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看

从经济学角度看
从经济学角度看

从经济学角度看“青岛大虾”事件

十一黄金周期间一盘虾搅的全国人民愤慨不已,那些虾就是“闻名”中国乃至世界的青岛虾。那一盘“青岛虾”反映了青岛景区“宰客”现象,但根据统计,中国其他景区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像今年十一黄金周就有包括丽江古城、上海东方明珠塔、北京明十三陵景区在内的6个景区被严重警告。面对“宰客”现象我们更多的是去谴责商家丑恶的道德素养,而忽视了这其中隐藏的经济学问题,现在我就运用供求规律、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等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一下“青岛虾”事件。

一、“青岛虾”事件的内在机理及现实原因

1、众所周知青岛是个海滨城市,有着美丽的海景,柔软的沙滩,怡人的气候,还有美味的青岛啤酒,种种原因使青岛成为了一个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每日的客流量非常多。游客旅游除了要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外,必然还要满足自己最基本的问题——吃饭,于是海产成了游客们的主选食品,水产品的需求量也就增多了。在供求理论中,当供求不变时,需求量增长,势必会引起商品价格上涨,所以当很多人都点虾时,虾的价格必然借此“东风”努力上涨;另外虾又是一种食品,对于爱吃虾的人来说,就像必需品一样,弹性就非常小,所以价格的上涨对虾的需求量的变化影响不大,于是轻微的价格上涨不会使下的需求量减少,但却会使商家觉得有利可图继续加价,日积月累价格会上升到一定高度。

2、虽然现如今很多虾都是人工养殖的,但毕竟会有淡季与旺季

的区别,如果恰逢淡季又有很多人需要,就会使供求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就会造成供不应求这种情况,价格就会上涨。另外,青岛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风景跻身国际知名城市的行列,物价与房价也随着地位的提升节节升高,据青岛统计局2004年统计,青岛食品类价格和服务项目类收费增长过快,其中水产品价格在十五个大中城市剧第五位,但我们必须意识到青岛本身就是一个海产城市,作为一个水产品极其丰富的城市水产品价格仍旧这么高,这从侧面向我们反映了青岛的整体物价水平是极其高的,除此之外液化石油气价格居第二位,生活用电居第三位。据说“善德成”烧烤店是一个新开的店面,店主还是外地人,在青岛有很多主营水产的店铺,而且很多店已经成立很多年,它们都已经树立了很好的口碑,也拥有很多老客户,一个新开的店铺很难在短时间内就获得很好的收益。在这种成本高的环境下,店主于是就想到了利用提高价格的方法打捞一笔,但商品价格过于高于商品本身的价值后,就会造成混乱,在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会出现泡沫的现象,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也不可能会安静的存在。

二、“青岛虾”事件的影响

1、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角度看,消费者都是想用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也就是想得到最高的效用,所以如果消费者去青岛的主要目的是观赏美景,那么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另一个价格相对较低的海滨城市,这就会导致青岛的游客数量减少,人流量减少直接带来的就是经济损失,少掉这部分经济收入,青岛城市建设就会少掉很重要的一笔资金,建设就会放慢,就会使青岛不及其他城市,于是人流量

就会继续减少,从而引发一系列恶性循环。所以,“青岛虾”事件很可能会对青岛未来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任何商品的价格超过去其自身价值后,价格势必会下跌,有的商品价格下跌过快还会引起“泡沫”现象,进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虽然几只虾不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但是这其中的经济学原理是一致的,任何商品的价格都不会过高或过低,最终都会达到一个合理的均衡物价,所以青岛的虾的价格肯定会下降,不可能继续以每只38元的“天价”存在下去,而且极有可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

三、总结

生活压力以及青岛本身就很特殊的情况使店家不合理地提高了虾的价格,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使该事件得以曝光,在谴责商家道德水平缺失,在赞扬媒体舆论力量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任何商品的价格都不可能无限制增长,而且商品的价格不可以超出其自身的价值。中国自古就有“薄利多销”的说法,这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也在告诉我们物价控制的重要性。

从经济学角度,浅析中国房价

从经济学角度,浅析中国房价 刘英英 1102204112 淮阴工学院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几年中国房价一路走高,可谓是风光无限。但也让无数的潜在购房者望而却步,造就了无数的“房奴”为房梦而奔波。许多到了已婚年龄的80后青年一房难求,导致“蜗居”“蚁族”“裸婚”等现象的产生,是什么造就了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居高不下?本文运用相关的经济学原理,浅析其原因和影响,以及其给人的思考。 关键词:供给与需求,生产成本,经济学,危害,措施 正文: 一)供给与需求的影响 在经济学家的眼中,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价格的变动是由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而且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多,必然会对住房产生大量需求,再加上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在城市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买房、扎根、建立自己的家庭,导致了城市住房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更优越的居住环境静,这也促进了房产的需求。另外,投机炒房减少供给。受前几年房价涨高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投机炒房的行列,低价买入然后弃之不用或出租出去,从而影响了市场的供给,导致了房产价格的增长。因此,近些年中国房价一路飙升。 通过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可知,商品价格是指有市场上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的均衡价格。由于房地产供给的有限性和房地产商的极力宣传,大家错把需要曲线(需要是相当于对物品的偏好,并没有考虑支付能力等因素)看做需求曲线(需求是指既有愿望,又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如果没有支付能力,则不能将需要称为需求。形成需求有三个要素:对物品的偏好,物品的价格和手中的收入。),需要曲线的需求量大于需求曲线,同等供应曲线条件下,商品房的价格高于其实际价值,形成了高房价。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商品房的需要量不断加大,而需要住房的居民收入的增长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商品房的高价位一次次被刷新。 按照常理推断,既然我国商品房价格形成是由市场需要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的,市场需求量被高估了,那么多开发的商品房进入市场会冲低商品房的价格并形成商品房滞销的局面。但现实为什么常常出现商品房热销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利润的趋势,大家认为商品房的价格会持续走高。因为按照现实中参照的市场需要量,商品房市场的供应量还较小,商品房市场处于供小于求的局面,存在升值的空间。而且商品房是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随价格变动不敏感。同时,由于受土地等因素的制约,商品房不可能实现无限的供给,这就进一步坚定了大家对商品房升值的信心,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商品房极度热销的场面。 二)生产成本的增加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依赖于土地,甚至可以说地理区位因素可以决定房地产的价格及档次。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供应量是有限的,而且每一区位的土地都是独一无二的。可见,土地在房地产市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经济学角度看教育教学

