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南宁市区部分古建筑 - 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广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被再次翻开的考古档案
在有关南宁的许多史料中,南宁被描述为一座有1600多年历史的古城。然而,如果从人居建筑史的角度来视察,我们将不得不对南
宁的古老程度进行一次新的时空推演,而这个演算的答案,都记录在1997年的国家考古档案之中。
那一年,在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新新村九碗坡,在坡上位于清水泉与八尺江交汇处的三角嘴台地,广西考古队和国家考古队联合作业,挖掘出了一个古人类遗址。这就是被列为1997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邕宁顶蛳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的历史距今6000—10000年,整个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在这片台地上,考古队员发现了多个明显的人工柱洞,这是筑房立柱的痕迹,是今天南方民间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形式的前身。这个筑房遗址,成为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史前人
类居所的唯一依据,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居所遗址之一。就这样,顶蛳山文化不动声色地展示出了南宁地域的亘古绵长,它的存在改写了世界建筑史。
我们无由得知,南宁人的老祖宗当初是如何获得建筑艺术方面的技能,他们的思维方式,仍令国内外考古学者们痴迷不已。古人类为了便于在河中捕捞鱼虾和贝壳,放弃了天然居山洞,在河边筑房定居,饿了就出门撒网,累了就进屋躺下。这份原始的简单,就在于他们拥有建筑技艺之后,也就同时拥有了“家”的概念。
人类一旦定居下来,他们的城建历史就开始变得错综复杂。此后,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南宁始有建制。再至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南宁获封了自己的新名字:“邕”——据说这是唐太宗起的名,原因在于南宁地域河流密布,多水则为“邕”。
文∷潘雨茜 图∷陈 峰 凌舒怀
草色难掩碧瓦青
——闲话南宁古建筑
→ 广西宾阳县古辣镇蔡氏古宅。大院建筑群分为“老屋”和“新屋”两部分共三处,均为三进式青砖瓦房。正厅最高,
二厅、三厅渐次递减。古建筑群中的“新屋”部分更显特色,对称艺术突出,更加体现出古屋的庄严与威势。
唐代是古邕州的繁华阶段,人口逐渐增加,城镇规划愈见规模。但遗憾的是,现今南宁留下的唐代遗址只有一个智城城址,位于上林县覃排乡爱长村下石检屯,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南宁市三处国家级古遗址中的一个,其他两处是顶蛳山和昆仑关遗址。
顶蛳山一例,足令人折服于南宁上万年的人居历史,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南宁至今尚未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广西只有桂林、柳州、北海获此荣誉。究其原因之一,便是因为南宁仍“建在”的古遗址、古建筑不多,尤其是古建筑,似乎还不如北海那么常见。北海在19世纪被划为殖民地,留下英、德、法领事馆及一批欧式石头建筑,颇具异国风情。然而在南宁,随意在路边询问路人,大多人说不出南宁都有哪些名胜古迹,令人不得不感叹当地人“不识南宁真面目,只缘身在南宁住”,这确实是南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硬伤。
■ 被杂草掩盖的古建筑群
关于古建筑,别的暂不提,单以古民居类型为例,南宁市区内不在少数,但由于宣传不多,恐怕能数得上来的人也很少。这些民居有林氏祖屋(明清),罗文村韦氏祖屋(明清),黄氏家族民居(清代),金狮巷民居群(清至民国),新会书院(清代),南宁商会旧址(清代),董达庭商住楼(民国),老口村的覃、李、黄氏民居(清代)等。然而,古建筑实际的数量远不止这些。
最近两年,笔者在南宁周边做文化考察时,已经遇到多处颇具规模的古村落,并为之惊讶不已。这些古村落主要分布于西乡塘区、江南区、青秀区等地。比如,江南区东南村的周家坡古民居、三江口(左右江和邕江汇流处)的宋村民居、西乡塘区的陈东古村、金陵镇刚德村卢氏民居、双定镇兴平村卢氏民居、大塘村潘氏宗祠及附属民居。其中,又以金陵镇刚德村卢氏民居最为有广西特色,这组民居大多为二进式结构,其第二进的形式为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在前檐的西侧建有砖砌台阶通往上层房间,这是南方少数民族干栏建筑和汉族民居的融合体,是研究广西本土特色建筑最好的一个案例。
→ 上2图:位于横县宝华中路农业局后面的李家大院。当地俗称李同记大院。李同记和下文的施恒益均为民国时期横州有名的大地主,详情不可考,李家大院、施家大院即为他们两家的宅院,均为中西合璧建筑,规模宏大。
→ 中图:南宁规模较大的古城墙有两处,一处是唐朝时期修筑的,一处是宋代建置的。唐城墙简陋,城基均为泥墙慈竹,现南宁还遗留有“古城路”“古城口”等地名。宋城墙为砖石结构,城墙高9.6米,宽为7米,明代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又增高1米,所以高度足有10米多,宽为7米,足以在上面开汽车,十分雄壮可观。
→ 下图:双孖井位于原来的公园路中段,沙井街码头对着的街中间,也就是平等街与公园路的交接处(丁字路口)。井深7至8米,呈锥状,上小下大;井直径约2.5米,井壁为青砖砌成,井口为双圆孖井口(并非有些人说的是两口井孖在一起),俗称“双孖井”。井水水质清冽爽口,周边居民世世代代饮用此井水。
→ 左图、右上图:黄家大院——黄氏家族民居,建于清朝康熙初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南宁市清朝建筑物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古建筑群,2001年被列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3300平方米,有4排9进3廊大小共108间房,采用硬山式的建筑样式。
