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质课评比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LMS),如Moodle或Blackboard,用于发布课程资料、作业和进行讨论。
-电子版的《先秦诸子选读》教材和相关阅读材料。
3.信息化资源:
-网络搜索引擎,用于查找和验证相关信息。
-相关在线学术资源,如学术论文数据库、哲学论坛等。
-教育视频网站,如Khan Academy、TED-Ed等,提供相关的教学视频。
-庄子相对观:大小、长短、高低等都是相对的,万物皆平等。
-庄子辩证法:事物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
3.庄子哲学的其他重要观点
- “道”的概念:万物运行的根本原理,无形无象,变化无常。
- “德”的概念:个体顺应大道的表现,内在的道德品质。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对庄子的独特哲学思想和人生观感兴趣,尤其是“逍遥游”中的自由与限制、大小、有无等相对论观点。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便分析和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此外,学生还需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庄子的思想观察和认识世界。在学习风格方面,学生应注重合作与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真人境界: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摆脱世俗,与道合一。
6.庄子的美学思想:
-万物皆美: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美好之处,需用心去感受。
-自然之美:庄子崇尚自然之美,反对人工的矫揉造作。
-审美态度:庄子主张以审美的心态看待世界,超越功利。
7.庄子的方法论:
-直观感知:庄子认为认识事物需直接感知,而非依赖理性分析。
(2)点评与反馈: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评价结果,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针对作业中的错误,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解答和解释,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3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相关文言词汇。
2.理解老子“有无相生”辩证关系,进而理解老子在3、4、5、6则中所表述的有与无的转化和为人、处事的道理。
3. 启发学生把握老子强调的“无”,在生活中能思考“无”,关注“无”,从而拓展“有”,升华“有”,涵养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境界。
教学重难点:通过1、2则引导学生理解“有无”的辩证关系,再由3、4、5、6、7则深入理解“有无”之间相互转化的道理。
教学方法:引导法,启发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西汉《淮南鸿烈》说说“塞翁失马”中的“善术者”是怎样看待祸福的。
(明确: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善术者很智慧,仿佛是个先知。
但事实上,早在先秦,老子就提出“有无相生”的名言,今天,让我们借助本文,管中窥豹,浅尝老子思想的琼浆,感受古人无穷的智慧!二、研习课文(一)疏通文本,答疑解惑请同学们阅读7则内容,有不清楚的字词句,提出来共同解决。
(二)研读第1、2则1问:第1则说了什么内容?明确:有中生无,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问:第2则中,老子阐述了人们对日常生活中三个事物的感知,请借此诠释有与无的关系。
明确:有和无的关系,浅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可感与不可感(可见与不可见、显性与隐性)的关系。
其中,不可感(不可见、隐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所要感知的事物的确不存在而无法感知,一是所要感知的事物确实存在,但感知主体因自身局限而感知不到。
(本环节的设置,是想化繁为简,有与无这组概念虽然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质朴概念,但是让学生深入领悟和加以表述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想通过概念的置换,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便于理解。
有无相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有无相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导言《先秦诸子》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一大重点,毕竟,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萌芽。
但是,这也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透彻理解其思想内涵,很难让同学们真正明白其精髓所在。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老师为了更好地教授选修课《先秦诸子》,通过多次试验,总结出了一套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分解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诉求,以知识点串联为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正是基于这套方法,我们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篇教案中,我们将以《有无相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为例,分享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目标1.学习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文选》中《有无相生》一章;2.获取有无相生这个哲学概念的概述;3.解释概念背后的哲学思想;4.运用哲学思想来吸取日常生活的启发。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将主要针对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文选》中《有无相生》一章展开探讨,带领同学们从少年开始,走向哲学的世界,感受思想的力量和思辨的乐趣。
1.基础知识介绍a.课程简介b.有无相生的概念c.一些关键的哲学术语2.独立思考与讨论a.分组讨论:对哲学术语的理解b.收集同学们的共同疑问并展开大讨论3.哲学思考a.设定一个日常生活场景或行为b.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解读和运用有无相生这个哲学概念来诠释这个场景或行为c.小组讨论d.展开大讨论教学重点1.学习有无相生这个哲学概念;2.了解其背后的思想;3.运用哲学思想来吸取日常生活的启发。
教学难点1.有无相生这个概念本身就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际例子加以润色;2.的确需要一定的哲学素养才能够完全领悟这个概念的内涵。
教学计划第一步介绍一下这一节课中,将要涉及到有无相生的概念,并且让同学们大概掌握一些哲学概念,为之后进入到讨论环节做出预备。
第二步为了让每个同学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将同学们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独立讨论,期望他们能逐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孟子和先秦诸子相关的拓展资源,如学术论文、书籍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 “君子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艺术性和趣味性:
-使用图形、颜色和字体变化等元素,使板书设计更具视觉吸引力。
-通过绘制孟子的人物形象或相关场景,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参ຫໍສະໝຸດ 板书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思想,通过对《孟子·告子下》的深入解读,理解了孟子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鉴赏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孟子的思想,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思想。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孟子·告子下》的核心思想,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老子》从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传世《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教材所选《老子》共7章,或全或不全。
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
《老子》一书在表达方面也极富特色,可以说是格言集锦。
二、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3、学习和掌握一些的重点字词。
四、教学目标1、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向处世的借鉴。
4、文言知识积累五、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中心,难免牵强附会。
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拆分或整合或补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
文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对七则做些取舍,主要在讲授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教学时,努力展示《老子》思想及其文章的独特性和价值,并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赏鉴的要素。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7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选择一个诸子思想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项目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2. 教学活动设计:
