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监管体制变迁
金融监管发展历程
金融监管发展历程20世纪初,中国的金融监管处于极为落后的状态,无法有效监管金融市场,导致了经济的混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集中统一的金融体制,但仍面临着监管体系薄弱、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
为此,中国在金融监管发展上经历了多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央银行主导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1948年先后设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银行、财政部和国家经济委员会金融科。
人民银行成为中国金融监管的核心机构,负责制定货币政策、统筹银行信贷、管理国库、负责外汇管理,并规定了一系列金融制度。
但由于管理机构单一,法规较少,导致银行的职能作用受到限制,而国家也很难对金融业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
第二阶段:金融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3年)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市场化改革阶段。
1983年,人民银行开始对金融业进行改革,建立了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且开设了外商投资银行。
为了加强金融监管,1985年人民银行又设立了金融监管总局,分工明确,由各机构分别负责不同的监管任务。
同时,为了与国际接轨,人民银行还加强了对外汇管理的监管力度。
虽然在这一时期,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建立较为完善,但还存在着监管部门职权过大、法规不够完善、内部管理问题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阶段:资本市场规范化发展时期(1993-2003年)1993年,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规范化发展。
1998年,人民银行和证券监管委员会合并成立了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和监督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
同时,为了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管委员会,成为了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体系基本建立完善,但由于中国股市的波动性明显,监管机构还需要不断强化自己的监管力度。
第四阶段:金融安全稳定时期(2003年至今)2003年后,中国金融监管机构进一步加强了金融监管的力度,强化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和风险管理工作。
2024年银行从业资格-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初级)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版
2024年银行从业资格-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初级)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100题)1.(单项选择题)(每题 0.50 分)下列关于借记卡的表述,错误的是()。
A. 不能透支B. 不可以预借现金C. 有存款利息D. 申办须进行资信审查2.(多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下列银行业务中,属于中间业务的有( )。
A. 代理收费业务B. 代理买卖债券业务C. 贴现业务D. 支付结算业务E. 收取服务费的理财业务3.(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金融犯罪侵犯的客体是( )。
A. 银行B. 金融管理秩序C. 银行从业人员D. 客户存款A. 信用风险担保B. 商业资信调查C. 应收账款管理D. 贸易融资E. 个人借贷5.(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零存整取类型的定期存款的起存金额为()。
A. 50元B. 5元C. 1000元D. 5000元6.(多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下列表述中,属于商业银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特点的有()。
A. 商业银行根据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理财产品投资者支付收益B. 商业银行不保证理财产品投资者本金安全、也不承诺收益水平C. 是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主体D. 商业银行因负责运作理财产品资产而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但对投资者资产的盈亏不承担连带责任E. 是最符合理财业务本质特征的一类理财产品7.(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是对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积极的管理,即在满足风险性、效益性、流动性协调平衡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资产负债表的组合配置结构,谋求收益水平的持续提高。
A. 资本管理B. 资产负债组合管理C. 资产负债计划管D. 定价管理8.(判断题)(每题 1.00 分) 事业单位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一般不参与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也不取得收益。
()9.(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以银行业务为主体,同时附设以经营证券业务为主的“国开证券”和以开展股权直接投资为主的“国开金融”子公司。
金融监管体制历史变迁过程的演变规律
金融监管体制历史变迁过程的演变规律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日益迅速。
然而,金融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种种风险和问题,因此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金融监管体制历史变迁过程的演变规律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深入理解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以及其发展规律。
二、古代金融监管体制古代的金融监管体制基本上是由政府出面进行监管的,这一监管形式主要是依靠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法令与制度,以规范金融市场的运作。
古代的金融监管体制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的监管机制,例如商会的组织监督和对金融交易的规范。
三、近代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随着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因此金融的监管问题也日益突出。
随着西方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近代金融监管体制开始走向法制化,各国政府开始逐渐成立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并建立相关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如美国的《美国联邦储备法》和英国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等。
四、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规律1. 从简到繁的发展趋势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呈现出从简到繁的趋势。
从最初的政府直接监管,到建立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再到出台一系列金融监管法律法规,金融监管体制逐渐走向法制化和专业化,呈现出了越来越复杂和完善的趋势。
2. 由浅入深的发展模式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还呈现出了由浅入深的发展模式。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监管体制也在不断深化,监管的领域也从最初的银行、证券扩展到了金融衍生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领域,监管内容也更加细化和全面。
3. 总结与回顾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完善。
