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孔子及儒家之初起)【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1.孔子与六艺

(1)孔子虽未曾作六艺,而却曾以六艺教弟子。故后人认为六艺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不过孔子却是以六艺教一般人之第一人。

(2)孔子之讲学,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言,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

(3)孔子以其时已有之成书教人,教之之时,略加选择,或亦有之,更可随时引申。如以此等随时选择讲解,“为删正六经”。后来儒家因仍旧贯,仍继续用六艺教人,恰又因别家只讲自家新学说,不讲旧书,因之六艺遂似专为儒家所有,为孔子所制作。

2.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1)孔子影响

①孔子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

②孔子又继续不断游说于君,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此等举动,前亦未闻,而以后则成风气,此风气亦孔子开之。

③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谋生活之人。

(2)孔子与希腊之“智者”

①孔子与希腊“智者”,其行动颇相仿佛。他们都是打破以前习惯,开始正式招学生而教育之者。

②孔子还有一点与“智者”最相似。“智者”都是博学多能之人,能教学生以各种功课,孔子亦博学多能,孔子教人亦有各种功课,即所谓六艺是也。

(3)孔子与苏格拉底

①孔子颇似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本亦是“智者”。其不同在他不向学生收学费,不卖知识。他对于宇宙问题,无有兴趣;对于神之问题,接受传统的见解。孔子亦如此。

②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之使命,以觉醒希腊人为己任。孔子亦然。

③苏格拉底以归纳法求定义,(亚里士多德说)以定义为吾人行为之标准。孔子亦讲正名,以名之定义,为吾人行为之标准。

④苏格拉底注重人之道德的性质。孔子亦视人之“仁”较其“从政”之能力,为尤重。

⑤苏格拉底自己未著书,而后来著书者多假其名。孔子亦不著书,而后来各书中“子曰”极多。

⑥苏格拉底死后,其宗派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发挥光大,遂为西洋哲学之正统。孔子之宗派,亦经孟子、荀子之发挥光大,遂为中国哲学之正统。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

1.孔子对于传统制度的态度

(1)孔子平生以好学自负,故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2)孔子生于鲁国,周礼之文献足征,故孔子对于周礼知之深而爱之切。

(3)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所述者,即周礼也。孔子对于周礼,知之深而爱之切,见当时周礼之崩坏,即不禁太息痛恨。

2.孔子对于传统信仰的态度

对于传统信仰之态度,孔子亦是守旧的。

(1)《论语》中言及天者,可知孔子之所谓天,乃一有意志之上帝,乃一“主宰之天”。

(2)《论语》中之言及命者,可知孔子自以为所负神圣的使命,即天所命。

(3)《论语》中言及鬼神者,可知孔子对于鬼神,以“敬鬼神而远之”为知,故“子不语怪力乱神”。

三、正名主义

1.正名主义

(1)社会背景

孔子目睹当时各种制度之崩坏,认为“天下无道”。孔子以为政治上社会上各种阶级之破坏皆自上始。

(2)正名主义

处此情形之下,孔子以为苟欲“拨乱世而反之正”,则莫如使天子仍为天子,诸侯仍为诸侯,大夫仍为大夫,陪臣仍为陪臣,庶人仍为庶人。使实皆如其名,此即所谓正名主义也。

2.正名主义的重要性

(1)孔子认为正名主义极为重要,故《论语》云:“子路曰:‘卫君待予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2)孔子以为当时因名不正而乱,故欲以正名救时之弊也。以为当时名之不正皆自上始,故“反正”亦须自上始。

3.正名主义的由来

普通以为孔子欲实行其正名主义而作《春秋》。据孟子说,孔子作《春秋》之目的及功用在使“乱臣贼子惧”。

四、孔子以述为作

1.孔子将三年之丧之制度加以理论化

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于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予以理论的根据。《论语》云:“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此孔子将三年之丧之制度,加以理论化之证据。

2.孔子之以六艺教人,亦时有新意

(1)孔子讲《诗》

孔子讲《诗》,注重于其中之道德的意义,不是只练习应对,只求“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矣。

(2)孔子讲《书》

孔子讲《书》,已注重于引申其中之道德的教训,不只记其中之言语事迹矣。

(3)孔子讲《礼》

孔子讲礼乐,已注重“礼之本”及乐之原理,不只讲其形式节奏矣。

(4)孔子讲《易》

孔子讲《易》,已注重于引申卦爻辞之意义,不只注重于筮占矣。

3.孔子以述为作

孔子以述为作也。此种精神,此种倾向,传之于后来儒家,孟子、荀子及所谓七十子后学,大家努力于以述为作,方构成儒家思想之整个系统。

(1)《易》是本有,儒家所述,而《系辞》《文言》等,则儒家所作,而《易》在思想史上的价值,亦即在《系辞》《文言》等。

(2)《春秋》是本有,儒家所述,而《公羊传》等则是儒家所作,而《春秋》在思想史上的价值,亦即在《公羊传》等。

(3)《仪礼》是本有,儒家所述,而《礼记》则儒家所作,而《礼记》在思想史上的价值,则又远在《仪礼》之上。

五、礼、直、仁、忠、恕

1.礼

(1)孔子讲礼,注重“礼之本”。

(2)孔子讲仁,认为不仁之人,无真性情,虽行礼乐之文,适足增其虚伪耳。故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2.直

(1)孔子注重人之有真性情,恶虚伪,尚质直。

《论语》中屡言直。“直者内不以自欺,外不以欺人,心有所好恶而如其实以出之者也”。

(2)直虽可贵,尚须“礼以行之”。

孔子同时又注重“礼之本”,故又言直。言直则注重个人性情之自由,言礼则注重社会规范对于个人之制裁。前者为孔子之新意,后者乃古代之成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