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全套精品课件
《中药学总论》课件
根据中药材的不同性质,应采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如易虫蛀的药材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好 的地方,易挥发的药材应密封保存,易氧化的药材应存放在避光、阴凉处。
03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
总结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详细描述
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中药对人体 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 酸、苦、咸五种滋味,反映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功能。
《中药学总论》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种类与来源 •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 中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它涵盖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等方 面的知识。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理论体系。
中药的现代研究
01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04
中药的现代研究涉及到多个学 科领域,如化学、药理学、生
物学等。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 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副 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的现代研究有助于揭示中 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治
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的现代研究还有助于推动 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
01
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 史悠久,疗效显著,具 有独特的优势。
02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 、脏腑功能,达到治病 求本的目的。
03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 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
中药学总论中药学总论课件
药性理论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第一节 四 气
一、四气的含义
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是从性质上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第一节 四 气
二、四气的作用(功效)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浙八味
白术、白芍、白菊花、玄参、(玄)延胡索、浙贝、郁金、麦冬
第二节 采 集
原则
应用
配伍
剂型
同类药味多非主、汤剂煎煮法
先煎
后下
包煎
矿物类、贝壳类
质坚不易出汁
有毒的药
久煎能减毒
芳香类
有效成分易挥发
性 属性 作用 适应证
寒、凉
阴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热证、阳证
温、热
阳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寒证、阴证
第二节 五 味
一、五味的含义
辛、甘、酸、苦、咸
淡、涩
二、五味的作用
升浮 温热 辛甘 轻(花、叶) 酒升、姜散
沉降 寒凉 酸苦 重 金石 盐下行 咸 贝壳 醋酸敛 果、子
治疗气逆证
燥
喘咳、呕吐
燥湿
治疗湿证
坚
坚阴
泻火存阴
治疗阴虚内热证
淡
渗
利
渗湿
利水
治疗水湿内停之证
咸
软
软坚散结
下
治疗瘰疬、瘿瘤、痰核、癥瘕
泻下
治疗便秘
3、性同味异,作用不同
麻黄 辛温、发散风寒
淫羊藿 甘温、补肾壮阳
乌梅 酸温、敛肺涩肠
厚朴 苦温、燥湿,治寒湿证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对中药进行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 研究,评价其安全性。
中药临床应用的挑战与对策
中药质量控制问题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中药 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中药质量的稳定 性和可控性。
中药临床研究的不足
加强中药临床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 质量,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科学 依据。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问题
炮炙
用火焰处理药物,使其成分、 性味、功效发生变化。
蒸制
将药物隔水加热至熟透,改变 其性味和功效。
中药的制剂类型
汤剂
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制成 的液体剂型,吸收快、作用迅速。
02
散剂
一种或多种中药粉碎后均匀混合而成 的粉末状制剂,便于服用和携带。
01
酒剂
将中药用酒浸泡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 制剂,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 。
加强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发挥各 自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 系。
中药国际化问题
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际医 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药在国际 市场的竞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在复方中的配伍 规律及用药禁忌。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理与毒理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 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毒理
作用。
中药资源与鉴定
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收、加工及品种鉴定
等。
中药制剂与炮制
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工 艺和质量控制以及中药
的炮制方法和原理。
中药临床应用
探讨中药在临床各科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规律和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包括利尿、排石、降尿酸等作 用。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包括壮阳、滋阴、调经等作用 。
2024-中药学总论ppt-中药学总论
毒性
是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反映药物安稳程度的性能。 药物的毒性即是药物偏性,凡药皆有偏性,因此毒性具 有普遍性。 毒性只是有毒之药对人体的伤害性,而绝大多数药物是 无毒的,因此毒性具有特殊性。
39
正确对待中药毒性
临床用药时应防止两种片面性。 一是使用所谓无毒药时,盲目加大用量,无视
安稳,以致引起中毒反响。 二是使用所谓有毒药时,应当确保用药安稳而
16
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开展
?本草品汇精要? •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官修
发明
展
朝 时
状期
本草 •1937年才正式出版
况
?本草纲目?
•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首,
共52卷
•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
17
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开展
?本草纲目拾遗?
发
展
清 朝
状时
况期
本草备要 本草从新 本草求真
本草崇原 本经逢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本经疏注
中药的性能区别于药材的性状
性能是用以描述药物作用的特性,主要 以服药后的人体为观察对象;性能的总结要 以阴阳、脏腑、经络、治那么治法等中医根 底理论为根底,并以药物作用为依据。药材 的性状是以药物本身为观察对象,用于描述 药材的各种天然物理特征,其主要内容为形 状、颜色、气臭、滋味、质地(如轻重、粘 润、疏密、软硬、坚脆)等。
❖ 一、修治
中药的炮制
❖ 二、水制 淋、洗、泡、润、漂等。 水制法中较特殊的是“水飞〞。
❖ 三、火制
❖ 四、水火共制
❖ 五、其他制法
中药的贮存
中药材贮存不当,不仅药材外观差,质量降低,影 响疗效,而且还会危害人体。
中药贮存常见的变质现象 虫蛀 霉变 变色 走油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精品PPT教学课件
分别为《平帝纪》、《郊祀志》、《游侠传• 楼护
传》.
