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认识和思考

现代一般认为,技术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通过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而创造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及掌握这些手段和方法的技能体系。技术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和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

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来认识技术,技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前进的。表现为:它既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又是直接的生产力。具体来说,技术是在客观的物质因素和主观的精神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发展的。既可以是有形的机器设备、实体物质,也可以表现为无形的知识经验、精神智力,还可以表现为虽不是实体物质却又有物质载体的信息资料,设计图纸等。

在技术中,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都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加以重视。。

我对新技术转化为物质意义上的新产品有以下两点的思考:

一、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关键是企业要拥有新思维和新技术。我国目前的技术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首先是我国企业目前还未能担当起技术创新的主体角色,表现在一是企业的科技投入相当低。在发达国家,企业一般将销售额的——用于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大中型企业,这个比例也在以上。而我国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平均只占到销售额的不足,大中型企业平均仅为左右。由此,使得我国企业每年在全国科技投入的总量中所占比重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二是企业科技人员比重偏低。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额比例平均高出我国两倍以上,企业内部经常(或专职)从事技术研究开发的人员占全部科技人员的以上,一般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要求在以上,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还相当大,即使象国营大中型企业这样科技人员密度较大的企业,该比例也不足。三是企业人员素质较低,尤其是创新素质偏低。全国企业中科技人员的平均水平和专业能力都普遍低于专业研究机构的科技人员。而一线技术工人的素质更令人担忧,我国青工中高级工几乎空白,初级工占以上,中级工还不到。大多数青工上岗之前几乎没经过良好的培训。四是企业创新内在动力不足。由于体制不顺,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等原因,很多企业仍将生存与发展寄托在对上级机关的行政依附上,而非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上。

其次是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激励机制尚未形成,从技术创新的动力来看,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科技、市场、政府及其政策、法律等方面,这些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广义需求难以起到“拉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作用。市场需求实质上是会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起着自组织作用,正是这一点上,市场将迫使企业和个人甘冒创新的风险,勇于创新。而我国由于体制上的一些原因,目前很难使企业获得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而重视技术创新。二是技术创新体制不健康、不完善。我国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主要分为“五大方面军”,即中国自然科学院和中国工程学院系统、国务院各部委所属系统、国防科工委所属系统、各级地方行政部门所属系统和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比较而言,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的创新能力最低。现在还是走着科研部门负责大研究,企业主要进行小改革的老路。三是政府激励创新的作用和机制尚未发挥和完善。市场激励创新的作用实际上是有限的,这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例外,市场不可能从根本上完全解决创新的动力等问题。因此发挥政府的作用就十分重要和必要,这是政府激励和保证创新持续不断进行的必然要求。

以上问题的有效解决才能为新技术的产生提供土壤,也才可能为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提供客观的可能性,否则,就会出现技术脱离产品的现象,出现技术停滞甚至倒退的不良后果。

二、我国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应主要解决下述几个问题。

⒈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主体。在保证社会大面积稳定的前提下,通过

政策的配套协调,迫使企业寻求新的发展之路,使企业以生存的压力作为走上依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求生存、求发展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