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de7d9b6137ee06eef9182b.png)
词类活用
• 进兵北略地 •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 秦未可亲也 • 亲:形容词作动词 亲近,靠近 • 太子迟之 • 迟,意动用法,以之为迟
• 皆白衣冠以送之 • 名词动用,穿衣服,戴帽子 • 乃朝服 • 名词动用,穿上朝服 • 荆轲废 • 形容词动用,倒下 • 函封之 •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 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 群臣怪之 • 形容词的意动,以…….为怪
概括人物形象
• 深沉,刚毅,慷慨 ; • 临危不乱,机智过人,视死如归;
• 从社会意义和性格来概括人物形象
•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 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 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 栩栩如生的表现。
分析课文情节
(一)开端:行刺缘起。 “破”“虏”“收”“进”“略”“至”六个 动词连用,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 的形势 。渲染紧张氛围,奠定悲剧基调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
• 专诸 :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刺其
兄吴王僚
• 要离:要离刺杀庆忌 (吴王僚 之子) • 聂政: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 荆轲 :刺杀秦王
背景资料
•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 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 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 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 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 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 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 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 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 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 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ppt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10cc98f850e2524de5187ef1.png)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 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 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 观察反应;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 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 解。 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 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 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太子丹
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 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 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 焉”。欲速则不达。
樊於期 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 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 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 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 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 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 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 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 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 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 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高渐离
是荆轲的朋友。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从他 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荆轲刺秦王 失败,五年后,前二二二年,燕国为秦所灭。秦兼併 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高渐离逃 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傭工。一天听到 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 本相。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教 他击筑给秦始皇听。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 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这都反映了六 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_图文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_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112d9af508a1284ac9504329.png)
诚:果真。 说:通“悦”。
乃:就。 。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以:因为。 穷困:处境困窘;
长者:品德高尚的人。【古今异义】
愿:希望。 更:改变。
一、故事的开端:行刺的缘起。
研读第一部分:行刺缘起。 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
秦军攻破赵国, 燕国危在旦夕。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
于:在。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 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 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奉:献
发:打开。
穷:尽。
而:表承接 。
因:趁机。
把:抓住。
而:表并列。 引:指身子向上。
绝:断。
室:剑鞘。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 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 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 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 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 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②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 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 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 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 勇敢。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就:靠近,引申为“登上”。 而:表承接。
去:离开
顾:回头看。
易水诀别 二、故事的发展,行刺前的准备。
研读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思考:荆轲与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 哪些准备工作?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求取信物
详
准备匕首 配备副手
略
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 他慷慨献身?
荆轲刺秦王课件【精选】
![荆轲刺秦王课件【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c4499d020b1c59eef8c7b4c3.png)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古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今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异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义
今义含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图穷匕首见 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
露出来。
无可奈何 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
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 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被动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 定后)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
量词作定语后置 )
倒装句
切齿拊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 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义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词 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 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省略句