-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诸子思想的代表人物,进行课堂对话,展现不同思想观点的交锋。
- 实验活动:设计实验来模拟诸子思想的某些理论,如儒家的礼制实验,道家的无为实验等。
2. 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评价思维能力将得到锻炼和提升。他们能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 文化理解与传承:学生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4. 语言能力:通过解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经典文章,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得到提高。他们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典故和修辞手法。
题目: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有无相生”思想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答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有无相生思想体现在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关系。比如,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进而获得表扬和奖励,这就是有无相生的体现。
3. 例题三:《有无相生》的对比分析
题目:比较儒家和道家的“有无相生”思想,并指出其异同。
答案:儒家强调礼义道德的有,道家的无为思想则是无的境界。相同点在于都认识到有和无的相互依存性。不同点在于儒家更注重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修养,而道家更注重自然和个人的自由发展。
(3)文章观点的提炼和表达能力:学生需要能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要观点,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一个挑战。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
- 讲授法:用于阐述诸子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以及文章的背景知识。
- 案例研究:通过分析具体的诸子思想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实际应用。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7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选文第1、2、3、4则;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4、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方法指导】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
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一位古圣贤人的语句:“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位圣贤是谁呢?我们先来一起了解一下。
二、老子及《老子》老子的有关情况在教材第3页和第73页均有介绍,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勾画出主要的信息点。
老师介绍以下情况。
1、简介老子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2、简介《老子》思想(1)思想的核心是“道”,即“道”就是自然,路,法则,规律。
(2)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3)哲学精髓是朴素辩证法,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目标:1. 理解《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掌握并应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和应用文中的辩证法思想。
2. 分析和评价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2. 提问学生对于“有无相生”这一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有无相生》这篇文章。
2. 教师提问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认同程度。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三、论证方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2. 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 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15分钟)1. 教师提出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论证方法分析、修辞手法分析和思辨能力培养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讲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文本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论述。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4页)《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教材分析:作为语录体《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着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精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
当时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来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老子应邀闯阵,在阵中与通天教主一场大战,酣战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来,把鱼尾冠一推,只见头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少顷,从东、南、北方向来了上清、玉清、太清三个道人,俱各霞光万道、鹤发童颜,将通天教主团团围住,混战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几扁拐,落荒而逃。
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曰:“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我体本同天地老,须弭山倒性还存。
”老子出关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
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
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
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
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
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
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
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
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

《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课方案教材剖析作为语录体文章,《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要言不烦,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实在为后代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产。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优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指引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虑。
学情剖析对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因此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少必定的基础。
可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仍是有所认识,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真理性的名言警语,学生很感兴趣。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掌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迪意义2、领会老子对于事物相反相成、对峙一致的哲学思想过程与方法:朗读、鉴赏、拓展感情态度价值观:指引学生从老子思想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培育学生客观对待问题的精神,培育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要点:剖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中一以贯之的辩证法思想。
教课方案一、教材办理和教法选择。
