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完美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年月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

他们思维较活跃、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法进行判断能力也有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

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文理分科,本学期对于理科班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学生顺利通过会考。

如何让理科班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打好基础。

教师可以尝试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史料研读法等自主性学习。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知道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习要求:知道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不同结局,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的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高中历史教材第一册和第二册的相关内容。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本
课有关名词术语的含义;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

如条件允许,可安排两课时以开展研讨交流,进行本专题的小结,联系第一册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及时到位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流程】
投影: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

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

……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4)请大家阅读材料与教材内容思考:
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有哪些人开始提马克思主义?
⒉毛泽东说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有所改变?
答:⒈20世纪初,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已有人开始介绍马克思:梁启超、朱执信、一些无政府主义者。

⒉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板书)一、广泛传播
⒈时间: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
当时,传入中国的观点、学说林林总总,孙中山就感叹说:“光是社会主义就有57种,不知道哪一种是真的。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投影:
材料一民国成立后,不单挂出了共和国的招牌,连议会制、多党制、普选等这些西方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活动程序一度也被热热闹闹地搬到了中国来。

很多人对这些曾抱有很大的期望。

奇怪的是,说起来那么动听的东西,甚至在西方国家也许取得过一些成效的政治制度,一旦硬搬到当时中国社会这块土壤上实行起来,却全然变了样:普选徒具形式;多党制成了拉帮结派,党同伐异;议会里只有一批政客在吵吵嚷嚷……种瓜得豆,这真是创业者始料之所不及的。

——金冲及《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材料二从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延续达四年之久,……这场空前残酷的战争把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内在矛盾,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尖锐的形式清楚地暴露出来……这不能不使更多的醉心学习西方的中国人感到震惊。

西方的社会制度在他们心目中顿时失却原来那种耀眼的光彩……表明了这个制度并非即是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象征。

——金冲及《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材料三俄国的十月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欧洲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中国。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齐鹏飞《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章材料四(五四)运动就像从天降落的狂飙一样,迅猛地席卷全国,从大城市一起扩展
到中小城市以致偏僻乡镇。

千百万人从平时的宁静生活或狭小的圈子中猛然惊醒过来,热血沸腾地走上街头或公共集会,为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

“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了!原来处在被统治状态下的民众直接行动起来,干预政治,并且带有如此广泛的群众性,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回。

……一年内出版的刊物达400种,第二年在全国便有了数目可观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青年。

——金冲及《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答:……
(板书)一、广泛传播
⒈时间: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
⒉原因:
⑴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破产
⑵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缺陷
⑶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⑷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归纳起来说,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在向西方学习,十月革命后,学习西方转换了门庭,由资本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这个决心绝不是轻易下定的,更不是一时的冲动或趋时行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经过反复的推求比较和实践检验,最后才做出了这个最重要的选择。

可以说,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做出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大的意义。

这种选择,改写了日后的中国历史。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中,李大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投影:李大钊像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13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

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

1916年5月回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

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7~58页,归纳李大钊是怎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
答:①发表著作:《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②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③(李、胡)问题与主义的讨论;④组织学会: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板书)一、广泛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⒈由学术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⒉由社会改造指导思想向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转变
⒊由马克思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有一定深度和难度,通过投影四段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认识,同时还可借此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按照岗培时市教育学院叶尚杰老师的说法,本课在修订时有以下方面的变化:第一,将旧版本“新思潮的竞起”一目的内容简化并入“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一目中。

第二,以前版本中把李大钊和胡适的讨论称之为“论战”,并用较大篇幅描述了两人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新版本中淡化了这部分内容,仅用一句话介绍了两人的分歧,并用“讨论”代替了“论战”。

第三,增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目。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是独创性,而传播只是引进和学习。

本课的教学设计参考了李凤老师的《如何把握〈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岳麓版)一课的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4期)。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57页“学习思考”
答: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是实现救亡,通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给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与比较的机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课本第58页“学习思考”
答:会。

原因:中华民国徒有虚名说明资产阶级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改良主义等思潮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先后以失败告终;俄国革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获得成功;经过三次论战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扩大了影响等。

课本第60页“自我测评”
答:特点:马克思主义和各种社会思潮同时传入,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激烈论战,逐渐成为新思潮主流;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过程;一开始就注意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等。

意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课本第60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因为是战胜国而有所提高,充分说明北洋政府的腐败和软弱;作为协约国成员国,中国曾派15万华工前往法国挖战壕、当搬运工而参战,显示了中国劳工的力量(文中列举的官员、商人、议员等腐败的事件,说明这些人无法使中国强大。

列举的劳工、包括知识分子的爱国行为,说明他们是中国的希望),这给中国知识分子以启发。

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欧洲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注意同劳动人民的联系,认识到劳工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