父母宗族,皆为(之)(所)戮没 燕国见陵(于)(秦)之耻除矣
整体把握
刺
开端 —— 刺的缘起 发展 —— 刺的准备 高潮 —— 廷刺秦王 结局 —— 刺秦失败
《荆轲刺秦王》ppt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荆轲刺秦王》ppt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38fd0a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f.png)
千斤金来悬赏将军的头,你打算怎么办?”樊将
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就痛入
骨髓,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荆轲说:“如今有
一句话,一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二可以替你樊将
军报仇雪恨呀!怎么样?”樊於期于是走上前说:
“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 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非常高兴,乐意见我。我左手 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这样那么就
课文朗读《荆轲 刺秦王》朗诵1.mp3
背景简介:
▪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产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 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 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 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 小的国家。起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 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 “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 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 “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 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 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 灭燕。
机智 临危不惧 英勇顽强
宁死不屈
评 价 性 训 练:
1.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 性情:深沉,坚毅,大方。准备信物,深谋远 虑。 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 大方 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胸有成竹,周 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 挡搪塞,机智过人。
【对荆轲的评价】 :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 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 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 如,左思的《咏荆轲》称赞他“虽无壮士节,与 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 潜说他“其人随已没,千载有余情”。不管怎样, 荆轲刺秦王不是为一己之私,是为“国家大事”, 所以他的故事才会流传千百年,历久而不衰。
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就痛入
骨髓,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荆轲说:“如今有
一句话,一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二可以替你樊将
军报仇雪恨呀!怎么样?”樊於期于是走上前说:
“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 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非常高兴,乐意见我。我左手 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这样那么就
课文朗读《荆轲 刺秦王》朗诵1.mp3
背景简介:
▪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产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 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 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 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 小的国家。起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 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 “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 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 “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 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 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 灭燕。
机智 临危不惧 英勇顽强
宁死不屈
评 价 性 训 练:
1.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 性情:深沉,坚毅,大方。准备信物,深谋远 虑。 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 大方 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胸有成竹,周 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 挡搪塞,机智过人。
【对荆轲的评价】 :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 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 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 如,左思的《咏荆轲》称赞他“虽无壮士节,与 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 潜说他“其人随已没,千载有余情”。不管怎样, 荆轲刺秦王不是为一己之私,是为“国家大事”, 所以他的故事才会流传千百年,历久而不衰。
《荆轲刺秦王》语文精品优秀课件PPT
![《荆轲刺秦王》语文精品优秀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3e3bcfd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f.png)
荆轲
+ 1、动之以情 +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 2、晓之以义 +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
如? + 3、告之以谋 +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
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 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事一强以攻诸弱,此 为横。(见图)
+ 出现原因: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
+ 身份:多出身贫贱,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 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纵横之术解不测 之危。
+ 鼻祖:鬼谷先生
+ 代表人物:苏秦(战国纵横家)
+ 燕文公,赵国,合纵联盟(天下之士合纵相 聚于赵而欲攻秦),函谷关
荆轲与樊於期
+ 荆轲和樊於期的形象 + 荆轲:一个果敢坚决、擅长辞令、工于心
计、心思缜密的侠士 + 樊於期:一个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将士
刺秦准备-信物(第四段)
+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 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驰往:赶着马车跑去 + 极:非常,极度 哀:悲伤 既已:事已至此 + 函:匣子,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 信:信物 亲:接近 夫:发语词 +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省略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 诚:如果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无以)
+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 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
《荆轲刺秦王》- 完整版课件
![《荆轲刺秦王》- 完整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9b9c4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4.png)
偏袒:脱下一 支衣袖,古 今异义
而进 曰:“此臣日夜切齿拊( fǔ)心 也,乃今 得闻教!”遂自刎
走近一步说 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
就
太子闻之,驰 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 无可奈
何,乃遂 驾车前往
同义副词, (事)已至此
收盛樊於期之首, 函 封之。
收起来装好 函: 用匣子封闭起来,名作状语
于是太子预求 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
排列
正在
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 无以(之)击轲,而乃以 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无。以:秦没王有方用来还…柱…走的 ,
这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剑以 击荆轲,
