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融洽邻里关系 努力构建和谐社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融洽邻里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社区
作者:徐超
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07期
摘要:社区是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内融洽的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础,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社区内建立起融洽的邻里关系提供了保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邻里关系冷漠、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等诸多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分析新的情况,以建立起与传统农业社会所不同的新型邻里关系,从而增强居民的安全感以及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邻里关系构建和谐社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决定》同时也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另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六个基本特征在根本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为社会的和谐来自于其主体人的和谐,所以说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有可能构建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一、社会学视野下的邻里概念
作为人与人之间和谐最好的体现莫过于邻里关系,所谓邻里,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 的解释是:“住地毗连的人们认同特定的角色,据此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邻里关系作为中国最为传统、同时也是最基本的人际交往模式,对于维护社会安定、营造友好、谦让、有序、团结的社会氛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术界,邻里单位是由美国建筑师佩里(C·Perry)于1929年提出的居住空间组织方式,它以一个小学的合理规划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大约居住1000户),以四周的交通道路为边界,形成不被外界交通穿越的、内设必要公用设施的、日照通风景观条件良好的居住空间。在社会学研究方面,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些学者在考察城市生活系统的时候
提出了邻里理论,并将研究的视角放到了社区中的邻里关系层面。佩里以及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学者的邻里概念和现代社会意义上的社区可以说是同义语,两者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在他们看来,邻里就是指社区。
社区作为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于1887年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社区最基本特征就是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彼此亲密无间、个体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我们从腾尼斯注重社区内情感因素的思路出发,社区作为群体日常生活的特定区域,理应当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即融洽的邻里关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百万买房,千万买邻”等等,这些都是在说明邻里关系的重要性,而注重邻里关系也成为中国千百年以来的一个传统。昔日,孟母教子,三迁而择邻,培养出一代圣人孟子,佳话为人称道,流传千古;“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诗人王勃曾这样描述相邻而居的美好生活。
但是,在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社会里,钢筋水泥筑成的一堵堵墙、一扇扇门、一幢幢楼,就像一道道鸿沟隔断了邻里作为维系情感的纽带,相邻而居的欢乐也荡然无存。现代城市社区的居住形式拉近了邻里空间距离的同时而邻里之间的情感关系为什么疏远了?变得冷漠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需要我们积极的思考,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争取解决这个问题。
二、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冷漠的原因
造成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不断侵入的市场经济。由于市场经济力量的日益彰显,人们之间的社会交换在减少,而经济交换得到增强,人们更注重能够获得直接经济利益的交换。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人们之间的行为都是以交换为基础的,交换包括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两种形式,社会交换以情感、信任为纽带,这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大多数农村社会的主要交换模式;经济交换则以直接的经济利益为纽带,在城市社区中,这样交换模式显然已经形成了主流。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在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在城市和农村中分别形成了两种在生活方式上截然不同的市民社会和农民社会,与传统的中国乡村相比,在异质性很强的城市社会以及城市社区中,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具体差异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自我定位的不同,从而也就形成了人们之间相异的交流和沟通模式,原本以社会交换为核心原则的邻里关系在城市社区中也就失去了作用基础,日渐式微。
(2)不断扩展的现代通讯手段。由于现代社会通讯技术的发达,可供人们选择交流和沟通的手段也更加多样化。由于电话、电视机、广播、家用电脑等通讯、传媒工具的普及,人们
可以不出门儿实现天南海北的交流和沟通,这些工具的出现代替了传统面对面的谈话方式,尤其是电脑技术的日益普及,把人际关系逐渐带入一个虚拟化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理性的计算来选择花费成本最少的交流模式,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则可以说是一个最佳的选择方案,足不出户,花上几分钟便可把事情办好了、感情联络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模式被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机器所取代,从而造成彼此之间陌生感增强、邻里关系淡化。
(3)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压力和竞争让我们疲于奔命,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最想得到的便是休息,使得人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进行相互之间深入的交流和沟通,长此以往,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也就可能变成了陌生人,就连见面点个头、打声招呼似乎也变成了一种奢望,更不用说串门、闲谈了。
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活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模式,使人们更加注重工作上的经济利益关系,功利主义倾向日益彰显,人们不愿意把宝贵的时间花在与邻里的交流和沟通上,同时也使得居民对社区内的各种群体活动、公益事业漠不关心,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邻里之间也就失去了交流和沟通的基础。“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使得“小家庭”无法真正的融入社区这个“大家庭”,而邻里关系的淡薄也就再所难免了。
(4)不断增强的社区异质性。城市社会中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彼此之间由陌生到熟悉到相识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社区居民上当、受骗的心理负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和城市不断的开放以及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到城市,来自天南海北、各不相同的职业、价值观念、学历、生活习惯的人住到了一起,这使得居民对邻居都抱着堤防的心理,因为他们不知道邻居的房子是买的还是租的、住多长时间了、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做什么工作的,使得居民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这无疑阻碍了邻居之间的沟通。在这样的一种心理作用基础上,即使是自身遇到了麻烦和困难,也大多通过寻求亲戚、朋友的帮助来解决,而“远亲不如近邻”似乎是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大使得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不断增强,人们面对的大多数是陌生人,使得每个人都带着小心、谨慎、猜疑、堤防的心理来处理人际关系,这对邻里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冲击作用,是邻里关系失去了原有平等、友好、信任、互惠的心理基础。
三、改善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