从经济学角度看教育教学 高中部思想政治教研组王磊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的思想政治(品德)课,只有新课标版的高一年级内容是围绕经济常识展开的。所以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经济学所占比重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这种遗憾不仅是对于学生,其实对于我们教师尤甚。经济学是一门当代显学,它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帮助他们认识这个社会的本来面貌;同时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而言,也是一门工具课。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及人所创设的复杂的经济系统,而教育教学的实施对象正是人本身;经济学不仅注重效率而且关心人类的福祉,这就隐含了对人的尊重。教育教学本身就是塑造人的活动,所以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即尊重人。经济学和教育教学活动有着近似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所以对于经济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而言,虽然他们的工作性质不同,但在客观上却有着比较类似的任务。如若经济学家同时是教育学家,岂不更妙?懂得经济学原理才能知人,才会理性选择。作为教师,懂得经济学的道理才会理性施教。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管制过多会造成低效率,而完全放任则可能导致无政府主义。对于教学活动,老师管理太多也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低效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作业可能是一种不经济的做法。我们许多老师认为自己越是辛苦,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明显。他们要求学生死学,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作业,什么时间必须学习什么而不能学习其他,这都是错误的做法。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内容并没有始终。我们在一个周期内只能有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学生时间总是有限的,而教学内容相对是无限的,这种矛盾性更要求我们不可占用学生过多时间。相反,也不可完全听之任之,那样的效果更不好。正确的做法只能是教师的宏观指导与学生自主安排相结合。我们应该只给学生一个大致范围和时间,但不能规定必须干什么,甚至还可以适当为学生延时,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这一做法其实就是经济学中所讲的要把“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即学生的自主安排)与“看得见到手”(国家的宏观调控,即教师的宏观指导)相结合这一原理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微观经济学有一个概念叫做“引致需求”。比如:面包是很多人喜欢的食物,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其现象,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 盘点一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世界的经典案例吧。 1.博弈论与追女生。 如四个男生都去追一个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答理;这时男生再去追别的女孩,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人愿当次品。但是,如果他们四个先追其她女生,那个漂亮女孩就会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简单多了。 这就是数学家纳什,关于博弈论最简单表述。 2.交易学与择偶观。 假如把男人、女人分为ABCD四种优秀程度,那现在的现状就是,A男想找B女,B 男想找C女,C男找D女,所以D男就剩了。反之,女人方面却不同,即是, ABCD女 都想找A男。最后结果是剩下A女和D男。 经济学里有个案例: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熊,那么对手不会是熊!只要比另一个人快一步就胜利。 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由来 这句话最早由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它的本义是即使您不用付钱吃饭,可您还是 要付出代价的。因为您吃这顿饭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比如谈一笔 100万的 生意,您把时间用于吃这顿饭,就失去了这些本来能有的价值。 这,就是对于机会成本朴素的概念。 4.笑话经济学

课堂上,教授讲授经济学:“何谓第一产业?喂牛,养羊。何谓第二产业?杀牛,宰羊。何谓第三产业?吃牛肉,喝羊汤。”有学生问:“那么,文化产业呢?” 教授眼睛一亮:“问得好!不愧是俺的好学生。”然后回答:“所谓文化产业,就是吹牛皮,出羊相!" 5.有个说法叫“穷人税” 最典型的是买彩票的人大多都是穷人(经常买彩票的人请不要介意),这是他们承受能 力和支付能力范围以内能够实现财富剧增的少有机会,但中奖毕竟是小概率,长期以往,细水长流(不过是往外流),出得多、进得少,就权当缴税了。 6.帕累托分布 把全世界每个人拥有的财富从大到小排起来,一边是一个纤细但高耸入云的头,另一 边是漫长的一望无际,低矮的让人绝望的尾。 这样的分布,在经济学里被灌名为“帕累托分布”。 7.无利润投资 请举例说明什么叫无利润投资,经济学教授提问。 “带自己的妹妹出去玩!”,一个男学生抢答道。 8.幸福公式

