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构造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初碎裂岩
岩石具碎裂结构或碎裂斑结构。碎块位移或转动较大。碎块 呈残留碎斑状,被碎基所包围。碎基含量约占10%~50%, 但岩石中碎斑仍多于碎基,碎斑粒已变小,一般小于2mm二 碎斑中常见破裂和边缘粒化现象。初碎裂岩可在不同程度上 保留原岩的性质和结构。若变形后具碎斑结构,亦称为碎斑 岩。
3、碎裂岩 岩石具碎裂结构,碎斑少而小,岩石大部分已破碎为碎 粒、碎粉,碎基约占50%~90%。颗粒趋于均一,原岩结 构难以辨认。若碎粒较多,由碎粒与碎粉组成碎粒结构, 也称为碎粒岩。
第六章 构造岩
•一、构造岩研究历史
1、定义:由于变形作用使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甚至矿物成分发生变化, 形成一种组构、矿物成分与原岩不同的新类型岩石,称之为构造岩 (tectonite)
2、研究历史:有关构造岩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最初人们普遍认为 构造 岩是脆性变形的产物,破裂起主导作用,故称其为碎裂岩或断裂 构造岩等,并按碎裂程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断层角砾岩一碎裂岩一糜 棱岩系列,这种认识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 本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对地壳较深层次的变形及其有关岩石的深 入研究,岩石变形实 验的不断完善,金属物理学理论的逐步引入和透 射电子显微术的兴起,人们对构造岩尤其 是对糜棱岩的研究,才有了 突破性的进展。结合岩石变形实验及对天然变形岩石的观察研 究,人 们发现构造岩中的糜棱岩并不是脆性破碎后经强烈研磨而成的产物。这 样,人们改 变了对构造岩的认识,将构造岩划分为碎裂岩系列和糜棱 岩系列。前者以脆性变形为主导, 后者以塑性变形为主,它们分别代 表了地壳浅部断层带和较深部剪切带的产物。
2、成因分类: Wise (1984)以 应变速率和恢复 速率分别为纵、 横坐标的分类图 (图6-2)也常常被 引用。
类 型 构造层次 变质级别 流体 主导变形 机制
构造片麻岩类 深部构造层次 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 以熔体、富 CO2 流体发育 熔体增强颗粒流动、扩散迁 移、膨胀破裂,局部有位错蠕 变 条纹、条带状构造、强直片麻
• 根据假玄武玻璃基质的显微镜观察和粉末X 射线的特征(即假玄武玻璃基质中微晶体的有 无及结晶程度),将假玄武玻璃分为5种类型:
– ①玻璃质型; – ②微隐晶质型; – ③微晶质型; – ④微晶体质型; – ⑤混合型。
• 其基本特征如下: – (1)玻璃质型:由灰黄色一黄褐色玻璃质的基质组成,显微镜下显示均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该分类在我国影响大,应用也广,但也存 在不少问题,如 未充分注意到以晶粒生长为主的结晶作用,未考虑构造岩的变 质程度等。 后来,许多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 完善,如甘盛飞(1994)提出的以细、中、粗粒为描述性分类及 以低、中、高温为成因性分类,钟增球等(1994)根据构造岩的 变质级提出的分类(见图6-1),何绍勋等(1996)在Sibson等人分 类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以晶粒生长为主的构造片岩、糜棱片岩、 变余糜棱岩系列的分类(表6-2)等,
晶体的光学特征,但难以鉴定其矿物种类。粉末X射线的反射曲线特征表 明基质大部分为结晶体组成。
– (4)微晶体质型:基质主要由微晶体组成,微晶体大小不一、形状复杂。
通过显微镜和电镜的联合分析,基本可以鉴定其矿物种类。
– (5)混合型:基质由上述4种类型的基质混合而成。
4、形成环境
玻化岩主要是地震滑动的产物,可分布于整个地震带。因 此,玻化岩可形成于地壳浅部(<12km)的弹脆性变形机制下, 也可形成于较深部位(12/u18km)的晶体塑性变形环境下, 也即在韧性剪切带的糜棱岩中也可出现玻化岩(图6-6)。如 苏格兰西北的莫因断层(Sibson,1980)、桐柏地区韧性剪切 带(翟淳,1988)及广东河台韧性剪切带(何绍勋等,1996)中 已发现玻化岩和糜棱岩伴生。但不同深度玻化岩的结构不 同,含气孔\杏仁结构的玻化岩形成深度 1.6km,非晶质 玻化岩形成深度<6km,微晶结构的玻化岩形成于8~18km。