→ 右下图:西关路铁桥,位于南宁市西关路西段,是横跨朝阳溪的钢架三拱人行拱桥,南北走向,为柔性桥墩混凝土台槽钢钢架结构。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由德国人设计,广东谦德公司承建,桥总长36.58米、宽3.66米、通高约6米,建筑费用为当时国币8000元。该桥是政府为便利通往当时所谓的特别区“特察里” 而建。1976年3月维修加固。该桥是南宁市第一座铁桥,是南宁市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2001年被列为南宁市市级
文物保护单位。
还有,江南区东南村的周家坡古民居(清末至民国)更让人赞叹。这组民居整体坐西朝东,共分为五纵列,现存单体砖木结构建筑35座,形式基本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的小青瓦硬山顶,主体山墙,外砌青砖,里砌土坯砖,这种构筑乃民间俗称的“铁包金”式。该处民居能绵延至今,皆因当初这里住的多为大户人家,居所的布局、样式、装饰及用材等,工艺十分考究。据记载,周家坡历史上不乏进士、举人及爱国人士,村里存有多块清代“文魁”、“贡元”、“进士”等牌匾。民居中还有清代进士周培懋和革命烈士周仲武的故居。该古民居建筑群是南宁市现存规模最大、布局整齐、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是清代民国年间本土民居的典型代表,对研究南宁城建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纵观这些散落各处的民居群,由于设施陈陋,大多人去屋空,此地唯余清风而已。房子四周长满了杂草,屋主只有到了年节才会回来祭祀焚香。然而,房子青砖碧瓦,眉目依稀,每一处都是绝佳的天然旅游境地,规模、气势不输于南宁较早开发的扬美古镇。如若修缮得当,利用得好,可以成为当地开发文化旅游的绝好基础设施,满足旅游者们逃离城市,远避尘嚣的心愿。
■ 被重新唤起的遗产保护意识
随着三十年来文物普查的进展,南宁的历史真面目不断被人们重新认识和定位。政府和各界有识人士渐渐意识到保护古建筑遗产的必要性。其一,古建筑是衔接历史和当代的时空之桥,是城镇文化厚重的积淀,是该地区古老历史的见证;其二,古建筑是研究建筑技艺和建筑史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三,妥善保护和恰当开发古建筑,是辅助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手段。基于这三点理念,政府相关部门开始思索并制定措施,每年由文物保护部门牵头,在南宁及其市属六县、六城区辖区内开展程度不同的古建筑维修工作,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维修工作多为大手笔的举动。
记得在2002年,南宁市首次提出了将“修建、恢复一批文物景点”作为年度为民办20件实事之一。当年即拨专款对市内四处老建筑进行了全面维修。一是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新会书院”进行更换瓦面、重塑正脊及恢复隔扇等维修工作;二是对老南宁人都知道的“新华路水塔”进行大清理,清除塔池铁锈,对塔盖、扶梯等构件进行加固和喷漆保护;三是对位于南宁中心人民公园内的“镇宁炮台”进行维护,并对炮台周边碑廊进行了防水处理;四是对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中共广西省委机关秘书处旧址(雷经天故居)”进行维修。几次“大手术”为老南宁人重温历史点燃了心中的火光,也被当年的报纸狠狠宣传了一把。
关于古建筑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南宁有两个例证尤其值得关注和参考,一是建成邓颖超纪念馆,另一个是南宁孔庙迁建。
邓颖超纪念馆由位于朝阳路3号原广西高等法院办公楼旧址改建而成,是为了纪念邓颖超这位出生于南宁的革命伟人。这座建筑虽然并非邓颖超的故居,但其意义在于存放了一段红色记忆。一座老房子和一位优秀女性的精神结合在一起后,其历史人文价值获得了一种新的诠释。纪念馆于2007年2月4日邓颖超诞辰日开馆,内部面积1000平方米,复原了邓颖超出生地的四处场景。这座纪念馆现在变成了南宁廉政示范教育基地,是南宁红色革命之旅的一个展示点。同时,参观的人们不会忘记,作为纪念馆载体的原广西高等法院办公楼旧址因此获得了新生,这就是古建筑存在的时代新意义。
南宁孔庙的迁建过程则是另一件艰难与兴奋共存的大事。原孔庙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是古代南宁儒学之府。初址位于仓西门外沙市(今水塔角南侧附近),孔庙风雨坎坷,从建成至民国时期,共历经三次迁建,三十多次修建,它是邕州古城近千年的历史沧桑和文化变迁,是南宁文脉延续的重要象征。1982年南宁饭店扩建,位于该处的原孔庙大成殿被拆除,建筑材料暂存于广西展览馆内。南宁市政府于2002年决定再次迁建孔庙,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程。新孔庙选址在邕江边青秀山脚下,占地面积约46亩,建筑面积超过3500平方米,从2002至2011年的迁建过程中,原孔庙大成殿的材料中,有百分之七十用在了后来的崇圣祠的主体中。于是,在新孔庙的身躯中,人文精神得以二度融入并永久延续。
2011年1月30日,孔庙落成仪式和首次祭孔典礼举行。参拜者们着古装,胸带祭巾,宣读祭文,向孔子行礼。新孔庙定位于保护文物、传承文化、发展旅游三项宗旨之上,其设计不违背孔庙文化精神,极力做到传统孔庙与现代博物馆相结合,可谓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孔庙陈列理念和模式。据了解,孔庙自2011年免费开放后,当年即接待了参观者约50多万人次。可见,孔庙迁建正是以复原古建筑的形式,架构起一条朝拜历史的文化新通道。
邓颖超纪念馆和孔庙迁建这两个事例,提供了保护、利用古建筑的一种新措施,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其目的都是保护古迹、弘扬传统。只有带着这样的理念去看待文化遗产,人们才能站在一个沉稳的根基上去筹划未来,而不至于
因根基轻浮而摔倒。
附表:南宁市区部分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