《经济学原理:中国故事·全球视角》课堂测验

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 T 2.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做出某种选择,这是因为:(B )。 A、选择会导致短缺 B、人们在决策时面临的资源是有限的 C、人是自私的,所做出的选择会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D、个人对市场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3.经济学最好的定义是对(A )的研究。 A、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B、如何按最盈利的方式管理企业 C、如何预测通货膨胀、失业和股票价格 D、政府如何可以制止不受制约的利己所带来的危害 4.经济物品是有用且稀缺的物品。T 5.《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是哈尔·R·范里安的著作。T 6.下列问题(C)是经济学研究不会涉及的问题。 A、在稀缺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方法 B、如何实现中国人均收入翻两番 C、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D、充分就业和物价水平的稳定 7.以下话题都在微观经济学研究范围之内,除了(D)。 A、香烟税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 B、微软的市场势力在软件定价中的作用 C、反贫困计划在减少无家可归者中的效率 D、政府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8.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用于最有效的用途(简称资源配置问题)的一门学科。T 9.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C)。 A、关键资源 B、有效资源 C、稀缺资源 D、优质资源 10.经济学研究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人们”,包括的个体是(AB)。 A、消费者 B、生产者 C、企业 D、家庭

11.劳动力市场可以看作是工资和闲暇之间的trade-off。T 12.社会会面临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T 13.下列政府活动的动机属于关注效率的是(B)。 A、对收入较高的人实行较高的个人所得税税率 B、把标准石油(拥有90%炼油厂)分拆为几个较小公司 C、为被解雇的工人提供失业津贴 D、以上都是 14.从经济学角度看,个人的储蓄是一个跨期的行为。T 15.经济学中片面的追求平等或者效率都是不可取的。T 16.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 成本。T 17.你在比赛中赢得100美元,可以选择花掉或者在利率为5%的银行账户中存一年。如果花 掉,机会成本是(C)。 A、100美元 B、5美元 C、105美元 D、0美元 18.边际变动(B)。 A、对公共政策并不重要 B、是对现有计划的微小增量改变 C、使结果无效率 D、并不影响激励 19.你去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C )。 A、门票的价格 B、门票的价格加上你在电影院购买汽水和爆米花的费用 C、去看电影所需要的所有现金支出加上你的时间的价值 D、只要你享受了电影并认为使用的时间和金钱是值得的,就是零 20.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小预期收益。F 21.有经济学家提出,整个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的 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T 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人的工作效率不仅取决于能力,还受到激励水平的影响 B、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和收益做出决策后,当激励引起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他们行为不 再改变 C、不同的激励会引起人们行为的差异

从经济角度谈中国特色

从经济角度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纵观世界历史,中国常以世界中心自居,而清政府的一系列错误政策,使中国在世界格局变动中丧失了经济地位,继而在文化、军事、教育等方面被世界边缘化,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由此可见,经济对一个国家的兴旺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理应清楚了解国家过去的兴盛与耻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明白透析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长时间的富饶奠定了中国丰厚的文化基础与淳朴的社会性格。而鸦片战争以来,各国列强争先拥入我国争夺资本主义所必须的人力与自然资源,开设经济市场,抛售商品,掠夺经济财富,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与国民党统治下的资产阶级根本无法深入了解社会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与社会需求,将外界的压力全部转嫁于普通民众头上。政治环境复杂,人人自危;社会经济混乱,货币更迭与货币贬值使老百姓日益贫苦。仅以重庆为例:1937年6月法币发行指数为1,而物价指数不足1。1945年8月,法币指数为394,而物价指数超过了2000大关。1948年8月,国民政府的发行指数更是超过了470705.39,物价指数超过了5714270.30。长期错误的货币政策,大量的掠夺了工人、农民与知识分子的财富,商品交换无法有序进行,民不聊生。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共产党逐渐从劣势转为优势,由守转为攻坚阶段,最终获得了全国解放的伟大胜利。 建国以后,中国开始了长期的艰苦奋斗,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苏联的发展模式,而苏联的解体也进一步告诉我们,大搞重工业,以农业补工业的经济畸形经济结构,最终也只能走入经济的死胡同。邓小平同志在论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中国需要摆脱苏联的发展阴影,从经济上独立,自力更生,寻求正确健康的经济发展道路与经济模式。“改革开放”是党为寻求发展而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从此我国从对经济模式的定向要求转向寻求解决经济问题的途径。不仅保留了苏联原有的正确的思想,而且吸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仅以外汇储备为例,1986年,我国的外汇储备总值为16亿美元,几乎无法调动,时至25年后的今天,仅美元一项外汇储备已超过3万亿美元。强大的经济后盾使中国在科技、军事、工业等领域如鱼得水,高速发展。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向中国挥手,以带动自身的发展。以东盟为例,从91年的79.6亿美元增长至3500亿美元,增长36倍。而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超级市场大国,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 如今的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能称为经济强国,老百姓并没有真的达到富裕水平,财富聚集在了国家手中。我在各种论坛里经常看到要藏富于民的呼声。殊不知,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即是人民的财富,全中国百姓有权利也有义务正确处理国家的财富。与之相对应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今天的西方国家仍深陷于经济危机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经济负增长,政府没有资本无从下手。以中国本土的香港为例,由于早期的政治因素,香港成为西方世界打开亚洲世界的一扇窗,自由化的商品市场经济使香港经济空前繁荣,但是社会财富却集中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各大财阀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惜一切代价避免社会福利,寻求减税途径,积累财富以备与世界各大财阀进行激烈的自由竞争。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商人的本性,为此香港逐渐的丧失了第一、第二产业(利润薄)优势。完全依靠第三产业的高利润谋取暴利。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却完全依赖于消耗第一第二产业的繁荣。98年亚洲金融风暴,08年世界金融海啸使香港不得不面对现实。但幸运的是,香港背靠大陆,人民币的坚挺与全国人民的支持支撑住了香港的经济繁荣。与此同时,我国的国家命脉经济都掌握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部门手里,国家财富更多的是滚入国库中去。在这样的制度下面有以下好处: 1、政府财政收入多元化,不过多的依赖于税收收入。因此政府可以在任何时期

