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乳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的乳品业继续经历着空前的增长。在1995年到1999年期间,鲜奶产量的平均增长率为5.6%,而2000年到2004年上升到了25.4%。2004年的增长率预计会减慢到17%,这预示着中国的鲜奶生产面临着一些挑战。
这份文件将评估中国乳品业面临的机遇,以及影响中国鲜奶生产继续扩张的两个关键领域:中国乳品业的盈利能力和低劣的牛奶质量。
机遇
-消费者对乳品的需求增加。
挑战
1) 乳品业的盈利能力
a)每头奶牛的产量低,
b)饲养成本高,
c)饲养场规模小,
d)牛奶价格低,
e)疾病控制与预防。
2) 牛奶质量
a)消费量的持续增长
b)进口奶粉的威胁。
机遇
消费者对乳品的需求增加。
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的乳品市场经历了惊人的增长。牛奶的消费量从1998年的每人每年5.8千克上升到了2004年预计的15.1千克(见表1)。城镇地区的消费量远远超过农村地区的消费量,并且据估计,由于乳制品的价格弹性,这个趋势还将继续。
来源:根据《中国乳业年鉴》(2003),《中国统计年鉴》(2004)和《中国海关统
计年鉴》(2004)相关数据计算。
中国的牛奶消费量仍然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韩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牛奶消费水平达到每人每年60千克,欧洲和北美的以欧洲文化为基础的国家的消费水平超过每人每年200千克,世界平均牛奶消费量接近每人每年100千克。这样的一些国际趋势,以及中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表明乳品业将在强烈的消费需求的推动下持续增长。
挑战
中国乳制品消费量的迅速增长带动了鲜奶产量的大量增加。这种过热的需求掩盖了鲜奶生产在2000-2003年间面临的一些问题。在2004年间,增长率下降,饲养价格逐渐上升,显示了中国乳品业的脆弱。中国乳品业面临的挑战能分为两大类:低盈利能力和低牛奶质量。
1)中国乳品业的盈利能力
2000到2003年间,对小规模奶牛场主的实地访问表明,奶牛场主有望每年从他们饲养的牧群中的每头牛身上得到3000-5000人民币元的收入。而这在2004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奶牛场主们只有望从每头奶牛身上获得1000-2000元的回报,而且很多人在这一年里出现了亏损。这些亏损可以归因于乳品生产中的一些问题,也是所有这些问题共同导致的。
a)每头奶牛的产量低
畜牧业能被分为两个大类:低投入的粗放型农业体系和高投入的集约型农业体系。乳业部门的粗放型农业体系以放牧为特征,广阔的土地和供应充足的水保证了最佳的放养率。由于粗放型体系有着最低限度的投入成本,因此每头奶牛的产量水平也是最低限度的。集约型乳品业需要更高的投入成本,因此也需要每头牛更高的产量水平来维持盈利能力。集约型家畜体系是在土地和水源有限的情况下实施的。
中国乳品业面临一个主要挑战是在需要集约型管理的情形下采用粗放型方法管理奶牛的这种通常做法。土地和水的可获量是中国乳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而问题是没有可利用的土地来从事粗放型的以放牧为基础的乳品生产。农民只能在狭窄的环境中饲养他们的奶牛,同时还要为奶牛加工和运输所有的饲料成分。尽管如此,人们通常采取的管理体系是将投入减小到最低限度。结果,每头奶牛的产量非常低,而且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加拿大每头奶牛的产量在过去的15年里实现了显著的增长(见图1)。1990年平均每头奶牛的产量是7625千克/头/年,到了2003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9721。
图一:每头奶牛每年产量—加拿大
中国乳品业每头奶牛每年的产量正在下降。一项研究调查了黑龙江省24个最主要的乳制品企业,并将这些企业获得的鲜奶总量同从他们收集领域内的奶牛数量进行了比较(见图2)。其结果令人失望,每头奶牛每年产量在1995年只有3671千克,而到了2004年却下降到了3008千克。
图2:每头牛每年牛奶产量——黑龙江
0.5
1
1.5
2
2.5
3
3.5
4
4.5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加工千克数/头/年
产量的下降与缺乏品种改进计划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的人工授精产业只有初级的基因评估体系,缺乏确定和剔除饲养体系中质量低下的公畜的能力或意
愿。在加拿大,94.6%的公畜在完成对它们的品种评估后都没有被送回继续服务,因为它们的品种被认为是低劣的。在中国,被鉴定为品种低劣的公牛被低价大量售出,这就对全国牧群品种的提高产生了负面印象。
牛奶消费量的增长还可归因于奶牛淘汰标准的降低。自发的淘汰率,即将产量低的牲口从牧群中移除的比率,在中国全国的牧群中是也将继续是0,其结果便是平均每头牛的产量下降。现在正在进行的提高牛奶产量的战略是通过增加奶牛数量,而不是增加每头奶牛的产量来达到的,因此这种影响也被这样的战略放大了。
b)饲养成本高,
中国的小规模奶牛场的传统饲养方法是给奶牛喂农作物残渣,如将玉米秸作为一种草料,并大量地用浓缩饲料加以补充。2004年浓缩饲料的价格显著上升,中国一些小规模饲养场的乳牛业的盈利能力降为负数。集约型的乳品生产强调高质量的草料的生产,这将减少饲养场对购买的浓缩饲料的依赖。对饲养奶牛方法的重大的态度转变对于加强奶牛场的盈利能力至关重要。而这只能通过教育计划来实现。
c)饲养场规模小,
乳品业发达国家的饲养场的平均规模还在继续增加。加拿大的饲养场平均规模从1970年的20头产乳牛增加到2002年60头(见表2)。这期间奶牛场的数量下降。中国预计也会发生相同的情形。
表2:加拿大的乳业
目前中国的大多数奶牛是由一些平均规模在3-5头产乳牛的饲养场饲养的。由于规模小,如果一头奶牛生病或死亡,将会对奶牛场主的家庭收入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奶牛场主的风险非常高。小规模生产的牛奶质量是乳品业正面临的一个问题。对养奶牛村庄的挤奶中心的普遍接受,已是减轻饲养场主面临的牛奶质量问题的第一步,但是私营企业对挤奶中心的所有权却增加了供应链的环节,使得生产者必须为此支付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