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国家重点试验室

合集下载

2013年材料领域22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

2013年材料领域22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

2013年材料领域22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7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建设,1990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对外开放。

主管部门为国家科技部,现任实验室名誉主任为哈佛大学Charles M. Lieber 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院士顾秉林教授,实验室主任为张清杰教授。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领域为:(1)原位复合技术与精细复合材料:采用燃烧反应合成、反应聚合、反应烧结等原位复合技术,制备力学性能和物理功能优异的精细复合材料;(2)梯度复合技术与梯度功能材料:采用梯度复合技术,制备组分、结构、功能呈梯度变化的功能梯度材料或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3)纳米复合技术与纳米复合材料:采用金属—陶瓷、有机与无机纳米复合技术,分子、离子、纳米粒子自组技术,制备具有特殊性能的纳米复合结构与材料;(4)材料复合原理与材料设计:在不同尺度上建立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的模型与计算机模拟,包括:量子化学在材料中的应用,晶体结构与性能的计算机模拟;复合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定量描述,梯度材料设计等。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1989 年9月国家计委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依托吉林大学建设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5年11月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

崔田教授任实验室主任,邹广田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超硬材料和新型多功能高压相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技术;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超硬材料的物理基础和应用。

实验室始终坚持材料研究与物理研究相结合,基础问题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重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在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的高温高压合成机制与触媒机理、金刚石薄膜和立方氮化硼薄膜的制备及应用、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高压物理和超高压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光电信息领域的发光显示、光纤通信与传感、节能照明等方面的重大需求,瞄准发光学的国际研究前沿,围绕发光动力学过程、发光材料与器件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发光物理与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浙江大学CAD实验室简介

浙江大学CAD实验室简介

∙简介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国家“七五”计划建设项目,一九八九年开始建设,一九九○年对外开放。

一九九二年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是多学科交叉的高技术研究领域。

本实验室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础理论、算法及相关应用研究。

实验室的基本定位是:紧密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开展原始性创新研究及应用集成开发研究,使实验室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的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学术交流的基地和高技术的辐射基地。

近二十年来,实验室依托浙江大学计算机、数学、机械等学科,作为项目负责单位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科重大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的基础研究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其中多项成果获国家奖励,并形成了一支学风正派、勤奋踏实、勇于创新的学术队伍。

实验室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展开了广泛的学术合作和交流,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学术影响,曾被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列为中国TOP-LEVEL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曾两次获得由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先进集体及个人“金牛奖”。

实验室拥有一流的软硬件平台以及丰富的数字资源,热忱欢迎国内外研究人员来室工作和交流。

潘云鹤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鲍虎军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1.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模拟的前沿技术,解决产品模型的高效构建、可信分析、设计知识的有效表示与处理等关键问题,实现复杂产品设计开发所需的高效性、可靠性、集成性和智能性。

重点研究: 高性能产品建模技术、仿真驱动设计技术、虚拟样机、设计知识获取与重用、面向领域的专业CAD技术与系统等。

2.图形与视觉计算研究几何、材质、运动数据的获取、处理和表示的基础理论与算法,解决复杂对象的高效构建和逼真呈现等关键问题,研发高清影视、立体电视、三维游戏创作的软件系统,实现产业应用。

浙江大学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领导班子换届程序

浙江大学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领导班子换届程序

附件浙江大学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领导班子换届程序(试行)根据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关于重点实验室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相关规定及要求,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换届程序。

重点实验室领导班子实行任期制,任期五年,任期届满参加评估后进入换届程序。

重点实验室主任原则上不连任,特殊情况连任不超过两届。

重点实验室主任由学校组织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由重点实验室推荐。

浙江大学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理委员会”)对重点实验室领导班子进行换届审议。

具体程序如下:一、重点实验室主任聘任程序1. 根据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重点实验室主任聘任条件的要求,由科学技术研究院会同重点实验室面向海内外发布招聘信息;2. 候选人可由重点实验室推荐或个人自荐。

重点实验室推荐候选人需经重点实验室及依托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后报科学技术研究院,个人自荐材料直接报送科学技术研究院;3. 科学技术研究院对候选人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由管理委员会主任召集进行换届遴选面试,审议其科研能力、管理组织能力及实验室工作设想,研究确定拟推荐人选,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由学校发文聘任)。