4、超碎裂岩
岩石中碎斑小而少见,碎基分布较均匀,多为碎粉状, 辨认。大部分由碎粉组成,故也称之为碎粉岩。占90%以 上。原岩结构已无法识别。
五、玻化岩(假玄武玻璃)
1、定义:
玻化岩(pseudotachylyte)最早由Shand(1916)提出,用于描述 南非Pailis地区一种由冲击作用形成的呈脉状的暗色隐晶质 岩石。这种岩石一般颜色较深,常呈黑色或黑绿色,外貌很 像玄武玻璃,故又称假玄武玻璃,也有人称构造熔岩(何绍 勋等,1996)。玻化岩是岩石在高应变速率(由地震或冲击作 用引起)下,沿断面快速滑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构造岩。
按主要碎块的大小及碎基的含量,可将其划分为:碎裂XX 岩(碎裂化岩石)、初碎裂岩、碎裂岩和超碎裂岩等。
1、碎裂XX岩(碎裂化岩石) 岩石已初具碎裂结构。岩石及其中的矿物被裂隙切割成不 规则状碎块,碎块间位移不大,可大致互相拼接。原岩整体 结构和基本特征仍保留较好,碎块间充填了少量基质和泥质、 硅质、铁质及钙质等物质,含量小于10%。此类岩石一般称 为碎裂XX岩或碎裂岩化的XX岩。
pseudotachytite
• 它们以形状不规则的单脉或网状及多期穿插 分布于断层带中,与围岩呈侵入关系并有明 确的边界。脉体主要由暗色非晶质或隐晶质 玻璃基质组成,内有树枝状或球状微晶结构。 基质中含有大量母岩的岩屑和晶屑,主要为 石英,其次是少量长石;碎屑有熔蚀现象。另 外还有气孔、杏仁、球粒、冷凝边和流动等 构造。
体特征。粉末X射线分析结果表明,玻璃质基质占全岩的90%,剩余的10% 为石英碎片特征.
– (2)微隐晶质型:由褐色一褐黑色,微粒化的隐晶质和部分细粒微晶体组
成,但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其晶体结构。粉末X射线反射曲线的特征显示该 基质由大部分微晶体和部分玻璃质基质所组成。
– (3)微晶质型:基质主要由小于几微米的微晶体组成,显微镜下可以鉴定
其变形过程是:当初始破裂发生时,岩石先形成粗大碎块, 而没有熔融现象;随后,磨碎作用使碎块粒度逐渐减小,引 起碎块表面积(能)急剧增加(可达3000多倍);当磨碎作用达到 临界应变速率时,由破裂和弹性应变产生的热量超过系统散 发的热量,熔融作用开始发生。由此,他认为磨碎是熔融的 必要前提,二者是玻化岩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张性角砾岩
压性角砾岩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位 于燕山造山带东端、阜 新盆地东缘和下辽河盆 地西缘。
四、碎裂岩系列
此系列岩石以脆性变形为主。碎裂岩的显著特点是无定向 或具弱定向。岩石中裂隙发育,岩石被裂隙切割为大小不一 的碎块。开始时,碎块位移不大,随着应变的加大,碎块间 位移加大,粒度变细,碎块间碎基增多,碎块粒化加剧,逐 渐被碎粒和碎粉所包围,成残留碎斑状,以至最后岩石可全 部变为碎粒和碎粉。
特征性组 构
理和宏观不对称流变构造, 显 微构造具有花岗变晶结构、 三 边平衡结构、 复晶石英条带和 膨胀剪切裂隙和愈合裂隙
片状变晶结构、显微破裂、 晶内变形组构、云母鱼、核 -幔结构、应变影
以特征性同构造矿物组合命 岩石分类 矽线石榴钾长构造片麻岩等
为糜棱岩化岩石(<10%) 以片状矿物组合命名,如白 云母绢云石英构造片岩、绿 泥阳起构造片岩等 棱岩(50~90%)和超糜棱 岩(>90%)
pseudotachytite
假玄武玻璃特征及其研究现状
• ①19世纪初到70年代以野外产状及显微镜观察为主 的描述阶段; • ②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对假玄武玻璃的形成条件进 行模拟计算,并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微细结构的 电算和电镜阶段; • ③从80年代末至今,对假玄武玻璃形成的力学和化 学机制进行实验模拟的成因实验研究阶段(孙岩等, 1998)。
糜棱岩类 中深部-中浅部构造层次 角闪岩相-绿片岩相 水溶液和熔体 位错蠕变、粒间滑移、溶解 蠕变,局部脆性破裂 典型糜棱组构、晶内变形组 构(变形纹、变形条带、亚 晶粒) 、核-幔结构、残斑 系、应变影、剪切阶步 依据基质含量进行分类,分
