗人对诗歌形式的选择业体现出了这种变新。赵翼《瓯北诗话》亦云:“中唐以后,诗人皆求工于七律,而古体不甚精诣,故阅者多喜律体,不喜古体。”而与古体向律体转变相关的,是诗歌风格的由雄浑渐入轻巧。《围炉诗话》曰:“盛唐不巧,大历以后,力量不及前人,欲避陈浊麻木之病,渐入于巧。”方回亦云:“大历十才子以前,诗歌格壮丽悲感,元和以后,渐尚细润,愈出愈新,而至晚唐。”晚唐诗,更是“多小巧,无风、骚气味。”宋人的诗,就更尚新巧。苏轼的文字是“忒巧了”(《朱子语类》),欧阳修的“百战”体,也是斗巧,黄庭坚诗也有“太新太奇太巧”处。律诗体轻,便于弄巧,而轻、巧正是茶所代表的特点。

与轻、巧相联系的,是茶具有细的特点。而“细”也是中唐诗歌有别于盛唐的又一特征。中唐人开始将兴趣转向日常生活的细小情事,体味其中的小趣小乐,虽平凡浅近,而自得其乐。白居易即好说衣食俸禄、睡觉沐浴等事。轻巧与细翻相结合,产生出了一种精致的诗风。“茶之为物至精”(欧阳修《龙茶录后序》),文人的品茗是追求精致的生活方式,故而中唐诗人往往对轻、巧、细、繁进行锤炼加工,从而创造出精致的诗歌艺术美。

二.清

清,是茶的精神与本质,饮茶是近世文人表现清的一种生活表象。唐宋文人在咏茶时,都重视其“清”的特点。如:“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颜真卿等《五言月下饮茶联句》,“此物清高世莫知”(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数朝诗思清”(李德裕《故人寄

茶》)等。

茶之清,首先表现在茶能清思。饮茶能“荡昏寐”(《茶经》),能使诗思清晰。多饮茶,“令人不寐”,能使诗人长时间保持清醒状态:“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苏轼《赠包安静先生茶二首》其一)苏洵也有“碾尝终夜骨毛清”的体验。茶不仅能使大脑清醒,还能使大脑兴奋,它有助于创作过程中冥搜潜索,充分调动大脑中各种只是贮藏来为创作服务。卢仝茶诗曰:“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黄庭坚、杨万里、元遗山等亦有“茗搜文字响枯肠”、“为搜孔思搅周情”、“诗肠搜苦怯茶瓯”的诗咏。茶之清思的特点,使诗歌的创作的理性思维成分增多,形象思维特点减弱。茶之清思,使诗歌更加精致了,但也有伤于意境的浑成。清思,使诗歌创作的书卷气、文雅气加重了,但性情的成分却减少了。

茶之清,其次表现在清境。茶之清体现于诗境,是清寂,类乎禅境的空寂。首先得此清的,是僧人之诗。《诗筏》曰:“唐释子以诗传者数十家……尝见刘梦得云:‘释子诗因定的境,故清。’”受僧诗清境的影响,士大夫文人所作禅趣之诗,也都染上了这种空寂。清寂、空寂之清境,着意排斥鲜活生动的人世生活。方回曾说:“晚唐诗料,于琴、棋、僧、鹤、茶、酒、竹、石,无一篇不犯。”晚唐诗歌,诗境愈空寂,诗格愈高,所谓“诗无僧字格还鄙。”

茶在新、清之外,还有一个禀赋,是灵。韦应物《喜园中茶生》称“此物信灵味”,《东溪试茶录》亦曰:“庶知茶于草木为最灵矣”。茶之灵与中国文人追求的“趣”有着相通之处,茶是“至灵之物”,而趣是性灵之光,是“凭灵心妙悟的”(朱光潜《诗论》)。有了趣,才有诗味。宋代以来以标举性灵的诗人、文人,如杨万里、永嘉四灵、公安三袁等,都是嗜茶茗的,甚至到近代的周作人等,也是嗜茶的,大概是饮茶有助于灵性生发的缘故。

茶,清新雅逸,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恰与中国人提倡的“清净、恬淡”的哲学思想合拍,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身”思想,所以我国历代的文人骚客、佛道人士都以饮茶为好,以饮茶修身。正如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员王玲所说,中国茶文化的精神以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来提携,一儒家中庸和谐为主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精神为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而文人与茶的关系是这个文化体系中绚烂一笔,值得深入的研究,限于学力,浅尝初探。

