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的现状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与发展
摘要: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肩负着全世界22%人口的吃饭、就业问题,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村金融问题突出,破解这一难题的困难多、压力大。在上个世纪连续出台5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基础上,新世纪以来,中央又连续下发了7个围绕“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在研究部署“三农”工作的同时,对金融支持“三农”提出了明确要求,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形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银监会在全面强化审慎监管的同时,坚持“抓两头、促中间”,全力以赴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深化,农村金融领域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金融市场稳步开放,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金融服务产品日益丰富,农村贷款难问题逐步缓解,农村金融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农村金融体系是中国金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同时放眼将来,关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
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发展;
正文:
一、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主要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次重大改革之后现今我们所见农村金融体系基本成型。
1.改革开放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了彻底改造,建立了新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首先在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内部,设立农村金融管理部门,然后成立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初具雏形。1951年5月,中国农业银行成立,并第一次提出要“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工作方针。主要职能为指导农村信用合作,广泛动员农村剩余资金并合理使用国家农业贷款,以扶助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促进对小农经济的改造。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认为,农村互助合作、农村供销合作和农村信用合作是农村合作化的三种形式,多年来农村信用社经过多次改革,最后成为中国农业银行的附属物。
[1]
2.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金融体系变革
历次农村金融改革,其出发点是为了支持和扶植农业发展,核心是围绕管理权和经营权转变,而本质上却是一种权力和责任的划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
村金融改革也不例外。30年来,根据政府施政目标的转变,可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恢复起步阶段、调整阶段和政府引导扶持阶段。
1)1978年-1993年:恢复起步阶段
a.恢复了农行,建立了以农行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制,有农行统揽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管理。
b.为稳定农业生产,国务院于1982年决定恢复中断了23年的农业保险业务,整个80年代,我国农业保险取得重大发展。
c.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非正规金融也逐渐活跃起来,民间金融活动异常活跃。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允许农民和集体的资金自由地或有组织地流动”。
2)1994年-2001年调整阶段
a.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别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国家成立了农业发展银行,农信社从农业银行中分离出来,农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逐渐从农村撤离。
b.其他金融机构的改革,1997年3月《关于邮政储蓄会对管理体改革的请示》与1999年5月6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章程》均由于种种原因,邮政储蓄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c.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并逐渐撤离农村,农发行还能由综合性向单一性转变,农信社体制改革反复,农村合作基金会受到整顿,农业保险逐年萎缩,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被削弱。
3)2003年至今:政府引导扶持阶段
a.在这一阶段,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成为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角。农行如何面向三农进行商业化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发行探索开发性金融的新路子。银监会放宽了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农村金融竞争主体日益多元化。
b.农业保险得到较快发展,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提出了具体要求。
[2]
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三、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于农村金融体系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把农村剩余资金转化为农村储蓄,再把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投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比较成功的把农村剩余资金转化为储蓄,农村储蓄在向农村投资转化过程中受阻,农村较多的资金流出农村。因此,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村资金的外流。闲置资金转化为农村储蓄的现状,我国农民储蓄率高,我国农民具有较强的储蓄能力较高的储蓄率较大的储蓄额,这是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吸收大量存款的根本原因,为农村资金外流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投资主要表现为贷款,从农业得到的贷款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其不相称。虽然我国农村贷款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其他产业的到的贷款相比,支持率偏低。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农业贷款的相对份额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改善,而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没有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体系对农业的应有的支持,我国农
业贷款仍有巨大的潜力。农村存款大于贷款,农村存款与农村贷款不仅差额越来越大其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存贷款额逐年增大资金外流严重。相对于工业城市居民城市,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收入低,农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捷,造成对农业农户及农村企业的贷款无利可图,甚至亏损,一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无法延伸到偏远的农村,甚至从广大农村地区撤出,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十分缓慢。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缺乏足够规避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机制。由于农业经常面临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变化多端的市场风险,如果没有相应的规避机制或者规避机制不健全,往往是农业生产者及其有关参与者不得不面临巨大的难以承受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出于理性的选择,有关的农业参与者会减少对农业的投入,农村金融机构也相应的减少了对农业的贷款。农村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使得农村金融机构难以了解农村企业和个人的资信情况,导致农村信贷过程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盛行,农村金融机构惜贷严重,大量资金流向城市和工业。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小风险大,储蓄存款向大银行集中的现象比较突出,制约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导致大量农村资金外流。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有以下几个问题
1、涉农贷款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服务品种较少
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是影响涉农贷款增长的主要原因。农业银行的经营战略日益强调以利润为核心,商业化改革直接影响到其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积极性,农业银行对农业服务的功能较弱,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在县域能够提供的金融工具单一,服务品种很少,服务功能不健全。县及县以下能够提供除存、贷、汇以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网点不足20%,绝大部分的行政村不能提供基本贷款业务。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路径。
2、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邮政储蓄凭借自身机构网点优势,大量吸收农村存款,再将从广大基层吸收的资金直接转存到人民银行,“只存不贷”的经营机制导致其在县域内吸收的资金几乎全部流出农村。据统计,全国邮政储蓄资金65%来自于农村,截至2004年初,全国邮政储蓄营业网点34641个,县及县以下农村营业网点占比为79%,这些机构大量抽走农村资金,却不承担支农任务,加速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外流和区域资金的不平衡趋势。各商业银行在大规模收缩农村信贷业务的同时,仍注重其存款业务的开展,四大商业银行在县域吸收资金的60%左右也都流入城市,农村信用社资金也未能全部用于农村。
3、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发挥有限
由于政策性支持农村的贷款风险补偿、分担和转移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对农村贷款进行贴息、补贴、税收减免、税收返还等杠杆机制,农村担保机制不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缺乏、商业性农业保险连年萎缩,制约了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农业发展银行融资机制不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