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高中历史优质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之三 人民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学流程】
今天来鲁迅中学上课,感觉非常的荣幸。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说一个小故事吧;
投影:小故事:(明朝)陆二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可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
设问: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结果呢?这与古代社会的哪一项经济政策有关?
回答:重农抑商政策
老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目第一个自然段,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什么是重农抑商政策?
回答: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中国古代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的政策。
设问:那么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哪些抑商的措施?我们以汉朝为例,来了解古代中国“抑商”的具体措施。
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实施抑商政策呢?
投影:“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源泉和动力,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最基本内容”-------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1卷第169页
设问:无论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摆脱野蛮时代跨入文明时代,首先和主要是通过农业的进步发展完成的。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统治者只要解决了农业这个“天大的事”便可以稳定统治,所以,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中国,重视农业便成为必然。因此我们可以说,“重农”的原因是它可以“为统治者提供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P22页。”
那重农的同时为什么要抑商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话
古代统治者之所以抑商,主要是出于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因为民众务农,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因此一直以来都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设问:那么,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看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设问: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反映了什么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方面的什么政策?
回答:重农抑商政策
教师:从后来秦国的发展情况看,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跃进,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他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回答:积极的
教师:但是时代在发展变化,重农抑商的思想却没有变化,它积极的作用能否持续呢?我们来看下一则材料:
材料二:“约自16世纪起,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西欧国家一反农本的传统,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借以促进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鼓励资本原始积累,扶植为适应国外市场的工业生产。在同一时期,亚欧大陆东部几个发展水平即使不超过但也绝不低于西欧的国家,包括中国和日本却固步自封,限制甚至放弃海上活动,以闭关自守为国策,维护本国的农本经济。”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设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明清以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回答:重农抑商。
教师:好。那么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学生:消极的。
投影:教师小结:综上所述,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政策理念,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出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作用也应得到相应的肯定。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这种政策已经远离了时代的脚步,其负面作用日益凸显,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没有东西是一成不变的。
二、刚才我们分析了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其实到了明清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经济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它就是?——“海禁”政策。
设问:何谓“海禁”政策?
回答: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教师:“海禁”其实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上的反映。
如何理解“海禁”政策呢。让我们来朗读一首合计2040字,排名中国第一首长诗的五言诗《番客篇》投影:材料一:《番客篇》
国初海禁严
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
此事实大错
-----【清】黄尊轩
设问:(1)明清时期,海禁政策严吗?
(2)从黄遵宪的诗歌中分析,为什么海禁这么严,目的是什么?
(3)这里的“鳄”具体指什么呢?----清初,沿海的反清势力和西方殖民者
(4)根据诗歌分析,黄遵宪是如何评价海禁政策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5)海禁错在哪?老师也找到了一则材料,我们一起分享。
投影:
材料三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论南洋事宜书》
设问:这则材料反映了海禁政策的什么影响?
回答:(经济)百货不通。(民生)民生自蹙;富者贫,贫者困。(统治)为盗贼——影响社会稳定。
这则材料生动反映了“海禁”政策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教师:海禁”不仅对沿海地区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更对整个国家带来灾难。当明清王朝实行“海禁”时,西方国家又在干什么呢?
投影:
材料三
1554年葡萄牙人踏上澳门,要求通商。
1575年,西班牙人开始出现在福建沿海。
1596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给中国皇帝写了一封没有送到的信,要求通商。
1792年,英国使节马戛尔尼来华谋求商务利益。
——摘选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西方的政策与中国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抑商——重商;海禁——贸易扩张。
设问:这样导致了什么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