公选课茶文化答案

1.《晏子春秋》中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 已。”这是关于茶类形成的哪个过程的?( B ) A.生吃鲜叶 B. 生煮羹饮 C. 蒸青造型 D. 茶饮料出现 2.在( A)代,蒸茶作饼的制法已逐渐完善。 A.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清代 3.“晴窗细乳戏分茶”中讲的是哪个朝代的茶事?( B) A.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清代 4.君山银针属于哪种茶类?( C) A. 绿茶 B.红茶 C. 黄茶 D. 白茶 5.信阳毛尖是哪个省的历史名茶?( A ) A. 河南省 B. 安徽省 C. 山东省 D. 云南省 6.以下不是安徽省出产的名茶有?( B ) A. 黄山毛峰 B. 信阳毛尖 C.六安瓜片 D. 太平猴魁 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的名茶是( A )。 A. 西湖龙井 B. 洞庭碧螺春 C. 蒙顶甘露 D. 庐山云雾茶 8. “翠玉片,糙米色”是( A )茶的最显著特色。 A. 狮峰龙井 B. 西湖龙井 C. 钱塘龙井 D. 越州龙井 9. 以下属于再加工茶类的是( D ) A. 祁门红茶 B. 白牡丹 C. 霍山黄芽 D. 茉莉花茶 10.下面属于黑茶的是( C ) A. 六安瓜片 B. 信阳毛尖 C. 六堡茶 D. 东方美人茶 11.经过“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制成的茶类是( C ) A. 黑茶 B. 绿茶 C. 黄茶 D. 白茶 12.乌龙茶制作过程的关键步骤是( C ) A. 揉捻 B. 杀青 C. 做青 D. 萎凋 13.别名“吓煞人香”的名茶是( B ) A. 西湖龙井 B. 洞庭碧螺春 C. 蒙顶甘露 D. 庐山云雾茶 14.下面各茶类中没有经过发酵的是( D ) A. 红茶 B. 黑茶 C. 乌龙茶 D. 绿茶 15.武夷岩茶是出产于( A ) A. 武夷山 B. 大别山 C. 海南岛 D. 四川盆地 16.下面属于台湾乌龙茶的是( C ) A. 铁观音 B. 凤凰单枞 C. 文山包种 D. 大红袍 17.被简称为“祁红”的名茶是(C ) A. 滇红功夫 B. 英德红茶 C. 祁门红茶 D. 小种红茶 18.“今日有水厄”说的是发生在哪个人身上的茶事?( A ) A. 王濛 B. 诸葛亮 C. 陆羽 D. 卢仝 19.《封氏闻见记》中关于灵岩禅寺的记载是发生在( A ) A.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清代 20.法门寺出土的金银茶具是( A )宫廷茶具。 A.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21.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历代饮茶方式都有所不同,宋代的饮茶方式是( C ) A.生煮羹饮 B.煎茶法 C.点茶法 D. 小撮泡饮

2017年最新开封菊展全攻略

2017最新开封菊展攻略 九月花潮人影乱,香风十里动菊城。2017第35届开封菊花文化节即将盛大启幕,开封菊展可以说是目前国内菊展规模、菊花品种最多的菊展了,开封的养菊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初具规模,至北宋,开封菊花更遐迩闻名,明清时代开封养菊、赏菊之风依然盛行,及至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封人民酷爱菊花的传统习俗犹浓。 1983年开封市人大常委会并决定把菊花命名为开封市“市花”,确定每年金秋十月举办“菊花花会”。小编最新整理了一份开封菊展攻略以供各位小伙伴们参考! 历届菊花文化节常以龙亭公园为主会场,并设有万岁山大宋武侠城展区、清明上河园展区和天波杨府展区、铁塔公园展区、禹王台展区等近10个分会场。开封作为八朝古都,历史文化厚重,所以活动期间除了赏心悦目的菊展,古色生香的城市建设、千年传统美食以及各景区精彩的特色演出,都是非常值得一品的。活动时间:10月18~11月18(参考往年) 龙亭公园 位于开封市中山路北端(宋都御街北段)按清万寿宫布局而建的古建筑群体,自南向北由午门(景区南大门)、玉带桥、嵩呼、朝门、东

西朝房、照壁、龙亭大殿、宋代蜡像馆、东西垂花门和东西跨院、北宋东京城和皇城模型、北宋皇城拱宸门遗址、《五岳真形碑》方亭、北门、东便门等组成,另有植物造型园、盆景园、梅园、园林景观等。 龙亭公园作为历届开封菊展主会场,以其独特的宋宫廷文化特色和独居龙亭湖景区要冲的区位优势,以彰显菊花造景,往年以体现宋宫廷文化、菊文化、茶文化特色还举办迎中秋国庆大型菊展等一系列活动,菊展规模庞大、品质惊艳,造型各异。在2016年第34届菊花文化节所展出“七彩炫菊”闻名全国,成为一大亮点。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中山路北段(御街北段) 交通信息: 公交: 1、20、15路公交车到,还可乘坐开封观光旅游专车,由于开封旅游景点多集中在市区,景点相距较近,搭乘人力三轮车,也是十分便利富有情趣的旅游交通工具。 万岁山·大宋武侠城 原名万岁山游览区、万岁山森林公园。地处八朝古都开封东北隅,占地五百余亩,是一座以宋文化、城墙文化和七朝文化为景观核心、以“大宋武侠文化”为旅游特色、以自然森林为格调、兼具休闲功能的多主题、多景观大型游览区。 历届开封菊花文化节重要分会场之一,菊展以“精品新奇”而著名,该景区现菊展布置由获奖无数的全国著名菊艺大师郑波与古国琴亲自种植培育,数千种精品菊花届时遍布园区,其中不乏“秀姿染霜”、

