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多诺的否定美学观看现实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阿多诺的否定美学观看现实主义
摘要:在《读巴尔扎克》一文中,阿多诺将其“否定辩证”、“非同一性”的美学观念应用到了对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创作的评价,从而阐明了自己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
本文主要通过异化的现实、虚假的现实,对“总体性”、模仿性的批判,用否定的辩证法表达了阿多诺对巴尔扎克现实主义的评价,并进而表达了他的独特的文学现实主义观。
关键词:阿多诺现实主义不充分否定的辩证法
在阿多诺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对人的异化越来越严重,资本主义社会赖以运行的价值、理性及其承诺,似乎都变成了虚假的东西。
而对于小说,阿多诺关心的是,在这“虚假”的社会,小说将以怎样的手段与社会相联系传达真理性内容,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否能承担这一重任。
阿多诺以巴尔扎克的小说为例,在《读巴尔扎克——给格雷特尔》一文中,通过对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创作的评价,从而阐明了自己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
一、异化的现实、虚假的现实
阿多诺认为,现代性社会是一个异化的社会。
这里的异化就是指人的主体力量的变态性扭曲,是现代性社会的根本特征。
为什么会发生异化?阿多诺认为是——启蒙。
人的主体力量的变态性扭曲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的主体力量的过度膨胀,而正是启蒙带来了人的主体力量的过度膨胀。
同样是启蒙,使人的主体力量极度膨胀,具
有宰治权的权威在掌握自然的同时实施着无情地破坏和摧毁。
正如他在《启蒙的辩证法》中讲到:“从进步思想最广泛的意义来看,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
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
”[2]在阿多诺看来,正是是启蒙带来异化。
异化渗透在整个人类历史现实中的范围和程度被赋予了首要的强调,被加之以可能实现的最大限度地开掘。
从而,异化被归结为人类社会,尤其是现代性社会的总体的本质的特征。
在现代性社会里,自阿多诺自法兰克福学派批判者的眼光中透视,现代人类的生存正是处于一种其主体力量被蹂埔的变态之中。
人类原初意义上的健全和完整早已千疮百孔,永远不复存在的可能。
更为重要更为伤感也更直接地被阿多诺所强调的是,人类竟然丧失了对于自身所置的异化的认知敏感,丧失了辨别能力本身。
人类麻木了,迷醉了,人类的现今行为只不过是正在一层层欺骗和粉饰已虚无了的现实。
因此,他指出传统的现实主义已经不能与社会相联系,传达真理性内容。
唯有现代艺术才具有拯救人性的、拯救现实的功能。
他说,艺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认识)在异化现实面前,使自己处于拯救状态。
阿多诺批判这种异化的现实,虚假的现实,批判传统的现实主义观念。
阿多诺的这种批判,正是呐喊,正是冲锋,以一种精英的洞彻之见去召唤人类丢掉了的缺席了的清醒。
因为只有最激烈的批判才能带来最彻底的清醒,也只有最彻底的清醒才能产生最激烈的批判。
二、传统现实主义的不充分性
面对异化的现实、虚假的现实,阿多诺认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已经不能反映真正的现实,不能再传达真理性的内容了。
他指出“将现实主义风格原则说成——东方集团的陈词滥调——是健康、未曾破坏的与现实的关系,是非常愚蠢的。
只有当文学主体打破了僵化并因而是异化的经验现实外壳,从而使这个悲惨世界祛魅之后,与现实的关系才能是正常的”[1]。
在他看来,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小说不能显示事物的本质,仍有不充分性。
巴尔扎克虽然详细描述了典型人物和事件,预见了资产阶级兴起、封建贵族没落的历史趋势,但他并没有参透资本主义社会规律背后所隐藏的金钱逻辑,即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己经获得在政治经济中的支配性地位。
“他的现实主义的不充分性最终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为了他所描绘的画面,并没有戳穿金钱的面纱,并且实际上也很少穿透。
当幻想狂肆意发作的时候,这种现实主义就类似于一种幻想,人在其中幻想着金融巨头的阴谋诡计对控制人类的社会命运具有决定性作用。
”也就是说,巴尔扎克尽管意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人类心灵和行动的腐蚀作用,但他并没有将之归结到一种社会历史规律中,而是将其归为资产阶级嗜财如命的恶习,一种人类灵魂的堕落。
