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申请教育博客博客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申请教育博客及博客的使用
许兰
2012.4
博客(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从理解上讲,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博客作为网络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影响我们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甚至教育理念。教育博客(edublog)中的一种,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的博客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记录教师与学生个人成长轨迹。那么,教育博客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一、教育博客的作用
1、教育博客有利于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
校本教研是发展主体(学校教师)的校本,而不是物理空间(校园围墙)的校本。教育博客拓展了校本教研发展主体自主发展的空间,有利于激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在动力,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
2、教育博客促进了传统教研工作的创新。
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化,教研吸纳、引导全体教师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研讨交流是教研走向校本的标志,也是传统教研走向校本的“瓶颈”。博客提供了一个能为广大教师接受的便捷的技术平台,提升了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瓶颈”。每一位老师的学习进程建立在团队集体智慧交互共享的基础上。建立在教育博客平台上的学科教研、主题活动,调动教研人员、学者专家和骨干教师发挥作用。传统的教研活动变成了常态的、及时的沟通与共享,为传统教研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使教师养成教学反思和教学再设计的习惯
“反思性教育”历来被教育界所提倡,它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方法。教师在每节课后,在博客写下自己的教学感受,体会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并且与周围的群体交流、分享,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认识,促进自身的成长。教师还可把日常教学生活中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过程和体会写成“教育叙事”记录下来,与别人交流,供别人借鉴。
4、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促进教师同盟的形成
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博客获取大量教育“行动研究”的案例和方法。常熟市有一名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上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了一名后进学生每天的表现,他曾下决心改变这名学生的现状,但最后他几乎放弃了。访问这位教师博客的众多同行热心地参与如何改变这名学生的讨论,最后,这名教师采纳了同行的建议,三四个月后,这名后进学生的面貌彻底改变了。
二、撰写教育博客的好处
1.博客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个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博客每天更新,促进了教师每天学习。
2.通过博客,可以结识更多的同行和专家,对自身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与新结识的专家和同行,可以提高自己在新课程理念方面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把握教材,把握课堂。
3.提倡创新。教师的发展与教师的创新意识有关,要创新就不是到网上下载
别人的教学设计,是要针对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生,自己学校的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这个就是创新。最终博客的容也是原创的,是有思想的。
4.促进教师反思。反思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过程,反思课堂秩序的组织,反思知识点的合理传授,反思教学方法等。
5.促进了教师个人博客向团队博客的发展,从个人反思发展到团队反思,从单兵作战发展到群体研究,这不仅对教师个人是一个促进,也是促进了学校校本教研的发展。
6.为教师的评价提供一个平台,可以用教师博客来建立师生档案袋,也是为当前教育评价方式单一的情况提供了一个方法。
7.博客还给了教师话语权,教师适当的感情宣泄,可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保证教师能将精力用在教学上,也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
8.博客为教师的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而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
9.时间长了,博客会成为教师的资源库,团队博客会成为一个团队的资源库,这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基础。
10.其实就从很现实的角度出发,也可以找到几条好处:
可以为写教育故事、写论文、做课题研究积累案例素材;也可以当做网盘,收录自己重要论文、课题等资料,写在教育博客里总比存在电脑、U盘要安全一些吧……就从这两条很实用的角度出发,也应该来教育博客试一试。当然等你真的进来之后,坚持写下来,你会逐一体验到写博客的多种好处。
有一部分老师说没有时间写博,我感觉如果把“写博”当作快乐的事情来做,你就不会觉得自己没有时间了。
三、如何写教育博客
1、归类联想式。学习是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杂乱无章的各种知识,如
果充斥于脑海间,不加以分门别类,大量的知识拥塞在一起,很容易造成“精神短路”。通过归类联想对已知进行整理、梳理、管理,可避免此类现象发生,还可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2、共鸣共识式。阅读在本质上是在言词中重构自我、寻找自我。这种深切的体验是与作者达到这样的精神上的一致性—就是“金声玉应、山鸣谷应”。读得悠然心会时,
不禁拍案叫绝;读到怦然心动处,不禁浮想联翩;读到豁然开朗处,不禁手舞足蹈……然后,时时不忘引用、生发。如,窦桂梅老师的《从三个维度看〈游园不值〉的教学》从温度、广度、深度三个维度来分析自己的《游园不值》的教学过程。我读了深有感触,在博客评论中写下了这样一些话:“教师进入课堂给了学生什么,自己还剩下什么?课堂教学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不是知识在教育人,而是传授这些知识的教师在教育人。如果教师没有博览群书,怎么可能呈现出课堂中的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不胜收。只有有底蕴、胸有成竹的教师才可能创造出意味深长、深刻生动的课堂生活。”
3、切磋探讨式。要保持思想的锋芒,就必须持有不断反思、不断批判的心态。
真正的创见拒绝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追随,要养成敢于质疑,勇于研究,善于提问的态度。就像孔子所称的“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树立自我的见识与思考。如在阅读《课堂教学批评“五步走”》一文中,作者提出了批评的程序是:错误确认、提出批评、述道理、提出改进策略、观察学生的后继情绪和行为反应。我的思考是这样的:这显然是常规的做法,但是没有相应的心理背景是不够的,批评是有许多前提条件的,它必须以尊重学生促进成长为出发点及落脚点。同时还要研究批评的时机、场合、艺术及学生的心感受和体验。“批评”不应陷入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听之藐藐”。不注重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批评”,教师单方面的“方法”再审慎、温和,有时也难免会流于另一种形式的粗暴和强迫。对于这个问题,杜威在其著作中曾深刻地提示出来,教育中最大的浪费是儿童资源的浪费,教育上最大的问题是忘记儿童的发展。批评一方面要从教师的视点上来考量,但对于学生的生命体验也是不可忽略的。写这种切磋探讨式的博客评论也是一个接受、化、提升的过程。
4、问题引发式。
问题是思维的引爆点。如果我们的阅读能经常保持着这种寻根究底、追源溯流的底色,我们的生命及智慧就能获得自我的点化与开悟。如在读《试论“解构—建构”教学观》时,作者论述了建构主义教学观带来的偏颇,并提出了“解构—建构”教学观。我写到:“在我
看来建构主义将学习的责任与重心回归到了生命个体,它具有一定的理论启示作用。它产生的问题是来自于人们对其误读与误用。对于橘生为橘,生为枳的问题我想我们是要考量土壤问题了。也就是人们常争论的‘顺潮流与贵国情’何者为重?”又如,燕香老师写的《由“线段可以补衣服”反思数学课堂的缺失》一文中,讲一位教师上线段一课时,让学生各自带一小截毛线,然后让学生们来说毛线的特征,“我的线段是红色的,她的线段是黑色的。”最“经典”的莫过于“线段可以补衣服”了。她分析到,学生关注的是毛线的颜色、曲直、可以缝补衣服等物理属性,认为线段就是“拉直的毛线”,以“物化”的线段形态替代其本质属性的意义建构,并没有形成“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短”等本质属性的认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