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一章——绪论
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
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1.如何完整的理解城市化概念? ①定义: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 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 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也可以认 为是非农业人口以及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以及城市生 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在乡村的地理扩散过程。可见,城市化至少包含:人口结构 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转变;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变
-3-
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黄浦江和吴淞江相汇的特点则是上海形成与发展的小位 置因素。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 中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接 近。中心位置既有利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中心向外开辟新 的交通线,因而促进城市发展。如马德里对西班牙、柏林对历史上的德意志帝国 等。 重心位置: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中心位置,却 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假想按照不 均匀性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优势地区的重心) 邻接位置: 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 中央,渔港要求邻近渔场,如广西北海,矿业城市要求邻接矿区,如煤城淮北、 鸡西;耗能工业要求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可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 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向 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如福州、宁波、鹿特丹。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①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②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 ③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使得信息网络正成为影响城市体系发展 的基本因素。国家层次的信息网络正在彼此沟通,结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世界信 息网络,城市体系由跨国城市体系迈向世界城市体系。 ①首先世界城市体系由世界各国城市组成,并有明显的等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 这种结构是跨国公司内部垂直分工的反映。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主要城市是信息网 络上的节点 ,是网络依附性城市,城市职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国际性。 ②空间极化和城市职能专门化趋势将进一步强化。大都市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高 质量劳动力,因而强化了大都市的支配地位。大都市影响范围之内的中小城市因 接近大都市也获得较大发展。而在远离大都市的地区,尤其是在信息网络和交通 网络未及地区或稀疏地区,获得的投资与大都市相比将相对或绝对减少。 ③传统的国家地区和区域城市系统将直接或间接从属于世界城市体系。 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 程、动力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2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3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4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0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16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18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9 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0 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21 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21 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22 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22 -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由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存 在产品剩余,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之间出现交换,并出现固定交换场所,后来, 交换场所演变为市集。 ②社会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手工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与农业分离,形成第二次 劳动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交换范围,频繁的交换促进商品生产的萌 芽和发展,并形成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市集发展为城市,城市因此产生。 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 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 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 10 种类型: 滨海城市;三角洲平原城市;山前洪积、冲击平原城市;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 的城市;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平原中腹的城市;高原上的城市;高原山间盆 地和谷地的城市;中山谷地城市;高山谷地城市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城市形成的区域经济基础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 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 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 市发展。这些条件有些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 积累,还有些是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3.详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①大、中、小位置 从不同空间尺度考察城市地理位置。如上海:大位置特点是位于我国南、北海岸 线的中点及长江的出口处,对内是广阔富饶的长江流域以至更大地域的门户,对 外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世界贸易要到的城市;中位置特点是位于长江三角洲东
Biblioteka Baidu-4-
②城市化进程类型:城市化进程可以包括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前者包括人口和 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 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的城市化;后者包括城 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推进过程,是精神上的过程。 ③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既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也包括城市文化 的地域扩散,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 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即城市中生活着大量没有城市化的人,该情况被称为假 城市化。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 中。在西方国家表现为郊区化、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活动向郊区的转移), 在我国则表现为乡村城镇化(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④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机制:农业剩余贡献;工业化推进;比较利益差异;制度变 迁促进;市场机制导向;城乡规划调控;生态环境诱导等。 ⑤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⑥城市化类型: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 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⑦诺瑟姆“S”型曲线 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农业剩余贡献;工业化推进;比较利益差异;制度变迁促进;市场机制导向;城 乡规划调控;生态环境诱导 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进程?(见课本) 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城市化?(见专题) 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见课本)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见课本) 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主要有两种: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单 一指标法一般包括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而复合指标体系的建立则涉及 城市发展的多个方面。 (一)单一指标法 1.人口比例指标 在我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尚无统一标准,城镇人口的演变大致受以下两点因 素的影响:其一,市镇制度演变;其二,人口普查标准。我国城镇人口在统计上 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行政区划调整频繁,从具体调整类型来看,可以分为撤县设 市、撤地设市与地市合并、撤县(市)设区、市辖区调整以及乡改镇与乡镇撤并、 镇改街与村改居等。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加大了城镇人口统计的难度,不同年 份同一地区的城镇人口可能存在较大出入,不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演化研究; 二是非农人口的定义不明确,在非农人口的界定上,学术界存在一些分歧。学界 通常用市区非农业人口口径来计算城市化水平,对城市外来人口考虑不够,这就 忽略了隐性城镇人口对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影响,使得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偏小。, 要解决城镇人口指标计算问题,除了修改城镇人口口径,还可以通过讨论城镇人 口定义的变化,对漏登人口和城镇人口定义变动的情况进行调整,从而针对总人 口和城镇人口进行调整。
-2-
在假城市化的可能(仅仅是行政划分为城镇化地区),有利于科学制定市镇边界; ③了解城镇统计人口变化,可以获知我国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动态迁移过程以及总 体城镇化的态势;通过比较不同阶段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发现统计标准问题,并 为科学制定城镇人口标准提供可靠依据。 5.如何评价市带县体制? 市带县体制:是改革开放初期,针对中国长期市县分治造成的城乡分割、条块分 割问题,自 1982 年开始推行的行政区划体制,希望通过市管县统一领导城乡建 设,促进中心城市发展,解决各种城市问题。 评价: 优点:①扩大管县城市(一般为地级市)的经济、政治管理权限,在地域组织形 式上给予了明确保证;②当时政治经济背景下。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县级行政单 元相比,地级中心城市无疑更具有发展非农经济的能力,在当时是可行的; 缺点:①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 1990 年代以后内外动力共同推动下,市域 经济蓬勃发展,但由于市对县的权力、财政等资源的截留加之信息政令滞后,影 响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②并没有实现当初的制度设计的初始目标:城乡一元, 反而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
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 定义城镇: 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为主);城镇人口集聚规模;城镇特征如:①职能(政治、 经济、文化职能)、②物质形态(电灯、广场、街道、电话、影剧院等市政设施 和公共设施)③文化价值观念等;行政地域划分(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 定义城镇人口: 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并且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 住人口 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①城市地域是城市或城镇作为大型的居民点和各种经济社会要素的聚集区,从不 同角度认识城市地域可以得到不同的城市地域概念。 ②城市地域包括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 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不同国家在空间尺度上标准不一。 实体地域:是城市功能的物质环境、设施等,是人口和各种非农活动高度密集的 情况地域,即城市建成区。 功能地域: 是城市或城镇组合的功能或部分功能实施所波及的地域范围。主要有:都市区、 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等。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 略 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了解这些变化有什 么意义? 变化略; 了解这些变化的意义在于: ①了解研究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变化,有利于厘清我国历年市镇划分情况、变化态 势以及存在问题,并为当前市镇建制提供经验; ②了解市镇标准变化,有利于观察我国城镇化在行政上的变化,以及检查是否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