经济学问题

利用消费信贷进行消费属于适度消费吗?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利用消费信贷进行消费必须根据家庭现实收入和家庭未来的预期收入。超前消费应有“度”。从政府和银行角度看,政府、银行为消费者提供的各项贷款仍然是以与国情和消费者家庭收入(包括消费者未来的预期收入)以及消费者偿还能力为前提的。所以,政府提倡的信贷(超前)消费也是适度消费。 为什么说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最根本因素? 消费水平从宏观角度考察是指社会提供给众多消费者用于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社会全体消费者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从微观角度考察是指消费者及其家庭得到或可支配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及其金融资产的情况。反映消费者及其家庭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 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整体演进和改善。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社会福利、文教卫生、公共安全、生存环境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与优化。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品生产的发展。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品生产的发展都有赖于一国经济的发展。 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企业支付能力越强,居民收入水平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越强,

越有利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如果个人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例不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民收入总量越大,居民个人收入水平越高。从消费品生产的发展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行业门类增多,产业结构升级,消费品和劳务生产能力越强,产品数量、质量、品种增加和提高,为消费水平提高创造了条件。 使消费者权益容易受损的消费特点主要有哪些? 答:使消费者权益容易受损的消费特点主要有: 1、消费的分散性,使消费者凝聚力差。 2、消费者信息缺乏、消费决策的可诱导性使消费者容易受骗上当。3、消费者的小额购买造成其索赔的不经济限制了消费者索赔权使用。 简述中等收入群体主要消费特征 简述高收入群体消费特征 1、物质消费讲究高质、品牌、时尚和个性 2、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成为消费重点,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和享受资 料所占比例高于生存资料的比例。 3、边际消费倾向低,投资(保险、股票、债券、不动产)比重上升

经济学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

经济学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 北京大学教授 李 玲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来给大家从一个新的角度谈人力资源。其实我是学经济学的。但是我工作一直在商学院。然后我到香港工作两年。也是在这个商学院,而且在管理学系。我常常跟管理学的同学有沟通,我常常跟他们开玩笑,我说你们做的研究常常是皮毛。其实人力资本管理的鼻祖在经济学领域。这次我也很高兴终于有机会从经济学角度谈人力资源的管理。在这之前,我想我们先看一看名人们说的话。 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大家都在一线做这个工作。毛泽东曾经说人的价值是非常宝贵的,马克思也说过,人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培根人是一切的中心。我们先看看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的渊源。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它是独立的分支。但最开始,经济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没有那么细分。但是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来说,它从最开始的研究这个经济增长的理论的时候,通常的要素就是对一个经济的发展,要素就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劳动力就是人力资本。只是在过去的传统经济里面,人力资本没有那么重要。很重要,但是也就说它基本上比较固定。就是身体的强壮,能干。它没有一个和技术的合作,产生一种超常的效应。所以在古典的增长理论,基于英国工业革命。它的增长里面更多讲的是资本的作用。 也就是工业革命以后对资本的经济,机器对经济增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它很大程度上考虑由于资本使得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经济增长加快。但是下面在研究的理论发现,英国工业革命,其实技术的变迁是非常大的作用。那么新古典的增长理论,它是讨论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考虑到技术作用以后,不能不考虑人。技术是人创造的。所以现在的经济增长理论,所谓的内增增长理论,考虑更多的是人力资本的作用。那么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变迁,其实最开始是人事的管理。我们现在中国传统体制里面,还是很多人事的管理。 那么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也是随着社会的进程,包括各学科发展以后,它发现人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行政的人事管理,而是如何开发人力资本。它是生产的一个最大的要素。特别是六十年代,诺贝尔奖的得主,有一位名教授说,人力增长的作用比物质增长的作用搞得多。特别是高素质的国家,高增长的国家,它的财富是哪来的?那就是从人力的角度来的。还有一个美国芝加哥大学当教授的先生说,他创造了一个经济学的帝国,他把一切都用经济学来解释。比如家庭市场,婚姻市场,毒品市场,他可以把经济学延伸到任何的领域。他在人力资本研究方面贡献非常大。而且在个体的决策,他研究,为什么在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孩子的数量是下降的。他提出了概念,一个是有小孩的质量和数量。 每个父母生不生孩子的选择,是一个质量的取决。他在这方面有非常多的研究。他提倡人力资本概念以后,人力资本逐渐取代了过去我们用于人事这么的概念。在企业界广泛应用的,在当今如此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里面,我想最能够发挥作用的就是如何使你的员工能够努力为公司,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那么有很多的经营模式,这方面的研究,我想大家其实都是在这个领域非常清楚的。我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看房价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看房价 自2002年以来,中国全国商品房均价涨幅一路上升。2008年全国商品房均价的涨幅达到一个巅峰,同比增长23.5%。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房价上涨如此之快?我们又是为什么在价格节节攀升的时候还要去购房?但这一现象似乎从2010年开始有所转变。全国商品房均价下降到7.5%,2011年下降到6.9%,房价涨幅明显减小,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需求是影响价格的一大因素,在供应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均衡价格上升。其一方面来自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另一方面需求也受到消费者收入预算的客观条件的约束。中华名族历来认为房子是安身立命之本,这是主观因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提高,而这需求收入弹性>1,属富有弹性,所以当人们收入出现涨幅时,房子的需求的涨幅会更大。另一方面,大量的现钱被闲置出来,于是人们想通过买房进行投资,增值,更有一些极端现象,就是温州炒房团。另外政府大兴“城镇化”,用便宜的价格把农民的土地剥夺了,又不好好安置他们。还有人口的不断增长也是原因之一,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显示中国总人口达13.39亿,10年间增加了7390万人。这些都从客观上导致了需求的增加。 影响价格的另一大因素是供应。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应减少会使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价格上升。土地资源是限制供求的另一大因素,中国土地越来越紧缺,开发商拿到一块土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而土地是一种数量限制的生产要素,它的供应曲线有一个确定的量,其供给曲线是一条直线,又有十八亿亩土地红线这一说法,即中央根据人口和资源情况推算出:国内需要18亿亩耕地才能确保国内粮食安全。所以导致土地价格越来越高,开发商成本也越来越高,房价自然节节高升。而不少开发商又存在不约而同的“互相勾结”,实际上是一定程度的垄断。还有的出现“捂盘”现象,捂盘即开发商故意营造的一种房源紧俏的假象,