浅谈茶的品饮与茶人之修身养性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远古神农时代至今,中国茶叶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茶叶的利用由单纯药用发展到被普遍饮用,逐渐上升为有讲究的品饮,成了一门艺术。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同样是泡茶,“饮”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品”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和“艺术”的根源。自古以来,我国爱茶、懂得品茶的人,被称之为“茶人”,他们用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通过品茗品味人生,以茶味先苦涩而后回甘,发扬传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善品茶,重视道德修养,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倡“清茶一杯”的精神,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以茶清政,倡导清廉俭德,净化社会风气,制止奢侈浪费…… 古代茶人品茶 中国饮茶史上向来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据史料记载茶叶至唐代才有真正的大发展,大面积种植,普遍采用茶树的人工栽培种植技术,饮茶习俗较为普遍,茶人品茶方式非常讲究。诗僧陆羽所著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总结广大茶人的看法,评定了天下名茶,天下名泉,记载有茶具29种。虽然古代茶人众多,但因身份之不同,文化属性不同,对茶之品味各异。各取所需,皆为修身养性。 1.1佛家以茶“静虑修身” 茶与佛历来缘份很深,俗云“吃茶是和尚家风”。僧侣与品茶之风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应该说茶由野生茶树到人工培植始于僧人,旧时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僧人采茶、制茶、饮茶、品茶、行茶礼、办茶会、写茶诗、著茶书,又提出茶德主张,从而大大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尤以唐代僧人的贡献最大。 佛门胜地,清幽空寂。茶是僧人解除饥渴,驱逐睡魔,提神醒脑,疗疾养生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精神上佛家视品茶为一种教化。煮茶饮茶对佛门禅宗是不可或缺的。茶堂便是僧人的修行之所,无论其室内的陈设布置,还是品茶的程式都有一定的规范,茶室务求简朴,饮茶过程力求自然淡雅,饮茶的环境氛围静谧中透出神圣和庄严。禅宗认为,参禅要有一颗平常心,无欲无妄。茶本天性平和,茶香幽幽,茶烟袅袅,轻闻慢啜,让人心态宁静平和,正所谓“禅让僧人有一颗平常心,而茶给茶人以一颗平常心”。于是,茶香氤氲,僧家坐禅,静虑修身,茶与禅融合为一体,茶助禅,禅助茶,“转相仿效,逐成风俗”。 “佛之教便是茶之本意”,这是千利休在《南方录》中一句经典之语。据《广群芳谱*茶谱》中载:唐高僧从谂禅师,因嗜茶成癖,所以每说话之前总要说声“吃茶去”。“吃茶去”从此成为著名的茶文化典故,成为禅林法语,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茶,与佛教最内在的精神——了悟结合起来。 1.2文人醉心于茶寄情于山水间 自古以来,茶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文人历来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由于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故而从“学而优则仕”的参政之路转向“退而求其次”的归隐生活,坐而论道谈说玄理。茶的清心、淡泊恰恰符合文人的这种心态,文人对茶的追求,不

茶文化选修课练习题【含答案分析】

一、判断题(共16道小题,共80.0分) 1.明清时代出现了一个饮茶文化的巨大变革,那就是从唐宋时代的烹煮饮茶法,变成了清饮泡茶法。 A.正确 B.错误 2.《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宋徽宗佶。 A.正确 B.错误 3.载的《登白菟楼》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 A.正确 B.错误 4.泡茶用水最好选“活”、”甘”、”清”、”轻”之水,就是说水品为活水,水味要甘甜,水 质要清净,水质为软水。 A.正确 B.错误

5.以饮茶时是否添加其他佐料来区分的话,就只有两种饮用方式:即”清饮法”和”调饮法”。 A.正确 B.错误 6.(错误)乌龙茶,又称为青茶,是半发酵茶类的总称。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是红茶制法, 再按绿茶制法,从而形成了青茶制法。 A.正确 B.错误 7.(错误)在唐代,煮茶法逐渐过渡到点茶法。人们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 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茶类生产由茶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 A.正确 B.错误 8.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树最早原产于中国的和中原地区。其中的一 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 A.正确 B.错误

9.古代的茶税和榷茶(茶叶专卖)始自唐代。公元780年,唐朝为了平息兵变,增加军饷,开始 对茶征税,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茶税。 A.正确 B.错误 10.(错误)卢仝,唐代诗人,号玉川子,济源(今)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 A.正确 B.错误 11.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是轼在《次韵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诗中所述的诗句。 A.正确 B.错误 12.世人总结,茶韵中有音韵、岩韵、韵、雅韵、冷韵、幽韵之分。 A.正确 B.错误

吴裕泰的茶文化攻略

吴裕泰的“茶文化"攻略 184天世博的‘茶文化|’|推广.一条吴裕泰通往华东的‘罗马大遭’已经铺就 ◎文l记者舒慕虞 “世博后,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华东市场。”在 184天世博会中,时任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吴裕泰”)的世博首席事务宫魏炜接受 《东方企业文化》采访时表示。 世博结束后,魏炜身份转为新区域营销部总监。负 责开拓华东等新区域市场。而184天世博的“茶文化” 推广,无疑是进军华东市场的先锋队。 结缘世博 两年前,吴裕泰无缘于2008jt京奥运特许商,但无 私地免费为北京奥运会独家提供150万袋袋泡茶,并在 奥运媒体村建它“中圈茶艺室”。 为了不再错过上海世博,在吴裕泰总经理孙丹威 的带领下,吴裕泰提前两年成立了世博专项工作小 组,全方位打造“世博茶”新形象。魏炜被任命为小 组负责人,全面负责世博各项事务,从此开始每日繁2010年5月,吴裕泰世博“中国茶坊”项目组正式 重的工作,“申报并非易事。”在申报过程中,公司进驻宝钢大舞台,开始184天中国茶文化推广;北京活 向组委会提供了最近3年的财务数据指标、四体系认证动周期间,数位明星艺人到访中国茶坊学习传统茶艺; 证明文件、产品品类明细及相关质检报告等全套资质世博团区数百家特许专卖店正式开售世博茶; 证明文件。201096月,50款来自“中国茶叶联合体”的特许2010年春节前夕,吴裕泰收到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寄世博茶正式进入北京市场; 来的特许生产商许可证书,成为北京茶行业唯一一家世2010年7月,联合产品“花开富贵”上市,四大名 博会特许生产商,同时也是唯一一个获此资格的老字号茶演绎中国茶叶的独到魅力; 品牌。紧接着又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经北京世2010年8月至今,吴裕泰“中国茶坊”累积接待各 博办推荐,吴裕泰将入驻世博园中国元素活动区的十坊地嘉宾、游客逾1000万人,推出来自全国各地名茶数十 街,运营中国茶坊,推广中国传统茶文化。种;吴裕泰世博特许茶叶产品进驻上海各大世博特许专2010年3月,世博园区“从茶开始”体验区进行筹卖店、专柜,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备,特许茶叶产品正式开始售卖;“痛并快乐着”是魏炜在世博期间的切身感受,2010年4月,吴裕泰与厦门华祥苑、上海茶叶、七彩“每天醒来,我要先判断下自己身处何处。北京还是上 云南成立“中国茶叶联合体”携手推广世博特许茶叶产海?”一张原本白净,而今黝黑、疲倦的脸在无言地诉 品,在上海浦东新区星河湾酒店举行盛大新闻发布会;说着背后的辛劳。 万方数据 oRIENTALENTERImR!SECOLITURE/23/

