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研究范围与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信息管理研究范围与目的
范围:着重研究信息交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过程:信息交流管理总体模式;目标与政策体系;组织管理机制;交流方式与途径体系;技术机制
目的:寻求和依靠科学的研究方法,有效把握信息交流这一社会基本现象和信息管理这一社会基本功能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清晰了解影响信息交流和信息管理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准确知道社会信息交流和信息管理实践。
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科学与科学研究方法的不可分性
科学研究方法与常规认识方法的区别:误差存在的可能性; 检验和控制误差的必要性;重复验证的必要性;相对真理论;批判眼光
科学研究方法的行动规范
➢现象化的必要性
➢观察测量的必要性
➢测量的准确性、精确性、系统性和客观性要求
➢准确性:指测量结果真实反映客观现象本来面貌的程度。
➢精确性:指测量反映客观现象质或量差别的程度。
➢系统性:指对被研究对象的所有方面层次和全部过程进行测量的程度。
➢客观性:指测量者观察到并接受真实事实的能力。
➢内在的误差检验控制责任和机制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同样的认识基础和角度。
❖社会科学有和自然科学一样的基本研究途径。
❖承认误差的存在和对误差进行检验与控制的必要性,注意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自觉引入对研究方法效度和信度的检验,并通过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来促进和保障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主要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而研究的认识论基础、行为规范和操作机制则是一直和相联系的。
概念、变量、假说、理论
概念: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逻辑思维单元,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性质或性能的抽象描述。
变量:指科学研究中作为具体测量和分析对象的事物属性或行为程度。
假说:又称假设(或命题、论断等),是关于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推测性描述。例如“教育程度的增加会促使人们更妥善地处理家庭关系”,“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促进信息交流程度的提高”等。要求:清楚、现象化、可验证
理论(宏假说):指一组相互关联的关于变量间相互关系的论断和解释的集合,用以对一个较大范围内或较大规模上的复杂事物或现象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和解释。
科学研究的目的:鉴别和描述, 解释,预测,控制
科学研究的逻辑操作过程:1)提出和确认要研究的问题和现象,明确研究意义和性质;
2) 提出研究假说以及必要的假说体系或研究问题体系;
3)根据假说体系对有关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测量;
4)根据对观察到的事实的分析论证来验证研究假说;
5)在得到验证的假说基础上,利用归纳分析,形成一个可以最好地解释观察事实的并能用新事实予以验证的结论。
社会科学主要研究方法:抽样技术, 实验研究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方法,个
案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 评估研究方法
外在效度:指在研究中获得的结果能被准确推广和概括到更一般的范围的程度。
要求效应: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以不同方式将研究假说要求传递给被研究者,从而使被研究者在研究中按照假说所要求修改其行为方式。
信度:指研究中观察测量结果的稳定一致和可靠程度,主要是一致性。
实验研究方法
一、抽样技术
抽样:指从一个较大的个体集合中选择部分个体的过程,抽样调查则是从总体中抽选能代表总体的一部分样本,然后通过样本情况的研究来对总体情况进行估计和推断。
1. 抽样对象
研究个体、研究总体、抽样总体、抽样框、样本群
研究个体:指符合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规定的具体研究对象,是研究中实际观察测量和分析的基本单位。
研究总体:指符合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规定的研究个体之总和。
抽样总体:被实际抽样选择的研究个体之总和。
抽样框:将抽样总体内所有抽样个体按照一定形式逐一地和唯一地排列起来形成的抽样个体表。
样本群:又称抽样群,指通过抽样所形成的研究个体集合。
2. 抽样过程
(1)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确定研究个体;
(2)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确定研究总体;
(3)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并根据研究条件,确定抽样总体;
(4)选择和确定抽样框;
(5)确定抽样方法;
(6)实施抽样。
3. 概率抽样
如果在某一抽样方法中抽样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则该抽样方法属于概率抽样。包括对客观性和随机性的要求。可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区域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其特征是:抽样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中的概率都完全相同而且相互独立。
存在问题:
(1)小样本偏差
(2)概率不独立问题
(3)建立抽样框困难
(4)实施调查困难
系统随机抽样
从抽样框中有规律地抽取样本个体的方法。其具体方法为:在一个个体随机排列且按顺序编号的抽样框中,从初值I其按间距K等距地抽取个体为样本
一般要求:
(1)抽样个体在抽样框中是随机排列的。
(2)初值I是在1-K之间随机选取。
(3)K值恒定,由K=N/n决定,其中N为抽样总体数量,n为样本数量。
分层随机抽样
首先将整个抽样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某个特征划分成若干个“层”或“类”,然后用简单随机方法分别从各个层或类中抽选样本,并将从所有层中选出的样本之和构成总样本。
一般要求:
(1)总体中存在着若干个按照某种易于鉴别的特征来划分的个体群。
(2)有证据表明这些个体群在被测量现象上内部差异较小,但彼此差异较大。
(3)这些个体群相互不重迭。
区域抽样
又称多阶抽样或阶段抽样。在全社会性大规模调查中应用广泛。
假定欲了解某城市小学家庭教育情况,并决定采用对小学生访谈为调查手段。现设计如下方法:
(1)首先将该城市分为多个社区,以社区为一级单元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社区为一级单元样本;
(2)然后以学校作为二级单元从一级单元样本的社区中分别随机抽取若干个学校为二级单元样本;
(3)再以班级为三级单元从二级单元样本的学校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班级为三级单元样本;
(4)最后以三级单元样本的所有学生为最终个体,从各个班级分别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样本,构成本研究的实际样本。
二、基本概念
实验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一定手段来改变观察环境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变量、观察这个或这些变量对其它变量的影响,以确定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的目的是确认独立变量与从属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解释客观事物间的关系,解释客观现象,是解释性研究方法,其效度标准主要是看其是否能够准确地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即内在效度。
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
(1) 确定独立变量和从属变量,建立关于两变量的假说。
(2) 确定实验环境。
(3) 确定或选择实验对象。
(4) 建立若干控制机制来排除对内在效度的各种可能威胁。
(5) 建立测量独立变量和从属变量变化的观察手段。
(6) 安排独立变量发生变化。
(7) 在独立变量发生变化时或变化后,观察测量从属变量的变化。
(8) 验证两变量因果关系的有效性,即验证所观察到两变量关系是否可靠地说明或否认它们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方法的局限实验环境的特殊性;实验中要求效应和结果导向偏见影响较强; 实验方法可行性限制;实验方法的操作复杂性
社会调查方法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
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和应用范围
目的是对客观情况进行真实描述,即描述某个或某些变量的特征分布或变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