二、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程序1.重点实验室根据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推荐条件的要求,结合重点实验室发展需要组织推荐候选人,候选人材料经重点实验室及依托学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后报科学技术研究院;2.科学技术研究院进行形式审查,提请管理委员会审定,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由学校发文聘任)。

三、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成员聘任程序1.根据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成员聘任推荐条件的要求,由重点实验室组织推荐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成员候选人选,经重点实验室及依托学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将候选人材料报送科学技术研究院;2.科学技术研究院对候选人选进行形式审查,报分管校领导审定,由学校发文聘任。

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研究成果

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研究成果

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研究成果王庆丰(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7)PresentationonpartoffindingsattheStateKeyLaboffluidpowertransmissionandcontrolinZhejiangUniversityWANGQing-feng(TheStateKeyLaboratoryofFluidPowerTransmissionandControl,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7,China)摘要:简要夼绍了浙江走学流体传动覆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机电液集戍智能控制、纯水液压元件及系统、液压元件噪声控制、微流控器件及系统、气动伺服控制、压缩空气动力发动机厦汽车、低比转速高扬程高速离·o泵以噩深海资源勘探作业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厦其成果。

关键词:机电液集成;纯水液压技术;噪声;微流体系统;气动伺服;压缩空气;离心泵;深海资源中圈分类号:TP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813(2003)01—00“一03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由原国家科委、国家教委联合批准于1981年成立的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研究室。

1985年12月被原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开放实验室,1989年进人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系列。

1995年9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1997年、2003年两次通过国家评估。

目前实验室有固定研究人员37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27名,有16名教授、14名博导、15名副教授与高级工程师。

有200多名研究生在实验室研究学习,其中有博士研究生60多名。

两院院士路甬祥教授为实验室的学术领导人及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庆丰教授为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为浙江大学机械电子控制工程研究所。

下面简要介绍所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及其进展。

1机电液集成智能控制及其应用研究机电液集成智能控制系统是将电液控制技术与PLC、现场总线技术、智能化控制等集成组成的。

浙江大学实体实验室一览

浙江大学实体实验室一览
朱晓玲
朱晓玲
104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周雪平
娄沂春
娄沂春
娄沂春
105
动科学院
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鲁兴萌
蒋振东
曾卫东
曾卫东
106
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开放实验室
刘建新
孙建义
李加胜
屠友金
107
特种经济动物实验室
吴小锋
朱祥瑞
江丽军பைடு நூலகம்
吴小锋
108
动物科技实验室
林嘉
洪奇华
洪奇华
洪奇华
109
动物医学实验室
杜爱芳
97
植物病理学实验室
谢关林
郑小军
郑小军
郑小军
98
昆虫学实验室
叶恭银
马云
马云
马云
99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室
朱国念
李少南
程敬丽
朱国念
100
农业部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喻景权
向珣
向珣
向珣
101
果树学实验室
陈昆松
徐昌杰
孙崇德
孙崇德
102
园林实验室
夏宜平
周树军
周树军
周树军
103
茶学实验室
梁月荣
朱晓玲
钱铁群
谢争先
谢争先
6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盛晓明
徐海波
徐海波
7
外语学院
现代外语网络多媒体实验教学中心
周星
谢黎诚
李士燹
李士燹
8
理学院
数学学科实验室
徐林荣
陈弘

规章制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

规章制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

规章制度中国杭州浙江大学2016年编制目录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条例 (1)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章程 (2)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管理办法 (3)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管理办法 (4)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基金管理办法 (5)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管理办法 (6)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8)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9)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10)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资产与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11)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建设与信息管理办法 (13)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安全与卫生管理办法 (15)管理条例中文名称: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英文名称: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dustrial Control Technology(Zhejiang University),简写为SKLICT(ZJU)一、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以从事有重大学术意义和应用背景的工业控制技术应用基础研究为主,是我国工业控制领域的前瞻性理论技术研发基地、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基地。

二、实验室受国家科技部、教育部领导,依托浙江大学,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自主开展研究和学术活动。

实验室严格按照科技部、财政部的有关文件和浙江大学的有关管理办法执行。

实验室每年在规定时间报告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由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组织开展年度考核。

三、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职责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研究方向、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四、实验室按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设置研究单元,围绕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设立自主研究课题,组织团队开展持续深入的系统性研究和探索性的自主选题研究。

