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一、性质和目标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检验、护理、麻醉、药学、口腔等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有助于更好理解与探讨临床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

二、选用教材及其特点
本课程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安云庆、高晓明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

该教材内容上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各章节之间逻辑性强,重点突出,对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讲解透彻清楚,适合医学本科学生。

三、教学安排
《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为36学时,实验教学27学时。

四、教学内容
《医学免疫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医学免疫学概论、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MHC及其编码分子、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T细胞及其T细胞介导免疫、B细胞及其B细胞介导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免疫调节、免疫耐受、超敏反应、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的理论基础、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免疫学防治。

五、测试
闭卷考试。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的主要功能、免疫的类型。

2.熟悉免疫系统的构成、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组成及特点、克隆选择学说。

3.了解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过程、免疫学发展简史和重要成就。

[教学内容](2学时)
1.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学研究的范畴。

2.免疫系统的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的主要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3.免疫的类型,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概念、组成、区别、主要特征。

4.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过程。

5.克隆选择学说。

6.免疫学发展简史,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及其贡献。

第二章抗原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半抗原、免疫原、抗原决定基、超抗原、异嗜性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的基本概念、抗原的基本特性、抗原的分类、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及其意义。

2.熟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耐受原、变应原的概念、T细胞决定基与B细胞决定基的概念及区别、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及其在临床的意义、超抗原的种类及与普通抗原的区别、丝裂原的概念及主要丝裂原、抗原结合价的概念。

3.了解佐剂的概念、种类、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2学时)
1.抗原、半抗原、完全抗原、免疫原、耐受原、变应原的概念。

2.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方面、宿主方面、免疫方法:。

4.抗原决定基/表位的定义及分类,T细胞决定基与B细胞决定基,抗原结合价,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的概念及意义。

5.抗原的种类,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并举例说明。

6.超抗原概念、种类、与普通抗原的区别,丝裂原的概念及主要丝裂原,免疫佐剂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机制。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和抗体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功能、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

2.熟悉免疫球蛋白的分类与分型、酶解片段、J链和分泌片、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制备、应用及优缺点、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概念和主要成员。

3.了解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结构及其表达。

[教学内容] (2学时)
1.免疫球蛋白研究简史,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与恒定区,功能区及功能,酶解片段,J 链和分泌片。

3.免疫球蛋白的分类与分型。

4.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同种型、同种异型、独特型。

5.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

6.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与功能。

7.抗体的制备: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

8.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结构及其表达。

9.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第四章补体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补体的概念、补体活化的三条激活途径特点及其生物学作用。

2.熟悉补体的理化特性。

3.了解补体的组成与命名、补体活化的调节方式、补体受体及其作用。

[教学内容](2学时)
1.补体的概念。

2.补体系统的组成与命名,补体的理化性质。

3.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激活途径、MBL途径和旁路激活途径,比较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点。

4.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可溶性补体调节蛋白的作用和膜结合调节蛋白的作用。

5.补体受体及其作用。

6.补体系统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调理作用、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炎症介质作用、免疫调节。

第五章细胞因子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分类及共性、主要的白细胞介素(如IL-2、IL-4、IL-5、IL-6、IL-10)的生物学功能。

2.熟悉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及趋化性细胞因子的主要成员及其生物学功能。

3.了解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及分类、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的概念及作用、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和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2学时)
1.细胞因子的概念。

2.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其主要活性: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

3.细胞因子受体。

4.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理化特性、合成和分泌特点、来源和产生特点、作用特点、抑制性调节。

5.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抗病毒和对肿瘤的
作用、刺激造血功能、诱导细胞凋亡。

6.细胞因子各论。

7.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和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抗原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HLA的概念、HLA基因座位的组成和分类、HLA -Ⅰ类和Ⅱ类抗原的结构特点、分布及生物学功能。

2.熟悉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3.了解HLA复合体的遗传学特征。

[教学内容](2学时)
1.MHC的研究简史,MHC和HLA的概念。

2.人HLA复合体的定位和基因组成:Ⅰ类基因、Ⅱ类基因、Ⅲ类基因。

3.HLA-Ⅰ类分子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及分布特点。

4.HLA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抗原提呈作用、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引发移植排斥反应。

5.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单倍型遗传、多态性现象。

6.HLA在医学上的意义: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与输血的关系、与疾病的相关性、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与法医学的关系。