经济学视角看社会现象

由视角造成的错误 经济学角度看问题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里有一句话:“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举个例子,雇佣技术水平最高的建筑队,使用最昂贵的材料,在撒哈拉大沙漠中央挖一个长宽高个一千米的大坑并且装饰的富丽堂皇,这无疑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那么卖价多少比较合适呢,恐怕卖价多少都会无人问津,那么你还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可信吗? 上面的话犯了两个逻辑性错误,一面之词以及道德连坐。一面之词即专门强调某一问题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忽略其他,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里明确的指出,商品的因素有二,一个是是上面说的价值,另一个则是使用价值(指物的有用性即它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忽略了供需问题而只强调价值不提及使用价值,这必然导致一个错误的结论。道德连坐即以一个团体与一个名声不佳的人又关系来否定这个组织所有人的品行,推至上文即即使马克思关于价值的论述被证明错误也不能由此推出马克思其它理论不可信。然而现实生活中,故意耍逻辑花招来引导错误理论、从而误导缺乏专业知识的听众的现象频繁出现,许多演讲、课堂都以取笑马克思理论体系(本文且不谈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真理性)为乐,而许多听众由于对相关知识的欠缺,而容易产生众心理而被轻易引导,因此产生了对理论甚至体制的种种质疑。 马克思主义作为有指导地位的思想,它的内容应该是具体的,但也是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它有自己或大或小的适用范围。不仅是理论,思想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向前发展,人们的认识与思想也应该随着时代发展有所转变,否则很容易被他人、被现象、甚至被自己所蒙蔽。 从现象中产生的误解。先从我国著名的春运说起,交通运输力欠缺使供远远小于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可以清晰反映当供低于求时总价格水平应提高,但是若官方提高票价以调控供求关系,必然引起人们大面积的争议与不满,从人民利益角度出发控制票价不变看似合理,却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这就导致“黄牛党”的不断出现,“黄牛党”加价倒卖车票从中大量获利的可行性说明高的票价是非常富有市场的,从理论角度这是在市场不平衡的情况下对市场非官方的调控,是不合理模式的必然产物。再如iphone的热卖,上市第一周限量发行虽然是卖方营销的策略,但也很明显的影响了正常的供需,为了买到首批发布的iphone许多人不惜出翻一倍的高价从倒卖者手中买入统一零售价的手机,这和倒票现象的道理一样。回到火车票的话题,大多人支持不提价并排队买票,但这样的民意是否真的维持了“公平”值得商榷,排队是把付出的钱转换成了付出的时间,是否公平却决于是否对所有人来说时间都比那固定的票钱有更高的价值,很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从本质上说他们用相同时间创造的价值不一样,所以有了不同的度量标准。若提高票价,将使供求平衡,这会大大提高效率,但人们舍弃了这个更高效的选择,因为大多数人更愿意把时间看做等价物,将同时同地的排队和公平竞争划等号。排除国家为民生着想稳定低票价的原因,从经济学角度看人为稳定低票价并不那么合理,也不具有绝对的公平,相反黄牛党有了出现的理由。

