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理念的现代中医解读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教学理念的现代中医解读与实践*

广州中医药大学刘小斌余洁英

摘要:传统教学理念包括: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责任;为人师者不仅在于教,更重要在于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为师者要彰显学生本具有之光明德性,培养创新思维。教学理念需要课堂中医教学实践去体现:坚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学要注重课文解释,要反映学术前沿信息,要开拓第二课堂教学空间。逐渐养成“广中医人,传承创新,务实进取,医国觉民,兼容并蓄,崇尚科学”的大学精神。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实践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人才培养工程(项目编号:)

现代中医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传承古代教学的理念与创新现代教学内容模式,是现代中医教育热点之一,本文仅从传统教学理念现代中医解读与教学实践方面撰文探讨。

一、传统教学理念现代中医解读

唐·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学习古老而又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无论是莘莘青年学子,或是步入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的学术骨干,谁能不在学术道路上碰到过困惑?笔者感到很幸福,因为我的老师邓铁涛教授还健在,遇到难题困惑时可以听听老人的教导,总能化解困惑有前进之方向,所以铭感师恩。惑而不从师,终不解矣;而师不能传道授业解惑,亦师之过也。此老师之责任者一也。

《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古人认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当代著名中医教育家邓铁涛教授说:你给学生一壶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人师者不仅在于教,更重要在于学。中医大学教师不仅需要有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方法,精湛的诊疗技艺,而更重要的是养成个人学术的魅力,崇尚科学的精神。应该学习温家宝总理引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语,传

承中医学术就需要有坚定的志向与毅力,才能无声无息地感召、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中医。此老师之责任者二也。

老师之责任者三,孔子《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师者责任,就是要彰显青年学生本具有之光明德性,要光明正大,鼓励积极向上。亲者新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至善者,从善如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对中医药事业学术有贡献的人。“在止于至善”语后接而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笔者解读为:学无止境,懂得极高的境界然后才有坚定的志向;有坚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够心静潜心攻读;心静然后才能够安泰,所谓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安泰然后才能够细虑,深思熟虑;细虑然后才能够得到高的境界,攀登上学术顶峰。这也是做学问的道理。当代中医之学术,亦诚如近代广东著名中医教育家卢乃潼曰:“莘莘学子,锐志潜修,吾道不孤矣。”[]

教学理念的养成,也有助于大学精神的讨论。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大学精神,育人第一。以历史尺度衡量,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训“上医医国,先觉觉民”,格高境大,气清意醇,仍不失为今时讨论大学精神之参考。上医医国,是指为国家除患祛弊,犹如医治疾病;上医医国,也是医科学生座右铭,民国某医学院校校歌词曰:“学创时代,术驾泰西,通今博古穷格知。诚以待人,仆以洁己,学好做人方做医。上医医国,博爱济世,勤学莫负少年时。上医医国,博爱济世,勤学莫负少年时。”[]范仲淹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说,良相治国,良医治病,同样崇高伟大,成为青年学生努力奋斗之理想与目标,中医教育工作者亦当以之勉旃。然而时过境迁,今天我们讨论大学精神,是否可概括为:广中医人,传承创新;务实进取,医国觉民;兼容并蓄,理工人文;崇尚科学,大学精神。

二、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医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教学理念不能纸上谈兵,教学理念必须参与一线教学实践、尤其是以课堂教学实践。此外社会教学实践、临床教学实践也可以成为教学理念探索的载体,充实发展高等中医教育科学内涵。

(一)教学要注重课文解释

坚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课堂教学而言,注重课文解释很重要,

这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至于能否旁征博引,则在于知识的积累。一本《中国医学史》的书好像人人都能读得懂,但专业课的教师是以其有一手原创资料来备课教学的。例如第六章明清医学第三节临证医学成就,第一小点是内科,课文关于明清内科特点只是寥寥数语:“围绕医学理论与宋金元医家学说及其医疗经验,出现不同学术流派的争论;同时还表现在对内科病症诊治的总结与内科综合性医著的空前增多。”[]

教学中笔者对课文的解释是,自金元河间、易水学派产生以来,河间学派者有刘完素、张子和、朱丹溪、王履,至明清有徐大椿、陈修园、何梦瑶等,温病学派也可以看作是河间学派的分支;易水学派者有张元素、李杲、罗天益,至明清有薛己、李中梓、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等,从注重脾胃到温补肾命。这就是课文所说的,围绕医学理论与宋金元医家学说及其医疗经验,明清继续了不同学术流派的争论,内科“风、劳、蛊、膈”四大证的概念,就在明清时期形成。课件上出现临床内科四大证典型病例画象,使学生加深对明清中医内科学术史的理解。

(二)教学要反映学术前沿信息

高等中医教学,要给学生以信息,反映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前沿,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为其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理论基础。例如《中医各家学说》教材“肾命学说”,中医关于肾藏精理论与肾命的研究,是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计划)中医专项之一。教材“肾命学说”概念:“是在中医经典理论肾与命门的基础上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发展形成的学说理论。”[]这一概念以及课文内容,显然未能与时俱进,而亟需要补充新的学术前沿信息。在教学中与研究生共同探讨肾命学说概念:“肾命学说是以阐发肾和命门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机理及其证治方药为中心内容的理论学说。”[]

肾命学说与中基教材“肾”有何不同?中基教材: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生殖,主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二阴。肾命学说:肾与命门,阴阳水火,天人同构、阴阳一体。主先天,研究人体生命起源(生命观);主后天,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的特点(疾病观),指导临证实践,有其理法方药。因此,肾命学说是对中基教材“肾”理论的细化与补充,例如命门是人体起源及演化的发生学概念,是对肾为先天之本说中的一种互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