断其左股。 荆轲 废,乃引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王复击
轲,被八创。
合作探究
行刺这一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 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描写这一场面? 请大家仔细读书,讨论回答。
侠累)的嫉恨。严仲子害怕韩傀加害自己,逃离韩国,寻 找侠士为自己报仇,后来在齐国结识了聂政。聂政为人侠 义,因杀人除害,携母亲和姐姐逃到齐国。后来聂政母亲 去世,严仲子助聂政葬母。聂政守孝三年后,孤身赴韩为 严仲子报仇,以答谢他的知遇之恩。聂政仗剑直入韩府, 不待侍卫反应过来,已将韩傀刺于剑下。侍卫回过神一齐 围攻聂政,聂政击杀数十人后,难逃重围。聂政知道自己 在劫难逃,为不连累姐姐,自毁容貌,壮烈赴死。姐姐在
说见臣,臣乃得有以 报太子。”太子曰: “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说同悦,乐意 有以: 有所以,有用来……的。 因
接见
就能够有办法来报答
为
穷困:走投 无路,古今 异义
丹不忍以(因为)已之私, 而伤长者之意, 愿足下更虑之! ”
荆轲刺秦王ppt课件
![荆轲刺秦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2add6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a.png)
4、易水送别
背景: “萧萧易水寒”“白衣冠” “垂泪涕泣”“变徵之声” ——生离死别凄凉悲怆 活动: “慷慨羽声”“瞋目” “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 ——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悲壮
5、廷刺秦王
秦武阳:“色变振恐” 荆轲:顾、笑、前 秦王:惶急、惊、起、绝、拔、操、急、走、 拔、击、复击、目眩 群臣:惊愕、惊呼 ——“尽失其度” 荆轲:取、奉、发、把、持、逐、引、倚、 笑、踞、骂 ——沉着机智 镇定自若 英雄虎胆 视死如归
荆轲为什么要行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到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添加标题
买到
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血濡缕, 工匠 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 定语后置 准备行装 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之)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 (他)正眼看 忤: 逆,相对。 所字结构 欲与(之)俱(往),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和(他)一起去 形作名,远方 因而 (之)留待。 留下来等待
作品介绍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精品课件
![《荆轲刺秦王》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7a9115c850ad02df80413e.png)
•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 轲的镇定自若、英雄虎胆、威武壮烈的英雄 形象。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准备
情节
大军压境 计议行刺 求取信物 准备匕首 配备副手 怒而遂发
易水送行 二、诀别 慷慨悲歌
三、行刺
计见秦王 顾笑武阳 秦廷搏击 倚柱笑骂 遇难去世
形象
深谋远虑 善于言辞 周密 刚毅
视死如归
?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
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七雄争雄
历史背景
(七雄争霸地图)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 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 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 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 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 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 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 破秦。
机智 临危不惧 英勇顽强
宁死不屈
荆轲:深谋远虑、善于言辞、沉着
机智、临危不惧、宁死不屈、英勇 顽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 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 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 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 令人感奋。
【对荆轲的评价】 :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 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 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 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 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 潜说他“其人随已没,千载有余情”。不管怎样, 荆轲刺秦王不是为一己之私,是为“国家大事”, 所以他的故事才会流传千百年,历久而不衰。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准备
情节
大军压境 计议行刺 求取信物 准备匕首 配备副手 怒而遂发
易水送行 二、诀别 慷慨悲歌
三、行刺
计见秦王 顾笑武阳 秦廷搏击 倚柱笑骂 遇难去世
形象
深谋远虑 善于言辞 周密 刚毅
视死如归
?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
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七雄争雄
历史背景
(七雄争霸地图)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 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 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 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 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 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 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 破秦。
机智 临危不惧 英勇顽强
宁死不屈
荆轲:深谋远虑、善于言辞、沉着
机智、临危不惧、宁死不屈、英勇 顽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 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 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 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 令人感奋。
【对荆轲的评价】 :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 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 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 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 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 潜说他“其人随已没,千载有余情”。不管怎样, 荆轲刺秦王不是为一己之私,是为“国家大事”, 所以他的故事才会流传千百年,历久而不衰。
《荆轲刺秦王》ppt课件【44页】
![《荆轲刺秦王》ppt课件【44页】](https://img.taocdn.com/s3/m/133faa3f6c175f0e7cd137e5.png)
何如? 为之奈何?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偏袒扼腕而进曰
将军岂有意乎?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伏尸而哭
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
研读课文,讨论Leabharlann 流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激樊於期献头,为刺秦王准备信物
研读课文,讨论交流
荆轲是怎样让樊於期心甘情愿地献头的?
①动之以情,激樊於期对秦的不共戴天之仇。 ②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 ③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就先使樊於期 “仰天流涕”,继而“偏袒扼腕”,甘心自刎献头。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对荆轲的另一种评价: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荆轲“夫其膝行
、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
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
对于以上评价,
淬(cuì ) 徵( zhǐ ) ( ) cù 卒( chuāng ) ( fǔ ) 创( wū ) 拊( kàng ) ( ) 樊於( )期
wǔ ) 忤( 陛 bì dǐ 提 zhèn suǐ 揕( jījù ) 髓 jū
箕踞
故
事
情
大军压境 计议行刺 求取信物 准备匕首 配备助手 怒叱太子 易水送别 厚遗蒙嘉 顾笑武阳 图穷匕见 廷上追刺 倚柱笑骂
研读课文,讨论交流
第一段“破”“虏”“进”“略”这些动词妙在哪里?
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状况,有如黑云压 城般的紧张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表现太子丹怎样的心理? 婉转含蓄,微带责难。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矛盾初见 端倪。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偏袒扼腕而进曰
将军岂有意乎?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伏尸而哭
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
研读课文,讨论Leabharlann 流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激樊於期献头,为刺秦王准备信物
研读课文,讨论交流
荆轲是怎样让樊於期心甘情愿地献头的?
