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章节综合测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版新教材】
统编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计划高一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问题很多。

有些学生解方程、解不等式甚至连分数的加减法都不会。

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想在这个基础上把教学搞好,任务很艰巨。

所以特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化学思想和方法。

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化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准备
1、深入钻研新教材。

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

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

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化学应用;重视化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

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
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化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

组织和加强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

本学期初三新课将在4月中旬结束,其余时间将转入复习,复习将占据本学期大部分时间,约为2个半月,现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三、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军训时期的接触,我对学校学生的情况已经比较熟悉,学生们喜欢化学,喜欢上我的课,他们的总体情况是:基础较差,缺乏对问题的钻研精神,一旦遇到难一点的问题往往是后退,自主性学习差,对学习比较缺乏信心,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的出发点。

四、教材分析
1 、立足教材,不超出教学大纲,注意紧扣课本。

回到课本,并非简单地重复和循环,而是要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

对课本内容引申、扩展。

加强纵横联系;对课本的习题可改动条件或结论,加强综合度,以求深化和提高。

2 、做到全面学习。

学习目的不全是为升学,更重要是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基。

由于高靠对于知识的考查面较广,若基础不扎实,不灵活,是难以准确完成。

因此必须系统学习,不能遗漏。

3 、立足双基。

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学习。

对一些重要概念、知识点作专题讲授,反复运用,以加深理解。

4 、提高做题能力。

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独立性和批评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或技能的解题能力
5 、分类教学和指导。

学生存在智力发展和解题能力上差异。

对优秀生,指
导阅读、放手钻研、总结提高的方法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中等生则要求跟上学习进度,在训练中提高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实行逐个辅导,查漏补缺。

五、教学的具体做法。

1 、循序渐进。

学习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第一阶段的全面复习必不可少。

高一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渗透。

总复习就要把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以线网或图表形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按照知识的有机组合,以课本为依据,按大纲进行全面、扼要、系统的复习,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以比较法、提纲法、列表法、归纳法、竞赛法等形式进行。

2 、讲练结合,专题讲解,加强训练。

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训练。

尤其是有一定难度,有一定代表性的内容更要加强,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适应性。

3、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形式。

复习切忌搞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和题海战术。

在教学中我常用:启发式讲授、自学式的阅读和钻研,有题组式训练、小组讨论、让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装,对结论进行论证等复习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4 、进行题型分析,掌握解题规律。

不论什么题型都有各自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解题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多种题型的训练却是必要的。

教师必须在阅读多种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适量题目给学生练,切不要照抄照搬。

教师进行题型分析,既使学生掌握解各类题方法,又能对各种知识再重新复习一次,这种做法很受学生欢迎。

六、做好备考工作,提高应变能力。

1 、加强审题训练。

不在审题上下功夫,就难以做到既快又准。

我们提出:审题要慢,解题适当加快。

通过审题训练,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联想的能力。

特别是一些分步解决的问题,须得依次作答,才可取得较好成绩。

审题是解好题的前奏,磨刀不误砍柴工。

2、提高表达能力。

不少学生会算知思路,就是说不清,逻辑混乱;书写潦草、丢三漏四。

在改变这些恶习,必须从解题规范和书写格式抓起。

要求做到:字迹清晰,书写整齐,语言简炼、准确、严密;计算准确,文字、符号、表达符合课本规范,养成严谨治学的好学风。

3、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信心、毅力、意志、情绪、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等对学习有很大映响。

因此在传授知识和教会方法的同时,要加强思想工作,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克服畏难情绪,激励学习热情,使其聪明才智充分发挥。

4、注意心理训练。

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在炎热的环境中,要连续进行两天超负荷的严格考试,毅力不坚,缺乏斗志,则难以坚持。

因此,考前要减压,减轻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考出水平。

在最后阶段(约考前两周),主要安排学生自我复习,自我完善。

由学生自己阅读、消化整理知识、巩固和扩大复习成果。

教师则重点加强个别辅导,查漏补缺,提高后进生。

5、注意在教学和复习的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

七、培优补差
为了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
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能力。

