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尝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尝试-大学语文论文

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尝试

○廖颖

摘要: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而文言文教学现在已经成为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汉字的简化,使学习文言汉字的难度加大。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学的最初起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古文字字形演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本文将从教学目标设置、古文字法的创新教学及其意义,这三方面对文言文创新教法进行研究尝试。

关键词:学习动机古文字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传统教学方法不断受到学生的排斥。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在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教师迫切解决的难题。“在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1]。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一直被认为是教学中的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也是学习其他目标的基石,所以,笔者认为,文言教学的重中之重,还是在字、词的理解上。

在利用古文字知识创新文言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显得特别重要。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借鉴古文字学知识,引进趣味学习,重视字词释义的发展,引导学生发散、联想、形象化学习,克服就字论字、就词讲词的毛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奠定文言文基础,从而达到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同时,便于学生有效地做到学习心理学所说的变式练习。

同时,汉字的简化,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阻碍。现在大部分的文言文教学,都是死记硬背文言字义。这就如同只教“规则”,而没有教“理论”。史宾赛“指责教规则的作法,认为那办法只给与有经验的知识,只产生一个理解的表面而无实质。为了词而牺牲了内容”。“得来容易,去得也容易”[2]。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必须注重“理论”的教导。而利用古文字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理解文字的最初意思,这就相当于之根,那么不管这个字以何种方式出现在何种文章中,万变不离其宗。“记住规则和掌握原理的心智间的差异,就像一个是一堆杂乱的材料,而另一个是把同一材料组成了整体,各部分都链接在一起”[3]。

二、创新文言文教学

笔者发现,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研究一般局限于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上,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多注意文言文的诵读,拓宽学生的文言文知识面。若在不能理解文言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诵读或阅读,只会事倍功半。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学以致用。根据皮亚杰的记忆衰退理论,“所有的记忆都涉及中枢神经的变化,据认为,信息加工留下一条痕迹,这种痕迹如不经常使用就会衰退,正如一条曾是清晰的小径,如无人在上面行走就会变得模糊起来。曾有鲜明的印象的事物,由于不使用而几乎消失”[4]。所以,如何在有效的记忆中实现教学效果的呈现,是教学和学习中比较迫切的要求。

(一)结合古汉字形体结构分析来解释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

古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汉字形体中可分析的意义信息,就是来自原初造字时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是几种最基本的构字方法,例如:《劝学》中的“利”字,从刀,从禾,造意是以刀断禾,由本义刀剑

锋利,刀口快引申为敏捷、快等意思;“然”字,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自然就可以想到燃烧、引火点着的意思;“絕”,会意字。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为把丝弄断。

在此,充分利用古文字对文字追本溯源的特点,将文言文课本中重要的字进行追本溯源,找出其在古文字学中相对应的本义以及引申义等,使学生对该字从意义上有更全面的了解,在阅读课外文言文读物时也不至于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想象力,发散、联想达到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使文言文更加直接具体,能够减轻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负担。这个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古汉语知识,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古文字的直绘物象法

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靠直绘物象来表达文字意思的。将图片与文字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能够通过看图而对文字的意思有一个更深的了解。教师苦于教学方法枯燥,抠字词、串讲、内容分析,很难翻出新意;学生苦于文言文时代久远,内容艰深。因此,运用形象生动的图片来帮助解释文言词义和用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字的系统知识。乌申斯基曾提出:“知识只有形成了系统,当然是从事物本质出发来形成的合理的系统,才能被我们充分掌握。脑子里装满了片段的,毫不联系的知识,那就像东西放得杂乱无章的仓库一样,连主人也无法从中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5]

以《劝学》中的“临”字为例:“臨:会意字。金文字形,右边是人,左上角象人的眼睛,左下角象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象人俯视器物的样子。本义:从

高处往低处察看。引申义:①照臨日居月諸,照臨下土。——《左轉·昭公三年》;

②面對(上對下、尊對卑)臨眾發政而治民。——《墨子·尚賢下》。把酒臨風。——宋·范仲淹《岳陽樓記》;③碰上、逢著臨財無茍得,臨難毋茍免。——《禮記·曲禮上》;④又讀作lin(四聲)在古代是哭的意思。臨,哭也。——《集韻》國人大臨,守陴者皆哭。——《左轉·宣公十二年》”[6]。

看简化的“临”字,很难想到“临”字代表的意思。如果结合字的演变,很容易明白这如一个人在俯视某个东西,其本意就是“从高处往低处察看”。其延伸义就不难理解。

再如“立”字,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为笔直地站立。持璧卻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引申义:①引申為站得住,指立身處世。三十而立。——《論語·為政》;②引申為建立、樹立、設立。立宗廟於薛。——《戰國策·齊策》;③又引申為使登上某一地位。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墨子·尚同上》;④由站立虛化為副詞,立刻馬上。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史記·鴻門宴》[7]。

本意“一个人站在地上”,简单明了。结合图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效果,不用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