①动之以情,激樊於期对秦的不共戴天之仇。 ②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 ③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就先使樊於期 “仰天流涕”,继而“偏袒扼腕”,甘心自刎献头。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对荆轲的另一种评价: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荆轲“夫其膝行
、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
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
对于以上评价,
淬(cuì ) 徵( zhǐ ) ( ) cù 卒( chuāng ) ( fǔ ) 创( wū ) 拊( kàng ) ( ) 樊於( )期
wǔ ) 忤( 陛 bì dǐ 提 zhèn suǐ 揕( jījù ) 髓 jū
箕踞
故
事
情
大军压境 计议行刺 求取信物 准备匕首 配备助手 怒叱太子 易水送别 厚遗蒙嘉 顾笑武阳 图穷匕见 廷上追刺 倚柱笑骂
研读课文,讨论交流
第一段“破”“虏”“进”“略”这些动词妙在哪里?
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状况,有如黑云压 城般的紧张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表现太子丹怎样的心理? 婉转含蓄,微带责难。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矛盾初见 端倪。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ppt课件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16e7c4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2.png)
白衣冠以送之 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悲凉——悲壮 消沉——高昂
易水送别衬托荆轲之悲
8
廷刺秦王〔动作、语言描写〕
秦武阳:色变振恐 荆轲:顾——笑——前——谢 荆轲:取——奉——发——把——持——逐
——引——倚——笑——踞——骂 秦王:惊——起——绝——拔——操——走
——拔——击——复击——目眩 群臣惊愕——“尽失其度〞 沉着机智、英雄虎胆、视死如归……
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 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箕踞以骂曰
18
根底知识·词类活用〔 ☆ 〕
名词——动词
前为谢曰 走上前
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 向北
函封之
用匣子
发尽上指冠 向上
箕踞以骂曰 象簸箕一样
19
根底知识·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
20
根底知识·重要实词〔●〕
30
根底知识·句式〔﹋〕 省略句 欲与俱 秦王购之金千金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31
根底知识·句式〔﹋〕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用来… … 的方法 ) 卒惶急无以击轲 ( 没有用来… … 的方法 ) 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办… … )
23
2、为 ①乃为装遣荆轲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24
2、为 ①乃为装遣荆轲〔动词,整理〕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 ③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替〕
25
3、而 ①今行而无信,那么秦未可亲 ②伏尸而哭/自引而起/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③图穷而匕首见
26
3、而 ①今行而无信,那么秦未可亲〔连词,表转折 ②伏尸而哭/自引而起/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连词,表修饰〕 ③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顺承〕
悲凉——悲壮 消沉——高昂
易水送别衬托荆轲之悲
8
廷刺秦王〔动作、语言描写〕
秦武阳:色变振恐 荆轲:顾——笑——前——谢 荆轲:取——奉——发——把——持——逐
——引——倚——笑——踞——骂 秦王:惊——起——绝——拔——操——走
——拔——击——复击——目眩 群臣惊愕——“尽失其度〞 沉着机智、英雄虎胆、视死如归……
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 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箕踞以骂曰
18
根底知识·词类活用〔 ☆ 〕
名词——动词
前为谢曰 走上前
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 向北
函封之
用匣子
发尽上指冠 向上
箕踞以骂曰 象簸箕一样
19
根底知识·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
20
根底知识·重要实词〔●〕
30
根底知识·句式〔﹋〕 省略句 欲与俱 秦王购之金千金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31
根底知识·句式〔﹋〕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用来… … 的方法 ) 卒惶急无以击轲 ( 没有用来… … 的方法 ) 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办… … )
23
2、为 ①乃为装遣荆轲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24
2、为 ①乃为装遣荆轲〔动词,整理〕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 ③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替〕
25
3、而 ①今行而无信,那么秦未可亲 ②伏尸而哭/自引而起/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③图穷而匕首见
26
3、而 ①今行而无信,那么秦未可亲〔连词,表转折 ②伏尸而哭/自引而起/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连词,表修饰〕 ③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顺承〕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
