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八卦与历法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图洛书、八卦与历法的关系
杜云汉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工程学院退休,河南洛阳471039)
摘要:对何谓河图洛书、八卦分别叙之,它们都是神秘图形,是文字出现之前的天文历法。
对河洛文化和河图洛书及八卦在世界的地位,在天文历法中的作用和意义予以简述。
河图的十月太
阳历,不仅是以五星出没的天象时节而定的,也是以北斗指向而定的。
洛书表达的不仅是十月
太阳历,而且表达五行历及干支历。
说明了十月太阳历不能确定河图与洛书的先后关系。
河图
和洛书的点数关系,以及它们方位数的转换关系,都是与天文历法相关的。
八卦分先天八卦和
后天八卦,先天八卦表达了阴阳历和八节历,其四象即四时也是依据于天文的。
后天八卦表达
了八月火历和十二月火历。
关键词:河图洛书八卦天文历法
一, 河图洛书和八卦是史前天文历法文化
⒈河图洛书河洛文化的滥觞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
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1]的主要内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区域性文化,它以洛阳为中心,是黄河和洛水交汇处的中原文化。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
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
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洪范》中的九畴[2]。
我国中原地区的孟津县原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当地称图河,全长约20公里,流经该县朝阳镇卦沟村,送庄乡负图村,白合乡上河图村、下河图村,至会盟镇雷河村附近注入黄河。
从以上的河名、村名当中,可以看出河图洛书形成的传说,及其深刻的影响。
河图洛书是八卦之源,孔子后裔西汉著名经学家孔国安[3a]云:“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
”《周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3b]所以,八卦在图、书之后。
中国古代在文字出现之前,无文字记载的伏羲时代就已形成河图洛书,八卦由图书而来。
河图洛书和八卦都是图形,它们表达的都是天文历法。
河图洛书是以白圆圈和黑圆点表示的,白圆圈是奇数象征阳,称天数,黑圆点是偶数象征阴,称地数。
宋代数学家杨辉将河图与洛书的白圆圈和黑圆点图形称之为“纵横图”,它所表达的是一种数学思想,也表达的是天文历法。
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形成八种不同形式,称为八卦。
图、书和八卦都是抽象符号,都由奇偶之数组成,是极其珍贵的图。
百科百家中的一流大家,一旦面对这些抽象符号图[4],无论是春秋诸子,还是当代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都会从中找出自己学科的哲理之源。
更为惊奇的是,由西方来的传教士,一接触到这组抽象符号图,同样也会被吸引。
他们会自觉担当起传教之外的另一种责任——向西方传播中华文化。
这些抽象符号图的奥秘何在?奥秘有三:其一,《周易·系辞》曰[3b]:“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那么,谁能尽言,谁能尽意?这组抽象符号图,可以表达语言、文字无法表述的无穷含义。
对照《周易》中的这句名言,才能理解这组抽象符号图的奥秘。
其二,古希腊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德国数学家将奇偶之数与宇宙发生论联系到了一起,哲学家、二进制创立者莱布尼茨将奇偶之数与上帝造万物联系到了一起。
对照西方哲学家、数学家的名言,才能理解由奇偶之数所组成的这组抽象符号图的奥秘。
其三,最大的奥秘,就在于中华先贤所创建的史前天文历法图,实际上是一组时空模型,它包括太极是时空模型,河图洛书是时空模型,八卦是时空模型。
太极模型中,节令论两至,即冬至和夏至,空间论南北两极,两至与南北两极的对应关系,是一体关系。
河图模型中,节令论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空间论东西南北四方,四时与四方是对应关系,是一体关系。
洛书模型中,季节论金木水火土五行,空间论东西南北中五方,五行与五方是对应关系,是一体关系。
八卦模型中,节令论八节,即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空间论八方,即四方四隅,八节与八方是对应关系,是一体关系。
时间空间相互对应,这是两者对应。
时间、空间与万物生长收藏对应,这是三者对应。
生命与时空,在时空模型中联系在了一起。
时空模型,表达的是规律与永恒。
一切从时空中来,时空可以解答一切。
无穷的奥秘,可以从时空模型中的得到解答。
河图洛书[1]是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她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河洛文化是中央文化、国都文化,长期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河洛文化具有正统性、先导性、开放性、兼容性、稳定性。
