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素质教育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素质教育研究综述

1 引言

素质教育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7年,柳斌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中使用了“素质教育”术语。随后,柳斌(1997)又提出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认识: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就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随后学者们开始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意义、实施等方面进行热烈探讨。

起初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小学应试教育提出的,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一定成果后,开始扩展到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素质教育日益受到教育界、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自从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教育界虽对其做了不少的尝试,且大众对其呼声也越来越响。但不可否认的是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

作为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需要具备坚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基于此,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现如今对大学素质教育的探讨和研究已有一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文拟从大学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发展现状、问题等方面综述其现状,以更好地探讨大学素质教育未来的可能发展。

1.1 概念和内涵

要想更好地了解素质教育的概念,首先要了解素质的概念。最早给素质做出定义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孙喜亭教授(1987),他认为素质的含义有两点:第一,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第二,素质还指一个事物的主要成分的质量,依人而言,就是德、智、体诸方面的质量。燕国材教授(1997)将素质划分为三类八种:生理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社会文化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审美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劳技素质)。

在教育学意义上,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2006)。与素质教育同时出现且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指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对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一种教育训练活动。虽然应试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大量重要知识,

并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但是其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只注重成绩和排名,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从特征来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有根本区别的,它至少有三大特征:首先,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志趣,主张尚自然、展个性,而应试教育是剥夺学生的志趣,压抑学生的个性;其次,素质教育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因为它们是养成健康素质的前提条件;再次,素质教育鼓励质疑和批判精神,因为这些是实现发明创造的必要条件,而应试教育是循规蹈矩式的标准化的教育,树立权威思想,不允许离经叛道(刘道玉,20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要求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应用水平,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明确指出大学生素质教育应当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身心素质。其中,政治思想素质是指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持有的根本立场和看法,参政议政的意愿,对祖国、人民怀有的感情;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两方面;业务素质是指学生在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所具有的知识结构,认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生产、设计、科研、组织管理以及创新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的能力等;身体素质是指学生体格和机能,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

1.2 目的与意义

基于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的弊端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实行尤为重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丁英平,陈霞,2020)。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素质教育有利于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创新与个体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2 大学素质教育的理论发展现状

2.1 儒家思想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继承与发展

虽然素质教育是在二十世纪末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早在古代思想家的理论中就已经能找到素质教育的观念。其中,儒家教育思想体现出的素质教育观念深刻影响着素质教育发展的轨迹(赵明,2016)。

首先,在教育目标方面,素质教育主张“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意义是一致的,强调教育的普及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与儒家思想中的德育思想相一致,强调了教师的榜样作用;其次,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教育观主要通过“六经”、“六艺”的学习,注重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也强

调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如今大学素质教育注重学习与实验操作或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最后,在教育方法方面,儒家提出“愤悱启发”,强调启发式教学。提出“因材施教”的观念,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其特长。提出“学问思辨行”,强调知识巩固、理解和应用的有机整合,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如今大学课堂摒弃从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和互动,且选修课的开设也给了学生了解和学习专业外知识的机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也给了学生发挥自己兴趣和特长的机会,强调学生全方位的发展。这些儒家教育观中的思想均在素质教育中有所体现,因此表明现如今的大学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儒家素质教育观的继承和发展。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素质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将其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既是维护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需要,也是回应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而深远。(马建军,2016)。

2015年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强调高校肩负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素质教育仍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一些学校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不够重视,形式主义,并未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部分大学生受互联网、影视等传播的外国意识形态影响;部分大学生并未很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其不重视;还有一些社会及网络上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和现象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2.3 大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困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与世界的接触日益增多,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互联网的发展既有利于大学生及时、跨越时空限制地去了解外界,但也因为世界各地的交流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外国的思想、意识形态对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造成冲击,甚至可能带来威胁。且随着各种直播、小视频平台的兴起,加上缺乏严格的监管,一些扭曲了的价值观被散播出去,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可能会起到不良影响。

学校方面,存在素质教育地位边缘化、目标模糊化、内容分割化以及路径孤立化现象(丁英平,陈霞,2020)。虽然大学素质教育被大力宣扬,但仍存在部分“有名无实”的现象,学校方面不够重视,对素质教育的心力投入也不够。且素质教育目标存在泛化、模糊化倾向,缺乏明确、全面的目标自然会对其发展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