谈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谈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摘要: 本文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阐述了茶文化在我国 的文化史上所占的地位。在物质文化中, 以“茶叶”自身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为线索, 论证了茶叶为我国物质文明所作出的贡献。在精神文化中, 主要论述了茶叶为我国人们提供了精神上享受人生的载体。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讨论, 最后证明了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坚实 地位。 关键词: 茶文化;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地位 茶, 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文化也在人们认识茶的那天诞生了。正是因为中国人对茶的热爱, 才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多加了茶文化这一笔。从最早有茶的记载的《僮约》, 到旷世巨作《茶经》, 再到历代文人墨客为中国文化贡献的一篇篇千古佳句, 都在默默的为中 国古文化添砖加瓦。可见, “茶”为中国文化所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而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一、茶文化与中国的物质文化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 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 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 汉代, 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朝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 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 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 他二人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所作《凡将篇》、杨雄所作《方言》, 一个从药用角度, 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了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 “借问杨子舍, 想见长卿庐”, “芳茶冠六情, 溢味播九区”。由此看来, 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的早期就占有了一席之

地。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 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 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 天下骚乱, 文人无以匡世, 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 必有“助兴之物”, 于是就非常时兴饮宴, 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为一些酒徒。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 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 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能保持清醒, 于是清淡家们就 转向好茶, 因此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这为中国文人在中国文化史上创作出更多的“茶诗”、“茶赋”奠定了基础。 汉代文人的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 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 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 在词赋家那里, 茶是引发思维以助雅兴的手段; 在佛家看来, 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 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 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唐朝疆域广阔, 注重对外交往,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以及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的《茶经》, 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每当谈到茶文化, 人们都不由自主的想到《茶经》, 《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专著。《茶经》已被译成十几

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

中国的茶文化阅读答案 【篇一:中国的茶阅读答案】 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 的举国之饮,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②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 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 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 左思之徒,皆饮焉。但此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 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 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也不足为 饮茶起始之证。 ③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 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个 义项。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 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 经确立。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 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④茶能消除疲劳,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饮茶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运动能力。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每天喝三两杯茶可抑制细 胞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 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饮茶也需注意,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不宜餐前睡前喝茶﹐餐前 喝茶容易刺激肠胃,睡前喝茶则容易影响睡眠品质;茶水不宜过浓, 也不宜置放太久;服用药物时,不可以茶水配服,会影响药效。 ⑤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 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 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 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

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及其形成过程

2007年第6期(第22卷)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62007(Vol.22) 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 及其形成过程 陈 瑜 杜晓勤 ① “文人茶”是近年来茶文化研究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赖功欧在《论中国文人茶与儒释道合一之内在关联》(《农业考古》2000年第2期)一文中又称之为“文人茶道”,它“既不同于寺庙的饮茶,也不同于道观或醇儒们的饮茶,而是集三者之 大成具有新的创造性的茶道”。我们在文中之所以取“文人茶”而舍“文人茶道”,主要是因为本文的关注点并不在文人茶事茶艺本身,而是在于唐宋文人赋予茶事的生命精神和文化意蕴。② 陆羽:《茶经》卷上《茶之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作者简介:陈瑜,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北京 100080);杜晓勤,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北京  100871)。 摘 要:唐宋文人通过对茶之自然美学形态的赞美,寄予了对山水自然的向往热爱。他们汲泉品茗尽享山林之乐,超越功名羁绊。茶是唐宋文人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相对于唐人而言,宋代文人更喜闲饮品茗,表现了其静赏生命快乐的人生观。宋代茶诗中呈现出儒家安贫乐道、道家“乐天知命”和佛禅“至静无求”的三种生命快乐境界饮茶活动也是唐宋文人思考天地人生之理的行为方式。在宋代茶诗中,理性的色彩更为突出。他们从泉茶之中体悟出人生穷通之理;又将茶性与人性相比,藉以明道励志,表现出清高脱俗的精神品格。对唐宋文人来说,饮茶是一种极其高雅的精神活动。唐宋文人茶的深厚内涵,构成了中国茶文化十分重要的内核。 关键词:文化意蕴; 文人茶; 理学; 唐宋诗歌 中国茶文化兴起于唐,昌盛于宋。在茶文化 兴盛过程中,文人雅士推波助澜,功不可没。对于唐宋文人的茶文化建设之功,现有研究成果大多从中晚唐以后文人著述茶书、别泉品茗、创制茶具、精研茶艺等茶事本身加以探讨,充分肯定了唐宋文人在茶文化的精致化、高雅化等方面所起的历史作用。在对唐宋时期茶文化史料尤其是茶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深入考察之后,我们发现唐宋文人对中国茶文化最重要的贡献,是他们将日常茶事与自己的审美活动、精神追求、人格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使饮茶品茗具有高妙的审美价值和玄远的生命意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文人 茶。 ①因此,探讨唐宋文人茶独特的文化意蕴及形成原因很有意义。本文拟结合唐宋时期文人生活中茶酒文化功能的消长和士子文化心态的嬗变, 从探寻自然之美、品赏生命之乐、体悟人生之理等 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 唐宋之际,茶较之于酒更得文人雅士之青睐,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茶树、茶叶乃至茶花与生俱来的自然美学形态,以及唐宋文人对饮茶环 境的讲究,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促进了士子们对山水自然之美的欣赏,满足了他们喜欢寻幽探奇、寄志山林的文化心理,是重要的原因。 盛唐以前,人们种茶、采茶多注重茶的药用功能和经济价值,对茶树、茶叶之自然形态甚少审美性认识。中唐以后,文士渐渐认识到茶树、茶叶所独具的自然美。陆羽《茶经》开篇即云:“茶者,南 方之嘉木也。”②产生于唐代的《茶酒论》在论茶胜 酒时,也是首先强调茶为“百草之首,万木之花”,