简言之,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母体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
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是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它们分别在黄河、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等河流域,这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
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河图洛书传说,就发生在河洛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
因此河洛地区也就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和发祥地之一,或称为“东方古代文明的中心和发祥地”,这也是符合世界历史史实的。
直到十五世纪,中国文化一直居于世界文化前列。
特别指出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伦、印度,甚至希腊、罗马,玛雅等,原来的民族、原来的文化,通通被征服了、灭绝了、消失了,只有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从古到今,一脉相承,连绵不断,流传至今。
⒉河图洛书和八卦是史前天文历法
历法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它的历法也是世界着称的。
河图洛书是在无文字记载的伏羲时代就已形成,“文字”史称是黄帝时代仓颉创造。
如果以文字为界碑,天文历法是在界碑之前出现的。
史前的天文历法是以河图洛书、八卦、太极表达的。
河图洛书和八卦由历法而来。
历,构筑起了中华文化的理论基础,历法由天文而来,天文的量化,有了历法。
天文历法,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天文,是中华文化论证问题的坐标和依据。
天文,是自然创造;历,是人文创造,有天文,才有历。
《鹖冠子·夜行》曰:“天,文也。
地,理也。
”中华先贤以天文地理为坐标,首先是以天文为坐标创造了人文。
人文是化动物为人的文。
中华先贤以天文地理为坐标创造出了人文。
人文的道理在天文。
天文因素中,第一坐标在太阳,第二坐标在月亮,第三坐标在北斗,紧随其后的是二十八宿,还有星晨如金木水火土五星,他们决定了中华文化永恒与常青的意义。
中华大地上的天文历法,远远早于文字。
其证据有如下几方面[4]:①文献中的证据。
《周髀算经》在开篇处说,历是在包牺名下出现。
《尸子》中说,伏羲画八卦,别八节而化天下。
八卦就是八节历。
《管子·五行》篇中说,黄帝时代就制定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历,五行历是蚩尤制定的。
②考古学中的证据。
考古学发现,远古时期的岩画上,陶瓷罐上的图像中,类似于太极的漩涡图、“十”字图、“卍”字图,均与天文历法相关。
内圆外方的八方玉器、四方多层的祭祀台,均与天文历法相关。
③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证据。
在苗族文化中,盘古开天,其中包括制历,十二支就是在盘古开天时出现的。
女娲补天,补的也是历,是女娲将太阳历与纯阴历合在了一起。
④神话传说中的证据。
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这两个优美的传说,实际上都与历法改革相关。
河图洛书的传说,也与历法有关。
《山海经》中记载的六座日出之山,被天文学家解读为“山头太阳历”。
所以河图洛书和八卦是由天文历法而来,是我国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
二. 河图洛书与历法
⒈河图与历法
⒈⒈河图
河图是由五组白圆圈和五组黑圆点组成的图形[5a] (见图1),白圆圈是
奇数象征阳数称天数,黑圆点是偶数象征阴数称地数。
据《周易本义·系辞
上》曰[3c]:“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
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各有合。
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天地图1 河图
之数五十五。
”河图有生数和成数之分,成数由生数而来,一至五为生数,六至十为成数。
五位相得各有合,其方位及五行属性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六共宗合于水居北方;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二七为朋合于火居南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三八成友合于木居东方;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四九同道合于金居西方;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十相守合于土居中央。