例如,在他的小说中,金融从业者总是趾高气昂、自命不凡、贪婪无度,被塑造成自我膨胀的怪物,而实业家则被类型化为勤勉肯干的劳动者。
实际上,此二者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都要追求剩余价值,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所以,阿多
诺认为,“巴尔扎克那里真正反动的东西,不是他思想中的保守主义倾向,而是他与贪婪掠夺的资本神话形成了共谋关系。
”[1]也就是说,巴尔扎克仅仅看到和赞扬了资本主义实业家的勤勉,但并没有真正发掘他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终极目的,这与那些金融从业者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
阿多诺认为,巴尔扎克没有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转化为小说的形式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写作部分地与资本主义构成了共谋关系。
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小说并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本质,没有让人们通过它的小说认识到这个异化的现实、虚假的现实。
小说违背了艺术的真实意图,即显示事物的本质。
三、否定的辩证法
(一)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认识
在阿多诺看来,无论是黑格尔还是卢卡契,他们发现了否定、承认了否定,但最终还是要回到肯定上去。
即使实在没有肯定,也要通过否定之否定来达到;即使个别不能达到肯定,也要通过总体来达到肯定。
但这不是真正的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结果仍然是否定,没有任何哲学手段可以达到主体与客体、个体与总体的绝对同一。
他认为真正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指向差异之物——即矛盾、对立的。
阿多诺的全部文艺和美学思想,就是牢牢地建立在上诉否定的辩证法的基石之上的。
他从否定的辩证法出发,为艺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的认识”。
[5]在此,否定性成为艺术的本质特征。
阿多诺把艺术看成完全不同于现实的、非实在
的、现象学意义上的“幻象”(不是把艺术形象等同于现实的欺骗性“幻象”),认为现代艺术所追求的事那种尚不存在的东西,是对现实中尚未存在之物的先期把握。
这种经验现实中所无的“幻象”是一个疏离、相异与现实的另一个世界,它用易逝、耀眼和表现性的虚构形象来批判、否定现实的虚假的统一假象,“于是,幻象蔑视着现实的统治原则”,即专治的总体性、同一性原则,最终“达到对既存经验现实的否定”,换言之,“艺术就是达到社会的社会性逆反现象”[5]。
在此意义上,阿多诺称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反题”。
真正的艺术所需要的不是这种与社会的同一,而是对社会的冷漠与否定。
他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升华到艺术的批判性层面上,对艺术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看法表现得很激进。
在在阿多诺看来,艺术要有所作为,就必须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对其进行观照、审视和批判。
(二)提出“非同一性”,拒绝主客体统一的“总体性”
阿多诺深受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影响,但他对其核心范畴“总体性”却极为不满,在阿多诺看来,作为艺术品,如现实主义作品,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非同一性的整体”。
现实主义作品在卢卡奇看来,仍具有“总体性”。
阿多诺认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和现实的关系被现实本身所质疑。
在阿多诺看来,现实主义通过形式的整合将杂多的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系统中掩盖
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现代社会中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断裂和对立是不可超越的,并且在人类的历史中也从不
曾超越过。
艺术并无直接的现实性,每当艺术试图复制现实时它所得到的肯定是仿佛如此的东西,而这种“仿佛如此的东西必然是经过意识形态过滤过的“现实形态”,实际上只是虚假的幻想。
在这个被工具理性所支配的物化世界中,它们所宣扬的和谐的审美观念不是肤浅的修饰,就是暂时的平衡,实际上违背了艺术的真实意图,即显示事物的本质。