浙江大学重点试验室一览表

浙江大学重点试验室一览表

浙江大学重点实验室一览表(2010.04更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批准日期学院01 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德仁1985年8月材料系02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鲍虎军1989年2月计算机学院03 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陈鹰1989年6月机械系04 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褚健1989年6月控制系05 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旭1989年6月光电系06 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骆仲泱2005年3月能源系07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兰娟2007年10月附属第一医院08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李伯耿1987年6月化工系09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吴平2002年1月生科学院10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周雪平2003年12月农生学院国家工程实验室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批准日期学院01 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国家工程实验室刘建新2008年7月动科学院国家专业实验室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批准日期学院01 二次资源化工国家专业实验室姚善泾1989年6月化工系02 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吕征宇1989年6月电气学院03 生物传感器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陈裕泉1989年6月生仪学院04 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沈模卫1989年6月心理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批准日期学院01 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郑筱祥2000年8月生仪学院02 濒危动植物保护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方盛国2000年8月生科学院03 动物分子营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刘建新2000年8月动科学院04 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杨肖娥2003年11月环资学院05 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郑强2005年12月高分子系06 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陈云敏2007年2月建工学院07 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胡汛2007年12月附属第二医院08 视觉感知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庄越挺2005年2月计算机学院农业部、卫生部、食药监局、中医药局实验室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批准日期学院01 农业部核农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华跃进1993年1月农生学院02 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华东)重点开放实验室刘建新1996年11月动科学院03 农业部农业环境工程与智能化设备重点开放实验室何勇1996年11月生工食品学院04 农业部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喻景权2002年11月农生学院05 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学与免疫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周继勇2008年7月动科学院06 农业部面源污染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陈英旭2008年7月环资学院07 农业部作物病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陈学新2008年7月农生学院08 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郑树森2000年12月附属第一医院09 卫生部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罗建红2007年4月基础医学系10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浙江呼吸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卞如濂1997年9月基础医学系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实验室(三级)郑筱祥2009年11月生仪学院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计算机辅助中药分析实验室(三级)程翼宇2009年11月药学院1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与毒理实验室(三级)楼宜嘉2009年11月药学院1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免疫(肾病)实验室(三级)陈江华2009年11月附属第一医院1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心血管)实验室(三级)王建安2009年11月附属第二医院1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理生理(胃肠病)实验室(三级)姒健敏2009年11月附属邵逸夫医院1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分析与代谢实验室(三级)曾苏2009年11月药学院1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血液病)实验室(三级)钱文斌2009年11月附属第一医院。

各省市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览表

各省市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览表

各省市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览表北京
[编辑]天津
[编辑]上海
江西

[山东
济南
[编辑]河南无
[编辑]湖北[编辑]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的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实验室代码,详情请参见本条目附表二。

香港
[编辑]澳门
∙由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联合设立: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由澳门大学设立: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庆
[编辑]青海无
[编辑]宁夏无
[编辑]新疆无。

中国大学顶尖实验室排名

中国大学顶尖实验室排名

中国大学顶尖实验室排名
部分名校顶尖实验室数量排名
说明:
1、合并其他大学得来的实验室已经用括号标出,如(医学2个)。

2、只有理工农医才有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纯文科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没有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3、数据截至2011年。

浙江大学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
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 (农学)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 (农学)。

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称

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称

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称
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批准日期学院01 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叶志镇1985年8月材化学院
02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

鲍虎军1989年2月
计算机学

03 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傅新1989年6月机能学院
04 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褚健1989年6月信息学院
05 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旭1989年6月信息学院
06 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骆仲泱2005年3月机能学院
07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兰娟2007年10

医学院
08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聚合反应
分室(联合)
李伯耿1987年6月材化学院
09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联合)
吴平2002年1月生科学院
10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周雪平2003年12

农学院
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称
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批准日期学院
01 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国家工
程实验室
刘建新2008年7月动科学院
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称
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批准日期学院
01 二次资源化工国家专业实验室姚善泾1989年6月材化学院
02 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吕征宇1989年6月电气学院
03 生物传感器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陈裕泉1989年6月生仪学院
04 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沈模卫1989年6月理学院。