(注:我国古图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现代地理图方向相反,或是转180°。
)
⒈⒉河图表达上古的阴阳五行历又是十月太阳历
上古阴阳五行历的图示是河图,翟玉忠先生这样认为,他在“河图洛书图说考——上古五行四时历初探”中[6]予以论述。
他说,这种历法的理论构建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它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用动态的形象加以描述。
它最早应用于农业时代、与生产生活最为密切的历法中的科学范式,铸就了中国科学的原型。
中国这种独特的科学范式用《周易》上的话说就是:“立象尽意”、“极数定象”。
“立象尽意”,语出《周易·系辞上》曰[3b]: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何谓“象”?《周易·系辞上》曰[3h]:“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注:音zé,意为深奥,玄妙),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就是说,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天下万物复杂的运动过程。
在阴阳五行历中,是以阴阳和五行这些动态形象来表征时序,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每行中各有阴阳(天地、奇偶),它们表征的动态性质。
五行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础。
五行历在《管子·五行》或《淮南子·天文训》中都有记载,五行的数值据《尚书·洪范》曰[2]:“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河图数分阴阳其关系据《周易·系辞上》曰[3c]:“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孔颖达疏曰:“天一与地六相得合为水,地二与天七相得合为火,天三与地八相得合为木,地四与天九相得合为金,天五与地十相得合为土也。
”由于五行有阴阳,阴、阳水、火、木、金、土各五个,即天一阳水,地六阴水;地二阴火,天七阳火;天三阳木,地八阴木;地四阴金,天九阳金;天五阳土,地十阴土。
所以上古阴阳五行历推演出十个月。
这就是河图中气温相对的月份,按五季(行)组合的形式。
在阴阳五行历中,天数用白点表示,地数用黑点表示(见图1)。
天地之数形成了上古五行历的基本月序,河图即是对这种阴阳五行历的图示。
其中居同方位上的两个月气温是相对的,两个月相隔半年(五个月),这些“相得”月份分别是:一月和六月,二月和七月,三月和八月,四月和九月,五月和十月。
这即是上古阴阳五行历,所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
何谓十月太阳历?太阳历是以太阳回归年为依据制定的历,是以太阳回归年分为十个月的历。
其基本结构由四大要素组成:天、月、季、年。
360天为一年,一年分五季十个月。
每季两个月,每月36天,十个月360天。
太阳回归年平均365.25天,四年一个闰年,三个平年。
年尾数的5~6天不计入月,用于过大小两个年,冬至过大年,夏至过小年。
平年大年3天,小年2天,一年365天;闰年,大、小年均3天,一年366天。
⒈⒊河图依据斗柄指向而定历的
上古时代有十月历制,一年十个月,每月36日,全年360日。
每月三个节气,全年三十个节气,每个节气为一旬,每旬有十二个地支日。
历法是由天文而来,河图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周易与历法》中说,它是以斗柄指向定[5b]时令的。
它从“正”日开始,初昏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为春,八个节气96天。
初昏时斗柄指向南方为夏,七个节气84天。
初昏时斗柄指向西方为秋,九个节气108天。
初昏时斗柄指向北方为冬,六个节气72天。
北斗星九宫绕行一周,全年三十个节气360日。
斗柄指向的节气数恰好是河图的成数,河图是依据斗柄指向而定历的。
⒈⒋河图依据五星天象而定历的
历法是人文的,它由天文而来,《周易与历法》中说,河图依据五星出没的天象时节而定的[5b]。
五星古称五纬,即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晨星(水星)。
每星为一行,五星出没各有节候,五行一般依木、火、土、金、水的次序,次第出现在北极上空。
五星运行于二十八宿之间,用以纪日。
上古时代曾用十月历制,每星各行两个月七十二天,五星合则为360日,恰合周天360°。
五星出没的规律构成河图:水星于每天子时和巳时见于北方,地支子的序号为1 (见后表4,下仝),已的序号为6,每月逢一、六(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日月会水星于北方;每年一月、六月夕见于北方;所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六合水。
火星每天丑时和午时见于南方,丑序号为2,午序号为7,每月逢二、七(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日月会星火于南方;每年二月、七月夕见于南方;所以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二七合于火。