构造片岩类 中浅部构造层次 绿片岩相 水溶液 溶解蠕变、位错蠕变、新矿 物化、脆性破裂
5、化学成分变化规律
玻化岩的全岩化学分析与紧邻的母岩一致,而且REE和某些痕量元素 含量也变化不大,说明玻化岩是母岩及碎裂岩原地熔融形成的。
但熔融的基质部分与全岩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最显著的特 征是熔融部分的SiO2含量少于围岩,而Al2O3、Fe2O3、 FeO2、TiO2、MnO2、MgO、CaO、K2O等则相对增加。由 此认为石英、长石等是围岩中不易熔融的矿物(碱性长石则 较易熔融),而层状硅酸盐和角闪石及铁镁质矿物等则相对 容易熔融。玻化岩中矿物优先熔融的顺序是:层状硅酸盐 (如黑云母)、链状硅酸盐(其中闪石类易于辉石类)、架状硅 酸盐(如长石类)、正硅酸盐(如石英)。
2、玻化岩形成过程
关于玻化岩的成因一直存在两种争议:一种认为是岩石在高应变速率下 发生变形、局部高温熔融又迅速冷凝而形成;另一种则认为在高应变速 率下岩石发生“爆裂”,形成密集的裂隙,将岩石切割成粉末状,尔后 再由粉末凝聚而成。1995年,Spray进行了花岗岩快速滑动导致熔融的实 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成因密切相关,而不是互为对立的。
二、构造岩的分类及其特征
对于构造岩的类型划分,目前较流行的方案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以结构为主的分类方案,以(Sibson,1977; Takayi,1982)为代表; 另一类方案是按成因机制(wise1984;王嘉阴,1978; 孙岩1985)。
1、结构分类方案: 这 种分类法主要考虑了构造岩的结构因素( 1977年, Sibson ),如:①固结与未固结;②紊乱组构与面理化组构; ③碎斑的大小与基质的含量;④重结晶程度等。
这一熔融顺序是由矿物的剪切屈服强度(低)、抗破裂强度(高)和热传导 率(高)等物理性质所决定的(优先熔融),与正常岩浆岩的熔融顺序正好 相反。上述熔融顺序也很好地解释了玻化岩中云母碎块少而石英碎块 较常见的现象。
3、玻化岩结构和组成
由玻璃基质和碎斑两部分:玻基部分可呈流动构造\条带状 构造或碎粉状构造,还可见球状、树枝状微晶结构,气孔和 杏仁构造,球粒构造等。有时可见局部结晶,这些结晶质可 能是玻化岩形成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也可能是玻璃质脱化而 成的。碎斑大小不等,但多在0.2mm以下,呈浑圆状或不 规则状。其成分依原岩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长石、石英或 其它矿物,含量一般较少。 碎斑结构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形成玻化岩时时间短,以及碎屑 矿物成分、变形形态和熔体成分的影响等,一般达不到全岩 熔融,使玻化岩保存有母岩的岩屑和晶屑,而形成碎斑结构。
名,如二辉斜长构造片麻岩、 初糜棱岩(10~50%) 、糜
S、L 组构
L>>S,典型 L 构造岩;S= L,SL 构造岩
S=L, SL 构造岩
S=L,SL 构造岩;S>> L, 典型 S 构造岩
三、断层角砾及断层泥
• 断层角砾与断层泥是未固结成岩的断层产物,主要是由一些 晚期和近地表的表层断层形成的。 • 断层角砾:以岩石碎块为主(>30%),基质为同成分的碎屑。 若碎块定向性强,可称为透镜体化带。 • 断层泥:则是一种沿断层分布的、经破碎和研磨作用而形 成的糊状物,往往呈膏泥状,矿物颗粒小,肉眼难以辨认。 其碎块<30%,常常形成磨圆的磨砾,并可发育一组剪破裂。 断层泥岩形成过程中,常伴有压溶作用,其结果是方解石、 长石及石英等矿物减少,而泥质、碳质及粘土矿物等显著增 多。这些难溶组分常常是断层泥岩的主要成分。断层泥也可 具有定向构造,常称片理化带。
4、假玄武玻璃的类型
• 大量假玄武玻璃的TEM . SEM研究发现,假玄 武玻璃的基质多由非常细粒的微小晶体组成。 传统显微镜下被鉴定为玻璃质的基质,电镜下 除少部分确为玻璃质基质外,大部分为微小晶 体的集合体。这些微晶体(microlite)常常呈现出 由快速冷凝形成的各种形状,如针状残骸状、 树枝状、球体状等。所观察到的微晶体主要包 括石英、长石、黑云母、角闪石、 辉石、石榴子石、钦铁矿、磁铁矿、尖晶石等 矿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