计算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

通过拥有计算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学校介绍一下几所学校计算机系的优势方向,研究重点,以飨广大考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实验室名字就叫做“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前,该实验室是国内唯一一个以从事计算机科学和软件方法与技术的基础研究为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以模式识别基础理论、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以及语音语言信息处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人类模式识别的机理以及有效的计算方法,为开发智能系统提供关键技术,为探求人类智力的本质提供科学依据。

清华大学:体系结构和智能工程方面。

起初学校有《计算机系统结构》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现已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国家重点学科。

(后者属自动化一级学科)北京大学:软件和应用两个方向可谓全国第一,有王选院士和杨芙清院士坐镇。

拥有“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和“文字信息处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内首开Case先河的青鸟系统出于此)想必方正软件和北大青鸟大家都如雷灌耳吧!再次,北大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国家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拥有CAD/CG(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是在计算机软件理论、技术和开发环境等方面开展基础、应用基础与竞争前高技术的开放式研究基地,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也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国家重点学科。

国防科技大学:一开始只拥有系统结构专业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现在以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国家重点学科。

银河系列大型机也许正是我们选择国防科大最充分的理由。

哈尔滨工业大学:拥有全国第一个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当然了,现在很多学校都有了),现在哈工大以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国家重点学科。

学校智能机器人是相当有名的。

现还拥有计算机信息内容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接口技术与接口系统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

浙江大学附属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附属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9/11/10
18
辅助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 1.涂片检查
发现结核病人、特别是传染性肺结核病人 评价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的化疗效果 为结核病疫情的流行病学统计服务
2019/11/10
19
辅助检查
Diagnosis of Pulmonary TB Related to Numbers of Tubercle Bacilli
每日化疗方案 强化期/继续期
初治涂阳和初治涂阴 复治涂阳
2H3R3Z3E3/4H3R3 2H3R3Z3E3S3/6H3R3E3
2HRZSE/4HR 2HRZES/6HRE
H=异烟肼 R=利福平 Z=吡嗪酰胺 E=乙胺丁醇 S=链霉素 方案中前面的数字代表用药月数 如涂阳病人治疗到2个月末痰菌检查仍为阳性,则应延长1个月的强化期治疗 因链霉素过敏而不用链霉素的病人,延长1个月的强化期治疗
结核菌感染和肺结核的发生发展
4.结核性胸膜炎
结核性干性胸膜炎 结核性渗出性性胸膜炎 结核脓性胸膜炎
结核菌感染和肺结核的发生发展
5.肺外结核
按部位和脏器命名, 如肾结核、肠结核。
临床表现
--症状
全身症状
午后低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盗汗等。当肺部病灶急剧进展播散时,可有高 热,妇女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
辅助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 1.涂片检查 --痰涂片镜检的缺点
敏感性低:通常每毫升含5000-10000条以上抗酸菌才可得到阳性结果;
特异性较低:只能报告“抗酸菌阳性”,不能区分结核和非结核分枝 杆菌;
镜下只能观察菌体形态,不能辨别死、活菌。
辅助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 2.培养 ---分离培养的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开放课题项目

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开放课题项目

广州大学
4
薛拾贝 量子系统中非马尔可夫环境的辨识算法研究
5
杜静静 基于 gap metric 的非线性系统广义一体化多模型控制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s for non-Markovian environments of quantum systems Generalized integrated multimodel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s
Rongxing
广东工业大学
12
许斌
面向系统约束的无人飞行控制
UAV Flight Control Under System Constraint
西北工业大学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of PDE optimal control
于欣、任志 基于最大值原则和唯一延拓性的偏微分方程最优控制问题
8
陈达奇 基于无线 QCM 阵列的肺癌早期诊断
Research of aperiodic sampling systems in complex dynamic networks Early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based on wirelesselectrodeless QCM arra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6
傅永峰 动态软测量建模技术在多相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Dynamic Soft Sensor Modeling Technique in Multiphase Flow System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2
张萌