从经济学角度看我国的失业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看我国的失业问题 一般而言,失业是市场经济的衍生物,一定比例的失业率和合理的失业结构是市场经济良性运作的表现。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失业情况比较严重,失业率开始向国际警戒线靠近,失业结构失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日趋明显,失业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经济现象。 一、失业的经济学分析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失业者包括那些未被雇佣而正在主动寻找工作,或正在等待重返工作岗位的人。确切地说,一个人失业是指他目前没有工作,而且(1)在最近4周里,他作了具体努力去寻找工作;(2)从一个工作岗位被解雇正在等待被重新雇用;或者(3)已找好工作,正等待下个月去报到。失业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的重点话题,对大量失业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是处理失业加剧的关键。 1、传统的失业理论 经济学家将失业归纳为三类:摩擦性的、结构性的和周期性的。摩擦性失业被认为是一种自愿的失业,因为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不停地变动,或正在跨越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是劳动力的供需不匹配,如果对一种劳动的需求上升,而对另一种劳动的需求下降,但劳动的供给又未能及时做出调整时,这种不匹配情况就有可能发生。常见的是部门的兴衰所引起的职业间或地区间的结构失衡。周期性失业出现在对劳动整体需求比较低的时候,如总支出和产出下降时,失业在所有领域都明显上升。 古典的失业理论主要源于“萨伊定律”,否认大规模失业的存在,即使存在也是“摩擦的”和“自愿的”失业。但“大萧条”彻底动摇了上述信条。凯恩斯做出重大修正,指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及流动偏好规律这“三大心理法则”常常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且货币工资向下刚性,因此失业是常态。这意味着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客观上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由于其变动与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相关,在经济萧条时上升,而在经济繁荣时下降,因此也称为周期性失业。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现象使这一理论陷入困境。作为对缺陷的弥补,后来的经济学家们针对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提出通过人力政策来解决结构性失业,如对劳动力的再培训、发展职业介绍、帮助劳动力转移等;弗里德曼引入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卢卡斯将理性预期引入失业理论等。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利用都必然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现象,最终甚至出现负收益。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如此,激励措施也是如此。因此,在激励措施的使用上要把握一个度,首先要减少不必要的激励,分配好领导的精力和资源。 兴奋期 员工刚进入公司时,往往冲劲非常足,一心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以便顺利渡过试用期,站稳脚跟。 这一阶段的员工有强烈的工作意愿,但缺乏工作能力。这时,最需要的不是激励,而是培训。 黑暗期 但是一般来讲,这种兴奋的状态不会维持很长的时问。当员工进入公司一段时间后,发现工作不像他想像的那么简单,公司自身和内部配合也存在很多的缺陷。这时员工的工作热情会急速下降,工作积极性跌到谷底,有的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 这一阶段的员工没有工作能力,也没有工作意愿。领导是最需要花时间精力的,既要手把手地教,又要激励他们战胜困难。 成熟期 经过经理的辅导和激励,员工逐渐适应了新环境,接受并面对现实。此时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解决了,也能够辩证地看待公司内部的问题了,工作出现了转机,重新找回了自信心和进取心。于是工作热情又持续高涨起来,很快进入成熟期。 这一阶段的员工既有工作能力,工作热情也高。这种人是千里马,你只要给他圈好地,放开缰绳,他就会尽情驰骋。 徘徊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黄金时间后,员工就会进入到一个相对长的“徘徊期”。 这一阶段员工有工作能力,但因为各种原因,工作意愿起伏较大。如果管理环境和激励方式得力,就会出

现工作动力的持续高峰;但如果激励水平不佳,则会出现低谷,甚至出现流失。 从公司激励效应的整体最大化角度来看,公司领导重点应该关注的是黑暗期和徘徊期的员工。 激励方式的多样化 是否对员工产生了激励,取决于激励政策是否能满足员工的需要。但过分强调某一种需要,都会导致激励措施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导致激励机制完全失灵。对于刚从纳粹集中营里出来的极度饥饿的人来说,给他第一碗饭吃是救命;第二碗饭是满足;第三碗饭则是毒药,因为把胃撑破了。 全球知名的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199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对雇员产生激励的关键因素,如下表所示: 必要的激励,分配好领导的精力和资源。 虽然由于国别和调查对象差异,数据反映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首先,应该认识到,存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另外,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需要的激励会有所不同。 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不同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相同的激励措施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经理在制定和实施激励措施时,首先要调查清楚每个员工的真正需求,将这些需求合理地整理归纳,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马斯洛将人类不同的需求由低到高主要分为五个层次:首先是生理需求,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例如衣食住行等;其次是安全需求,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例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第三是社交需求,人是社会的一员,需求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第四是尊重需求,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第五是自我实现需求,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群体上看,不同层次的员工处于不同的需求状态;处于同等层次的员工,由于生活经历和家庭、教育背景的不同,他们需求的侧重点也有差异。从个体上看,在生活方面,一般每个员工都会经历恋爱婚姻、生育子女、抚养老人等问题;在工作方面,一般每个员工都会经历从企业新人到业务骨干或资深员工的转变,随着个人财富积累和资历的变化,员工的需要将发生变化,将会更加注重对荣誉、地位和个人价