古代的政府监管逐渐向现代的法制化监管转变,监管的内容也从最初的简单到现在的全面,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规律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不仅反映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体现了国家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能力。
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规律告诉我们,金融监管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需要时刻跟上金融市场的变化和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制度变迁及特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制度变迁及特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变迁的历程我国最早以资本充足率指标监管商业银行机构的制度可以追溯到1992年《深圳市银行业资产风险监管暂行规定》,该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特区发布并于1993年1月起实施。
该规定主要是参照1988年巴塞尔协议Ⅰ的要求制定的。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结合我国的实际和深圳银行业的实践情况,参照国际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标准,颁布了《资产资本成分和资产风险权重的暂行规定》,明确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定义和资产的风险权重,并规定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和标准。
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从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同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在法律上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保险和信托业的监管地位,中国人民银行强调要把对银行业的监管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银行风险监管为核心的系统性监管和依法管制上来,并首次提出降低国有独资银行不良贷款的要求。
1996年,中国正式加入巴塞尔协议成员国,同年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检测指标和考核方法》中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具体要求。
2002年1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在商业银行全面实施。
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成立,承担起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责,中国银行业监管体系由以人民银行为单一核心的分业监管体系过渡至以人民银行为货币政策制定为核心、以中国银行监会为监管主体的多元化分业监管体系,标志着货币政策职能和银监管职能的分离与完善。
2003年12月颁发《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中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部法都充分吸收和借鉴了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等框架,其中《中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增加了商业银行违反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惩罚条例,标志着监管当局对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实质性进展。
浅析新形势下银行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浅析新形势下银行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随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银行监管体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新形势下,银行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监管规则的不完善、监管机构的功能定位不清、监管手段的单一、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不足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银行监管体制,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监管规则不完善在新形势下,银行业务形式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推陈出新,监管规则也面临着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目前我国的银行监管规则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监管规则的制定不够及时、监管规则的适应性不足、监管规则的执行力度不够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完善监管规则:一是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跟踪金融市场的动向和风险变化,及时制定和更新监管规则;二是加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评估和审查,提高监管规则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约束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经营行为;三是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检查力度,确保监管规则的有效执行和落实。
二、监管机构功能定位不清目前我国的银行监管体制中存在多家监管机构并行的情况,监管机构之间的功能定位不清。
这种情况容易造成监管职责分散、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不足、监管效果打折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对监管机构进行整合和优化,明确各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实现监管机构间的协调合作和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效能和效果。
可以通过建立“金融委员会”等综合性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提高金融监管的一体化和综合性。
三、监管手段单一目前我国的银行监管手段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行政手段,监管手段比较单一,缺乏多样化和灵活性。
在新形势下,监管手段的单一已经不能满足金融市场的监管需求,也难以有效应对金融市场的复杂变化和风险挑战。
为了完善监管手段,可以考虑引入市场化监管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风险预警和风险防范,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建立健全金融市场的自律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最新银行从业法律法规考点:我国的银行监管框架
最新银行从业法律法规考点:我国的银行监管框架最新银行从业法律法规考点:我国的银行监管框架导语:你在备考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时,是如何理解第二十章:我国的银行监管框架?如果你觉得自己理解的不够到位,我们就一起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第二十章银行监管体制第二节我国的银行监管框架考点:我国的银行监管框架1.我国银行监管的历史1984年以后.我国银行监管治理随着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和监管重点的变化而随时调整、演化。
其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初步确立阶段(1984—1993年):(2)探索形成阶段(1994—1997年):(3)改革调整阶段(1998—2003年);(4)形成完善阶段(2003年至今)。
2.银行监管的'四个层次银行自我监管;外部监管;行业自律;市场约束。
3.我国当前银行监管的框架完善的审慎监管框架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审慎全面的监管规则:二是行之有效的监管工具:三是科学合理的监管组织体系。
银行业监管法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作为一部专门的行业监督管理法,明确界定了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原则和职责。
其他监管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