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览表

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览表

月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称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批准日期学院01 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国家工程实验室刘建新2008年7月动科学院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称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批准日期学院01 二次资源化工国家专业实验室姚善泾1989年6月材化学院02 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吕征宇1989年6月电气学院03 生物传感器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陈裕泉1989年6月生仪学院04 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沈模卫1989年6月理学院[编辑本段]【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详细名单】清华大学12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萃取分离分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分室)集成光电子学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实验区)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生物物理分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分室)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10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及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分室)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分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分室)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分室)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10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分室)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聚合反应工程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分室)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6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分室)上海交通大学6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分室) 吉林大学6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实验区)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5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分室)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4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4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4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分室)中山大学4华南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4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塑性成形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4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3内燃机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精馏分离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分室)同济大学 3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分室)大连理工大学3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 3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 3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分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分室)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3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机器人及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质保障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2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2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2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2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2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化学反应工程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2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2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2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2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2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2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与勘探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2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 1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1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化工大学 1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1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燕山大学 1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1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1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应用有机化学)电子科技大学 2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1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综合业务网理论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火灾科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1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1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1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1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1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1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1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1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军医大学1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军医大学1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1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 1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军医大学 1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工业大学 1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 1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医学院 1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1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分室) 江南大学 1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分室)南昌大学 1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分室)。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
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共享
• 种质资源是最为重要战略性物质,世界 各国都在千方百计争夺
• 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是长期基础性工作, 需要科学家长年无私奉献
• 种质资源中挖掘的有利基因一旦应用, 其产生效益将不可估量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ice Biology
*基因定位与克隆 *转基因技术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 *分子设计和生物反应器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ice Biology
实验室构成
水 稻 生 物 学 实 验 室
究 所 部 分
中 国 水 稻 研
资源学研究室 发育生物学研究室 分子育种研究室
学浙 部江 分大
其中:25 项任务 2607万元 (34%)
➢863(包括子课题) 26
➢973 (包括子课题) 17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
1
➢杰出青年基金
3
➢省部重大
2
➢转基因专项
10
二、科研成果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ice Biology
代 表 性 成 果-1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ice Biology
水稻生产的意义
产量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40%, 约占全球稻谷产量的1/3
我国60%以上人口以水稻为主食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ice Biology
2001-2005年工作汇报
一、科研项目和经费 二、科研成果 三、队伍建设 四、合作、交流、开放 五、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

教育部主管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教育部主管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甘肃 福建 北京 北京 湖南 辽宁 吉林 北京 江苏 北京 吉林 天津 浙江 北京 广东 四川 北京 湖北 北京 上海 江苏 北京 山东 广东 上海 湖南 江苏 上海 广东 湖北 江苏 湖北 四川 上海 北京 江苏 北京 上海 北京 上海 北京 四川 浙江 江苏 湖北 吉林 浙江 江苏 天津 上海 湖北 江苏 北京 北京 浙江 江苏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称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 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简介
一、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我国能源战略与国民经济建设需求,在能源与环境领域开展研究,并已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黄其励院士,实验室主任为骆仲泱教授。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总数50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38人,院士1人,教授27人,副教授15人,博导24人,硕导38人。

其中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 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1 人、国家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 人、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2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5 人、国家跨世纪及新世纪人才7 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4人,优博提名2名。

2004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近年来共承担“973”项目首席项目1项,二级课题7项,“863”项目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杰出青年基金5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2项,国家发改委创新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7项,攻关计划项目7项,“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课题10项,国际合作项目19项,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48项。

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三、四等奖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提名2篇。

研究方向:
1、化石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
2、新能源及先进能源系统
3、低品位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4、能源利用过程中的污染物生成、迁移、测量及控制
5、复杂反应系统中的理论模拟及数值试验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是多学科交叉的高技术研究领域。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础理论、算法及其相关的应用研究。

实验室的基本定位是:紧密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开展原始性创新研究及应用集成开发研究,使实验室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的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学术交流的基地和高技术的辐射基地。

实验室重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形成了一支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在实验室42名固定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5人,教授、研究员共2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1人。

目前,实验室拥有在站博士后6名,博士生80名和硕士生115名。

实验室形成了结构良好的学术梯队。

在实验室固定人员中,55岁以上有7人,占总数的17%;46岁-55岁有4人,占总数的10%;36-45岁有21人,占总数的50%;35岁及以下的有10人,占总数的23%。

实验室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4 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

1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实验室拥有包括两个校区在内共计3500平方米的机房与办公用房,具有一流的面向研究的软硬件平台,以及丰富的数字资源。