培养优秀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的基础和缜密的思维,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导后进生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素养和成绩。

工作目标:
在这个学期的培优补差活动中,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的方针,培优对象能按照计划提高学生化学思维、化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以及合作能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能积极主动协助老师实施补差工作,帮助后进生取得进步。

补差对象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特别是做题、考试这一基本的能力。

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熟悉并应用各种基本的化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并喜欢上化学学习。

工作内容:
(一)优等生:拓展高考知识,拓宽知识面,促进其能力持续发展。

鼓励参与班级管理,自发组成各种兴趣小组,指导其他同学学习。

鼓励多作化学笔记及错题集,并和同学分享学习方法。

(二)学困生:补差的工作内容是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鼓励他们大胆问问题,虚心向别人请教。

多关心学困生的学习,老师对他们做到有耐心、有信心,同时也要多给他们布置任务,比如初中没学习懂的东西或者在新课学习中遗留下来的问题,要督促他们用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这部分内容。

除老师的版主外,还应调动起优等生辅助他们学习,让他们一起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加明显。

(三)中等生:鼓励他们向优等生靠齐,多对学习方法和他们做一些交流。

对该部分同学布置问题时应循序渐进,有易到难。

在讲解题时,多他们灌输学学思想方法和解题技巧。

主要措施:
l.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5.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

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7.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8.重视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

9.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差生的学习问题。

八、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课时分配(10课时)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课时分配(11课时)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课时分配(9课时)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课时分配(11课时)
期末综合复习与测试(12课时)
1.1.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

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

在整个高中化学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

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教学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胶体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
课前准备:
学生自主预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分类的方法
1、单一分类法
O 2、O
3
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只含
交叉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
被分类的物质
物质类型
分类标准
3
、树状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

被分类的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类型间的关系以树状陈列式表示。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2)物质分类的方法
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例如,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可把物质分为易容物、微溶物、难溶物等;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根据某些物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情况可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2、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的性质
研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要选定一类物质,预测它可能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然后选出各类物质的代表物,探究他们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3、物质的类别与价态关系
物质的类别不同,其性质不同,即使是同种元素,化合价不同,其性质也不一样。

如:硫
元素有多种价态,Na
2S、H
2
S中硫元素显负二价,硫单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价。

认识一定价态的元素与有关物质间的对应关系,了解物质的分类情况,就可以把某一元素的各个价态与所对应物质的类别联系起来。

三、分散系
1、定义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2、组成
(1)、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能够分散其它物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2)、分散质、分散剂均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四、分散系的分类
(1)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不同,它们之间有以下九种组合方式:
(2)当分散剂是液体时,按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不同,可把分散系分为三类: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
浊液(悬浊液、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不同(3)几种分散系的区别
五、胶体
1、胶体的定义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1)根据形成胶体的分散剂的状态可把胶体分成三类:液溶胶、固溶胶、气溶胶
(2)根据分散质成分类别不同,分为两类:
3、胶体的性质
(1)介稳性
胶体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原因是:①胶体中胶粒直径较小,被介质分子碰撞,不易上浮或下沉②胶体中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使胶体不易聚沉。

(2)丁达尔效应
当一束可见光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作丁达尔效应。

说明:①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而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所形成的②丁达尔效应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的物理方法
(3)布朗运动
胶体粒子在分散系中做永不停息的、无秩序的运动,布朗运动的产生与分散剂分子对胶粒无休止的随机撞击有关,并不是胶粒本身固有的性质。

(4)电泳
由于胶粒带有电荷,所以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粒就会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做定向
移动,这种运动现象叫电泳。

如Fe(OH)
3胶粒带正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带正电的Fe(OH)
3

粒向阴极移动。

注意:胶体是电中性的,而有的胶粒是带电的
再如冶金厂的大量烟尘可用高压电除去,就是利用了气溶胶的电泳。

【说明】由于带电的离子在通电时也能发生定向移动,故不能用电泳现象来区分溶液与胶体。

(5)胶体的聚沉
一定条件下中和胶粒所带的电荷,胶粒就会聚集成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这种性质叫胶体的聚沉。