1、文字文意疏导,学生自主解决,教师指导;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足议论,教师再供给自己的想法,与之沟通。
2、教课时间有限,教课时,要点讲解12两则,3-7则已学生议论怀疑解惑形式达成。
3、在教课中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迪学生智慧地掌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方法指导:朗读法:《老子》行文委婉隐晦,一定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归纳法:本节文选波及到很多相反、相对看法,应加以归纳。
拓展法:经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领会《老子》中间的人生智慧及其启迪意义。
一、导入:道家经典《老子》别名《道德经》,我们探究字的根源,在金文中,“道德”两字是这样写的(板书)“道”指那种很远之处能够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德”表示目不转睛,双脚不偏离道路,直抵目标。
后期在下边加个心字,表示不只这样做,还要这样想。
两个字都与“眼睛”“行走”相关,因此,能够说,《道德经》是一部告诉我们如何看世界、指导我们如安在人间行走的文化经典。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反馈机制
学生提交作业 后,教师及时 批改并给出具
体反馈
根据学生的作 业情况,教师 进行集体讲解
和个别辅导
学生在课堂上 展示自己的学 习成果,其他 同学给予反馈
教师定期组织 课堂讨论,鼓 励学生互相交
流、评价
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理解不足之处,加强讲解和引导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加强课后作业和辅导,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先秦诸子选读》 第四单元《老子》 选读《有无相生》 讲学稿
汇报人:
添加目录标题
课程背景与目 标
教学内容与安 排
教学重点与难 点
教学评价与反 馈
教学资源与工 具
教学反思与总 结
添加章节标题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源头,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影响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老子》选读,了解先秦诸子的思 想体系,掌握其核心观点,提高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有无相生》的基本思想,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 理解《有无相生》中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 理解《有无相生》中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掌握《有无相生》中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与安排
教学内容
《有无相生》的原文解读 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有无相生》在《老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的反思:是否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 教学方法的反思: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 教学进度的反思: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 教学效果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需要改进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4Word版含解析

《有无相生》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联合说明 , 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特别句式。
2.研究课文 , 理解老子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课要点】理解老子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课难点】理解老子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课方法】朗诵法、合作研究法【教课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课内容】第一课时一、借老子个人简介导入。
老子 , 春秋末期人 , 姓李名耳字聃 , 道家首创人。
生卒年代不可以考 , 约生于公元前 580 年, 约死于公元前 500 年。
史载 , 曾任周王室史官 , 孔子以前向他问礼。
暮年见周王室日益衰败 , 便骑青牛而去 , 回故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 , 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 , 路, 道理 , 法例 , 规律。
他说:“道生一 , 一世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认为人间全部皆有道生出, 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源。
二、生齐读第小节,读准字音,师纠正读音。
三、生自由读 1-4 小节 , 要求:采纳圈点标注法 , 读懂含义 , 读出自己的看法。
四、学习第一小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 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 , 高低相盈 , 音声相和 , 前后相随 , 恒也。
”1、理解难点词语。
之:主谓之间 , 撤消句子独立性。
斯:就恶:就知道丑形:比较 , 比较盈:充满和:应和2、怎样理解“由易生难 , 由难生易”?师点拨:联合“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理解。
天底下困难的事必定产生于一件件简单的事。
比方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其实不难 ,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同 , 或许说一辈子做好事 , 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 , 因此更为难得。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 , 人们因为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 , 就更为谨慎更为专心更为使劲地去面对它 , 结果问题反倒简单解决;相反 , 人们因为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简单 , 不够谨慎不够专心不够使劲地去面对它 , 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哲理思想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讲解,培养学生倾听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兴趣和认识,拓宽知识视野。
(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和评价古代文化的态度。
(3)培养学生学会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
2. 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哲理思想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 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先秦诸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这本书的背景和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文章《有无相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并勾画出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究: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以及文章的哲理思想。
5. 实践运用:教师提出一些与文章哲理思想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思想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哲理思想和现实意义。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讲解,整理并抄写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2. 结合文章的哲理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写成短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对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有清晰的理解。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选自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章节。内容包括《老子》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哲学思想,以及《庄子》中“逍遥游”的人生态度。这些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先秦诸子关于“有”与“无”的哲学辩论,探讨其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2.能力层面的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直接影响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素质层面的影响:学生的素质水平决定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投入程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对哲学思想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能力层面:
-学生在分析、综合、评价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逐渐成熟,但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具备一定的自பைடு நூலகம்学习能力,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哲学思考可能存在恐惧心理,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
-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可能较为内向,课堂参与度不高。
3.素质层面:
-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表现良好,尊重师长和同学,但部分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可能表现出较低的承受能力。
2.辅助材料:
-准备与《老子》和《庄子》哲学思想相关的图片、图表、名言警句等,以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哲学概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3页)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芜湖一中汪贲教材分析本文为高中《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选文,《先秦诸子选读》是高中选修课程系列中的“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的一个模块,其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散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各种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老子—有无相生》既包含了大量的文言知识,又蕴含深厚的情感因素,其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大体有韵,几近诗歌,显示出浓郁的诗性特征,“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乃是我国先秦时期辩证思维萌芽的主要表现之一。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我确立了以下四个关注点:1、学习掌握有关的文言字词。
2、通过诵读涵泳体味老子语言的诗性之美。
3、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
4、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学情分析《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是在高二必修教学结束之后进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本文课下注释详尽,所以文言字词的梳理交由学生合作完成,教师总结补充,不占用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这也体现出选修教学与必修教学的差异。
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辩证思维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本文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2、诵读课文,体会《老子》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的声韵美3、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4、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教学重难点1、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2、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教法设计1、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参与对文本的解读2、联系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3、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声韵美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查阅了解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2、结合课下注释,分组整理本文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学生展示PPT,介绍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教师做适当补充)二、导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某年有这样一道试题:“如果老子和孔子打架,你会帮谁?”,各位同学你们的意见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三、梳理全文,整体感知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则,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四个角度整理相应的文言字词,并口头翻译相应文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2.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
诵读、鉴赏、拓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老子思想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培养学生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
【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中一以贯之的辩证法思想。
【教学设计】
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文字文意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时,重点讲授1、2两则,3-7则由学生讨论质疑解惑形式完成。
3.在教学中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方法指导】
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一、导入:
我们探求字的本源:
“道”指那种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
“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
后期在下面加个心字,表示不但如此做,还要如此想。
两个字都与“眼睛”“行走”有关,所以,可以说,《道德经》是一部告诉我们如何看世界、指导我们如何在世间行走的文化经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老子的教诲。
二、初步感知: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注意正音。
同学们声音洪亮,读的很流畅,可见做了充分的预习。
但同时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初读老子的迷茫。
没关系,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解读,慢慢品味。
本节课我们把重点放在前两则,希望通过这两则我们能找到解读老子思想的密码。
学生齐读一二两则。
三、具体研读:
问题一:
第一则中,老子将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概念,这些概念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特点:相反(对立)
关系: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老子说:恒也,也就是任何事物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同统一的,既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
(板书:相反相成)这就是老子的世界观。
问题二:
这其中的“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
其一,由“易”生“难”:比如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是容易的,但是一辈子做好事就很困难了。
这就是“易”生成“难”的道理;
其二,由“难”生“易”:比如面对问题,人们把解决问题看得很难,就会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尽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较容易解决。
这就是“难”生成“易”的道理。
本则集中阐述了世间万物是相反相成,又是互相转化的道理。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来于自然的重要启示,是道的永恒规律。
世间最终极的对立莫过于有无了,所以在第二则,老子用车辆、器皿、房屋作喻,巧妙地说明了有和无的关系。
先请大家一起读一下第二则。
有了器皿这个“有”,才有中空部分,而恰恰是这中空部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房屋也是如此。
对于器皿和房屋的比喻,同学们很好理解,对于车辆的比喻,同学们很困惑。
老师这里有副图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展示课件)正是中间的中空部分,才使得辐条能够插在毂里。
问题三:
通过这三个比喻,我们来总结下,到底何为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有无相对,无生于有,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的故事:有一个笑话,讲父亲要给儿子娶个媳妇。
他去找比尔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个老公,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又找到世界银行总裁,说:“我推荐一个副总裁给你,是比尔盖茨的女婿。
”这桩婚事就成了。
生意也是这样做成的。
这位父亲深通老子哲学,本来不存在的“无”都符合对象的预期,于是就产生了“有”。
商业上,新品类的运作;社会中,人的成长,何尝不是“无中生有”呢?