10套(台)30万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如CAVE系统、高分辨率大屏幕投影显示系统、红外热像仪、三维扫描仪、激光三维扫描仪、力反馈数据手套等均面向校内外开放。

研究方向:
1、计算机辅助设计
(1)先进产品建模技术。

(2)产品创新设计技术。

(3)虚拟技术。

(4)分布协同设计技术。

(5)面向机械、建筑、纺织、工艺美术等领域的专业CAD技术及实用化系统的研发。

2、计算机图形学
(1) 真实感图形的高效绘制。

(2) 几何计算与设计。

(3) 视觉计算。

(4) 计算机动画与游戏。

3、虚拟现实技术
(1)虚拟环境的表示和感知。

(2)自然人机交互技术与界面。

(3)增强现实技术。

4、面向领域的可视计算与分析
(1)生物医学领域的信息处理和可视分析。

(2)电磁、红外等信号的可视计算。

(3)体数据的可视化及其分析。

(4)海量数据的表达及判别分析。

三、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名高纯硅及硅烷实验室)于1985年由国家批准建设,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1988年对外开放。

在历次国家科技部组织的评估中都获得良好成绩。

近五年来,实验室共承担了国家“973” 、“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73项;共有17项科研成果获得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二等奖7项和国际学术奖励2项;发表学术论文1192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67篇,被
SCI论文他引4000余次;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1项。

研究方向:
实验室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发展目标,20年来坚持以硅单晶为代表的半导体材料的研究; 在“半导体硅材料、半导体薄膜、半导体复合材料”三大方向开展工作。

四、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以浙江大学相关学科为依托,以电力电子技术学科群、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和国内外有关高校、院所为上游单位,沟通科研 - 中试 - 生产的中间通道,及时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中心共计投资 3000 万元,拥有一个容量为 560KVA 的电力电子装置工程试验基地;拥有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电力电子系统仿真实验室,配备有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多芯片封装、电磁干扰分析、电磁设计、可靠性分析等软件;拥有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磁兼容预论证实验室;中心还拥有快速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 SMT 实验室等高水平的研究试验实验基地,并配备国际一流的电力电子研究测试设备和自动测试软件。

中心拥有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槱生教授为核心的,由 7 名教授, 7 名副教授 / 高工,十名博士生、数十名硕士生和工程师组成的学术水平高、工程化经验丰富、勇于开拓、团结一致的科研和开发队伍,拥有多项具有国际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市场前景良好的拟转化的科研成果。

中心的重点研究开发领域是 : 电力电子应用技术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包括高压大电流技术、高频化变流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电力电子装置和系统(包括中频、超音频、高频感应加热电源及配套工程系统,大功率不停电电源,电力、通信高频开关电源及系统,大功率脉冲电源,电光源电源等;同步机交流励磁、大功率变频调速装置和系统;大功率有源滤波器,灵活交流输电装置、电力电子系统在线检测和故障诊断装置等)和智能模块以及相关的工程化技术。

五、生物传感器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
浙江大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是世界银行“重点学科发展项目”贷款资助的专业实验室,成立于1991年成立。

主要研究和开发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传感器和检测技术,兼顾其他相关行业的传感器及检测技术。

实验室依托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进行建设,以生物、医学、食品和环境应用中的生物化学物质和生理参数检测为目标,研究以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与生物化学相结合的新型生物化学传感器、微机电系统、生物芯片及检测仪器系统。

在长期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仅从传感器本身的发展,而且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研究传感器技术及其信息处理:结合功能材料、微电子技术等多种学科,从信息整体角度来研究发展微型和超微传感器、阵列式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从而获得传统方法难以获得的信息;同时应用模式识别和人工神经网络等信息处理技术开展多维信息的深度加工,以期深刻理解所研究对象的本质,促进传感器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方向:
1、智能化生物医学传感器技术研究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发展微型集成化多参数智能传感器为目标,研究和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的微型固态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及其测量系统。

在开发新型传感器的同时,注重研究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传感器系统的性能,使传感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2、细胞生理研究的超微传感器研究
以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的活细胞检测的为目标,研究开发细胞形态和细胞内外生理参数检测的超微传感器。

3、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和食品的生物化学传感器及其检测系统的研究开发开展了糖尿病相关血液生物化学、水中重金属离子、环境有害气体、农业环境和人体神经信息等定量检测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获国家863项目资助多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