银行业监管的行政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
目前主要的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以管理办法与管理指引的形式发布。
银监会成立以来,先后发布实施了600多份监管规章、规范性文件,充实和完善了监管规则体系,初步形成了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主要风险的审慎监管法规框架,为银行业监管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了监管规则支持。
下载全文。
简述影响金融监管变迁的主要动因
1、简述影响金融监管变迁的主要动因2、金融监管的严格时期采用的主要措施3、什么原因导致各国逐步放松金融管制4、简述金融监管变化的内在逻辑1、简述金融监管目标的演变?2.金融监管原则包括哪些方面?3.金融监管工具包括哪些?4.简述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的关系?6.简述金融监管理念的发展。
1、简述金融监管必要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集团利益理论的主要内容。
3、简述金融监管理论的变迁规律。
5、试论金融监管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1、简述金融监管体制历史变迁过程的演变规律。
2.比较三种监管体制的异同。
3.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新趋势和新变化。
4.美国“伞式”功能监管的特点。
5.论述我国分业监管体制存在的合理性及面临的挑战。
1、对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2.试述商业银行市场经营中所面对的主要风险及其监管3.请对商业银行跨国业务的国际监管前景加以评价4.商业银行市场推出监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证券发行审核制度包括那些类型2.关联交易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3.证券公司风险的特点有哪些4.为什么要加强对证券公司市场退出的监管1.保险机构市场准入监管中的资本金监管对正常经营活动有何意义4.简述保险机构市场退出的主要形式和程序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
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包括金融监管当局监管、行业自律机构的监管、中介机构的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非现场检查监管:监管机构通过收集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资料和财务数据,运用技术方法研究分析金融机构经营的总体状况、风险管理状况、合规情况等,对其稳健经营情况进行评价。
现场检查监管:由金融监管当局派人进入金融机构,通过查阅各类财务报表、文件档案、原始凭证和规章制度等资料,核实、检查和评价金融机构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中国金融监管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金融监管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金融监管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系的深化,金融监管成为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回顾中国金融监管的演变过程,并探讨其特点。
中国金融监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封建社会。
在这个时期,封建王朝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来规范金融活动。
然而,由于当时封建国家经济的落后和金融业的不发达,监管措施相对较弱,很容易出现严重的金融风险。
随着清朝的兴起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金融监管开始迈入现代化道路。
1905年,清朝成立了中国首家金融监管机构——中国银行业务监督总局,为金融业提供了初步的监管和审计服务。
随后,1928年,中国国民政府成立了财务监察厅,开始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确保金融秩序和稳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融监管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建立了国家垄断的金融体系。
在这个体系下,国家垄断了金融业,国有银行成为主要的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也主要集中在国家的层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金融监管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1983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中国建立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并开始推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同时,为了监管商业银行和国有金融机构,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逐步建立了金融监管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逐渐完善,监管功能和监管手段也得到了提升。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金融监管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加强了合规和风险管理,并加强了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和交流。
此外,中国金融监管还注重对金融科技发展的监管,推动金融科技与金融监管的有机结合。
总的来说,中国金融监管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封建社会的初步监管、现代化金融监管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完善与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金融监管的特点也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金融监管由国家主导,政府在监管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银行监管体制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拥有比较健全发达的银行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渊源各不相同,各国纷纷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银行监管体制。
通过以美国、英国、日本这几个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对其银行业监管的法律基础、框架模式、制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建立一种符合当今复杂情况的现代化银行监管制度是不无裨益的。
一、银行监管法律基础比较(一)美国的“规范管理”。
美国是一个以法制化著称的国家,尊重法律、处处依靠法律是美国民族的特点之一,因而其管理制度常被学者标上“规范管理”的典范,也成为其区别于英国注重银行的自律监管、以“习惯法”为主的监管特色。
自建国以来的短短两百多年里,美国颁布了众多的金融法规和条例,不仅有银行大法①,还有各种各样的专项法律②,并且不断出台或修订银行条例及规章制度,由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法律框架为基础的、手段先进、机构复杂严密、理性量化管理的银行监管体制。
从其银行监管条例的重心看,30年代立法主要从防止银行大量破产影响经济稳定出发,以保证银行安全,维护稳定的金融秩序为主,1933出台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确立了美国银行分业管理的格局;70年代立法倾向于保护消费者利益;80年代立法转向放松管制,提倡效率和竞争;90年代在西方国家纷纷改革金融体制、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浪潮的推动下,1999年美国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又称为Gramm-Leach-Bliley Act of 1999,GLB法),允许金融控股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的形式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由此打破了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银行、证券、保险严格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
(二)英国的“非正式管理”。
英国是老牌君主立宪制国家,由于历史、地理及其政治环境的影响,加上英国人冷静理智、善于自我克制、尊重社会权威和秩序、保全声誉、遵纪守法的传统,使英国社会采取了以“习惯③法”为主,并与“成文法”相结合的独特的银行监管法律体制。
金融监管第五章