第七章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作用
[目的要求]
1.掌握中枢免疫器官的概念、组成与功能;外周免疫器官的概念、组成、结构与功能。

2.熟悉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及在骨髓中的分化发育、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成熟(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

[教学内容](2学时)
1.中枢免疫器官的概念、组成与功能。

2.外周免疫器官的概念、组成、结构与功能。

3.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及在骨髓中的分化发育。

4.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成熟。

第八章适应性免疫的组成细胞
[目的要求]
1.掌握T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及功能、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B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及功能、B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2.熟悉粘附分子的概念、种类、共性、功能。

[教学内容](3学时)
1.T淋巴细胞:T细胞表面分子及其功能(TCR-CD3、CD4、CD8、CD28、CTLA-4、CD2、LFA-1、CD40L、PHAR、ConAR、PWMR、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凋亡相关分子、淋巴细胞归巢受体)、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Th、Tc、Tr)、调节性T细胞。

2.B淋巴细胞:B细胞表面分子及其功能(BCR-Igα/Igβ、CD19-CD21-CD81、CD40、CD35、CD21、CD32、CD23、LPSR、SPAR、PWMR、细胞因子受体、MHC分子、B7、LFA-3、ICAM-1、3)、B2细胞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和功能(合成抗体、提呈抗原、免疫调节)。

3.粘附分子的概念、种类、共性、功能。

第九章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目的要求]
1.掌握巨噬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功能。

2.熟悉NK细胞的表面标志、受体、识别机制及其功能。

3.了解NKT细胞的概念、特征、功能;DC表面特征、功能;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

[教学内容](2学时)
1.巨噬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受体(模式识别受体、调理性受体)、功能(识别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加工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调节作用)。

2.树突状细胞(DC):表面特征、功能。

3.NK细胞:NK细胞的特征、表面标志、受体、N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识别机制、杀伤方式、ADCC作用)。

4.NKT细胞的概念、特征、功能。

5.γδT细胞特征、功能。

6.B1细胞特征、功能。

7.其它免疫相关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

第十章适应性免疫应答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发生场所和基本过程,抗原递呈细胞的概念、类型及功能;
MHC-Ⅱ类分子途径和MHC-Ⅰ类分子途径的特点;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应答的概念和各自的特点。

2.熟悉T细胞和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增殖和效应全过程,TD-Ag和TI-Ag免疫应答的不同特点,Th1细胞的形成和主要生物学作用、Th2细胞的形成和主要生物学作用、Tc细胞的形成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3.了解抗原的加工提呈过程,T细胞和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教学内容](3学时)
1.概述: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发生场所、基本过程和主要特征。

2.抗原提呈细胞(APC)的概念和种类,专职APC(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和兼职APC。

3.抗原加工提呈的途径:MHC-Ⅱ类分子途径和MHC-Ⅰ类分子途径。

4.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T细胞与APC的相互作用和T细胞活化信号的产生、B细胞和Th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活化信号的产生。

5.T细胞和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6.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TI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7.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h1细胞的形成和主要生物学作用、Th2细胞的形成和主要生
物学作用、Tc细胞的形成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第十一章固有免疫应答
[目的要求]
1.掌握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

2.熟悉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3.了解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教学内容](1.5学时)
1.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细胞(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γδT细胞、NKT细胞、B1细胞)和效应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防御素、溶菌酶、乙型溶素)。

2.固有免疫的作用时相。

3.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识别特点(模式识别受体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应答特点。

4.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第十二章免疫耐受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耐受、耐受原的概念。

2.熟悉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3.了解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和特点、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教学内容](1学时)
1.免疫耐受的概念、耐受原的概念。

2.免疫耐受的发现。

3.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和特点。

4.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抗原方面和机体方面)。

5.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

6.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建立耐受、打破耐受)。

第十三章免疫应答的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参与免疫调节的主要因素。

2.熟悉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学说。

3.了解抗原、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了解免疫细胞间的调节和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细胞凋亡对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作用,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作用。

[教学内容](1.5学时)
1.抗原和抗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调节。

2.免疫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免疫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Th、Tr、Tc、NKT、γδT)、免疫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介导的负反馈调节作用(CTLA-4、FcγR-IIB、KIR2D/3D、CD94/NKG2A)。

3.细胞凋亡对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作用:Fas和FasL的调节。

4.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

第十四章超敏反应
[目的要求]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类型,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发生机制。