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提出,主客体的统一──这一从古希腊到19世纪哲学的目标──是以牺牲个体为代价的一种幻觉,在近代社会又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同一性、总体、整体、集体性等等都是虚假的、抽象的概念的影子,它唯一的社会内容是对无法一致的个体强制统一化,对无法调和的矛盾状态表面上的调和,它消灭了所有的异质的存在,灭绝种族的大屠杀就是绝对的一体化。
与黑格尔说“总体是真实”的论断相对立,阿多诺则坚信“总体是虚假的”,“非同一性”就是反对那种虚假的同一化的总体性的精神压制,维护个体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揭示出个体相对于总体的反叛的潜能,揭示出社会历史中永恒的否定性、分裂和瓦解。
“非同一性”是虚妄的客观环境的自我意识,通过其揭露物化生活的无情的否定性,最终可能解放意识,阿多诺的理论不是描述存在于遥远未来的共产主义乌托邦,而是唤起受苦受难人的呐喊。
(三)非模仿性
经典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观念认为,文学能够而且必须直接反映现实,这种未经反省的文学反映论,是非常不可靠的。
因为,艺术
作品如果直接反映现实,与现实认同,则无异于散布谎言,使艺术陷入统治意识的罗网。
恩格斯曾赞赏巴尔扎克的那种对社会现实“书记官”式的全面描绘,阿多诺却认为过于精确,反倒不可信了。
他在《读巴尔扎克》中写到“精确性是对周遭事物之间极端紧密性的模仿,并因而也是对心里呈现的模仿。
巴尔扎克暗示了那种具体性。
但精确得过了头,以至于人们甚至无法单纯地信赖它,无法相信它作为史诗所包含的那种充满凶兆的丰富性”。
[1]他引述布莱希特的话:“情况如此复杂,因为仅仅‘复制现实’比现实能说明得更少。
……人之关系的物化,也就是工厂,再也不能向我们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文学的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对现实的呈现方式,已经过时了,因为它根本无法抓住现实。
而巴尔扎克却一直努力,并且他的努力不会停止,直到其成品逼真地模仿了社会本身——尽管这种努力在社会面前是退却着的,但还是模仿社会。
阿多诺认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按照其自身性,应当是现实存在状况的背弃。
艺术并非通过摹写现实,即顺应一种掩盖自身的本质并为了某种现有秩序的需要而压制任何对秩序的批评的现实,才成为认识。
相反,只有遵循自身的形式法则,拒绝被动地接受客观的经验存在,艺术才同现实发生关联。
只有通过保持距离而不是复制,艺术作品才既是它自身又是正确的意识。
艺术不应摹仿现实、不应跟着现实走而应得到升华。
同时,阿多诺指出:“然而有时,作为天真汉的巴尔扎克,他的补偿性的狂想确乎要比现实主义的巴尔扎克对实际的认识精确得
多,他的写作是由异化所激发的,这种写作看上去就好像是要用勤奋的笔来建构通向未知的一架桥梁似的。
而异化本身也就是巴尔扎克借助他那想象的工作力图发现的秘密生活。
使人与人相分离,并使作家和人们相分离的因素,也是使社会得以发展的因素。
巴尔扎克的小说就模仿的是这种社会进程的节律。
”在这里,巴尔扎克的小说模仿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的节律”形式,他否定现实、批判现实,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
巴尔扎克按照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的“节律”,来给人物归类,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星丛”化,使之表征出支配着每一个人物命运的真正动力。
这也是使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成为不朽的原因所在。
四、小结
阿多诺认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在日益异化的现实、虚假的现实面前已经不能揭示真正的现实和社会本质,不能与社会相联系传达真理性内容。
他以其否定的辩证法为武器,希望通过站在社会的对立面、通过对现实的否定来批判异化的现实、恢复扭曲的人性,从而真正揭示现实。
同时,他指出这种否定和批判是无止境的,文学艺术创作只有在对自身、对社会的不断否定中,才可以完成自身的功能,促使社会发展。
文学艺术要在自身的不断否定中走下去。
参考文献:
[1]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赵海峰.《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研究”》[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伊格尔顿特《美学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40-341·
作者简介:程妍妍(1989.2-),女,河南项城人,现为陕西师范大学2011级文艺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