木星每天寅时和未时见于东方,寅序号为3,午序号为8,每逢三、八(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日月会木星于东方;每年三月、八月夕见于东方;所以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三八合于木。
金星每天卯时和申时见于西方,卯序号为4,未序号为9,每月逢四、九(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日月会金星于西方;每年四、九月夕见于西方;所以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四九合于金。
土星每天辰时和酉时见于中央,辰序号为5,酉序号为10,每逢五、十(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日月会土星于中宫;每年五、十月夕见于天中;所以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十合于土(引自邹雪熹《中国医易学》)。
⒉洛书与历法
⒉⒈洛书
洛书与河图一样,也是由白圆圈和黑圆点组成的图形,白圆圈是奇数象征阳,黑圆点是
偶数象征阴。
北宋易学家刘牧在《易数钩隐图》曰 [3d](见图2):“戴九 履一,左三右七,四与二为肩,八与六为足,五为腹心,纵横数之,皆十五。
”奇偶点 数计为“四十五”。
汉代时认为洛书即是《尚书·洪范》九畴[2]:天兴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
洛书数实与天文相关的图[7] [5c]。
古人观测天象,以北极(太一)为中心,以斗柄所指定八方。
这样,从天体中找出九个方位上最明亮的星作为标志,发现九星的方位及数目即洛书天象图(见图3):中宫五星,称五帝座,为帝星(北极星)之座;正下方为北极一星,恒居北方,以此定位;正南为天纪九星,正东为河北 图2 洛书 三星,正西为七公七星,天纪之左为四结四星,天纪之右为虎贲二星,北极之左为华盖八星,北极之右为天渊六星。
此图正是洛书方位和数目,所以,洛书由天文而来。
我国古老文明的洛书数是无方位的九宫格,数学上称为幻方[8]。
所谓“幻方”是若干个排列整齐的数组成的正方形中,任意横行、纵行及对角线的几个数之和(即幻和)都相等。
幻方最早记载予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时期的《大戴礼》中,中华先贤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知道了幻方的排列规律。
中国不仅拥有幻方的发明权,而且是对幻方进行深入研究的国家。
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世界上首先开展了对幻 图3 洛书天象图 方的系统研究,在他著的《续古摘奇算法》里介绍了幻方的构造和设计方法。
洛书是最简单的三阶平面幻方,上下左右和对角三个数相加皆为15(见表1)。
在现代小学算术中已有九宫算(幻方),说明它在我国已经得到普及。
被称为“宇宙魔方”的洛书九宫图,是人类的特殊语言。
美国发射寻找外星人的太空探测器上,刻有代表地球人智慧的几个标志之一,由洛书九宫图所脱胎的四阶幻方图,它的上下左右和对角相加皆为34(见表2),被美国旅行者1号和2号飞船携入太空,向广袤的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外星人传达人类文明信息与美好祝愿。
我国的洛书八卦作为与外星人文明交流的唯一
沟通媒介,1973年,阿雷西博的那台大型射电望远镜,向武星座的M13理状星云智慧生物发射的电文中,使用的符号即洛书八卦,它是地球人与外星人首次智慧联络的桥梁。
⒉⒉ 洛书表达的十月太阳历又是五行历 十月太阳历是以洛书表达的,刘明武先生这样认为。
他在“天文历法与针经《灵枢》1——代绪论”中[4]予以论述说:“太阳历是太阳回归年为依据制定出来的。
十月太阳历,就是太阳回归年分十个月的历。
十月太阳历,汉族已经失传,但在彝族文化里还完整完美的保存。
在彝族文化里,十月太阳历用是洛书表达。
”刘明武先生依据《土鲁窦吉》(宇宙生化)一书的解释,洛书表达的十月太阳历由四大要素[4]:日、月、行(即季)、年所构成,一年360日,分为五行,顺序是木火土金水,共十个月,每月36日。
一行为一季两个月,每行72日。
行(季)和月与洛书的方位相关,洛书所指的九个方位即洛书九宫图(见表3)。
洛书九宫图中奇数分布于四方为“四正”,偶数分布于四角为“四隅”,十月太阳历的行(季)、月就隐藏在四正四隅的阴阳奇偶数之中。
四正与洛书的阳数(白圆圈数)和方位是对应的,它的白圆圈(阳数或奇数)各为一行、一方、一季,两个月72日:即白圆圈数三是木行在东方,春季;白圆圈数九是火行在南方,夏季;白圆圈数七是金行在西方,秋季;白圆圈数一是水行在北方冬季,四正四行四季共288日。
四隅的黑圆点(阴数或偶数)为:黑圆点数四在东南,是春夏之间,黑圆点数二在西南,是夏秋之间,黑圆点数六在西北,是秋冬之间,黑圆点数八在东北,是冬春之间;四隅之间的时间是不连续的,每隅18日在每季(行)之后共72日,归中央土行为第五季。
所以洛书表达的十月太阳历又是五行历。
四正和四隅共360日,白圆圈数一与九是两个重要的节令:冬至和夏至的5或6日是过年的时间。
每年过年两次,不计入月,冬至过大年3日,夏至过小年2日;每4年闰一日,闰年两次都过大年各3日。
全年365或366日,平均每年365.25天,是太阳回归年,所以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
⒉⒊ 洛书还表达干支历 洛书十月太阳历还表达干支历[4]。
干支也是中华文化基础,它可表达时间:年月日;又可表达空间:东西南北中。
干支的“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其序
