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广播电视系统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分解课件

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分解课件

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02
合作与交流
跨国合作与交流成为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有助于推动技术创
新、节目制作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共同进步。
03
文化输出与传播
广播电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扩大国
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信号传输原理
电磁波传输
广播电视信号通过电磁波进行传 输,包括无线电波和有线电波两
种方式。
调制与解调
为了保证信号传输的质量和效率, 需要对信号进行调制和解调处理, 包括调幅、调频和调相等方式。
频道划分
广播电视信号按照不同的频率进行 划分,以避免信号干扰和混淆,包 括VHF、UHF等不同的频段。
广播电视设备介绍
节目质量提升
注重节目质量提升,打 造精品节目,提高观众 粘性和满意度,从而提 升品牌影响力。
社交媒体营销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 布节目信息、互动活动 等内容,吸引更多观众 关注,扩大品牌影响力。
0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5G技术 5G网络的高速度、低时延和大连接数将为广播电视行业带 来革命性变革,提升节目传输质量和观看体验。
知识产权管理 完善知识产权登记、审查、维权等制度,促进广 播电视产业创新发展。
05 广播电视市场营销策略
受众分析与定位
受众特征分析
研究目标受众的年龄、性别、地域、收入等特征,以便制定更精准 的营销策略。
节目定位
根据受众特征,明确节目的风格、内容、形式等,以满足目标受众 的需求和偏好。
市场细 分
将整个广播电视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针对不同子市场制定差异 化营销策略。
跨屏互动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知识点概括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知识点概括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知识点概括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方针原则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

(它涉及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及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

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它告诉人们怎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新闻现象,解决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新闻本源:指客观存在的事实。

新闻本质:通过对事实的报道,为阶级服务,为国家利益服务。

新闻传播规律: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真实性(新增济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核心的内容是:(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1.要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2.要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这是新闻宣传最重要的责任。

3.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改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4.要坚持政治家办报,这是实现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重要保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基础,是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宝库。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开放性、动态性、发展的思想体系,随着时代发展,实践深入而不断丰富。

二、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一定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

党的政治主张:指两个纲领,最高的共产主义纲领和最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纲领。

党的思想意识: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意识。

党的组织原则: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地方服从中央。

(我们的党在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新闻工作的指针,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宣传必须坚持一个基本要求: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必须准确,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解决思想和理论问题,同时阻止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两种倾向。

广播电视概第一章

广播电视概第一章

第一章 广播电视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广播电视传播基本原理
一、无线电波分类及应用
波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如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在 水面传播的水波以及在地壳中传播的地震波等,它们 都是由振源发出的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这些波 统称为机械波。光波、热辐射、微波、无线电波等都 是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这些波叫做 电磁波。
1902 澳 大 利 亚 分 提出彩色图像传送原理 伯兰克
1906 美 国 德 法 雷 发明三极管 斯特 美国 范斯顿 在圣诞夜做了世界首次实验广播
1920 美国
世界第一座向政府领取营业执照的电台 KDKA 电台在匹兹堡开播
1923 美国 左瑞金 1926 英国 贝尔德
发明光电管
利用电视扫描盘,完成电视画面的完整组合及播送,并与 1 月 26 日在伦敦做公开展示
电话的恐惧.JPG 电视的预言1879.JPG 电视的预言1882.JPG 马可尼.JPG 贝尔德及其电视.JPG
一、广播事业的早期实践
早期电台都是实验性的,缺乏财力支持,一战打断了 实验中的广播事业。1909年,赫洛德开始播出有预定节 目的广播电台。
第一批电台出现,1920年,康拉德(匹茨堡西屋公司工 程师)开办了业务电台,用唱片取代广播讲话,得到 听众认可。11月2日,康拉德在西屋公司支持下,在匹 茨堡创办可KDKA电台,广播事业开端。不久RCA(无 线电公司,由GE投资建立)也开发了无线电音乐盒, 在新泽西创办了电台。GE在纽约州开办了电台。ATT 在纽约市开办了电台。1922年初,有28家电台,半年后 有378家,年底570家,20年代末,半数美国家庭有收音 机。
应用:长波:远程无线电。
中波:通信与导航。

