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的个人成就感。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职业本身、学校、教师个人和学生四个方面。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弱化职业期待,改善教师待遇;优化学校管理,增强个人归属感;建立高校教师支持系统,提高个人成就感;增强职业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原因;策略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和主要表现

1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Herbert Freudenburger提出来的,他用“burnout”一词来描述那些助人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发生在某些职业员工中的情感枯竭、情感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一种综合征(Maslach,1982)。他认为,个体因长期面对工作对象过度的情感需求,其有效资源逐渐被耗尽而产生情感衰竭,而后个体以防御性应对方式尽力使自己远离别人(即人格解体),以减少情感的投入,最后个体发现其实际工作状态与期望水平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导致个人成就感明显降低。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教师职业倦怠是指因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一种伴随着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2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Maslach和Jackson(1981)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职业倦怠的三个具体表现,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的个人成就感。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已经成为人们研究职业倦怠问题普遍采用的定义。

(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

情绪衰竭是一种疲惫和缺乏工作热情的感觉,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一种极度疲劳的状态,工作热情基本或完全丧失。具体表现为:常常有疲劳感和沉重感,性急易怒,时常由于工作的原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因缺乏热情与活力,常有一种无助感,这是情绪衰竭中最核心的表现。正是由于缺乏热情与活力,使得教师在面对工作时表现出来的是冷漠和悲观。

(2)人格解体(Depersonalisation)

这一现象是指情感远离了自身而表现出对他人的无情和漠不关心。具体表现为:不愿意接纳学生,无视学生的情感,用冷漠甚至是厌烦的语言对待学生。教师也因此会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进而会产生不良情绪,这种不良隋绪进而又演变为容易攻击他人的行为,如讽刺同事、挖苦学生等。Schwab和Lwanicki(1982)也认为,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还会出现不良的健康状况,而且很有可能产生认知上的偏差(例如在检查作业时容易漏掉应当给予纠正的错误),这无疑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

(3)低的个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这一现象是指个体感觉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毫无价值,即对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由于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与热情,他们逐渐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自己也不再具有重要价值,即使做了也无法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变化,从而变得心灰意冷。当这种低的个人成就感与前两种职业倦怠交织在一起时,就会大大

降低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行为,如敷衍、无任何抱负、个人发展停滞不前等。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抽样调查结果

本研究对Maslach的教师职业倦怠测量问卷进行了修订,旨在调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状况及其在三个维度上的倦怠状况,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量表共包括22个问题,采用四点计分方式。1代表“从未如此”,2代表“很少如此”,3代表“有时如此”,4代表“经常如此”,中数为2,5。得分在2分以下表示不存在职业倦怠,得分在2分以上表明存在职业倦怠,得分在2.5分以上表示职业倦怠程度比较严重。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河南城建学院、河南质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教育学院随机抽取教师300名,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6份。测试结果使用SPSS12.0进行统计处理,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师职业倦怠总均值为2.13,表明从总体上看,高校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状况。其中,教师的情感衰竭问题最严重,均值达到2.57,已经超过中数2.5。在去个性化与个人成就感降低两个维度上的倦怠现象尚不明显。调查发现,由于长期的情感投入,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使多数高校教师明显感觉到疲惫,工作中难以呈现出更多的热情,这与Maslaeh在研究中描述的情感衰竭状态极为符合,它也是教师职业倦怠最典型的表现。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中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也越来越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需要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目前,导致我国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职业本身、学校、教师个人和学生四个方面。

1职业因素

(1)过高的社会期望

近年来,教育受到了整个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这种关注不仅涉及到教育体制、教育公平和教师素质等,还具体到课程的选择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开展等方面。社会的高度关注必然带来过高的期望,这些期望给予教师的并不仅仅是动力,更多的还是压力。诸多研究表明,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压力不能得到缓解,职业倦怠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事实上,高校教师所承担的角色是相当复杂的,他们不仅要做好学生的老师,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并要经常担当起父母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及心理问题的辅导者;他们还承担着家庭以及相关的各种社会角色。这些极易使教师产生角色冲突感,而由过高的社会期望与多重的角色期待所形成的压力,已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2)偏低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经济地位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或一个群体的社会地位。根据劳动价值论,教育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决定了教师职业应当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然而有数据显示,我国教师工资收入不仅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同社会其他职业相比也明显偏低。中华英才网公布的薪酬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教育行业的平均年薪仅为26661元,在其调查的30多个行业中属于倒数第三,仅相当于电信行业平均工资的46%。

近年来,政府虽然为改善教师待遇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紧张程度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并不相符合。长期以来,无论是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