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我国新教材教学中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置与评析的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研究我国二期课改实施以来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置的文献综述
刘炜
(上海师范大学07小教5班070112127)
摘要:本文主要对二期课改以来,从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置理念,作业类型以及作业量三个角度出发,探讨什么是有效的小学数学家庭作业。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作业设置
0、前言
家庭作业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尤其是数学家庭作业,它对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学生“减负”的问题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对家庭作业的看法也成了争论不休的话题。拥护者认为家庭作业可以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学习的技能,让学生实践他们的所学;而批评者则认为家庭作业侵占了学生的空闲时间,使他们不能参与别的活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设置理念发生着变化,而且作业形式、内容,作业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文主要综合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一些课程专家、一线教师等对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置的观点,简要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便为师范生以及从事教育工作者工作时参考。
1、设置理念:贯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改革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理念的首位,强调从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02)
现在很多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在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而在作业设置方面,教师往往不能很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许多教师仍然布置一些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应用意识的数学作业。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作业形式中(吉祝华,2009)。对此,我认为,数学作业设置也应该贯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究竟怎样的作业才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呢?有教师认为,小学数学作业的设置要全面强调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教师在设置作业时不仅是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与支持,还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发展。作业设置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李栋林,2007)。
也有教师认为,要让孩子快乐地做作业,有选择的做作业,让数学作业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仅仅为做作业而做作业(吉祝华,2009)。“减负”并不等于学生不要做作业,而是给学生设置少而精的作业,在轻负荷的状态下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魏二云,2010-2)。
最近,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与学生家长对性别、学科的态度有很大的相关程度(Sara M. Lindberg& Janet Shibley Hyde,2007)。由此我们考虑,为了我们设置家庭的作业能更有效的落实二期课改理念,我们应该将学生的家庭背景纳入作业设置的考虑范围内。
2、家庭作业的类型与形式、内容
根据家庭作业的不同目的,可以把家庭作业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练习型、准备型和拓展型和创造型家庭作业(①施良方&崔允漷,1999)。
根据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家庭作业形式的调查,教室布置的作业大多数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较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查资料、社会调查这类
①以下涉及该著作引用皆用标示符[1]表示。
实践性作业(拓展型和创造型家庭作业)[1]。
下面将分析三种不同家庭作业的类型及其所包含的形式、内容:
2.1练习型作业
练习型作业包括书面练习作业和口头练习作业。下面所涉及的主要是书面练习作业。
这类作业是最简单的一种类型,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技能。研究表明,若练习型家庭作业能与先前的学习材料相联系,那么它是有效的[1]。基于这样的原因,数学作业中,练习型作业长期以来都占有很大比重。
我们认识到,要形成一项技能,必须通过练习来巩固(杨庆余,2004),因此我们需要这样类型的作业。但是,以往的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主要以学生的计算为主,即使涉及到应用,也是经过人为加工的(即现实生活不存在的)、为学生练习某项运算技能而专门设计的(如:应用题,区别于问题解决)。由于这些作业往往有固定的答案(并且答案唯一),甚至解的过程也有固定模式。长期下来,一方面,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创新性会被这些练习埋没。另一方面,学生的作业就很容易被他人抄袭。这样我们设置这项作业的效果就不能体现。
显然,这样的家庭作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有教师、专家正试图开发形式、内容丰富多样,不局限于单一算法的练习型作业。
2.2准备型家庭作业
这类作业(即通常我们所说的预习)使学生能从随后的课程中得到最大的益处。它可以拥有丰富的形式,比如课外阅读、查找或整理资料等,但不具有我们所谓的标准答案。它的灵活性较大,并且由于学生在课前做了准备,因此能使更多的课堂时间运用于课堂讨论[1]。笔者认为,这部分作业依赖学生的自觉性和自身能力水平,老师很难收集、反馈作业情况,所能给的评价往往是口头的。
而且,我们注意到,由于这部分作业本身依赖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力水平,有些学生在课前完成了准备型作业后,老师上课只是重复了他所经历的作业过程,这样,这些学生会感到厌倦;但是对于那些未完成作业(或者完成效果不佳)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课能给他们带去有用的信息。这样就引出了家庭作业设置和教师的授课内容间关系的研究方向。
2.3拓展型家庭作业和创造型家庭作业
拓展型家庭作业主要用来考查学生是否能把熟知的技能和概念运用于新的情境(即知识的迁移、运用,包括策略的选择)。而创造型的家庭作业比拓展型作业更近一步,需要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整合一些技能和概念[1]。
近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正在不断加强。
3、家庭作业量
1997年,二期课改计划刚刚启动初期,我国小学生的家庭作业一直偏多,中国小学生一天的作业量基本上相当于同年级美国小学生一周的作业量[1]。
课改实施后,教育部签署并发布文件,规定小学生家庭作业时间。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减轻本市中小学校生过重课业负担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办[2004]45号)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以中等水平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为准,小学其他年级(包括初中预备年级)课外作业控制在1小时以内。而在全国其他省市也有相关文件(江苏立法禁小学作业量超1小时,扬子晚报,2009-1)。
在这个问题上,也有部分老师反映,教育部这样的规定让他们很矛盾。一方面,不论是校长、家长还是社会都看重学生的成绩(不仅是考卷的成绩还包括综合能力的成绩),都希望学生能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通过给学生练习,使他们习得这种技能。
有学者认为,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作业的量,而不顾质的方面。成绩好的学生能够很好地独立地完成家庭作业,但一些成绩差的学生不明白课堂上讲的内容,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