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信息管理思想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盛典”。《孙子兵法》是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吴国将军孙武,祖籍齐国乐安。“孙子兵法”被称为镇国之宝,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主题词:孙子兵法;信息;管理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其作者是孙武,(约公元前535-?),字长卿,华夏族,中国春秋时期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被后世誉为“兵圣”。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吴光即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司马迁《史记》亦有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盛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全部内容的主要归纳为:《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谋攻篇》第三、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前三说的是战略运筹。《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此三是作战指挥。《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此三是战场机变。《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此五是军事地理。《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此六是特殊战法。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
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宝库中,《孙子兵法》是一颗格外耀眼的明珠。这部书中的每句话,几乎都可挖掘出其管理方面的意义。当今的企业家,要想更有效地搞好经营管理,对于此书不可不读。至于怎样才能读好,领悟其精妙,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本身的素质与修养。
《孙子兵法》中包含着古代朴素的信息观,揭示了信息联系的规律。按照孙武的认识和设计,运用信息主要靠“算”和“知”。第一,算。孙武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孙武对于庙算是非常重视的。庙算,是古代人们出战前在祖庙里举行的一种定计谋、作决策的仪式。孙武认为,要打有准备之仗,就必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计算、思考和比较。这种“算”,要先算,算得早、算得及时;要多算,算得详细,经常权衡。实际上,这里的“算”就是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进行的一种预测。算得早与算得晚,多算与少算,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对于任何事物,只有早作预测,多作打算,才能使得事物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第二,知。孙武说:“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
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武把“知”即信息工作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这在当今其他各种组织管理活动中也有借鉴意义。“知己知彼”,突出的就是一个“知”字。在《孙子兵法》中还提供了不少如何去获取“知”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相敌”,即直接观察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敌方各种不同的表象,以判断敌之虚实,意图就是既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又能因敌之情、察敌之隙,找出出击的有利时机。2.“动敌”,即引导观察法。孙武说:“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虚实篇》)。意思就是:通过认真分析,可以知道趋利避害的方法;通过挑动敌人,可以了解敌人的规律;通过佯动示形,可以掌握敌方的地形道路情况;通过实地侦察,可以了解敌人兵力部署情况。这里的“作之、形之、角之”,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在任何正式行动之前,都要进行试探侦察的一种方法。3.“用间”,即隐蔽观察法。孙武归纳出五种用间的方法,这就是因间、内间、反间、死间和生间。使用间谍这种隐蔽的方法,去搜集对方的情报信息,从而可以达到掌握对方的内部机密的目的。孙武指出,对搜集来的信息要进行分析、筛选,因为“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所以,对信息情报要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信息传递也要正确及时,要依靠恰当的媒介和载体。不能仅凭耳之闻、目之见的表面现象就草率地作出决策。例如“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同时孙武提倡的谋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认为它始终贯穿于《孙子兵法》之中。何谓“知己”,知胜有五,对自身条件的严格审查和分析,这样才能做好客观的分析,才能知道我方的军事优势何在,以此进行谋略和战术安排。何谓“知彼”,知彼即对敌方的力量能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敌人的优势和劣势,以做到避强击弱,因敌谋略,采取不同的应战方案。所谓“知己知彼”即为了“运筹于帷幄之中”,以“决胜于千里之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类似于管理学中的SWOT理论。(SWOT是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的缩写,具体含义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状况与外部环境的对比分析,以甄别出企业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决策者提供可供选择的战略方案。)企业的领袖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并保持长盛不衰,无非是做到“知己知彼”而已。具体而言,就是在参与竞争的同时,对自身的力量有充分地了解,同时对产业环境和对手的情况也基本清楚。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出合适的战略,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在管理学领域,不乏这种真理式的论断,但是,能把相关的论断转化为可操作性方案的却不多见。所以,人人都知道战略的重要性,都懂得“上兵伐谋”,但一碰到实际,往往只能达到“伐兵”“攻城”的水平。政治斗争中,进行的双方必定都各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