三阶幻方九宫图表1 4 9 2 → 15 3 5 7 → 15 8 1 6 → 15 ↙ ↓ ↓ ↓ ↘ 15 15 15 15 15 四阶幻方图 表2 15 10 3 6 4 5 16 9 14 11 2 7 1 8 13 12 洛书九宫图 表3 4东南 9 南 2西南 3 东 5中央 7 西 8东北 1 北 6西北
号见表4。
在时间上是对十个月的抽象表达,它依次记为甲月、乙月、丙月、丁月、戊月、己月、庚月、辛月、壬月、癸月;在空间中,甲乙为东,丙丁为南,戊己为中央,庚辛为西,壬癸为北。
干支的“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个地支,其序号见表4。
地支在时间上用来表达日序,依次记为子日、丑日、寅日、卯日、辰日、巳日、午日、未日、申日、酉日、戍日、亥日,是一旬十二天的抽象表达。
地支在空间中,子为北,午为南,其连线是南北经线;卯为东,酉为西,其连线是东西纬线。
东西南北,子午卯酉,是一个完美的经纬“十”字坐标。
干支历也表达十个月太阳历,一年十个月,360天,每季(行)两个月
72天,每月36天,分为三旬,每Array旬十二地支日。
干支历对年的表达略
之。
⒊河图和洛书的关系与历法
⒊⒈河图和洛书的点数关系与历法
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都是图形,它们都是表达天文历法的。
常秉义先生在《周易与历法》中说,河图和洛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河图洛书是以白圆圈和黑点表示的,其点数表达的也是天文历法。
西汉杨雄在《太玄经》中说河图[5a]是:“一与六共宗,二与七为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十相守。
”奇偶点数计为五十五。
洛书数[3d]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与二为肩,八与六为足,五为心腹。
”奇偶点数计为四十五。
河、洛两数合计为一百,列为平方,每方为十(小衍之数),中分为五十(大衍之数)。
古人还认为,河图洛书数与大衍之数的关系,说到底是易卦与天体运行规律的关系[5d]。
唐代李淳风在《乙巳占》天数篇中说到五十五、四十五和五十的三个数来源,它是源以古代计时器漏壶百刻度,昼夜刻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动态规律。
“五十五”数为夏至日白天刻数,冬至日夜间刻数。
“四十五”数为夏日夜晚刻数,冬至日白天刻数。
“五十”数分别为春分、秋分日白天与夜间之平均刻数。
并说:“入之昼夜以昏为限,日出前二刻半为晚,日入后二刻半为昏。
故损夜五刻以益昼,是以春秋二分之漏尽五十五刻。
”
⒊⒉河图和洛书数的方位与天文历法的关系
河图和洛书黑白点数的方位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是与天文历法相关的。
河图是四正位: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居西,五十居中。
洛书的方位为四正四维,五居中央(见表3)。
四正是:南九北一,东三西七;四维即四隅是:东南四,西南二,东北八,西北六;中央五。
河图和洛书的方位数,有相同的是不变动的,而有不同的是要变动的,它们的方位数动与不动,又如何动,是有道理的,是与天文相关的。
河图和洛书的方位数相同不变动的有:北一、东三、中五的三个方位数,其余的方位数都有变动。
河图和洛书的方位数不动的理由,天数一三五都是生数,在图、书的方位上居“同方位是不变动的”:天一生水,是生数之初,是太一即北极星,永远在北,图、书同位而不动。
天三生木,是生数之中数,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曰,“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图、书的天阳之生数三在东方,是万物之始,图、书都主东方而不动。
天五生土,为天数一三五七九的中数,故曰“五居天中,为生数之祖”,天五居图、书之中央而不动。
图、书的其余的方位数都有变动,由河图到洛书变动分三步进行:①首先是“河图的二七与四九易位(即对调)”:地二生火,地四生金,虽是生数,但都是地数,是偶数和阴数,不但可易位,而且还要旋转之;七、九虽是天数,但都是成数,是一到五的生数所成之数,是可易位的。
二七与四九易位之理,是阴阳五行平衡之道,略之,详见《周易与历法》[5e]。
②之后是河图“偶数二四六八右旋45°”,使四正方位的河图变为四正四偶的八方洛书,其右旋是由天体旋转规律决定的。
据《周易·说卦传》云[3e]:“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河图左旋之理[7]是五行左旋相生之理: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其中心不动,白点的阳数运行是一→三→五→七→九由左向右运行是左旋,;黑白点数运行是二→四→六→八→十阴数由左向右运行是左旋;皆为顺时针旋转,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
《周易本义》曰[3f]:“仰观天象,俯察地理”,银河系等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
所以,河图二七与四九易位之后,偶(黑点)数二四六八也依银河各星俯视右旋45°,使四正方位的河图变(发展或生)成八方的洛书。
③再“略去地十”,《周易本义》曰[3g]:“河图主全,故极于十;洛书主变,故极于九。
”因此再略去地十,则完成洛书。
所以,河图和洛书数的方位转换关系,
是与天文历法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