2.熟悉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变应素和细胞;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3.熟悉各型超敏反应常见的临床疾病。

[教学内容](3学时)
1.超敏反应的概念及类型。

2.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变应素和细胞,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

3.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

4.Ⅲ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

5.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

第十五章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
[目的要求]
1.掌握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熟悉自身免疫病的一般特点、自身免疫病的类型、自身免疫细胞激活的机制。

3.了解遗传和环境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及其发病机理、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1学时)
1.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自身免疫耐受。

3.自身免疫病的一般特点、自身免疫病的类型。

4.自身免疫细胞激活的机制:隐蔽抗原的释放,病原微生物感染,多克隆淋巴细胞的非特异活化,自身免疫反应造成组织损伤的机制。

5.遗传、环境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

6.常见自身免疫病及其动物模型举例:类风湿性关节炎、SLE。

7.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第十六章免疫缺陷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及一般特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传播途径、发病机制。

2.了解常见的免疫缺陷病及免疫缺陷病的临床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1学时)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共同特点。

2.原发性免疫缺陷病:B细胞缺陷病(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选择性IgA缺陷,性联高IgM综合症)、T细胞缺陷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T细胞信号转导缺陷)、联合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A TS、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补体系统缺陷和吞噬细胞缺陷。

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对靶细胞的感染、对免疫细胞的损伤机制、感染的临床表现、AIDS的预防与治疗。

4.免疫缺陷病的临床治疗原则。

第十七章移植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移植相关的基本概念(移植、移植物、供体、受体、自体移植、同系移植、同种异基因移植、异种移植、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诱导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

2.熟悉器官移植的类型、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3.了解同种异型抗原的识别机制、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

[教学内容](1学时)
1.基本概念:移植、移植物、供体、受体。

2.器官移植的类型:自体移植、同系移植、同种异基因移植、异种移植。

3.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免疫应答。

4.诱导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血型抗原。

5.同种异型抗原的识别:直接识别、间接识别。

6.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超急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

7.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选择合适供体、免疫抑制疗法、诱导耐受。

第十八章肿瘤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肿瘤抗原、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相关抗原的概念。

2.熟悉肿瘤抗原的分类和种类、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机制。

3.了解肿瘤免疫逃逸机制、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

[教学内容](1学时)
1.肿瘤抗原的概念。

2.肿瘤抗原的分类:根据抗原特异性分类(TSA、TAA)、根据肿瘤抗原产生的机制分类(理化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自发性肿瘤抗原、胚胎抗原)。

3.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γδ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

4.肿瘤免疫逃逸机制(肿瘤方面的因素、宿主方面的因素)。

5.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肿瘤的免疫诊断(检测肿瘤抗原、放免显像诊断),肿瘤的免疫治疗(主动免疫疗法、被动免疫疗法、非特异性免疫疗法)。

第十九章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特点,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2.熟悉免疫标记技术的类型及其原理。

3.了解免疫细胞功能测定的方法。

[教学内容](2学时)
1.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特点、影响因素。

2.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方法:凝集反应(直接、间接、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沉淀反应(单向扩散、双向扩散、对流免疫电泳、火箭电泳、免疫比浊)、补体参加的反应、免疫标记技术(酶免疫测定、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测定、免疫印迹法)。

3.免疫细胞的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葡聚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玻璃黏附法、尼龙毛分离法、E花结分离法、免疫吸附分离法、免疫磁珠分离法、流式细胞术分离法)。

4.免疫细胞功能测定:T细胞增殖试验、B细胞增殖试验、吞噬细胞功能测定。

第二十章免疫学防治
[目的要求]
1.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特点、基因工程疫苗的概念、免疫治疗的概念。

2.熟悉常用的疫苗名称及免疫基本原理。

3.了解常用的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

[教学内容](2学时)
1.人工主动免疫的概念、特点、疫苗的种类。

2.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特点、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剂的种类。

3.新型疫苗及其应用(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4.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5.免疫治疗:概念、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药物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6.常用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免疫增强剂: 重组细胞因子(IL-2、IFN-γ等)、化学合成剂(MDP、ISO等)、微生物制剂(BCG、CP等); 免疫抑制剂: 微生物制剂(CsA、FK-506等)、化学合成制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生物制剂(抗CD3、抗胸腺细胞免疫血清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