广播电视系统基础知识课件

广播电视系统基础知识课件

广播电视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广播电视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变,传输方式也从单一的无线传输发展到卫星、有线、互 联网等多种传输方式共存。
详细描述
在早期,广播电视系统主要采用模拟信号传输方式,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和损失。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信号逐渐 取代了模拟信号,提高了信号质量和传输效率。同时,传输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包括卫星传输、有线传输和 互联网传输等方式。
VS
ATSC标准
ATSC(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是美国数字电视广播的标 准,采用MPEG-2视频压缩技术,支持高 清晰度电视广播。
05
广播电视系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系统的应用领域
新闻传播领域

教育领域
娱乐领域 公共服务领域
广播电视系统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信号的质量与干扰处理
信号质量
干扰处理
04
广播电视系统的技术标准与规范
国际广播电视技术标准
国际电联(ITU)标准
美国电视标准
我国广播电视技术标准与规范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NRTA)
GY/T系列标准
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标准
DVB标准
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是 欧洲的数字电视广播标准,支持多种传 输模式,包括卫星、有线和地面广播。
频谱管理
为了确保各种无线电业务的正常 运行,需要对频谱进行科学管理,
包括频率划分、频率分配和频率 使用等。
数字信号的传输原理
数字信号的特点
数字信号的传输方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
03

第1章 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

第1章 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

二次电 子
灯丝:6.3V,0.6A。 (12寸以下12V,0.085 至0.089A。) 阴极:几十V至100V 栅极:低于阴极几十伏。 截止电压-20V至-90V 加速极:120V至400V 聚焦极:0V至400V 第二、第四阳极:9KV至 16KV
灯丝
阴极 栅极 (加速极) 第一阳极 铝 荧光粉 膜
第1章 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
1956年,法国亨利· 法莱西博士提出了另一种由NTSC制 迪· 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彩色电视制式SECAM制,1960年被法国采 用。 1960年,西德德律风根公司的赫尔· 伯鲁赫工程师提出了 PAL制,1966年西德和英国确定PAL制为国家标准,我国采用 PAL制。 1965年,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 在天津712厂诞生。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同一地点诞生, 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序幕。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 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1982年10月份竣工投产。不久, 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这期间我国彩电业迅速升 温,并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条, 并涌现出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荧 光 屏
(聚焦极)
第三阳极
铝膜
高压嘴
管颈
锥体
第1章 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
(2)电→光转换 无信号作用时:
电子束扫描方向
负极性信号作用于阴极:
电子束扫描方向
低电平重现 高亮度图像
等亮度光栅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三行 第四行
第1章 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
1.2 电视扫描原理
1.2.1 行扫描和场扫描 扫描:电子束在显像管屏面上有规律 的运动 行扫描正程:电子束从左往右运动。 行扫描逆程:电子束从右往左运动。

网络课程-广播电视系统基本知识(教案).docx

网络课程-广播电视系统基本知识(教案).docx

第1章广播电视系统基本知识1.1 广播电视的发展史国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史1875年,乔治.卡瑞(Goorgc Carey)在波士顿提出了一套将图像分为栅格形式的电视系统。

1883年圣诞节,德国电气工程帅尼普柯夫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盘”使用机械扫描方法, 作了首次发射图像的实验。

每幅画面冇24行线,尺图像相当模糊。

1897年德国人K. F.布劳恩发明了阴极射线管。

1908年,英国肯培尔.斯文顿、俄国罗申克无提出电了扫描原理,奠定了近代电技术的理论基础。

1923年,美籍苏联人兹瓦里金发明静电积贮式摄像管。

年发明电子扌丁书描式显像管,这是近代电视摄像术的先驱。

1925年,英国约翰.洛奇.贝尔德,根据“尼普科夫圆盘”进行了新的研究工作,发明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

