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安全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讲义
绪论
从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言,城市安全是其的基本前提。
从城市公众而言,城市安全是其基本需求。这一点,可以从管理学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显现。
城市安全是指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人身健康、资源供给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反映城市抵御突发事件干扰的能力。
动态平衡,可以从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来理解。
这种状态被打破,通常是由于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导致的。
很多人通常认为是由于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引起城市安全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被打破。实际上,现在的城市安全内涵,已经扩展到了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领域。例如,近期发生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事件。在2015年5月29日,国家卫计委通报确认我国发现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输入病例,MERS并未象SARS大规模向国内和国际传播。经历了SARS事件的中国,目前在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控和反应能力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传染病防控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例如北京市卫计委于6月4日组织全市疾控系统,围绕疫情接报、隔离防护、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判定、标本采集、运送和实验室检测等关键环节开展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处置应急演练。
对比之下,03年的SARS病毒,却因政府及公众安全意识的薄弱,防控不力,迅速从广东顺德的一例病例,传播到了香港,加拿大,美国,波及整个东南亚,联合国卫生组织对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我国很多城市的经济、旅游,在华投资等产生了不利影响,这次事件后,国家在清华大学建立了第一个
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就是在这个时期起步的。
我国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实践与研究工作是从2003年非典之后开始的。
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首次把公共安全列为重点领域,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上升为国家层面上重要的和长远事务。
2011年2月,胡锦涛在“省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与创新专题研讨会”上强调,我国城市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正是由于政府和公众的不断努力,目前在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控和反应能力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传染病防控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的不断增多,以及国际城市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城市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和复杂,我国在参与全球化的同时也被纳入了世界风险社会体系,城市正面临由于现代化高度发达而引发的政治冲突、金融危机、社会矛盾等。
二.我国城市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自然灾害方面
目前,我国城市自然灾害爆发频次高,其中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自然灾害特别是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往往带来人员大批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且往往带来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引起社会恐慌,加上经济被破坏,易引发社会动荡。
1、地质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活动
频繁、危害严重,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以上。
在众多地质灾害中,地震是城市面临的第一大地质灾害。我国地处世界最强大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以占全球5%的陆地面积,承载35%的地震灾害。三分之二的省会城市和70%的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处于烈度7度以上的地区。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是东南部台湾、福建沿海,西南青藏高原及其边缘的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吉林省松原市2013年10月31日连续发生5.5级和5级地震,11月22日、23日松原市再度发生5级以上浅源地震,吉林省长春市、白城市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都有明显震感。历史上鲜有破坏性地震发生的东北地区连续发生5级以上地震,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迄今我国对东北地区地质构造与活动性的认识仍然不足,此次震群发生后启示我们要强化普及东北地区防震教育,并呼吁构建覆盖整个东北的地震预报监测网络。
此外,滑坡、泥石流等多发生地形切割强烈、地貌反差较大的山区城市和矿山城市多发。我国地形条件复杂,高原和山地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表层岩体易破碎,土层比较薄,非常容易因暴雨、地震、融雪诱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也易因开挖、爆破等引发人为地质灾害。
2、气象灾害
我国气象灾害发生的十分频繁,我国65%的国土面积不同程度地受到洪涝影响,损失规模也非常庞大。据中国气象局统计资料,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
灾害占70%以上,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每年重大气象灾害影响人口达到4亿人次。
洪涝灾害是我国出现几率最高、影响范围和造成损失最大的气象灾害。洪涝的类型多样,就其发生的范围、强度、频次和对人的威胁性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是受暴雨洪涝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以七大江河的中下游的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吉林、四川等最为严重,发生频繁,不到两年就会发生一次较大的洪涝灾害,而七大江河的中下流集中了我国近一半的人口,创造了四分之三的国内生产总值。2013年自5月-9月中下旬,全国有超百个大中小城市遭到洪水、暴雨洗礼。
热带气旋(在我国称为台风)是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在其活动过程中,由于具备巨大能量,常伴随着风暴潮、暴雨或特别暴雨、龙卷风等。热带气旋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交通、通信、水利设施及工农业生产的巨大损失。我国大陆海岸线118万千米,特别是北起辽宁,南到广东广西沿海,每年都可能遭受热带气旋袭击,其中,以广东、福建、台湾三省次数最多。(2006年桑美是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登陆中国大陆最强的台风,登陆强度比2005年登陆美国的飓风卡特里娜还要强。严重影响了中国东部沿岸地区,造成了25亿美元的损失。)
此外,干旱、低温、雪灾等也是近年来城市自然灾害危机的一种主要形式。2013年6月下旬至9月末,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地区也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呈现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温度异常高等特点。旱灾是世界上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不仅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引发粮食安全问题,甚至出现饥荒及蝗灾。当代城市旱灾直接影响饮用水及生活用水,威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