通常聚沉的方法有:
①加热:加热时,能量升高,胶粒运动加剧,它们之间碰撞机会增多,导致胶体凝聚。

如长时间加热时,Fe(OH)
3
胶体就发生凝聚而出现红褐色沉淀。

②加电解质:在溶液中加入电解质,这就增加了胶体中离子的总浓度,而给带电荷的胶体微粒创造了吸引相反电荷离子的有利条件,从而减少或中和原来胶粒所带电荷,使它们失去了保持稳定的因素。

再加上粒子在不停地做布朗运动,在相互碰撞时,就可以聚集起来,迅速沉降。

③加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若两种胶体的胶粒带有相反的电荷,相遇时就会互相中和电荷,从而聚集成大颗粒而沉积。

4、胶体的应用
(1)农业生产:土壤的保肥作用;土壤里许多物质如土,腐殖质等常以胶体形式存在。

(2)医疗卫生:血液透析;血清在纸上电泳;利用电泳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3)日常生活:制豆腐(胶体的聚沉);明矾净水。

(4)自然地理: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的原理是海水中的电解质使江河泥沙所形成的胶体发生聚沉。

(5)工业生产:制有色玻璃(固溶胶);冶金工业利用电泳原理选矿;原油脱水等。

5.Fe(OH)
3
胶体的制备
(1)实验原理

FeCl
3+ 3H
2
O = = Fe(OH)
3(胶体)
+ 3HCl
(2)实验操作
向洁净的烧杯中加入25mL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滴入5-6滴FeCl
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时,停止加热。

(3)注意事项
①用蒸馏水。

不可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制Fe(OH)
3
胶体,因为自来水中含有的某些电解质
会使Fe(OH)
3胶粒聚集成更大颗粒,产生Fe(OH)
3
沉淀。

②用饱和溶液。

用FeCl
3饱和溶液制备Fe(OH)
3
胶体,一般不用稀溶液。

③不能搅拌。

滴加FeCl
3溶液的速度不能过快,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使Fe(OH)
3

粒形成大颗粒Fe(OH)
3
沉淀
④加热。

为了加快反应,采用加热的方法,但当溶液呈红褐色时就要停止加热,加热过度
会破坏胶体,生成Fe(OH)
3
沉淀。

⑤书写方程式时,应用“==”不用可逆符号,而且不能写“↓”符号
6、胶体的提纯(渗析法)
由于胶体微粒直径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可利用半透膜提纯精制胶体,该方法称为渗析法,如图:
滲析法常用于分离、提纯胶体(注意:提纯后的胶体仍然是混合物)
课堂练习:
1、组成中含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酸式盐。

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也不是酸式盐的是()
A.NaHSO
4 B.Cu
2
(OH)
2
CO
3
C.Ca(H
2
PO
4
)
2
D.NH
4
NO
3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A和C为酸式盐,B为碱式盐,故只有D符合题意。

2、只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氢元素,这类化合物称为氢化物。

下列物质不属于氢化物的是()
A.H
2O B.NH
3
C.HNO
3
D.NaH
【答案】 C
【解析】氢化物只由两种元素组成,HNO
3
中含有H、N、O三种元素,不属于氢化物。

3、下列关于酸、碱、盐中元素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酸、碱一定含氢,盐一定不含氧 B.酸、碱、盐可以不含金属元素
C.碱、盐可能含氧,酸一定含氧 D.盐一定含金属元素,酸、碱一定含氧
【答案】B
【解析】酸可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盐酸中不含氧元素,碱中一定有氢氧元素;盐可为无氧酸盐,如氯化钠,也可为含氧酸盐,如硫酸钠;盐可以不含金属元素,如铵盐。

4、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A.K
2CO
3
和K
2
O都属于盐 B.KOH和Na
2
CO
3
都属于碱
C.H
2SO
4
和HNO
3
都属于酸 D.Na
2
O和Na
2
SiO
3
都属于氧化物
【答案】C
【解析】A中氧化钾为氧化物,故A错,B中碳酸钠为盐,故B错,D中硅酸钠是盐,故D 错。

