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制的意义-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皇制的意義
神話是本古世紀
請容許我機哩刮啦一下嘛!ㄏㄛ!又要談談日本古世紀喔!好唄!我就大概說一下,其實,在日本天皇的信仰源自於日本神話,根據《古事記》與《日本書紀》的記載,日本民族所信仰的最高之神就是日本皇室的祖神--「天照大神」(亦稱「天照大御神」),日本建國的歷史從出雲系開始,皆與「天照大神」的神蹟故事相結合,所以自古以來的日本人便將對「天照大神」及其神話的信仰轉化為對日本天皇的崇拜,因而逐漸形成了日本人對皇室家國的深切情感,這不僅成為信仰習俗,亦成為日本精神的來源。
而日本人的人際關係,國家關係也就從這裡出發。
家父、天皇與母親
日本人的人際關係標準,在於母親和幼兒之間的庇護及依存之間的關係。在明治以來日本天皇的意義就很複雜,但是對日本而言他們其實就是精神上的骨肉親人。並且被象徵性的看成是『神』,而提昇到宗教的領域,而成為絕對價值得存在實體。
那這樣來說,天皇他到底預設了什麼呢?或許我們可以說天皇:
一、預設了「家父」,一種君臨天下的親密性
二、他意味著全能的統治君權,並且是「神國」和「家族國家」的基礎。
這也就是說「家長式的天皇制」去確實成為「軍事的天皇制」,並且成為一種「母親式」的天皇想像。或許我們可以說「母親之愛」,在國內的權力表現就是一種「愛之鞭子」,在國外就變成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想像。於是這種母親的想像,不管是天皇制是何等凶惡,他總是給他帶著一種「慈悲」的浪漫情調。
但是這樣的慈悲情調,它也必須擁有他背後的一套基礎來與之深化。而這時日本所使用的方式,或許是你我都不願意相信的,沒錯,就是儒家思想。那它是怎樣的來利用這個儒家思想呢?而這樣的儒家思想,和近代日本的神道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或許我們可以先從下面這幾點該使著手:
一、水戶學與儒教:水戶學是在1665年開始的,它基本上是起始於朱子的
名份
這個觀念,也就是說君臣之間的關係。而後期的水戶學更承接這個觀念與神道的觀念加以結合,並且去除的儒學的禪讓阿和放伐易姓的思想,以維護天皇萬世無疆的國體思想,而這個水戶學也就變成了明治維新的根本。
二、國學的成立:國學在日本來說是是相當好玩的一項表現,事實上國學的出現
是維護日本的「古道」精神,進而想排斥儒學和佛學。並且他主張以強烈的愛國意識來排斥外國理論。緊以可以恢復其自尊的民族性。更好玩的是他以一種潛性代的精神,與「母性」的觀念加以結合。也就是我說的那種「慈悲」的「浪漫」情調。
三、武士道與儒學:或許大家都可以耳熟能詳的倒背如流:士農工商。但是這裡
日本卻挪用了這樣的觀念。在中國的觀念裏,中國以「忠、孝」為首要,但是日本卻變成了企圖日本化的超作,以一種「封建道德的完成型態」出現。
這也就是說,原本在儒學中的「德」,到了日本就變成「武德」。中國的士,就變成了「武士」。這樣的操作結果其「武道」就成為「士道」,而「士道」也就變成了「儒道」,而「儒道」回過頭來也就等於「武道」。但是,在我看在我看來這簡直是強盜嘛!胡說八道!
四、華夷思想:或許我們常會想為什麼日本會要侵犯中國呢?其實,沒得怨,這
也是我們儒家思想所帶來的結果。在日本的想法中,倫理的規範,對內以「君臣上下之分」。對外,則是以「華夷之辨」。也就是說「中華」的存在不在地理上的位置來區別,而是以倫理道統存在來看待。而更好玩的是,日本之所以會主張併吞中國,也是依著,老祖先的遺訓:堯舜之路,禪讓政治與放伐易姓。
綜合上論,我們可以發現日本它不但控制了「忠」的概念,更以「孝」方式來達成。這也就是說,神道、國學,是日本獨占的道德,並且它更進一步的將海外諸國化為道德之外的國家,更認為國際關係士道的國家=日本與非道德國家之間的思想交涉。如果,更積極一些它就變成了「世界教化=藉由皇化的『八絃一宇』思想,來抹殺「化外之國」。」而這就是天皇制的世界觀。
那究竟什麼是皇民化呢?日本人又怎樣用這個「德」來統治台灣人呢?日本人和台灣人的觀點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皇民化、同化與真實意義
「皇民化」一詞可以追溯到1925年,就白井朝吉他來說:所謂「皇化」是對全世界人類推動的,所以是以各國為對象。相對而言,『皇民化』是對皇國所有皇土的人民推動。這也就是說,「聖戰」的目的是「皇化」。同化主義是起源於法國的殖民理論,乃法國基於一七八九年共和國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而來,雖然沒有證據顯示日本同化主義的形成是否有受到法國理想的影響,可是真正在殖民地將同化主義付諸實行的卻是日本人,一八九八年台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即首先
提出「生物學原則」的同化方針,開始在台灣推行具體的同化主義。
但是這樣的皇民化它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一、早期的同化理論:
皇民化一般認為是「同化於日本國民」。其實皇民化這個語彙出現之前,它所使用的是「同化」或是「內地延長主義」。但是一般來說都馬是持續給他蔑視台灣人為異民的方針。
二、戰爭的同化意義:
1936年「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變成了台灣統治的三大方針,這是因為盧溝橋事變,面臨必須與台灣人同一民族進行戰爭,所以為了使台灣人可以協助戰爭,所以必須徹底的「皇民化」。
這也是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自決思潮興起,自治主義的殖民政策蔚為潮流,並且與同化主義形成一個對比,但是日本殖民當局不顧內外形勢要求自治的聲浪,仍繼續以同化主義作為殖民地的統治方針,主要是因為日本人看待日本國與殖民地的民族關係和歐美的帝國主義殖民者的觀點不同所致。
日本人與殖民地人民之間於文化與人種上的相似點頗多,兩者有融合的可能性,再加上日本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也曾有歸化人的融入,因而使日本人堅持高唱同化的論調。
日本的同化理念是以儒家傳統的「一視同仁」作為象徵,在「一視同仁」的統治理想之下,任誰都可以受到平等的恩惠,負有相同的義務,享有相同的權利,也就是說「同化主義是對殖民地實施與其本國相同的法律制度,賦予殖民地人民與本國人民相同的自由、權利與地位。相對的也要求殖民地人民的語文以及風俗習慣要同化於本國,使殖民地成為本國之一部分。」
然而日本在台灣所實施的並非這理想中的同化主義,日本在風俗習慣、生活文化及語言教育各方面皆企圖使台灣同化於日本,但是在法律與政治地位上,台灣人並沒有與日本人享受相同的權利。
其實,這些面向我們可以在六三廢法運動,或是說內台人的共婚制度裡,可以清楚的的看見。那什麼是六三廢法勒?我們也不能讓老師太閒,我們就請老師講一下吧!或許在那個時代的人民,我可以引述蔡培火講過的話:「我們無法有所個性存在,我們的語言完全變成無用的東西。我們工作之外,似乎被搶奪所有活動的機會,服從是我們的美德。如有主張對正義節操者,立刻受到徹底的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