(一)监管机构的职责与分工
1、中国人民银行
主要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货币市场和外 汇市场进行监管。
具体职责:(1)起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完善 有关金融机构运行规则;发布与履行职责有关的命令 和规章;(2)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3)监督 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 场、黄金市场;(4)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维护国家金融稳定;等
2013年3月初,银监会发布消息称,将进一步扩大商 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范围,城商行首次进入 试点范围。
国际金融实践表明,混业经营是一把“双刃剑”, 并非十全十美。当前,我国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日益凸显, 金融控股公司已经出现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们应深 刻认识到国外特别是本轮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金融混业 经营方面的缺陷与问题,科学把握金融混业经营的先决 条件、出发点和着力点,努力构建风险可控、资源整合 优势突出、整体竞争力强大的金融集团,稳步推进我国 金融混业经营进程。
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履 行中央银行职能,正式成为中国的货币金融管理 当局。
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成为 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 金融监管。
从此,银行、信托、保险、证券等所有金融业 务都归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形成了集中监管体制。
三、发展阶段:“一行三会”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确立
阅读资料
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实现综合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也 是一种追求资本投资最优化、资本利润最大化的资本运作形式。 在金融控股公司中,母公司可视为集团公司,其他金融企业可 视为成员企业。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间通过产权关系或管理关 系相互联系;各成员企业虽受集团公司的控制和影响,金融控 股公司具有如下特点:1、集团控股,联合经营;2、法人分业, 规避风险;3、财务并表,自负盈亏。
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历程
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历程
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
开始进行金融体制改革。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体系,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监管。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也逐步建立。
1993年,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银行监管部门,负责银行业的监管工作。
1998年,中国证监会成立,负责证券市场的监管工作。
2003年,中国保
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保险业的监管工作。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监管机构也逐步完善。
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成立,负责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工作。
同年,中国银保监会成立,整合了原有的银行和保险监管机构,负责银行和保险业的监管工作。
此外,中国证监会也在2018年升格为证
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证券和期货市场的监管工作。
在金融监管方面,中国也加强了国际合作和交流。
中国已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多项金融监管合作协议,推动了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化和协调。
总的来说,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监管能力,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1 -。
建国以来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
建国以来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作者:苗文焕熊飙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15期【摘要】金融监管体制是指由一系列的监管法律法规和监管组织机构组成的体系。
建国以来金融监管体系经历了一系列变迁。
本文从金融体系构成元素的视角对我国金融体制变迁进行了梳理,认为我国当前应发展功能型监管,在引入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标准界定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高风险性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监管制度。
【关键词】金融监管集中监管分业监管功能性监管一、概述金融监管包括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两个方面,是指金融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的限制、管理和监督。
广义上讲,金融监管不仅包括中央银行或者金融管理当局对金融体系的监管,还包括金融机构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的管理,以及金融机构内部的控制体系。
狭义的金融监管则对监管主体予以界定,限定于由中央银行或者是金融管理当局实施的监督管理。
而所谓金融监管体制是指由一系列的监管法律法规和监管组织机构组成的体系。
从监管主体角度而言,金融监管体制可以分为单一的监管机构体制和多元的监管机构体制。
从监管范围而言,则有统一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之分。
本文从金融体系构成元素的视角对我国金融体制变迁进行梳理,即从监管法律法规体系、监管组织体系和监管内容体系三个角度分析解读各阶段金融监管体制。
二、监管体制变迁(一)1949-1978年,集中的金融监管体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金融体系也是“大一统”的局面,成立于1948年12月1日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新中国的中央银行,被纳入政务院序列,直属中央人民政府,不仅行使中央银行的功能,还直接面向工商企业和居民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对外结汇等商业性业务,行使商业银行的职能,属于复合中央银行制,而监管制度也是属于集中监管。
这种集中型的监管制度是和当时“大一统”的计划经济相配套的,金融机构发挥的主要是中介服务性功能,产品限定于储蓄型产品,金融机构在经营中面临的风险因素较低。
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
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金融监管是指由政府或相关机构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活动。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金融风险的出现,金融监管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以下是金融监管发展的历程。
1. 初期监管(18世纪~19世纪中叶):最早的金融监管主要集中在对银行业的监管。
英国于1694年成立了第一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后来其他国家也相继成立了中央银行。
这些中央银行负责管理货币供应、稳定金融体系和保持金融稳定,为金融监管奠定了基础。
2. 波动与危机(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后期,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推进,金融市场出现波动和危机。
为应对这些问题,各国纷纷加强了金融监管。
1882年,英国成立了首个金融监管机构——英国银行家协会,负责对银行业进行监督。
同时,各国开始引入更多的法律法规,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和监管。
3. 新的金融监管模式(20世纪上半叶):二战后,金融监管进入了新的阶段。
各国纷纷建立了更为完善的金融监管框架,引入了更多的监管机构和法规。