茶文化推介致辞

在中国茶文化·安溪铁观音北美推介会上的致辞 (2011年11月) 尊敬的---------,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带着友谊,带着祝福,也带着安溪铁观音醉人的芬芳,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多伦多,共同见证三和名茶加拿大多伦多专卖店开业的经典时刻,共同为安溪铁观音登陆北美市场加油喝彩,共同为弘扬中国茶文化、促进世界茶人交流合作添砖加瓦。在此,我谨代表安溪县人民政府及百万茶乡人民,向三和名茶加拿大多伦多专卖店开业表示热烈祝贺!向莅临盛会的各位来宾、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为本次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茶人、乡贤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茶是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安溪铁观音是茶中瑰宝。打开中国地图,北纬24°50′~25°26′、东经117°36′~118°17′之间,在福建省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结合部,群山环抱、低温高湿、云雾缭绕、红壤遍布,那里就是铁观音茶树无可替代的家园--安溪。安溪铁观音属于乌龙茶类,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兼具绿茶之清芬、红茶之甘醇,而且去绿茶之苦、红茶之涩,香高味醇,回甘耐泡,备受茶人赞赏。安溪铁观音,她隽永的香气和喉韵带给人美的享受,她富含的天然成分和矿物元素带给人健康活力,她倡导的“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引

导人们追求生命质量的更高层次。 中国是茶的故乡。千百年来,安溪人以茶为业、以茶行道。安溪人发明创造“半发酵”乌龙茶制作技艺,发现、发展铁观音这一稀世珍品,发明“短穗扦插”茶树无性繁殖技术这三大世界性贡献,有力地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茶业的发展。今日的安溪茶业,创造了县级茶园总面积、茶叶总产值、茶农人均收入等多项中国第一,首摘中国茶业界驰名商标,位列“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第一位,制作工艺代表乌龙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荣获外商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品牌、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品牌500强、中国百个重点产茶县第一位等殊荣。特别是2009年以来,安溪茶人学习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致力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茶叶质量全程保障体系,茶业现代化国际化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安溪茶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符号。史料记载,在宋代,与安溪有贸易关系的国家有58个,遍及今东南亚、西非、北非等地。在安溪茶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新一轮国际茶叶市场布局之际,三和名茶作为中国茶叶百强企业、安溪铁观音领军品牌,以弘扬茶文化为己任,以强大的营销能力为支撑,以多伦多为桥头堡,挺进欧洲市场,乘天时、享地利、聚人和,当先锋、开先河、更得先机。我们坚信,三和名茶加拿大多伦多专卖店,必将成为加拿大朋友品饮铁观音、领略中国茶的一方文化绿洲;安溪铁观音,必将带给加拿大这个热爱茶饮的国度全新的中国茶体验!

2020年茶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2)

2020年茶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2) 1. 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书名是( 茶经) 2. 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的作者是陆羽。 3.在茶艺演示冲泡茶叶过程中的基本程序是:备器、煮水、备茶、温壶、置茶、冲泡、( 奉茶)、( 收具)。 4.“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是指( 品茶) 程序。 5. ( 唐代)茶叶的种类有粗、散、末、饼茶。 6. 乌龙茶属青茶类,为半发酵茶,其茶叶呈深绿或青褐色,茶汤呈( 密黄)色。 7. 在茶艺服务中接待马来西亚客人时,不宜使用( 黄色)茶具。 8. 在茶艺服务接待中,要求以我国的( 礼貌语言、礼貌行动、礼宾规程)为行为准则。 9. 晚清书画篆刻家( 赵之谦)“茶梦轩”一印,边款中寥寥三十字,却是一篇对“茶”字字源的考证美文。

10. 雨花茶是( 针形)名优绿茶的代表。 11. 江苏吴县的洞庭山是( 碧螺春)的产地。 12. 雨花茶的干茶色泽是( 深绿)。 13. 滇红品种为云南大叶种,其滋味( 浓醇,收敛性强)。 14. 铁观音的香气馥郁幽长,滋味醇厚鲜爽回甘,( 音韵显),汤色金黄清澈明亮。 15. 武夷岩茶是( 闽北)乌龙茶的代表。 16. 在乌龙茶中( 发酵)程度最轻的茶是包种茶。 17. 普洱茶主产于( 云南)省,为非压制的黑茶。 18. 潮汕工夫茶被誉为中国茶道的“( 活化石)”。 19. “玉书煨、潮汕炉、孟臣罐、若琛杯”是( 潮汕工夫茶)必备的“四宝”。

20.“列器备茶”是潮汕工夫茶茶艺演示的( 第一道)程序。 21. 潮汕工夫茶茶艺中“干壶置茶”是指( 将茶叶放进干热的茶壶中)。 22. 潮汕工夫茶中“洒茶”讲究将茶水( 低斟)到各个小茶杯中去。 23.潮汕工夫茶以三泡为止,要求各泡的茶汤浓度( 一致)。 24.香港的早茶一般为一壶茶配合吃少量的食物,称之为饮茶的“( 一盅两件)”。 25.台湾茶人称( 斟茶)为“投汤”。 26.( 擂茶)又称“三生汤”,其主要原料是茶叶、生姜、生米。 27. 桃江擂茶为( 甜饮),不仅是桃江人的日常饮料,还是桃江人待客的佳品。 28. 罐罐茶可分为面罐茶和( 油炒茶)两种。

中观茶业为您浅析茶叶知识全攻略(一)