5、在物质分类中,前者包括后者的是()
A.氧化物、化合物B.溶液、胶体
C.分散系、溶液D.酸性氧化物、化合物
【答案】C
【解析】A中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故A错,B中胶体和溶液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互相之间谁都不包含誰,故B错,D中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更加不会是酸性氧化物,故D错。

1.1.2《物质的转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浓度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感悟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5.认识丁达尔效应
6.逐步探究胶体与浊液、溶液的区别
7.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教学重难点
重点:1.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2.胶体及其主要性质
难点:1.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2.丁达尔效应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酸、碱、盐的性质
同类物质的性质具有相似的性质,酸、碱、盐都各自有自己的化学通性。

(1)酸:酸溶液中都含有H+
①酸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生成盐和氢气:Fe+2HCl=FeCl2+H2↑
②酸与金属化合物反应,生成盐和水:Fe2O3+6HCl=2FeCl3+3H2O
③酸与碱反应:HCl+NaOH=NaCl+H2O
④酸与盐反应:HCl+AgNO3=AgCl↓+HNO3
(2)碱:碱溶液中都含有OH-
①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2NaOH+CO2=Na2CO3+H2O
②碱与酸反应:2NaOH+H2SO4=Na2SO4+2H2O
③碱与盐反应:2NaOH+CuSO4=Cu(OH)2↓+Na2SO4
(3)盐:同类盐含有相同的酸根离子
①盐与某些金属单质反应:Fe+CuSO4=FeSO4+Cu
②盐与酸反应:BaCl2+H2SO4=BaSO4↓+2HCl
③盐与碱反应:CuCl2+2NaOH=Cu(OH)2↓+2NaCl
二、反应类型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和种类可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
复分解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一般属于置换反应,酸与碱、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的反应一般属于复分解反应。

三、物质间的转化
(1)物质间的转化: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
我们总结出如下两条转化路线:
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
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
(2)物质间转化的应用
1)物质的制备:从上述转化关系我们可以找到制备某种物质的可能方法。

①酸的制备: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盐与另一种酸反应
②碱的制备: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盐与另一种碱反应
③盐的制备: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反应、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盐与盐反应、酸与盐反应、碱与盐反应
2)工业上物质的制备方法选择因素:要从反应的可能性、原料来源、成本高低、设备要求等方面来选择物质制备的适宜方法。

补充练习:
1.由同一种元素所构成的不同单质被称为同素异形体,下列哪组物质不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A.钢和铁B.金刚石和石墨C.红磷和白磷D.氧气和臭氧
答案A
解析:由同一种元素所构成的不同单质被称为同素异形体,据此判断。

A.钢和铁都是铁和碳的合金,是混合物,不是单质,不能互为同素异形体,A正确;
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都是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B错误;C.红磷和白磷都是由磷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都是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C错误;D.氧气与臭氧都是由氧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都是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D错误。

答案选A。

2.从对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出发,指出下列各组物质中与其他类型不同的一种物质是
(1)Na2O CaO SO2 CuO ______
(2)NaCl KCl NaClO3CaCl2 ______
(3)HClO3KClO3HCl NaClO3 ______
(4)NaHCO3Ca(HCO3)2NH4HCO3K2CO3 ______
答案:(1)SO2
(2)NaClO3(3)HCl(4)K2CO3
解析:仔细分析各物质在元素组成、化合价规律、酸、碱、盐、氧化物分类方法等找出答案。

(1)SO2是非金属氧化物,其他三种为金属氧化物;(2)NaClO3是氯的含氧酸盐,其他三种是金属氯化物(或从氯元素的价态上找);(3)从氯元素的价态上分析,HCl中Cl为-1价,其他为+5价;(4)前三者为酸式碳酸盐,K2CO3为正盐。

3.根据物质分类的方法,请对“混合物”从几个角度进行分类。

举例说明。

答案:(1)以混合物呈现的聚集状态为标准
(2)以混合物中分散质的大小为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