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达成,使得国际金融监管也成为可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成立,负责监管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
4. 金融创新与监管挑战(20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下半叶,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市场更加复杂,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
1980年代起,各国相继进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放松管制,以推动经济发展。
但这也带来了金融风险的增加,如银行危机和金融市场暴跌。
为了规避这些风险,各国开始加强金融监管,提出更为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等措施。
5. 金融危机与监管改革(21世纪):21世纪初,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对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反思与改革。
各国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
同时,国际社会也加强了合作,推动建立更加有效的全球金融监管框架,以应对金融风险的跨境传播和其他挑战。
综上所述,金融监管在演变和完善过程中不断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和挑战。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概况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概况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概况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概况金融监管是一国金融监管当局为实现宏观经济和金融目标,依据法律法规对全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其金融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的总称。
它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纠正市场失灵现象的金融制度安排,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设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以前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实施金融监管。
第二阶段是从1998年开始,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从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中分离出来,分别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家分业监管的格局。
2021年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组建,接管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由此我国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三会分工的金融监管体制。
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分业监管。
按照金融监管的分工,银监会主要负责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
而证监会和保监会则分别负责证券、期货、基金和保险业的监管。
银监会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着重加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负责金融体系的支付安全,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不仅统一了监管框架,加强了监管专业化,提高了监管效率,而且还有利于中央银行更加有效的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
从其实际运行以来所取得的成效来看,在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近几年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迅猛,金融业开放加快,金融监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分业监管体制已显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其本身所固有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1、混业经营对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挑战“混业经营”,指在一个法人主体下,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不同业务。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开始显露,已经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同时以市场、产品、服务等为方式的银证合作、银保合作和证保合作都在广泛开展。
我国银行业监管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附主要政策梳理)
我国银行业监管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附主要政策梳理)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
当时,我国银行业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银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管部门逐渐增多,监管手段不断创新。
未来,我国银行业监管将继续加强风险防范,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提高监管效能,为我国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我国银行业监管发展历程1. 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银行业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
在此期间,我国银行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银行业监管相对滞后。
2. 1978年至1993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银行业监管逐步加强。
198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
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外汇管理。
199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证监会,负责证券市场监管。
3. 1994年至2003年:我国银行业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199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保险市场监管。
199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监管。
200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银行业监管。
4. 2004年至今:我国银行业监管不断加强。
2004年,中国银监会正式成立,开始全面负责银行业监管工作。
2018年,中国银监会与保监会合并,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同。
二、主要政策梳理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2003年):明确了银行业监管的目标、原则和职责,为银行业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
2.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银行业监管的意见》(2018年):提出了新时代银行业监管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银行业监管工作提供了指导。
3.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2018年):明确了资产管理业务的基本规则,加强了对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