![《荆轲刺秦王》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f3810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6.png)
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历史故事。
司马迁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03
学习司马迁的叙事技巧、人物刻画手法以及历史观等方面的知
识。
学术研究动态及前沿问题关注
关注历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了解《荆轲刺秦王》在学术研究 中的地位和价值。
探讨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如荆轲刺秦王事件的真 实性、秦王嬴政的历史地位等。
提供准确、流畅的翻 译,帮助学生理解文 意。
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
勇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机智、忠诚、悲壮等。
探讨秦王的人物形象
残暴、多疑、权威等。
情节发展与高潮部分剖析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事件的发展 脉络。
分析高潮部分的形成原因和表现 形式,如荆轲的刺杀行动及其结
果。
探讨情节发展对人物性格和命运 的揭示作用,以及对主题的深化
历史意义
荆轲刺秦王事件是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 面的问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该事件也启示了后人对于 政治斗争、民族大义等问题的思考。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原文选段朗读与翻译
精选原文段落进行朗 读,感受文言文的韵 味和节奏。
引导学生对比原文和 译文,体会文言文的 精炼与现代汉语的表 达差异。
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途径推荐
阅读《史记·刺客列传》,全面了解荆 轲、秦王等人物生平及历史背景。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如秦始皇兵 马俑等,深入了解秦朝文化及历史。
观看相关纪录片或历史剧,如《大秦 帝国》等,直观感受秦朝时期的社会 风貌。
类似题材文学作品阅读建议
01
02
03
《战国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 前为谢曰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词 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类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活 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用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荆轲者,莽夫也。为己之私而刺杀秦王,终无
命回天。试想,当初他如果刺杀成功,平定六国, 天下归一的雏形不就被就此打破,到时候天下准 又是生灵涂炭,战马驰骋,群雄复起。他戴着虚 伪的勇士面具,披着假仁义的道袍,欺骗了所有 人的眼睛。揭开面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彻头彻 尾的伪君子。荆轲为了保障自己在燕国的地位, 带着政治目的行刺秦王。杀手,赤裸裸的杀手, 世上多了一个他,就少了一份安宁。他称不上是 勇士,他只是生活在光环下的一只黑手。让我们 为世界的和平伸出你我的双手,斩断黑手,消灭 杀手!
被
准备
做
动词
发出
替
就: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②轲自知事不就
接近、趋向 完成、达到
引:
①自引而起,绝袖
挣着,身子向上起
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举起
见:
①秦王必说见臣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图穷而匕首见
接见 被 出现
意:①②而群伤Leabharlann 惊长愕者之,意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情意、心意 意料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 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 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 读zhǐ。
文 开端行刺缘起 1-2 章 发展行刺准备 3-9 结 高潮廷刺秦王 10-17 构 结局荆轲被斩 18
研读第一部分:行刺缘起。 ①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 的?
意思
①使工以药淬之
使: ②使使以闻大王
③使使以闻大王 ④使毕使于前
让 命令,派遣 使者 使命
还:①②壮秦士王一还去柱兮而不走复还
返回 通“环”、绕
顾: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回头
提:
①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②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携带 dǐ 投掷
一词多义(虚)
思考:怎样认识荆轲和 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舍生忘死 反抗强暴 大义凛然 视死如归
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进程
概括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叙述荆轲刺秦王 这一事件,赞扬了荆轲机智勇 敢和扶弱救困、反抗强暴的侠 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 统治的思想。
廷刺秦王
补充介绍: 荆轲
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 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 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 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 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 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 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 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 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5.秦王必说见臣 • 6.图穷而匕首见
