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的原因以及矫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任性的原因以及矫正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6-15 任性是孩子常见的品德性问题行为。任性的孩子缺乏自我约束,无论什么事都要随着自己的心愿,如不能如愿就抵制或反抗成人的要求,由着性子来。任性的表现各有不同:有的执意坚持自己的所作所为,胡搅蛮缠,像人们常说的“犟孩子”;有的以各种破坏性的行为方式进行反抗,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每当他们的无理要求未获得满足时,他们就发脾气、不理睬他人、摔东西、故意弄出声响乃至哭闹、不吃饭,等等。
造成孩子的任性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原因,就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
(1)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孩子的任性多数是由于平时家长,特另ll是爷爷奶奶辈的家长过分宠爱造成的。 (2)缺乏应有的教育。
(3)管教缺乏一致性、一贯性。孩子任性的坏毛病也与家长平时管教缺乏一致性和一贯性有关。
对孩子任性的矫治,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严肃对待。学龄前孩子的任性心理和行为如不注意及时矫治,唯我独尊、为所欲为、不
接受批评等缺点就会进一步发展,严重影响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使孩子将来对学校、社会的适应发生困难。有的从小任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完全把家长的教育、劝导当作耳旁风,甚至根本不把家长放在眼里,以致有些家长看到孩子长大后任性骄横的所作所为。
(2)切忌娇惯。家长的娇养宠惯,是幼儿任性心理、行为发展的温床。
(3)管教一致。孩子任性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常常是建立在利用家长弱点的基础上的。
(4)冷静处理。教育任性的孩子要采取一些策略。当孩子出现任性哭闹行为时,成人不可立即作出反应,应采取不理睬或冷淡孩子的态度。
(5)启发诱导。当孩子任性行为发作时,不能简单地用命令遏制和惩罚威吓手段,因为这种“硬”碰“硬”的做法常常只能取得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并不能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孩子很可能会在其他场合把当时的任性、不满爆发出来。
(6)增强理智。理智能力弱、行为受感情支配也是幼儿任性心理与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
另外,必须提醒家长注意的是,有时孩子大发脾气、不听话,并不一定就是任性,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孩子合理的独立要求受到家长的强行压制;过多的“不许”、“不准”把孩子管得太严太死;或者只有大人说了算数,一点也不尊重孩子;或者总怕孩子碰上困难,孩子想干点什么,家长偏说,“你还小,做不好”;等等。以上情况都可能引发孩子对无理压制的反抗,惹得孩子大发脾气。家长误认为这是孩子任性、不听话,实际上是冤枉了孩子。孩子当然应该听家长的话,但是家长也应该了解、尊重孩子,不能只把孩子当作任自己拨动、绝对服从的小东西。
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
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见到一些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特别任性,有时甚至会因此哭闹不止,把家长搞得精疲力尽而仍不罢休。为此,家长只得退让,或者听之任之;而有的人却把这种任性,归咎于独生子女带得太娇惯。这都是错误的。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孩子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做出处置决断。而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此外,家长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
比如,4岁的小明偶见表姐有个新玩具,在表姐离开后便开始作难母亲,非得立即有个同样的玩具不可。但此时已是夜深人静,母亲不可能为之寻购。于是,他哭闹了一整夜。看起来是小明任性,无理取闹。可母亲从没有从心理角度去了解,他为什么非得立即要那玩具,更多的是去责怪他“要别人的玩具,或者性子太急”。其实孩子仅觉得那玩具有个闪亮的灯好玩,那灯为什么会闪亮而已。这就是一种好奇的心理需求。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抚时,他就与母亲作对,无奈中只得以哭来抗议。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如果,母亲重视到这种心理,采取表扬他为弄清那玩具为何闪亮是爱动脑筋和非常聪明,再摆出今晚不可复得这玩具的道理,并承诺明天将与他共同研究玩具闪亮的方法,可能孩子的情绪会好得多。至少,他心理上感到母亲对他在“闪亮”问题上的认可。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孩子,一切事物都想亲力亲为,都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家长对此,一不可包办代替,二不可断然拒绝。否则,孩子的任性就会越来越严重。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作者:杨秀蕾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那么,造成幼儿任性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1、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2、同伴交往机会缺乏。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了解了孩子任性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教育:
1、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2、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3、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儿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负强化”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