生活经济学原理看生活中的问题

经济学的视角看生活 专业:汉语言专业学号:姓名:董鹏程 一、浅析世界杯足球赛蕴含的经济学原理 最近世界杯风风火火的上演了,身边的同学和朋友都对世界杯倾爱有佳,白天养神,晚上作战。从世界杯的现象我来说说生活经济学,相信大家都喜欢“豪门”,就算不了解足球的人也一定知道皇马,曼联等豪门俱乐部的名字。每当这些强队之间交战时,或者一些足球强国国家队的对抗例如巴西、阿根廷之间的比赛时,无论是现场上座率,还是电视收视率都会比普通比赛要高的多。这就涉及到了生活经济学中的资源稀缺性,因为像这样的比赛,每个赛季不过两次,就算加上其他的杯赛也顶对再加一两场,而关于他们之间的交战历史,以及之间的恩恩怨怨一直吸引着大家的眼球跟关注。每个球队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明星,在一个球队中的,谁表现好谁就有出场时间,这也就决定了球员的知名度,所以也关系到他们的场外收入。另外,每到重要、关键的比赛,俱乐部老板通常会开出巨额奖金,奖励那些进球功臣。所以这些都促使每个球员在场上积极奔跑、拼抢。人都有自利性,这也就导致当面对机会,面对时传还是射的选择时,很多会选择后者。中国有古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的,不想进球的球员也不是好球员。这就是经济学中提到的人们会对激励做出的反应,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也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看球也是一样。很多欧洲联赛和国家间的国际比赛都是在凌晨进行,所以要看球就得熬夜了,就得放弃一定的睡眠时间,这就是显性成本。熬夜看过球的人都知道,熬夜时很累人的,也许接下来的一天都很累,没精神,所以机会成本是比较大的。所以,如果第二天有比较重要的事情的话,就需要权衡一下,放弃看比赛而选择睡觉。我想这可以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大小来说明,和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抉择,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就像这球赛跟明天事物的比较权衡,要是球赛的重要性高于明天事物,我们会选择熬夜看球赛,要是放弃的明天事物的机会成本高于球赛,我想大家都会选择去睡觉,然后准备看重播。这就是机会成本大小比较和权衡取舍。 当然,比赛是有随机性的,有精彩也有遗憾,不是每场比赛都荡气回肠,有时等了两个小时,收获的只是沉闷的平局。一般的人这时都会有早知道不如去干点别的或者睡觉的想法,为这个浪费时间而后悔不已。这部分时间应该就是在经济学中叫做沉淀成本,属于付出后无法收回的成本。对沉淀成本的留恋也就是我们后悔的部分。 二、试析《蜗居》感情问题蕴含的经济学原理 在看了蜗居之后啊,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男人总那么花心!经济学能解释这个问题吗 我仔细琢磨琢磨,用经济学理论解释那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导致的,就是说一样东西你拥有的越多的时候,对你的作用就越小。比方说你很饿,给你一碗饭,你吃的特别的香,然后还要第二碗,又吃了,感觉还可以,又给了你第三碗,饱了。没觉得那么美味了。再给你第四碗的时候你怎么都吃不下了。慢慢你感觉到恶心想吐。这时饭的作用为零甚至是负的,由于边际效用的递减,从恋爱角度,由于你们长时间的亲密接触,你给的新鲜感就比不上其他女子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男人家有美妻还要去酒吧找小姐的经济学理由。 有的人就要问了,既然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是公理,那么为什么花心的女人却比较少,很

从经济学原理看如今中国的教育问题

从经济学原理看如今中国的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近年来饱受大众诟病。诟病的理由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这些东西贵的离谱,而且质量还没保障。 在社会大分工的年代里,生产者和消费者一般不是直接进行交易的。一样商品或劳务要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中间要经过很多的环节。比如一箱铅笔,厂商生产出来以后,要先卖给商店,商店再卖给零散的消费者。中间环节的存在,大大提高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成本,形成三方共赢的局面。 正常情况下,中间环节是由千千万万的商户组成。他们先和生产者进行讨价还价,以均衡价格购得产品,然后再和消费者讨价还价,在以均衡价格卖给消费者。由于整个流通环节中都存在着充分竞争,故产品可以以均衡价格从生产者流转到消费者。 但是,假如有一个强大的组织,强行取代了千千万万零散而独立的中间商户,或者强行限制了中间环节的规模,那么,这个时候的中间环节,就会处于一种最为有利的地位——双边垄断地位。对生产者,它是处于垄断地位,形成买方市场,可以压低产品的价格;对消费者,它亦处于垄断地位,形成卖方市场,可以抬高产品的价格。这样,就形成一个剪刀差模式,一边低价买进产品,一边高价卖出产品。 中国教育市场是严重畸形的市场,因为有政府的强力干预与管制。教育问题的根源并非市场化,而是没有彻底的市场化,政府在其中处于双边垄断的有利地位,人为提高了这些产品和劳务的价格。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它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具有持续的推进作用。本世纪教育研究的重大特点之一就是将教育作为一项产业,运用大量的经济学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教育活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这不仅很好地解释了教育行为的经济内涵,而且在影响宏观经济与教育政策、强化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仍然集中于教育学领域,而从产业角度来研究教育活动的文献尚不多见。为了深刻地认识教育行为的经济学原理,对教育活动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控,教育产业的经济学研究显得十分迫切。本文仅从经济学角度对教育活动进行一些初步的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的教育实践作一些探讨。 一、教育产业的宏观性质 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国内资源的存量、结构与质量,而一国的国内资源通常可以归纳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科技资源,其中自然资源是一种自然禀赋,而资本与科技都是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结合的衍生资源,并且人力资源由于自身的能动性特征而居于首要的地位。通常用货币度量的人力资源就称为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国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斯密对教育的这种认识虽停留在教育的微观经济角度,但他已察觉到了教育的经济价值。到了19世纪4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首次提出了物质资本与精神资本的概念,强调了教育和科学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到了本世纪,首先是前苏联的斯特鲁米林提出了教育投资收益率的计算方式,从而在定量研究教育经济价值的基础上,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证据。美国经济学家W·舒尔茨则开创性地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从而首次将教育投资对整个经济成长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 舒尔茨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处于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舒尔茨进一步认为,