老子辩证而客观的看清了这个世界,这样的卓绝的早慧不得不让我们叹服。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的例子能够证明老子的大智慧吧。
同学们看——
1. 展示黛玉之死原文内容
《红楼梦》中写林黛玉得知宝玉将与宝钗完婚,吐血而亡。
临终时最后一句话是:“宝玉,宝玉,你好……”(ppt呈现原文)同学们来体会这其中的妙处。
我们将它与“有无相生”对应:
“有”——上下文语境和她说出的六个字
“无”——省略号处(她未说的)
读者获取“有”的信息之后,便可于“无”处产生不尽猜想。
请同学们大开脑洞,为这里的“无”加上自己的猜想。
“你好狠心啊!”“你好不守信用啊!”“你好自为之吧!”“你好痛苦啊!”
(你好无情啊/你好软弱啊/你好糊涂啊/你好好保重)
这种种合情合理的猜想,让我们看到一个对宝玉又爱又恨,又理解又埋怨的痴情女子形象。
如果作者将话写完,我们便一目了然,失去了自己的猜想,便索然无味,而且不能刻画黛玉病危难言、含恨而终的柔弱可怜形象。
这一例,便可见文学创作中“有”和“无”相生的妙处。
2.结尾的“有”和“无”
文学作品的空白,也有多种形式。
除了语言的省略,情节的跳跃,还有结尾的模糊。
哪位同学们还能列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边城》、《项链》、《三体》等的结尾
3.绘画的“有”和“无”
大屏幕展示宋代马远《寒江独钓图》画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
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
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
而且还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思之不尽。
不但是诗文、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存在着老子密码,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有无相生”。
这里的“有和无”,已经不再简单是它原来的含义,它代表了世上一切相反相对的事物。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辩证观点去看待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事情。
四、探究学习
请同学们从3-7则中选择一则,3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果把选文中的某一句送给一个人,你会选择哪一句,又把这一句送给谁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呢?这个人,可以是你自己,同学,老师,家人,陌生人,甚至是古人。
学生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言。
五、拓展延伸
《韩非子·弓与矢》
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
”一人曰:“吾矢善,无所用弓。
”羿闻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令合弓矢,而教之射。
有些事物是相互依赖着对方而存在的,只有通过对方才能显示出自己本身的光彩来。
如果我们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只强调一面的作用,就很难使它发挥出真正的优势来。
六、课堂小结: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的作者)
的确,这部书深刻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读懂它,才能知道自己的血液里沉潜着怎样的文化基因、文明密码。
它堪称是值得陪伴我们一生的经典。
最后,让我们怀着虔诚敬畏之心,用大声的诵读向老子致声谢,感谢他让我们更清醒地看世界、看人生、看自己,更感谢他为所有炎黄子孙留下的智慧遗产。
而今的我们,也愿意追随他的脚步,将自己的生命书写得潇洒放达、从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