15-3 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金融学第十五讲金融监管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本讲导读一三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面临的挑战二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五四金融监管的基本原理与主要内容三、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01金融监管体制的类型02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03主要国家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04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金融监管体制是由一系列监管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与对象组成的体系⚫完备的法律是监管体制的基础和依据⚫监管当局是监管体制的核心⚫所有从事金融业经营和投资交易活动的企业、组织、单位和个人都是监管对象,其中银行、券商、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是主要对象金融监管体制的各种类型都是基于上述要素而言:⚫监管模式的种类主要是针对监管对象而言⚫监管体制的类型主要是针对监管当局而言掌握金融监管模式:对于监管对象是功能监管或机构监管⚫机构监管➢定义:机构监管是按照不同机构的类别来划分监管对象,如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信托机构等➢优势:监管门槛相对较低,易于实施➢不足:容易形成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问题监管模式的演进趋势:由机构监管逐渐发展成为功能监管从功能和机构的组合中,可派生出以下三种监管当局与职权界定的模式:⚫牵头监管模式:设置不同的监管当局,并指定一个监管机构为牵头监管机构,负责协调不同监管主体,共同开展监管,如法国等国家⚫“双峰”监管模式:设置两类监管当局,一类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控制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类负责对不同金融业务开展监管,从而达到双重保险的作用,如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家⚫“伞式”监管模式:对特定金融机构,由一家监管机构负责综合监管,其他监管机构按企业经营业务的种类开展具体监管熟悉金融监管体制:监管当局的设置与职权界定⚫按监管机构的设立划分:单一监管体制和多元监管体制⚫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划分: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根据金融监管权力的分配结构和层次,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一线多头模式:全国的金融监管权集中于中央几家机构共同负责,如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双线多头模式:中央和地方都有监管权,每一级又有若干机构共同来行使监管的职能,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集中单一模式:由一家机构集中进行监管包括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英国等02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金融监管体制变迁的背景是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变化⚫历史上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混业经营与集中监管: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核心,证券业、保险业不发达,金融监管职能基本上归中央银行履行,中央银行是唯一的监管机构,是典型的集中监管体制➢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在经济大危机对银行和证券业的毁灭性打击后,以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为标志确立了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格局➢20世纪70年代末在金融创新的高潮推动下,金融再度形成事实上的混业经营格局,的监管体制变革。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演变与改革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演变与改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
金融监管体系作为保障金融市场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也在不断演变与改革中。
本文将探讨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演变历程以及相关的改革举措。
一、传统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建立了由国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等构成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
这一体系主要通过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来实施监管,具有高度集中、独立性不足的特点。
然而,在实践中,这种体系面临着监管能力不足、发展倾斜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二、金融改革与市场化进程中的监管体系演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金融体系逐渐实现市场化转型,监管体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1990年代初期,中国引入了“中央银行与事业单位分开”的制度安排,规范了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与职责划分。
此后,中国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并成立了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CBRC)等监管机构,实现了监管体系的专业化与独立性。
三、金融监管改革的推进与挑战中国金融监管改革在稳定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金融产业的复杂性,监管难度不断增加,需要推动监管科技的创新与应用。
其次,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定位不明确,导致监管体系中的权力和责任分散。
此外,金融市场的跨界经营问题也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
首先,推动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监管的统一与高效。
其次,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升金融监管的规范性与透明度。
此外,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也是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方向。
四、总结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演变与改革是与金融体系发展相适应的重要环节。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开放与国际化的趋势,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不断应对新的挑战与变化的过程中,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将继续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2023年银行监管制度汇编
2023年银行监管制度汇编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承担着资金中介、支付结算、金融风险管理等重要职能。
然而,由于金融风险的不断涌现,银行监管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
为了有效监管银行行业,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2023年,我国银行监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更新和调整。
本文将对2023年的银行监管制度进行整理汇编,以便于全面了解和掌握。
一、银行监管体制改革为了提高银行监管效能,2023年我国对银行监管体制进行了改革。
改革的核心是加强监管协调机制,推进监管部门的职能整合和信息共享。
具体措施包括:1.设立全国银行监管委员会(CNBRC):该委员会负责全国银行监管的总体协调和制定政策指导,由国务院直接管理,由国家银行监管部门组成。
2.加强地方银行监管:将地方银行监管机构进行整合,设立地方银行监管委员会,加强对地方银行的监管力度。
3.推动信息共享:强化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监管数据的互联互通,有效应对跨境金融风险。