中观茶业为您浅析茶叶知识全攻略(一) 1.用什么样的茶具泡茶最好? 现在通用的茶具有瓷器、陶器(主要是紫砂器)、玻璃、塑料。在冲泡红茶和乌龙时一般会选用陶器,因为从品茶的角度来看,以瓷器和陶器最好,其保温性好,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且造型美观,具有艺术欣赏价值。但冲泡绿茶特别是碧螺春和银针时一般用玻璃茶具,玻璃茶具可见杯中轻雾漂渺、澄清碧绿及朵朵茶芽之美态。至于搪瓷、塑料茶具,虽有轻便、耐用之优点,但一般为了解渴而临时使用。 --《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 2.水质对泡茶有影响吗? 水的种类很多,性质是不同的,各种水因所含溶解物质的不同,对泡出茶汤品质的影响也不同。茶具有天然、纯正的特点,如果用水不当会给你带来很多喝茶的遗憾。陆羽的《茶经》中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激勿食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这说明用泉水泡茶最好,泉水要慢慢流出,而且含钙和镁化合物最少的是最好的泉水。江水泡茶一般是不理想的,井水又不如江水。至于雨水,一般比较纯。但下雨的时间不同,水质也不同,秋雨为上,梅雨次之,雷雨最差。 --《茶叶审评》 3。水的温度和泡茶时间怎样才算最好呢?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如银针和毛尖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80℃为宜。泡饮各种德信花茶、红茶则用100℃沸水冲泡为宜。 --《中国茶经》 4.茶叶应该怎样存放? 茶采用先进的保鲜技术,能保证茶叶长时间不变质。但最好的保存条件是在室温、避光、无异味的环境中保存。 如果茶叶含水量较高或已受潮的,可以经80℃左右烘干或炒干摊凉后再贮藏。茶叶数量较多的可以分0。25-0。5公斤一份用白纸包好,放入干燥的罐、坛中,底层可中间放些干燥剂, 干燥剂的种类可依茶类和取材方便而定。贮存绿茶可用块状未潮解的石灰,红茶和花茶可以用干燥木炭,有条件的也可用变色硅胶。罐、坛口盖多层草纸并压紧,以防潮湿空气进入。

古代文人与茶文化考究

古代文人与茶文化考究 吕 春 (杭州市东新路310004) 在久远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古代先民最早发现和利用了茶叶这种植物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特性,人们在经历了茶的药用、生煮羹饮、粗放煮饮、细煎慢品的饮茶等不同的历史阶段之后,直至盛唐时期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后来,由于有了文人雅士的参与,才使得饮茶能够超越生活必须品的范畴而进入一种高尚的文化境界,从而实现了从单纯满足口腹之欲到精神愉悦的飞跃,从此,茶文化这样一朵深深植根于民族心理之中的艺术奇葩,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绽放得更加鲜艳夺目,散发出无比诱人的芬芳。 1深沉隽永的文人茶情 早在汉代,人们开始把茶作为一种饮料,史籍中开始有了不少文人饮茶的记载,如杨雄、司马相如、王褒等文人,便可算是当时饮茶的先行者。 三国时,崇茶之风有所发展。在《吴志韦曜传》中,记载有吴主孙皓以茶代酒飨客的故事,表明当时可能存在以茶代酒的风习。到了两晋、南北朝,饮茶相效成风,茶叶开始以一种普通饮料的姿态走入千家万户。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座高峰。茶圣陆羽所撰的世界第一部茶书,享誉全球的《茶经》得以问世,构筑了一个气度恢宏、体系完备的茶文化体系。陆羽以其精湛的茶艺,科学的概括,丰富的理论思维,极大地推动了茶饮风习的普及和饮茶艺术化过程,使唐代成为一个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入宋以后,饮茶之风更炽,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茶事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这正如北宋时李觏所言:“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世,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盱江集》卷十六)虽然宋代的饮茶之风进一步吹向社会各阶层,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宫廷茶文化、大众茶文化较唐代均有很大发展,但是,在茶叶种植、加工、品饮方面精益求精,对饮茶倾注最大的热情,把饮茶当作一种高雅的生活艺术,引领茶文化潮流,规范茶文化发展方向的群体,依然是文人士大夫阶层,这就是说,宋代文人对品饮艺术的追求,较唐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与唐宋时期相较,明清两代文人雅士有着更深的嗜茶情结,茶在他们的心目中有着无与伦比的诱惑力。明代,是中国文人撰述茶书数量最多的一个朝代,从现今存世的三十多部明代茶书的作者来看,其中既有高人闻士、王室贵胄,也有落泊书生、失意文人。虽然他们的身份与经历各异,然而,他们无一不是对茶倾注了毕生心血、与茶相伴终生著名的茶人,朱权、田艺蘅、陆树声、顾元庆、屠隆、张源、陈继儒、许次纾、熊明遇、喻政等人,便是其中之杰出代表。明人的诗歌作品,尽管大都不能和唐宋时期的名家大作并列,然而高启、吴宽、王世贞、文征明、邵宝、徐渭、袁宏道、袁中道、于若瀛、汤显祖等,均有不少咏茶的佳句名篇。 入清以后,明代简约、雅致的茶风,仍然在文人雅士之间流传,一直延续到清末。冒襄、余怀、陆廷灿、袁枚、郑板桥、震均等人嗜茶,在清代是出了名的,而吴伟业、方文、周亮工、朱彝尊、施闰章、王夫之、孙枝蔚、汪懋麟、纳兰性德、曹寅、厉鹗、金农、丘逢甲、连横等诗人,都有相当数量的茶叶诗词传世。这就昭示了茶对于文人生活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现出茶与文人之水乳交融的关系。 2文人品茶的精神追求 唐人诗歌中,对饮茶描绘最生动、最贴切、最富感染力的诗,要算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诗言:“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人每饮一碗,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彰显了饮茶的多层次感受,除了“一碗喉吻润”属于生理需要外,其余皆贯串了特定的精神内容。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有“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的描写,与卢仝《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晚唐的刘贞亮,则有“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在作者看来,茶除了可以养生、除病、驱睡、尝味等生理功效外,还有修身、雅志、行道等精神功效,以及茶礼、茶仪等方面的社会功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唐人对茶之功  贵州茶叶 2010,38(2):54~55 Guiz hou Tea 2010012  [收稿日期] 225