2020/12/8
11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神农本草经集注》 ⑴作者:陶弘景 ⑵年代:南朝梁代 ⑶记载药物数730种,分为七类 ⑷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玉石、草木、虫兽、 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中、下品) ⑸首创诸病通用药
17
八.清代 1.《本草纲目拾遗》 ⑴作者:赵学敏 ⑵成书年代:清代(完稿于19世纪初叶) ⑶内容: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许多是各地草药 ⑷特点:为清代新增内容最多的本草著作。
附:①《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编,为学术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 学著作。
②《本草备要》—汪昂编,为近代有影响的本草学普及及入门性著 作。
⑴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⑵内容主体形成于西汉,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
⑶作者:托名神农 ,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⑷记载药物365种;按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 ⑸记述的药学理论有药物性能(四气五味、 有毒无 毒) 、 配伍七情、 用药原则、剂型、服药时间及 用药的度等.
本草:本词首见于记述西汉历史的《汉书》,共3处,
3.元代有“广惠司”,后改为“回回药物局”,由 阿拉伯医生配制“回回”药物。
2020/12/8
16
七.明代 《本草纲目》 ⑴作者:李时珍 ⑵成书年代:明代 ⑶内容:载药1892种 分16纲(部) 60(类) 附药图1160幅 附方11000余首 ⑷价值 1.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总结,是部伟大的药学巨著 2.批判纠正了以前药物学中的一些错误论述 3.分类法的伟大进步
一.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
⑴ 采集天然动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源”
⑵ 以动物为师
中药学总论-- PPT课件
二、中药的作用
治疗作用: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 效 副作用,指常用剂量时出现 的与治疗需要无关 不良作用 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药物对身体的 损害性反应
2018/9/22 19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对中药的
质量好坏和疗效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也 就是说,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份含量 最高时进行。 如园参中人参皂甙含量的季节变化 月份 1 4 6 8 10 12 人参皂甙% 7 10.1 20.3 22.6 16.2 7.8
解放后,中药发展的概况
2018/9/22 16
第 二 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阴干暴干,采治时月,生熟,土
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本经》
2018/9/22
17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把那种一地所产、其品种、
质量、疗效均优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地道药材)。 《新修本草》言“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 异。” 陈嘉谟说:“凡诸草木昆虫,各有相宜地 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地产南北相 殊,药力大小悬隔”。
2018/9/22 35
煮——以增强药效,降低毒性。 清蒸——软化药材,便于切 蒸 制或干燥保存。 水火共制 辅料蒸——改变药性。 潬——除去非药用部分,便于 干燥。 淬——便于粉碎,易煎出,增药 效。
2018/9/22 36
制霜
其他制法
发酵 发芽
榨油取霜以减毒 风化取霜 日晒夜露制霜 改变药性,生产新药 生产新药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 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 (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 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 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有人将其 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先于欧洲的 纽伦堡药典(1542年)800余年 )
《中药学总论》ppt课件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四气:温、热、寒、凉 寒或凉性药物:例如大黄对于热解便秘、燥屎坚
结,有清热泻下软坚的作用。 寒>凉
大黄
42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四个大苦大寒的中药:大黄、黄连、黄柏、栀子 黄连
黄柏
栀子
43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中药四气的临床指导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44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趣味中医药养生
主讲:黄伟剑
1
中药学总论
2
以下哪些为中药,哪些不是中药?
3
4
总论内容:
第一章 中药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与贮藏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五章 中药的作用
5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 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包括 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 留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 差,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中药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 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 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30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对一些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后,可以 明显降低药物毒性及其副作用,使之广泛用于临床, 并确保安全用药。 ★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等生用内服易 于中毒,炮制后能降低其毒性。 ★巴豆泻下作用剧烈,宜压油取霜用。
35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方法: 1)修治 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为进一步的 加工贮存、调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 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 如:牡蛎、龙骨捣碎便于煎煮。
中药学总论ppt课件
.
17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二、炮制的方法
修治——纯净、粉碎、切制。 水制——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 。 火制—— 炒、炙、烫、煅、煨。 水火共制——煮法、蒸法、炖法、潬法、淬法。 其他制法—— 制霜、发酵、精制、药拌、发芽。
.