当时価面分辨率仅30行线,扫描器每秒只能5次扫过扫描区, 画面本身仅2英寸高,一英寸宽。

在伦敦一家大商店向公众作了表演。

1926年,贝尔德向英国报界作了一次播发和接收电视的表演。

1927——1929年,贝尔德通过电话电缆首次进行机电式电视试播;首次短波电视试验;英国广播公司开始长期连续播发电视节目。

1930年,实现电视图像和声咅同时发播。

1931年,首次把影片搬上电视银幕。

人们在伦敦通过电视欣赏了英国著名的地方赛马会实况转播。

美国发明了每秒种可以映出25幅图像的电子管电视装置。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采用贝尔徳机电式电视广播,第一次播出了具有较高清晰度,步入实用阶段的电视图像。

193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开始播送全电了式电视。

瑞士菲普发明第一台黑白电视投影机。

1940年,美国古尔马研制出机电式彩色电视系统。

1949年12刀17 口,开通使用第一条敷设在英国伦敦与苏登.可尔菲尔特Z间的电视电缆。

1951年,美国H.洛发明三枪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洛伦期发明单枪式彩色显像管。

1953 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f NTSC (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Commi ttee) 兼容制彩色电视,并于1954年正式开播,从此开始了彩色电视广播的时代。

《广播电视系统》课件

《广播电视系统》课件
详细描述
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的融合可以实现节目的在线点播、回放、互动等多样化功能。 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观看节目,并与其他观众进行实时交流。这种融合 模式不仅丰富了节目的传播方式,还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和粘性。
人工智能在广播电视系统中的应用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人工智能技术为广播电视系统的内容制作、传输和播放提 供了智能化支持,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和用户体验。
广播节目的制作与播放
广播节目的制作
相对简单,主要涉及录制、编辑和合成等环节,侧重于声音 的传播。
广播节目的播放
通过电台的发射设备,将节目信号传输到收音机等接收设备 上,听众可以随时收听。
广播电视系统的远程教育应用
远程教育概述
利用广播电视系统进行远程教育,可以实现异地教学和学习,具 有灵活性和广泛性。
特点
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受众广泛、视听结合等。
广播电视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从早期的无线电广播到电视广播,再 到数字电视和互联网广播的发展,广 播电视系统不断升级和变革。
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广播电视系统的传 输方式、信号处理、服务质量等方面 也在不断改进和提升。
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
信号源
02
对音频和视频信号进行压缩编码,降低数据量,提高传输效率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03
利用数字算法对信号进行滤波、去噪、增强等处理,提高信号
质量。
信号的接收技术
01
天线接收
通过天线接收无线电波,将信号 转换为电信号,再传输到电视机 或音响设备。
有线接收
02
03
网络接收
通过同轴电缆等有线介质接收信 号,直接传输到电视机或音响设 备。

广播电视系统概述

广播电视系统概述

广播电视系统概述第一章广播电视系统概述广播是一种传递声音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而电视是一种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息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能够良好地完成传播声音和图像,必须借助于一个庞大的广播系统和电视系统来完成。

第一节什么是广播电视系统听声音和看图像是人们接受外界信息两种最重要的手段,但是声音和图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容易受到空间的限制,无法传递得很远,也无法克服时间的约束,呈现“稍纵即逝、不可逆转”的特点?我们不可能听到很远的声音,看清很远处的图像:更不可能听到、看到已经逝去的声音和图像。

而听到远处的、过去的声音;看到远处的、过去的图像恰恰是大众传播的任务。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方法,使声音和图像的传递能够克服时空局限。

1839年8月15日,照片的出现使人们第一次能够实现影像酌记录和保存,使之克服了时间的限制。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伴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把声音和图像转化为电信号,很容易进行各种处理。

例如:?人们至今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直接扩大声音的方法,而把声音转化成电信号后,要进行电信号的放大却是有很多方法,而且非常简单。

因此,一大批存储和传输声音、图像的器材相继被发明。

如:传声器、录音机、摄像机、录像机、广播/电视发射机、收音机、电视机等,最终出现了对现代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广播和电视系统。