二、风险监管和评估为了加强对银行业风险的监管和评估,2023年我国对银行风险监管和评估制度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具体措施如下:1.风险指标监管:银行须按照监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对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风险指标进行监管,并按季度向监管机构报告。
2.压力测试:监管部门将定期对银行进行压力测试,评估其在不同经济、金融环境下的抗风险能力。
3.风险评级:加强对银行风险评级的监管,确保评级结果客观准确,并及时进行公示。
三、治理和内控要求2023年,我国对银行的治理和内控要求进行了进一步加强,以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主要举措如下:1.独立董事制度:银行应设立独立董事,加强对经营决策的监督,确保治理的公正和透明。
2.风险管理职能:银行应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并及时报告风险情况。
3.内控制度: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内部审计等,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运行。
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
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金融监管是指国家或地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行进行规范、监督和监管的过程。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监管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发展。
本文将从早期的金融监管起步、金融风险管理的兴起、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建立和金融监管的现代化四个方面,分别阐述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金融监管起步于商业银行的监管,时间可追溯到十九世纪。
当时的监管主要以银行运营的合法性为重点,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和法规来确保银行安全运营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然而,由于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金融监管的范围也随之扩大。
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风险管理成为金融监管的新兴领域。
此时出现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例如1970年代的拉美国家债务危机和1980年代早期的美国储蓄业危机。
这些金融危机使国家和国际监管机构认识到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开始将风险管理作为监管的主要目标。
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开始建立和强化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能力,以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建立是金融监管发展历程的重要里程碑。
1975年成立的巴塞尔银行间国际清算银行(BIS)是第一个专门负责国际金融监管事务的国际机构。
随后,在金融危机的推动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也开始参与金融监管,并具有一定的监管权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性和有效性,促进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金融监管的现代化是金融监管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金融创新和科技进步,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全球化。
为了应对新的风险和挑战,金融监管需要不断更新方法和手段。
现代化金融监管注重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数据分析,在全面了解和管控风险的同时,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和有效运行。
综上所述,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保障银行安全到管理金融风险,再到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演变过程。
金融监管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以及金融监管的创新和完善,为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rt1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演变
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
1
1978-1991:统一监管
向分业监管的逐步过渡
2
1992-2003:“一行三会”
分业监管的确立
3
2014后:分业监管的完善
2018:“一行两会
4
中国金融 监管体制 的变革
一、中央银行监管→“一行三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逐渐确立,各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相互渗透。
•
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人民银行承担着两个使命,一方面根
据国务院的决定继续行使其中央银行职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维护货币稳定。另一方面根据1986年国务院《银行管理暂行条
例》,人民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上的唯一监管者负责全面监督和管
理市场上的所有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
总的来说美国银行监管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加强银行法律制度建 设的过程,通过银行立法的不断发展以及长期的监管实践,美国逐渐 确立了明确的银行监管法律框架,该框架包括了一家银行的设立、运 营甚至是濒临危机状态下的解决办法的法律依据。
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美国银行业监管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之
路,监管权力也集中到了联邦政府层面。银行危机因此不再频繁出现。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监管政策在摇摆中前行……
局的监管改革议事日程。
二. “一行三会”→“一行两会”
2018年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第四次全体会议, 听取国务委员王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其表示,金融 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必须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安 全。方案提出,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 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务 院直属事业单位。这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监管框架将进入“一行两 会”时代。
Part2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演变
一、美国银行业监管历程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银行业管理的国家,因此美国的风险管理 机制在全球金融领域位列前茅,被许多国家公认在监管方面相对成熟、 高效率的。美国之所以能够形成国际熟知的高效监管体制,是因为其 监管发展也是在不断改革中逐渐形成的。
其演变过程为“管制—放松—重新管制—重新放松”不断演进,并且 曾被经济学家称为“管制辩证法”的现象。
•
1998年10月,中国保监会正式成立,使保险监管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
体系中独立出来。分业监管的监管体制初步形成。
•
2003年3月1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国务院机
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明确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
会),行使银行监管职能,同年4月28日中国银监会正式挂牌成立。2003年12月27
3.1992-2003:“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确立
•
随着20世纪90年代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人民银行的综合监管能力不足,"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发展方向被提上日程。1992年10月26日,中国证监会正