从西方经济学角度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西方经济学角度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基本前提和途径,历来都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近些年中国高校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多,但就业岗位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好劳动就业问题其意义极为重大。不仅涉及到许多大学生的家庭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回顾西方经济学主要的就业理论,提出这些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深化认识和借鉴,进而寻求解决我国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就业西方经济学理论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财富,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个体,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分配逐步转变为就业市场调节下的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下面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浅谈一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一、西方就业理论的演进 就业这一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业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业理论。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等。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 该学派经济学家代表人物马歇尔、庇古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认为市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进而认为,只要不存在工资刚性,工资率可以自由伸缩,市场机制能自由的发挥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劳动力市场总能达到就业均衡,长期持续的非自然失业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业和短期性摩擦性失业。 他们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使货币工资能够随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古典学派将自由竞争作为前提条件,主张市场调节平衡就业,否定了失业问题的普遍性。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 《财经》特约作者陈晋 [2009年03月24日 14:23] 环境是公共产品,很易产生“搭便车”现象,即不承担治理环境的成本,却享受治理环境的好处。经济学家考虑的是,用什么方式才能最经济地解决问题 【《财经网》专稿/特约作者陈晋】21世纪的人们已经愈加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包括清洁环境的价值和治理环境的成本。这其中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很多产品价格只反映了其内部的经济成本,但没有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成本(social cost),即对环境的污染,或负面的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环境是一个公共产品(public good),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很容易产生“搭便车”(free rider problem)的现象,即不承担治理环境成本,却享受治理环境的好处。 如何使产品价格体现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总和;谁承担成本、谁享受好处都是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问题。任何政策选择和取向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影响一大片人的经济利益,以及更多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什么样的政策是最佳选择呢? 马丁?费尔德斯坦教授讲完开放经济部分(美元与贸易赤字)以后,请来了肯尼迪政府学院环境与资源项目的经济学教授罗伯特?斯达温思(Robert N. Stavins)来讲环境问题,一共四堂课。

斯达温思于1988年获哈佛大学经济系博士,是环境问题专家,曾任美国环境保护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环境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1997-2002)。 斯达温思开门见山,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介绍,经济学家是如何分析环境问题的,并如何利用经济学框架及理论帮助设置解决环境问题的机制。 他原以为每节课有90分钟(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课程大多是90分钟一堂),走进教室以后,助教才告诉他只有55分钟,所以不得不消减他准备好的30%以上的内容。即使如此,最后一节课讲气候问题时,他也只能蜻蜓点水,非常仓促。 两个层面 介绍任何领域都是从定义和分类开始的。讨论环境污染有两种层面:一个是时间层面,一个是地域层面。 从时间层面上说,污染排放量在任何一个时间都等于存量加增量,减自然分解或消失的部分(decay)。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会存在几十年,所以一般来说,只考虑它的存量和增量。 从地域层面上说,有的污染源只是就近污染,对附近造成危害,例如一氧化碳。有的污染源会传的比较远,对较远的区域造成危害,例如二氧化硫和酸雨。我们时常会看到有的工厂的烟筒建造得出奇的高,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想让排出的废气影响周围的空气质量,而希望把二氧化硫等废气排入高空,随风带到更远的地方。

从经济学角度看“公务员热”

从经济学角度看“公务员热” 摘要:随着公务员待遇和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人投身到了国考的大军之中,引发了大规模的“公务员热”。这场热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立足经济视角,从投资人和消费者两个观察角度,利用相关经济学原理,对“公务员热”的原因、后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关键词:公务员;投资;效用 1.“公务员热” 近年来,随着公务员待遇和地位的不断提升,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逐年增加,出现了大规模的“公务员热”。 现将20XX年至20XX年公务员报名及招录数据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20XX年至20XX年,报考人数虽非持续增加,但始终保持极高的报考人数和极低的考录比,10年以来,平均报考人数在140万以上,而考录比的平均水平则低于70:1,且不乏极端现象。20XX年,个别岗位的考录比达到了735:1,20XX年甚至出现了9450:1的夸张比例,实实在在的万里挑一。面对这样的数据,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的“公务员热”已经形成了畸态,应得到有效控制。 2.“公务员热”的原因分析 公务员岗位何以如此热门?下面,结合经济学原理,从两个角度来分析探讨这一问题。 投资分析 这里,我们将择业者看作投资者,将报考公务员看成一项投资。 准入门槛 根据《公务员法》规定,除特殊职位外,不得再有性别、身高、体貌、婚姻状况、毕业院校等方面的限制。这意味着这一行业的准入门槛降低,为大量投资者的进入提供了条件。 准入的条件已然具备,那么转入的动力来源于何处呢?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人,投资的动力必然来源于收益大于成本,即有利可图。 成本分析 从成本来看,报考公务员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直接成本即各项报名费,资料费,学习费等等,较为有限。机会成本,即为报考公务员放弃的收益。这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