广播电视系统是建立在原始声(像)场和重放声(像)场之间的许多广播电视器材的总称,它们之间互相配合,目的在于良好地传递广播电视信息。

第二节广播系统在这一节中,通过三个例子,来看着声音信息是如何克服了空间、时间的局限,良好地传递给听众。

1、空间局限的克服在一个万人大会的现场,无论发言人的声音多么洪亮,远处的听众是没法听清他的讲话,这反映出声音受到了空间的局限,这时一个扩音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用方框图的形式,介绍扩音系统的构成:声信号 \ ------------- 电信号------- ;,声信号赛聲j ............ .................... [輕战图i扩音系统的构成在这一过程中,声信号首先被传声器转化成电信号,经扩音机将电信号放大后,再由扬声器把放大后的电信号转化成声信号,此时,重放声场的声音比原声场的声音大得多。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第一章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1.1 图像光电转换的基本过程电视是用电信号来传送活动图像的,因此首先要把被传送的图像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经过信号通道的传送后,再经过电视机的显像管将电信号还原成图像。

前一光电转换是图像的分解过程,后一电光转换是图像的复合过程。

1.1.1 光电转换的过程如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报纸上刊登的传真照片,就可以发现它们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疏密不同的黑点子组成,而且点子越小、越密,画面就越细腻、清晰。

同样,呈现在电视机屏幕上的图像也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彼此配合、亮度相同或不同的小单元组成,这些构成电视图像的基本单元称像素。

实际上,由于人眼视觉分辨力有一定的极限,在正常观看距离下,一幅电视图像大约有40万个像素时就可以使图像具有令人满意的清晰程度。

由于图像是由像素构成的,因此就可以通过传送组成它的像素来实现传送图像的目的。

为了解决像素的传送问题,人们采用一种顺序传送的方法,就是在发送端把图像中各个像素的亮度按一定的顺序变成相应的电信号,并一个一个地传送出去,而在接收端则按同样地顺序把电信号变成一个一个相应地亮点重现出来。

实践证明,由于人眼的视觉惰性,只要顺序传送的速度够快,就会在主观感觉上觉得所有像素同时发亮一样。

这种顺序传送法实质上就是按时间顺序传送空间分布的像素的亮度。

将图像转变为顺序传送的电信号(图像的分解)或将顺序传送的电信号重新恢复成光图像(图像的复合)的过程称为扫描。

在扫描过程中,像素的传送和恢复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一行一行地进行的。

由于电视要传送活动图像,即图像上像素的亮度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所以必须在一秒钟内传送很多幅画面,才会在电视荧屏上重现连续活动的图像。

我国电视标准规定一秒钟传送25幅画面。

这就是说电视系统必须具备每秒约1000万个像素的扫描速度。

这样高的扫描速度,只有采用电子扫描的方法才能实现。

实现光电转换的器件是发送端的摄像管。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

对应靶单元的电导较大,暗像素对应靶单元
的电导较小。即像素亮度对于靶面上各单元
的电导,光像
电像。
❖ 电子枪发射电子,由灯丝、阴极、栅极及聚 集阳极A1、A2等组成。
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
❖ 2、工作原理:
❖ 电子束在聚焦线圈和偏转线圈产生的磁 场联合作用下,以聚焦状态按一定规律(从 左到右,从上到下一行一行)扫描靶上各点。 当电子束接触到靶面某点时,使电子枪阴极 与信号板、负极RL和电源构成一个回路,在 负载RL中有电流流过,电流大小与靶面上该 点的电导率有关。完成光电转换过程。
全电视信号
黑白全电视信号由 “图像信号”和确保扫 描同步的“复合同步信号”以及消除扫描逆 程回扫线的“复合消隐信号”等辅助信号而 构成的。
图像信号
❖反 映 了 电 视 系 统 所 传 送 图 像 的 信 息 , 在 行 场正程传送,其幅度介于白电平与黑电平 之间。如图1-11
复合消隐信号
❖行消隐信号用来确保在行扫描逆程期间显 像管的扫描电子束截止,不传送图像信息;
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
广播电视系统
一个完整的广播电视系统由摄像、传 输和显像构成,完成电视信号的产生、处 理、传输、记录与重放等任务。
❖ 电视系统的组成:

三个子系统:
❖ 制作系统(生成、转换和处理电视信号)
❖ 播出系统(将电视信号从发射段传送至接收 端)
❖ 接收系统(接收电视信号,显示电视图像)
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
逐行扫描的性能
❖ 根据视觉惰性,电影电视技术采用每秒传送 24、25幅画面,就可在景物活动速度不过高 的情况下,获得平稳的图象的感觉。
❖ 电视中规定每祯图像分为625行,正程575行, 逆程50行。每秒传送25*625=15625行。