• 7.秦王还柱而走 • 8.卒起不意 ;而卒惶急无以
击轲卒
• 说,通“悦”,高兴。 • 以,通“已”,已经。 • 反,通“返”,返回。 • 振,通“震”,害怕。 • 说,通“悦”,高兴。 • 见,通“现”,出现。 • 还,通“环”,绕。 • 卒, 通“猝”,仓促,突
然。
一词多义
①进兵北略地
兵: ②不及召下兵
③不得持尺兵
军队 士兵
兵器、武器
私:① ②丹乃遂不忍私以见樊己之於私期,而伤私长自者、之私意下、偷偷地 私利
穷: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图穷而匕首见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
②乃为装遣荆轲 ③乃令秦武阳为副
④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⑤嘉为先言于秦曰
窘迫、走投无路 穷尽、完结
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 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 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 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 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 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 能为力。
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 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荆轲的行为太过鲁莽,他只图太子丹一句催促 而愤然上路,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行刺秦王。这 样的行刺,其结果必是以悲剧收场。而就算荆轲 等到了他中意的助手,他们的行刺成功,秦王遇 刺身亡,最终受苦受难的仍是黎民百姓。群雄割 据、战火纷争的年代不知还要持续多少年。
当时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增强,积累了 雄厚的经济与军事基础。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荆轲刺杀秦王,虽表现了他的重情 重义,有勇有谋,但他没有更深入地为天下着想, 是不负责任的。
2、他太冲动了。太子丹的只言片语,就 让他匆匆上路,虽然有了名扬千古的易水诀 别,可自己喋血秦王宫殿不提,樊於期的人 头就一文不值了。唉,我真担心荆轲到了黄 泉之下如何见樊於期……
3、没有自知之明。刺秦者,不是真刺,而是
想要秦王立合约,换取一方安宁。然而,在他的 左腿已断的情况下,他掷出的匕首肯定要刺死秦 王的,可是,其“飞刀神功”未到火候,没掷到 秦王。这其实是他应该考虑到的,但是他没有自 知之明,一切都成了空谈。如果我是荆轲,一定 会在最后几天苦练命中率,就不相信不成功。或 许他练了,但没练好,这也只能说明他的技术实 在是太差了,差还去刺秦,还是不自知。又或许 是临场发挥不好,那也还是属于没有自知之明的 范畴。唉!非战之过矣,乃荆轲不智哉!
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古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异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义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行而无信
(信物)
诚能得樊将军首 (果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
今闻购将军之首 (悬赏,重金购买)
今太子迟之
(认为迟)
终已不顾
(回头)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
愿举国为内臣
(全)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举起)
自引而起
(挣扎)
通假字
• 1.秦王必说见臣 • 2.日以尽矣 • 3.今日往而不反者
连词,表递进
以
•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 • 介词,因 •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介词,用 • 日以尽矣 • 通“已”已经 • 以次进 • 介词,按照 •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 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 箕踞以骂曰 • 连词,表修饰
见燕使者咸阳宫
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
介后
判断句
①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③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 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 空悠悠。”
⑩荆轲在断左股、“被八创”以后仍“倚柱而笑”,“箕 踞以骂”,说明了什么?
视死如归
小结人物形象
荆轲: 太子丹:
樊於期: 秦武阳: 秦 王:
小结人物形象
荆轲:
刚烈忠义、有勇有谋、果敢机智、 视死如归的侠义之士的形象。
太子丹:
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樊於期:豪义爽勇慷刚慨烈 秦武阳:外勇内怯 秦 王: 贪婪怯弱
⑥荆轲与太子丹在准备工作 中有些什么分歧?表现了人 物怎样的性格?
太子催促荆轲 荆轲怒叱太子 太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荆轲:刚烈英勇
易
壮风
水
士萧
诀
一萧
别
去兮
兮易
不水
复寒
还
⑦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辞诀 这一场面的?有什么作用?
情景交融、侧面烘托 烘托出人物形象, 表现出人物精神。
研读第三部分:廷刺秦王 ⑧荆轲是怎样掩饰秦武阳的失态的, 这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 非凡的气质
⑨课文是怎样表现荆轲与秦王的较量的?
秦武阳: “色变振恐”
顾、笑、前 荆轲: 取、奉、发、把、持、揕
逐、引、倚、笑、踞、骂
—— 沉着机智 镇定自若 胆略过人 视死如归
秦王: 惶急、惊、起、绝、拔、操、急 走、拔、击、复击、 目眩
群臣: 惊愕、惊呼 ——“尽失其度”
读准字音 虏赵王(lǔ) 樊於期(wū)拊心(fǔ) 戮没(lù mò) 骨髓(suǐ) 刎(wěn) 揕其胸(zhèn)变徵(zhǐ) 濡缕(rú) 偏袒扼腕(tǎn è wàn) 惶急(huáng) 被八创(bèi chuāng) 箕踞(jī)
检查预习:解释下列句中的重点词
微太子言
(假如没有)
词
今义含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巧 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