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探讨

一、对当前学校德育误区的分析与反思误区之一: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起点设置不当脱离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脱离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意识发展水平将学生成人化采取高调宣讲、单向灌输的手法无法有效地为学生所认同难以激发其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收效甚微有时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同时这种急功近利企图“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简单化的做法又使德育的终极性目标没能有效地分解为着实的阶段目标以至于德育的阶段目标缺乏内在的逻辑递升序列高层次、高要求的终极目标找不到基础性的支撑点无异于空中楼阁难以达成。误区之二: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等同于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的说理、讲解片面重视道德知识的掌握在“掌握”和“认同”之间随手划上等号省略了外在的道德需求向学生个体道德需要转化的心理机制研究把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看作是道德教育“外烁”的成果因而对学生日常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忽视了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学生掌握的道德规范、准则体系缺乏实践中介不能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导致“知而不信”;道德信念也不足以外化以支持和指导道德行为表现为“言而不行”。误区之三:德育功能认识片面“严”、“爱”脱节师生关系恶化。不少教育者错把德育当代国家、社会、学校对学生个人的管制把德育方法当作“管制

的手段”突出表现一谈德育必是严字当头把个人与社会对立。无视学生内心深处丰富多彩的需要追求“整齐划一”的德育效果将“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将“听话道德”视作德育的最高境界缺乏慈爱与引导更缺乏“发展”的眼光和意识。导致师生间的对立人为地破坏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削弱了教师在育德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上谈及的德育误区究其根源主要是传统的德育缺乏一种发展的眼光把学生单方面看成是社会规范的造物德育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工具所以视野局限于学生被动地接受和继承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掌握了这些规范就意味着达到了德育的目的。在这种“就范式教育”的指导下学生循规蹈距、唯命是从成了一个“被塑造”的客体执着于此的教育者也就看不到学生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能在既有的社会规范基础之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在道德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的道德规范。个体品德的这种积极能动的构建正是整个社会道德规范推旧出新、向前迈进的源动力所在。“藐视”学生品德构建和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推广开来就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阻碍。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就应力求通过发展人的主体素质、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人去批判继承已有的道德改造其不合理的成分从而实现地现时代的超越。二、学校德育历史逻辑的透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纵观本世纪西方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条线索:其一:弘扬人的主体地

位反对道德灌输是本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旋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要求的发展作为封建势力特征的那种学校德育逐步显示出其局限性正如杜威所言它企图“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学生铭记一套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观点排除一切其他观点。”①这实质上是一种静滞的教育形式它企图用一种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规范去“塑造”下一代人结果必定导致学生思想僵化、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抹杀与泯灭。世纪之初以杜威为代表的“新教育运动”首先对这种传统德育发起了猛列的冲击。在他实用主义观点看来道德真理是相对的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所以道德从本质上乃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某种固定的观念。②外部强制“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发展”③正确的道路是“反其道而行之”亦即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道德生活经验发展其良好的判断力。杜威的发难引起了新旧德育观念的大碰撞。20年代中期哥伦比亚大学的梅和哈物茨恩主持了一项历时5年、涉及万人的大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学校中掌握的道德规范和美德概念与他们的实际道德行为无关。宣告了这种传统德育的失败促使研究者们进行深层次的反思。60年代后西方学校德育理论再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1.以柯尔伯格为主要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论吸收了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强调“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所人的道德判断的能力。”④于是道德的发展必须借助于学生自己

的探索、努力和活动所以柯尔伯格在给德育教师的十条建议中提出:用直接教的办法灌输某些条文是无用的德育应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认知冲突的自我决择发展道德认知力。2.价值澄清学派认为:传统的学校德育对儿童“不能导致更深层次的道德信仰”⑤是不适当的甚至是无效的。所以他们恪守“如何获得观念”远比“获得什么观念”更为重要的信条反对向学生传递某种本身就模糊不清的价值提倡通过一系列价值澄清策略的学习让学生们在冲突中学会澄清自己头脑中的价值混乱发展自我评价、自我指导的能力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