《广播电视系统》课件

《广播电视系统》课件
详细描述
音频编码技术通过去除冗余信息和压缩数据来减小音频文件 的大小,常见的音频编码格式包括MP3、AAC、Dolby Digital等。解码技术则是将压缩的音频数据还原成原始的音 频信号,以便播放和收听。
视频编码与解码技术
总结词
视频编码与解码技术用于压缩和解压缩视频信号,以实现高效传输和存储。
详细描述
视频编码技术通过去除冗余信息和压缩数据来减小视频文件的大小,常见的视 频编码格式包括MPEG、H.264、H.265等。解码技术则是将压缩的视频数据还 原成原始的视频信号,以便播放和观看。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总结词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利用数字计算方法对信号进行滤波、去噪、增强等处理,以提 高信号质量。
详细描述
定期维护与检测
对广播电视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 检测,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故 障和问题,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 稳定性。
广播电视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护
故障诊断
01
通过系统监测、日志分析等手段,快速定位和诊断广播电视系
统中的故障和问题。
故障处理
02
根据故障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及时处理和修复
故障,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预防性维护
03
通过定期维护和保养,预防广播电视系统故障的发生,延长系
统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某电视台的广播电视系统架构
架构概述
该电视台的广播电视系统采用分层的架构 设计,包括节目制作层、播控层、传输层 和接收层。
接收层
负责节目的接收和显示,采用各种终端设 备如电视机、电脑和手机等,满足不同用 户的需求。
节目制作层
负责节目的采集、编辑和后期制作,采用 先进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和虚拟演播室技术 ,提高节目制作效率和效果。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点

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复习纲要几种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比较短、中、长三种无线电波的特性差异(不用记频率)颜色的三要素了解ENG/SNG/EFP人对声音方位等的判断力等能白光源锥状细胞与杆状细胞数字彩电和数字化彩电绝对黑体了解超声、次声的频率、调幅广播的频率范围,三种广播调制方式的名称,电视伴音的制式非线性编辑三种电视制式及中、美、日、英四国电视制式传声器和扬声器原理基波和谐波调频广播的优缺点电视播出系统的要求录音棚的隔音方法课件:第一章广播电声基本知识声音的基础知识广播的诞生和发展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广播中心技术电声换能器件第一节声音的基础知识●什么是声音?物体机械振动或气流扰动引起弹性媒质发生波动产生声波,听觉器官接收产生印象。

关键词:质点不传播,声源,频率、波长和周期●频率:空气密度和压力每秒变化的次数,单位赫兹(HZ),用f表示。

人的频率范围20-20000HZ。

●周期:一个声波完成一次振动需要的时间。

单位秒(S),用T表示。

●波长:声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单位(m),用λ表示。

声波的传播速度●每秒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符号v,单位m/s。

●V=λ*f●15度下的声速——340m/s●不同媒质下的差异:钢5100m/s,软橡皮50m/s●频率和波长成反比“狮子吼”的可能性分析——声压●声波的强弱通常用声压、声功率和声强表示●声压——由声波引起的交变压强,单位Pa●基准声压——听觉现象的起点声压●声功率——衡量声源发身能力的指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总声能,单位W●声强——单位面积的声功率,符号I“狮子吼”杀伤模式——声的传播特性●如何避免无差别杀伤?——声源的方向性(波长和声源尺寸)●防御者的策略——声波的反射●声波的聚焦声波的吸收和折射水波的衍射声波的衍射电波的衍射?●散射——无规则的衍射隔墙有耳的产生——远距离衍射人的听觉器官●外耳:耳廓和外耳道,直通鼓膜,将声音由耳壳传到鼓膜,谐振频率3000HZ。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1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1

《广播电视新闻基础知识》之广播电视节目概述一、广播电视节目及构成要素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节目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播出内容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