潮州美食

岭南大讲堂——潮州美食同学们,你们是否听说过潮州菜,有没有吃过潮州小吃呢?相信在潮汕人云集的广科院即使没吃过,总有耳闻吧。没有的话也没关系,现在就让我带你来“品尝”一下潮州的风味美食潮州菜与潮州小吃~~ 请大家留意大荧幕,荧幕上这6点主要内容是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的精神食粮。 说起极具岭南文化特色的潮州菜,我脑海里顿时想起“高档”、“精细”、“雅致”这类的形容词。有些潮州人很会做生意、会享受是出了名的,便催生了闲情逸致的功夫茶文化以及高档、精致、大量采用生猛海鲜的潮州饮食文化。自然,这也是南临大海、海产丰富的缘故使然。 所以其最大特点是注重海鲜、注重生猛清鲜。不过食材上,从前单单以海鲜见长,近年来,海鲜、肉类、蔬菜等所有能用的食材都被利用起来,一切比从前更讲究做法。主要烹调法有:(火文)、炖、煎、炸、灼、烧、炊(蒸)、炒、泡、扣、清和淋等10多种方法。 听了我的解说,有没有哪位同学看出了潮州菜的特点呢?大家可以根据大荧幕上九道特色的潮州菜来回答。(听众回答一分钟)下面,就是能让大家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实品啦~ 1、虾蛄肉炒珠瓜,珠瓜色泽碧绿、口感爽脆。潮菜既是有数 千年历史的传统菜系,也有极为灵活、创新的一面。在实 践中潮菜的魅力与精髓,实际上就看烹饪者的“想象力”。

举个例子,一道“虾蛄炒珠瓜(苦瓜)”,粤菜师傅往往 只知拿虾蛄配西芹,焉知炒苦瓜更好吃?在你犹疑的时候,你已经失去了想象力。 2、法国鹅肝做成卤水似乎有暴殄天物之嫌,潮州的师傅于是 拿来做“金丝鹅肝”———沙律酱、番茄酱、柠檬汁、炼 奶做成自调酱汁,外面包裹着炸土豆丝,咬开却是香滑的 鹅肝,几乎如膏脂般流出,布局巧妙得紧。 3、鱼、虾、蚌、蛤等一直是潮菜的主要用料,此外,潮菜还 以其名不见经传的素菜做出倾国倾城的味道而出名,这些 素菜通过肉类烹制而成,上席时却不见肉,素而不斋,譬 如驰名的护国菜、还有接下来的这道玻璃白菜。 4、大众化的美味墨西哥鲍,充满着潮州菜的亲民味道。 5、白雪红梅。精致的金边骨瓷扣碗盛装的“白雪红梅”,以长 白山雪蛤为主料用了小圆金瓜、咸蛋黄、蛋白、蟹籽与香 芹粒,勾兑成一碗晶莹剔透、颤颤巍巍的尤物,其嫩滑程 度,却不及滋阴润肺的功效更讨喜,是一道很有情调的高 档潮菜。 6、粤式的冰冻辽参是无味的,潮州人却将其放入老卤水中浸 泡,令其带点卤水味,又有肉香溢出。辽参扣熟后经冷却、冰冻,也可单吃,也可与北极贝、三文鱼等合为拼盘,点 蘸豉油芥辣吃。

茶文化-茶与诗词_中国茶文化-最新范文

茶文化:茶与诗词_中国茶文化 篇一:中国茶文化与茶道 对中国茶文化与茶道的理解 中国茶文化与茶道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 1.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为贡品。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巳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2.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径》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3.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

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宋徽宗皇帝赵佶著《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4.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利用茶馆休闲、 谈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一、深刻理解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和饮茶的国家,也是茶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历史瑰宝中光彩夺目的篇章。现在各国引种的茶树,栽培技术和茶叶制艺及饮茶习俗,茶礼、

论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 论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陈 熠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茶文化作为茶产业的灵魂,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多元茶叶市场中越来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建国60年来,茶文化显示出其不可或缺的魅力。挖掘和弘扬悠久而深厚的 茶文化,势必会大大地推动我国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茶文化;弘扬;经济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穿过重重的时间之雾,翻开历史的每个篇章,数千年来,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团结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感觉到茶的强烈脉动。自从茶被人类所认识,文化便与之形影相随、密不可分了。茶文化与我们这古老的文明大国的历史进程紧紧相伴,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发掘和弘扬茶文化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和出口国之一。现代茶文化是指茶产业与文化的结合,包括茶商品文化、茶营销文化、茶环境文化、茶伦理道德文化。在中国进入W TO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茶商品文化,弘扬茶伦理道德文化,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精华融入现代茶文化中,从而振兴我国经济。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也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从各个方面影响我国的经济。 (一)无茶不商 茶是我国从内闭的封建王朝破壳而出,萌发资本主义及时尚潮流的先驱之一,历史上有很多以茶为业的辉煌经历。建国前,茶叶一直占各类出口商品的第一位,是出口总额的主要份额。而且每当盛世太平的朝代,茶总是以热闹非凡的角色登场,斗茶、比茶、写茶,等等。建国60年来,尽管时尚的潮流冲击着每个角落,但醒目而林立的茶馆、茶楼、茶店,以及此起彼伏的斗茶、赛茶、茶艺比赛、茶展、茶书、茶说,更是以从未有过的规模、持续不断的热情、气度非凡的华夏文化强劲构筑了一道我国特有的、许多都市现代化进程中亮丽而挺拔的风景线[1]352。而且凡是重视茶、普及“饮茶与健康”,及茶的知识搞得出色的地区、部门,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教育方面都成绩斐然。 (二)无茶不贵 中国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高僧名道、豪富巨贾,都以会饮茶、有好茶而自豪,即使是现代化的今天,这些阶层的爱茶依然不变,无茶不贵依然没有退色,即便各国首脑互赠礼品的时候,茶也依然是中国贵礼的象征。特别是我们这一国土辽阔、多民族的大国,无论是“柴米油盐茶”的普通汉族百姓,还是“宁 收稿日期:2010-04-02 作者简介:陈 熠,女,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16

