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时代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一、公众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一)、公众媒介素养概念: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根据学者鲁宾的理论,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①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那么,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拥有的听、说、读、写诸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码影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广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电脑、电视、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广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我国的受众,由于性别、文化、民族、职业等差异,媒介素养的程度不一,低下者居多,他们上网的唯一目的就是娱乐、游戏,使得网络呈现出一种范娱乐化倾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作为“第二媒介时代”的公众,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因此,作为现代社会的媒介公民,也应从两方面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总的来说,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何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的内涵应该包括认识大众传媒、使用大众传媒、对大众传媒的批判三个部分。
(二)、不同受众群体媒介素养现状
传播学认为,文化水平的高低在选择何种媒介类型上有比较明显的作用,文化程度高的会较多选择印刷媒介.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在媒介选择上体现出一般的文化水准.在城乡青少年经常接触的媒介中,网络在青少年人群中正日益普及,手机短信的接触率超过了广播和录音带、影像(碟),"拇指族"在青少年中规模庞大.在媒体接触上青少年表现出自由、开放心态,他们对新兴媒体接受能力快但又并不抵制传统媒体,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立体式、多渠道地获取信息.
在各大媒介中,电视对青少年在学习上帮助最大.由此表现青少年接触媒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接触媒介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的状态.但是,要注意电视给他们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台湾一项调查显示,看电视和身体质量指数具有相关性,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越久越容易发胖.但是,如果经过引导,充分利用电视传媒作为社会学习的手段,会有积极的影响.可是,目前十分匮乏有意识利用电视的社会功能.香港的调查同样显示,香港青少年最喜爱的传媒是电视,最主要的目的却是娱乐.
理论上,每一位公民,都需要接受学校教育,所以通过这样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能够让他们对媒介有基本的认识。所以,通过学校教育体系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长远看,
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多种形式的社会媒体素养教育是巩固和提升公众媒体素养的重要保障。今后,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的推行,人们的媒介消费特点将和现在有很大不同,主动式媒介消费将愈来愈重要。与此相对应,今后,学校教育将只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一部分,终生学习将不可避免,而终身学习的主要方式将是利用公共信息平台进行自学和相互学习,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社区、特别是虚拟学习社区将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通过各种公共信息平台,包括媒体本身,向公众普及和推广媒介知识,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将是公众提高媒体素养的主要途径。我们相信,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一定有一些独立于政府和商业利益的第三方力量,来组织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而政府和部分媒体,也将可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整体的媒介素养培养体系中来。
二、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媒体时代媒介环境分析
国内较早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学者卜卫把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归纳为三种基本的途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这也成为很多人讨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框架。
事实上,开展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考虑我国现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当前以及今后我国公众所面临的媒介环境以及人们在媒介消费习惯和文化水平特别是已有媒介素养方面的差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学者和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者的相关论述,我们认为,我国的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就不同的人群,进行多种方法、多种层次、多种途径的媒介素养教育,核心是转变教育观念。事实上,我们更倾向于采用“培养”或“培育”公众媒介素养这一提法。因为媒介素养的提升,从根本而言,有赖于公众自身的积极参与而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只是公众媒介素养培养的第一步。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以下看法:
对于在校学生,包括大、中、小学生,应该在基本课程中加入媒介素养方面的内容,指导和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学会利用和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并正确看待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媒介内容。这也是和当今世界上提倡通识教育和全人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地普及、提高学生对媒介的知识和认识,是对这一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关键是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不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和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对于小学生,关键要让他们知道,媒介所呈现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有差别的,从媒介中所接触到的现象和看法只不过是很多现象和可能的观点中的一部分而已,帮助他们消除对媒介内容的迷信和照单全收;学会用自己的生活感受来欣赏、理解所看到的内容。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应该让他们对媒介产业的运作机制有所了解,如果有可能,可以组织其参观媒体的工作现场,甚至亲自参与一些媒体节目的制作过程,从而增加对媒介的了解;同时,中学生和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比较、批判能力,这时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帮助他们如何解读媒介内容,培养批判意识和审美能力,并懂得如何利用媒介满足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多方面需要。
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引人注目的例子。比如,卜卫在中青网()“青少年园地”频道中开设了“媒介课堂”栏目,通过青少年经常接触的网络媒体向他们普及媒介知识,和青少年网友们探讨诸如“新闻是真的吗?我们该不该相信新闻?记者是什么样的?他们怎么知道这么多事呢?我们怎么知道新闻是真的还是假的?我的意见会得到媒介的重视吗?我给报社或电视台写信会有用吗?”等问题。
我们认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最终依赖一个相对宽松、发达的社会传播环境。媒介的高度发达,特别是所谓的个人媒体和社会软件(如博客)的普及,将极大地丰富公众了解世界和社会的渠道,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有更多的机会相互讨论、相互启发,这一过程将极大地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使他们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在使用媒介、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