它是一个按时间段划分、按线性传播的方式安排和表现内容、依时间顺序播送内容的多层次系统。

就一个台来说,至少包括三个层次:1、一套节目,即一个台每天以同一呼号或在同一频率、频道中播出的全部节目,它们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节目群,形成时间的顺时链;2、一个节目,即在特定时间段、连续播出的具体内容整体;这个节目既是顺时链的一环,自身又可由每天在同一时间段播出的多次节目组成自成一体的历史链,属于整个节目系统的基本层,又称作栏目;3、一次节目,即在当天某一特定时间播出的具体内容的整体,他是节目历史链的具体环节,属于整个节目系统的基础层次。

这三个层次以统辖——隶属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台的有机节目系统。

如果一个台有几套节目,那么在同一时间内就有几个节目在播出。

这些节目之间又形成了共时链的关系。

整个系统形成了梯级构建。

而作为节目系统的基础层次的一次节目,本身也是完整的微观系统,往往包含着一系列下属概念,如报道形式、样式、体裁等。

广播、电视节目存在着多种分类。

如按内容性质,分为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和服务性节目;按内容构成和组合形式,分为综合节目、专题节目、杂志型节目;按播出方式,分为直播节目和录播节目;按播出时间,分为定期节目、特别节目、插播节目;按播出次数与内容的关系,分为首播节目、重播节目和滚动节目。

广播的传播符号广播的传播符号是声音,各种声音按不同的特征,被划分为三个类别:语言、音响和音乐。

广播语言是指传播者在节目中进行播报、解释、说明等内容的单纯语言表达,是广播运用信息最基本的符号系统。

在新闻类广播节目中,语言的基本形态有三种:一种叫做新闻播音语言,一种叫做新闻报道语言,一种叫实况语言。

新闻播音语言,是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机构承担向受众口头传播语言信息(即“播音”)工作的人在播讲稿件时所使用的语言,其特点规范。

第1章广播电视理论基础

第1章广播电视理论基础

两场光栅互相交错,均匀镶嵌,合起来刚好是一帧(一幅) 完整的光栅,这种扫描方式称为隔行扫描方式。
1 2 3 4 5 6
7 8 9
1.4 电 视 扫 描
所有奇数行组成奇数场,所有偶数行组成偶数场, 两场光栅互相交错,均匀镶嵌,合起来刚好是一帧(一 幅)完整的光栅。这种扫描方式称为隔行扫描方式。
隔行扫描每秒传送25帧50场,占用的频带由逐行 扫描时的11.98MHz 降低了一半(5.99 MHz)。
⑥ 第三阳极(聚焦极A3):聚焦电子束,使荧光屏能显示清晰 的图像。
1.3 图像的摄取与重现
(2) 玻璃外壳
玻璃外壳由管颈、锥体 和玻璃屏三部分组成。玻 璃外壳锥体部分的内外壁 上,都涂有一层导电的石 墨层,因而这个导电的石 墨层相当于电容的两个极 板,玻璃相当于介质,其 等效电容为500~1000PF。 此电容作为阳极高压滤波 电容。锥体部分装有高压 嘴,它与显像管内的高压 阳极A2、A4通过内石墨层 相连。
第 1 章 广播电视理论基础
1.1 电视信号传输与接收过程 1.2 电视图像的传送原理 1.3 图像的摄取与重现 1.4 电视扫描 1.5 重现图像的基本参数 1.6 视频全电视信号 1.7 射频电视信号 1.8 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
1.1 电视信号传输 与接收过程
1.1 电视信号传输与接收过程
1.4.1 逐行扫描
1.逐行扫描光栅
逐行扫描----电子束沿
水平方向从左到右、从 上到下以均匀速度一行 紧跟一行地顺序扫描, 称为逐行扫描。
(a)有回扫线的光栅
电子束移动轨迹的集合, 形成了扫描光栅。
(b) 消除回扫线的光栅
1.4 电 视 扫 描
(1) 行扫描
电子束水平方向的扫描叫做行扫描。 行扫描的每一行又是由行扫描正程 和行扫描逆程组成。 ① 行扫描正程 电子束沿水平方向从左到右的扫描过程,称为行扫描正程。 行扫描正程所需的时间,称为行正程时间,用THt表示。 ② 行扫描逆程 电子束沿水平方向从右至左的扫描过程,称为行扫描逆程。 行扫描逆程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行逆程时间,用THr表示。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