式成立,统一监督管理全国证券市场。1998年证监会取代了国务院证券委的职
责,形成了以中国证监会为主和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系。
2. 1978-1991:统一监管向分业监管的逐步过渡
•
随着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开始正常运行、1983年中国建设银
行的重新独立、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以及1994年政策性银行的出
现,银行业市场开始繁荣起来。
•
随着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设立,证券市场开始复苏,保险市场也
紧随其后开始重新恢复发展,至此我国金融市场海业经营格局也
日,和国银
行业监督管理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国银监会的法律地位和职能。自此,我
国"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模式正式形成。
4. 分业监管的进一步完善
• 一是对《证券法》、《公司法》等多部法律进 行了修订
• 二是加强监管执法和丰富监管内容 • 三是加强监管机构间的协调配合 • 四是审慎性监管和功能性监管已被提到监管当
1. 一行三会合并前各自的功能
央行的功能: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证监会功能:统一监督管理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维护证券期货市场秩 序,保障其合法运行。
保监会功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 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银监会功能: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 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3. 合并的意义
1)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管合并为一个监督机构,有利于集中整合监管资 源、发挥专业化优势。从微观监管着手实施行为监管,统筹处置银行 业和保险业一批风险点,去除多头监管提升监管效率,消除监管空白, 提升银行业和保险业体系运行的合规性和稳健性。 2)银监会与保监会合并,将强化金融监管统一性。二者合并将促进金 融机构管理有效性的提升,有助于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大型系 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主要集中于银行和保险领域,且银行已经成为保险 资金的重要投资标的。因此,在制定相关机构的监管标准时,由统一 的监管部门加以推进,可以将风险控制要求更好地协调统一起来,这 对加强骨干金融机构的管理,进而对保证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金融 风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美国银行监管模式的弊端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银行业的稳健运行依赖于其庞大复杂的监管体系 保证,但随着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也暴露出了美国的监管体系中也存在诸 多的弊端。 (1)美国银行业的监管缺乏前瞻性的整体规划银行监管机构往往是在危 机出现之后才成立的。由于缺乏有序的全局规划和统筹以及前瞻性不 足,`其危机预防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在处置日后出现的各种 危机时往往也会力不从心。 (2)监管机构职责重叠,监管成本居高不下为了使重叠最小化,美国在设 立银行监管机构时力图细分其监管职能,但一家统一的监管机构无论如 何也比多家独立的监管机构的成本要低得多。
险等金融机构统一实施微观审慎监管,并对金融行业行为和金融市场
实施监管;财政部负责金融监管总体框架设计和相关立法。三者成立 三方委员会,自此形成“财政部+央行+FSA 监管”的“三方共治”统一金融 监管体系。
图二:2008年金融危机前英国统一监管框架
三、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下的超级央行和“双峰”监管 2008年金融危机后
目录 中国人民银行始终未能独立履行中央职能,也很难发挥监管作用。
因而,大多数人认为,在此阶段,中国没有银行监管。但我们认为 是CO因NT为EN在T此S 阶段中国人民银行的双重职能(既是国家管理金融 的机关,也是办理商业银行业务的机构)严重弱化了其监管职能, 所以此阶段就只能算作中国银行业监管的萌芽阶段。
1997年英国政府提出了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剥离了英格兰银行的银 行监管职能;新设一个全能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管理局 (FSA),负责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业进行统一全面的监管。 《2000 年金融市场与服务法案》(FSMA)实施,英国的统一金融混
业监管体制正式建立(见图二)。其中,英格兰银行主要实施货币政 策,同时关注整体金融稳定;金融服务局(FSA)负责对银行、证券、保
2. 合并后的功能
央行的功能:合并后央行的功能也有所加强,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 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拟订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 度的职责划入中国人民银行。 央行功能加强的意义:一是有利于确保发展与监管职能的切实分离。监管规则外 生降低了监管执行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增强监管政策的透明度,从而保证监管者 专注于监管,防止目标偏离; 二是有利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在金融业综 合经营趋势明显的背景下,金融风险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传染并放大的特点 明显,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超出了单个领域监管部门的能力范围,以近年来快速 发展的万能险为例,其资金链条可能横跨银、证、保多个行业,从单个监管部门 的角度看,都监管合规、风险可控,但从全局看其风险隐患可能已威胁金融系统 稳定。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功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和保险 业,维护银行业和保险业合法、稳健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金融消费 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稳定。
下面一张图简明扼要地呈现了美国银行业监管变迁史,
二、美国银行监管模式的优势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以后,美国对其旧监管体系进行改革, 建立起新的银行监管体系。相比旧的监管体系,新监管体系表现出以下 优势。 (1)新的银行监管体系是“横向综合立法”。克服了旧监管体系在新形势 下的不适应性,将银行、证券、保险统一为一体,依法横向综合监管。 (2)新的监管体系的特点是功能型监管。新的监管体系对金融服务功能 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监管制度。 (3)新监管体系实行的是伞形监管。即将美联储设定为金融控股公司的 牵头监管人,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监管者,负责金融控股公司的综合 监管,并协同财政部对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范围进行认定。
1.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 后,中国人民银行代表政府接管了“四行二局一库”为主体的国 民党官僚资本的银行和保险公司。
从1953年到1978年间,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先后被并入财 政部序列,农业银行也被并入人民银行。从新中国成立到1983年,
SFA(证券与期货管理局)、IMRO(投资管理监管组织)、PIA(私人 投资监管局)为证券与投资管理局下设的三家行业自律组织
二、统一监管格局 20 世纪80年代末-2008年金融危机
1986年,撒切尔政府进行了波澜壮阔的私有化改革,同时也推动了大 规模的金融自由化,大幅度减少金融监管,随之带来了英国的“金融大 爆炸”和席卷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 但1991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破产、1995年巴林银行破产等一系列事件, 引发了公众对金融监管体系的质疑;同时英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发生巨 变,商业银行纷纷收购兼并证券经纪商,涌现出一批金融集团,分业 监管难以适应综合经营的发展需要,暴露诸多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