茶与文学

论文 题目:茶与文学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生姓名:张帆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A13旅游2班 指导教师:周旭 起止日期:2014.05.13—2014.05.18 2014年5月18日

茶与文学 张帆 (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摘要]中国茶文学异彩纷呈,见证着中国茶文化,也显扬着博大的华夏文明。茶向来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除了渗入诗词之外,还与记、赋、散文、品文、小说等文体结合。文人喜欢饮茶、咏茶与赞茶,大概与茶质对文思的催发分不开,文人在品饮之际,文思如泉涌,文学作品也因茶的渗透更显光彩。文学与茶完美结合,使得这翠嫩的绿叶,负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孕了极为愉悦的审美体验。本文举例欣赏了中国茶文学史上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体验了文字与茶碰撞出的精彩的茶文化。 [关键词]茶;茶文学;茶文化 前言 茶的发现和利用,传说始于神农时代。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饮茶起源于巴蜀,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广大中原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的地区越来越广,中国人的饮茶习俗终于形成。 一、中国茶文学的起源 所谓茶文学,是指以茶为主题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包含了作品中的主题不一定是茶,但是有歌咏茶或描写茶的优美片段,都可视为茶文学。茶文学的内容包括了:茶诗、茶词、茶文、茶的对联、茶的小说……等等。至于我国有关茶文学的作品有哪些,据统计:就茶诗词来计算:唐代约有500首,宋代约有1000首,金、元、明清和近代也有500首,总共加起约有2000首以上。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茶文学的发轫期。中国茶事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其时,茶的故事已在志怪小说中出现。《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孙楚、左思、张载、王微撰有涉茶诗篇。杜育的《荈赋》和鲍令晖的《香茗赋》是以茶为题材的散文。 现存最早的涉茶诗是西晋诗人孙楚的《出歌》:“姜桂荼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荼荈”既是茶,“荼荈出巴蜀”,说明直到西晋时期,茶仍是巴蜀的特产。 最早的涉茶文是西汉王褒的记事散文《僮约》,其中就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茶”之语。[1] 到了三国时期,东吴孙皓“以茶代洒”的故事已流传很广;到了西晋时,短暂的统一把茶传到中原如左思这样的官宦人家了,随后又由于南北朝的分裂而打断。直到唐代以后,茶业才得到全面的发展,茶文学也就有了灿烂的成果。

古代文人的茶会

古代文人的茶会,都是怎么玩的? 2018-07-13 18:52王羲之/名士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 闲则能抚琴,闲则能游名山, 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茶, 闲则能著书, 天下之乐,莫大于是。” 古代文人墨客们一有空闲,就会约三五知已,到绿郊山野,松风竹月,烹泉煮茗,吟诗作对。这种以文会友的聚会在古代称之为“雅集”。

何谓雅集? 雅集指的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 聚在一起, 通过焚香、挂画、瓶供、 吟咏诗文、抚琴、礼茶等 艺术形式陶冶情操的小型聚会, 内容和形式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沙龙。 “雅集”既然是“集”, 必须有雅人,有雅事, 还要有雅兴, 这就是所谓的“雅集”。 宋徽宗文会图(唐十八学士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雅集上,文人墨客吟风弄月,诗文相合,琴、棋、书、画、茶、酒、香、花也来凑凑热闹、敲敲边鼓。那些历史上著名的雅集,随便翻开一页,都流光溢彩,令人神往。

梁苑之游 领袖:梁孝王刘武 名士:邹阳、严忌、枚乘、司马相如、公孙诡、羊胜等 时间:西汉,距今约2200年 现址:河南省商丘市梁园 西汉很多王侯热衷于延揽文士,犹以梁孝王刘武最为著名,他是汉景帝胞弟,最为窦太后疼爱。 梁苑,也叫“梁园”,又名“兔园”,是刘武所建的一处私家园林,他雅好文翰,广泛结交当时的文人名士,如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皆为其座上宾客,许多人长期居住园内,乐而忘返,“梁园”因此而闻名。唐朝诗人李白有诗云:“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用的就是这个典故。这在史上称之为“梁苑之游”。

清袁江《梁园飞雪图》故宫博物院藏 画上题款:“梁园飞雪,庚子徂暑,邗上袁江画”。袁江将梁园安排在冬天的雪景中:豪华的宴筵,殿堂中灯火通明,人来人往,杯觥交错,在雪片纷纷扬扬中,别有一番风味。而且,由于大雪的覆盖,屋顶的瓦楞模糊地与细密的格窗、文饰等形成强烈的对比。色彩的敷着利用屋顶的白色,衬托出建筑物的绚丽斑斓的彩画,同样也别具风味。 西汉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如枚乘的《柳赋》、路乔如的《鹤赋》、公孙诡《文鹿赋》、邹阳《酒赋》、公孙乘《月赋》、羊胜《屏风赋》、邹阳《几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都是在梁园完成的。 孟浩然的一句诗可以概括出梁苑之游的规模:“冠盖趋梁苑,江湘失楚材”。不过梁苑之游还只能算文人聚集,不算真正的雅集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