18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一节、四气
含义
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时
植物类
动物类 矿物类
花粉 花朵盛开时采集 果实、种子 果实成熟时采收
根、根茎 阴历二月、八月采收
树皮、根皮 植物生长旺盛时采收
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集
全年可采,不拘时间,择优采选
.
16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 以便于服用。
五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 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
20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二节、五 味
作用 能散
辛
味
能行
解表、透疹、通经 脉 祛风邪
活血行气、除胀止痛 消郁散结
.
21
第四章 药性理论
.
22
第四章 药性理论
.
23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二节、五 味
作用
能补
甘
能缓
味
能和
.
补益气血阴阳
缓和拘急疼痛 调和药性 缓解毒性、和中
24
第四章 药性理论
.
25
第四章 药性理论
2024版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演示课件•中药学概述•中草药资源及分类•中药基础理论体系目录•常见方剂与治法解析•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未来发展与挑战中药学概述中药学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中药学历史渊源及发展历史渊源发展历程中药学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阶段,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推动中药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药学在现代医学中地位地位作用学习中药学意义与方法意义方法中草药资源及分类中草药资源概述中草药资源的定义01中草药资源的特点02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03常见中草药种类及功效如麻黄、桂枝、紫苏等,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等功效。
如杜仲、黄柏、厚朴等,具有补肾强腰、清热燥湿等功效。
如钩藤、络石藤、忍冬藤等,具有息风止痉、通络止痛等功效。
如石膏、滑石、芒硝等,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淋等功效。
草药木本植物药藤本植物药矿物药中草药采集、加工与贮藏方法采集方法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工具进行采集。
加工方法包括清洗、切片、晒干、炒制等步骤,以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提高药效。
贮藏方法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地方,防止受潮、霉变和虫蛀。
中草药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保护措施可持续利用策略中药基础理论体系阴阳平衡中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如寒凉药治热证、温热药治寒证等。
五行养生法根据五行养生法,调和阴阳平衡。
金木水火土,代表不同的体质、脏腑和中药属性。
药物分类中药按阴阳属性分类,如阳性药物多具有发散、上升、温热等作用,阴性药物多具有收敛、下降、寒凉等作用。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药学中应用经络系统中药归经原理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药物归经根据药物归经原理,将中药分为不同的归经类别,如肝经药、心经药、脾经药等。
脏腑功能可治疗肺虚证、清心药可治疗心火亢盛等。
脏腑经络理论与药物归经原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功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药性理论中药的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如升阳药可提升阳气、降火药可降火下行等。
中药学-总论ppt课件 89页PPT
确定味的依据
药物滋味 药物作用
42
四、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性和味是辨识药物功效的重要依据。显
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 物的共性——有内在联系。 1、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同一类药中) 如: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清 热燥湿、泻火解毒。 2、气同味异,味同气异——作用有同中 之异,异中有同。
3、本草:为中药学的古称,本草即来源 于草之意。是我国历史上记载中药的著 作通用的名称。
4、草药: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 院应 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 且加工炮制尚欠 规范的部分中药。
3
二、将历代本草发展划分为七期:
1、酝酿萌芽期 (先秦,公元前221年以前) 2、草创雏型期 (秦汉魏晋六朝,公元前221年——公
28
四、中药性能的认识和论定: 长期实践——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创造和
发展了中药基本理论。 五、中药性能与性状: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药的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 纳出来的——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性状——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 滋味、质地——以药物为观察对象。
●归经——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如:人参——归脾、肺经
43
第三节 升 降 浮 沉
44
一、升降浮沉: 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上、下、内、
外) 一般分为升浮和沉降两个方面。
45
二、升降浮沉的作用:
升
上行向外——解表、升阳、祛风、散寒、
涌吐、开窍等。
浮
沉
清热、泻下、利水、重
下行向内——镇安神、潜阳、降逆、
降
止咳平喘、收敛固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据医药学史专家研究,早期的人类主要以植物 类食物充饥,所以最先发现和使用的是植物药。 将有毒植物用于狩猎,可谓原始社会利用植物 药的一大创举。在渔猎生活和生产大量开展之 后,又认识了某些动物类药物。进入原始社会 后期,随着采矿和冶炼活动的出现,才相继掌 握了矿物药的加工和应用知识。在这一时期, 我们的祖先还从野果与谷物的自然发酵现象中, 发明了酒的酿制,这对日后的医药产生了深远 影响。
四个步骤中,中药学占据着落实到病人身上的最 后一环。 “用药如用兵”
一、 代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渐 认识到某些植物可能对人体产生的 影响,逐渐形成了早期的药疗。
• 原始社会药物知识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不断地进 行采集和渔猎活动,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 了解到若干植物和动物对人体的影响。最初,由 于缺少辨别能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中毒遭 遇和药效反应,因而很自然地使先民们在觅食时 有所选择和避忌。在罹患疾病时,上述经验启示 人们对这些植物和动物的药效作用加以利用,通 过反复试验和观察,逐步形成了简单的药物知识。 自古相传的伏羲“尝味百药”和“神农尝百草之 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 地概括了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人类寻求食物的 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 。这一过程,充满着艰辛与 危险,并为此付出过巨大的代价。
2、西周时期
已经有了专业的“医师”;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并有“五药”的记载,以及汤液、药酒 等剂型
• 早期的药物知识出现以后,经历了由零 星、分散而逐渐集中和系统的积累过程。 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文字的出现和使 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到书面记载, 其传播速度得以大大加快。
• 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除了作为饮料 之外,酒还具有祛寒邪,通血脉,行药势,消 毒和助溶等多方面的医疗作用,故古人将酒誉 为“百药之长”。从繁体医(医)字的汉字结构 中,亦体现了酒对早期中医药的影响。在当时 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中,又开始出现了“药”字。 东汉时的《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草, 从草,乐声。”不仅明确了药为治病物质的基 本含义,而且反映了药物以植物类为最多的客 观事实。
3、先秦时期
已经有了不少关于药物的文字记载 《诗经》载有100于种有益健康的食物或药 物; 《山海经》载药124种; 《黄帝内经》记载了12个简单方剂, 并出现了气、味的概念。 帛书《五十二病方》载方约300个,涉及 药物240余种。
• 从现有文献可知,这一时期的药物品种已十分可 观。如《诗经》一书,涉及植物和动物330余种, 其中有的还记述了产地和采收常识。《山海经》 收录了植物、动物及矿物药约120种,所言各物产 地更加具体,还介绍了若干品种的药用知识。本 世纪七十年代初,在长沙出土的西汉入墓的《五 十二病方》,记载方剂达300多个,涉及药物240 余种。当时使用药物的数量,由此可见一斑。在 《五十二病方》中,不仅以复方为主,而且对药 物的炮制、制剂、服法或外用方法、禁忌等,均 有涉及,充分反映了当时积累的药学成就。《周 礼》称西周的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并以 “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可谓日后药物分 类及五味理论的先声。这些药学知识,为中药学 的形成及本草专著的产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
中药学——Chinese herbology
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 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其 他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
临床中药学(狭义中药学) treatment by Chinese medicine
广义中药学 药用植物学:研究药用植物形态特征、植物 分类、生长环境 中药化学: 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种类、化学 结构、化学特性、提取分离法 中药鉴定学:研究鉴别植物药的内部构造、 性状、显微特征、理化特征、 确定质量标准 中药炮制学:研究中药加工成饮片的方法、 工艺、标准及其成分变化
中药的来源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 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其 中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 的说法。
• 古代文献记载的药物,已达3000多种, 经目前调查,则在12,800种以上,其中 有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 种,药用矿物80种。但古今临床常用和 研究比较深入的品种,大约在500种左右。 这些功用明确,疗效可靠的药物,是医 药人员必须熟知的,也是本课程介绍的 重点。
中药制剂学: 研究将中药制成中成药 的方法、工艺流程 中药制剂分析:分析中成药的化学成分、 确定中成药的质量标准 临床中药学: 研究中药的传统性能、 功效与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学: 研究中药的现代药理作 用及其应用
中药学的性质和作用
中药学是一门桥梁学科,连接基础与临床: 中基、中诊——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妇、 儿、外 在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辩证施治过程:理、法、 方、药
4、西汉时期
本草学已初具雏型。 药学专著的出现,是中药学形成的重 要标志。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药学著作, 又是中药学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 中药学的发展
1、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后220) 《神农本草经》(本经)——是中国现存最 早的药学专著,它总结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各论载药365种,按药物有毒与无毒、养身 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 中、下 三品。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 功用、生长环境等。如黄连治痢,阿胶止血, 人参补虚,乌头止痛,半夏止呕,茵陈退 黄……
2、魏晋南北朝时期 梁 ·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较全面地搜集、整理 了古代药物学的各种知识,各论收录药物730种,首 先采用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列为玉石、草木、 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再分三品 排序 。 该书代表了南北朝时期的药学成就,初步确立的 综合性本草的合理模式,为后世本草学家沿袭使用。 其学术内容亦成为以后各主流本草著作的基干。所以, 《本草经集注》是我国药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划时代 专著。
中药学
中医药学院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一、是近代以来,在西方医药系统 传入我国以后,人们相对于西药而对传统 药物的总称。 二、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 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 用的物质。 (用此理论指导中药采集、炮 制、制剂,并说明其作用机理,指导临床 应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