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学校

合集下载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此地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是名副其实的“开放式"学校.此地绿竹掩映,柳杉环绕,是绝佳的隐居环境。

还有山鸡、野兔、大冠鹫、黄嘴鸮等生态,仿佛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这是一所专为十一到十八岁的青少年而办的学校.学校重视五个理念:人类过去知识的通识理解、人格特质的自我实践、审美趣味的养成、创造能力的释放,批判能力的培养。

每个孩子不同的观点在此都能被尊重、包容与启发,大人和小资的关系是朋友,互相聆听与辩证。

让孩子不仅在心智上成熟,也在人格上有正向的发展,大人们会给予很长的期待,让孩子们逐渐成熟。

所以孩子快乐而有自信,不需太多的教训与管理,最后他们拥有的能力是真实的,而不是被训练出来的——这就是台湾的“全人”学校,它让我知道了很多……流连于这本《没有围墙的学校》,仔细阅读这本书,我为李崇建、甘耀明老师及其同事对孩子的特有的包容所感动。

无论是开篇的“三剑客大闹江湖”毁农人菜园的处理,还是“谁把房子拆了”中对孩子的宽容地对待,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份没有权威压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宽容与安全的气氛中逐一澄清的对成长中的生命个体的尊重。

著名教育学者陶继新老师曾说过:天空收容每一朵云朵,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行为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故大海浩瀚无比。

愿自己今后面对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犯错的孩子时能以天空的广阔、高山的壮观、大海的浩瀚包容他们,为他们生命的天空涂抹一丝丝美丽,愿能时刻以全人教师为榜样,将包容牢刻心间。

由此,我不由得想到自己.在工作中自己曾经多少次为了孩子所犯的一点点微乎其微的小错而大动肝火,以暴风骤雨代替理智与宽容,而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充分辩解以及同孩子商量的机会却微乎其微,更莫说类似孩子损坏菜园、拆毁农舍这样严重事件,这样想来不觉分外羞愧。

我们知道,只要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只要是学校,难免会有问题学生,只要是老师,难免要和问题学生打交道。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一本令人难以忘怀的书籍,作者加深了我的理解与认识,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想法。

这本书由英国教育家尼尔·吉姆霍恩撰写,记录了他在英格兰乡村的一所小学的经验和见解。

这所小学没有传统的围墙、班级和课程表,学生们自由地学习和发展。

通过描述学校中的一系列真实场景和故事,吉姆霍恩呼吁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他认为,传统教育过于注重教材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孩子们的个人发展和兴趣。

书中的一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一个名叫约翰的男孩,对数学一直感到困惑和无聊。

在传统学校里,他得不到任何帮助或鼓励,最终放弃了数学。

然而,在没有围墙的学校里,他有机会自由地探索自己的兴趣,并找到自己的数学天赋。

尼尔·吉姆霍恩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只需要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

尼尔·吉姆霍恩还强调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

他呼吁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和沟通,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里,家庭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场所。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

这本书给我启示追求个人、独立思考和培养兴趣的重要性。

我开始反思传统教育的弊端,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我也更加关注家庭教育,鼓励孩子们自主学习和探索。

通过阅读《没有围墙的学校》,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独立思考和自信心。

我希望以后能够成为一个有启发力的教育者,关心孩子的发展和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总的来说,这本书在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和建议。

它挑战了传统教育模式,呼吁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它向读者展示了教育的可能性和希望。

我相信,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方式,才能培养出更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新一代。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关心教育问题的人。

没有围墙的学校

没有围墙的学校

没有围墙的学校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学校总是有明确的边界,有围墙将校园与外界隔开。

然而,当我们畅想“没有围墙的学校”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创新和可能性的教育愿景。

没有围墙的学校,首先打破的是空间的限制。

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校园建筑和操场,学习的场所可以延伸到大自然、社区、博物馆、工厂甚至是虚拟的网络空间。

孩子们可以在山林间感受大自然的奥秘,亲身体验四季的更替和生物的多样性;可以在社区中参与志愿活动,了解社会的运作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博物馆里与历史文物面对面,触摸岁月的痕迹,倾听过去的故事;可以在工厂中见识先进的生产技术,明白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还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获取丰富的知识,与全球的同龄人交流和合作。

这种无边界的学习空间,让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而是真实可感、触手可及的体验。

在没有围墙的学校里,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了。

学习不再仅仅发生在白天的课堂时间,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能进行。

夜晚仰望星空时对宇宙的思考,周末参加兴趣小组时的探索,假期里的实践活动,都成为了学习的一部分。

学生们不再被严格的课程表束缚,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和节奏。

这种弹性的学习时间安排,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没有围墙的学校,意味着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共享。

不再是某个学校拥有独家的优秀教师和先进设施,而是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让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流动。

无论是偏远山区的孩子,还是城市里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同样精彩的课程和教学指导。

而且,不同学校之间可以开展合作项目,共同研发课程、分享教学经验,实现教育的协同发展。

此外,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也能够更方便地参与到教育中来,为学生们带来不同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

没有围墙的学校,促使教育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被颠覆,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社区教育”纪实

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社区教育”纪实

长沙高新区位于长沙市日新月异的西部城区,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片热土。

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以下简称附中高新),就是一颗镶嵌其中的教育明珠。

走进附中高新的校园,映入眼帘的是独具匠心的湖湘精英文化墙和一座重达90吨的栩栩如生的卧龙石。

“行义如方,用智如圆”的校训和“走好第一步,走好每一步”的办学理念,则有如一张文化标签,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打上深深的印记。

“致力于办一所现代社区学校,既是我本人长期以来对教育、对学校思考的结果,更是我们附中高新发展的现实需求。

”得知记者采访“社区教育”的来意,校长陈胸怀开门见山。

任附中高新校长之前,陈胸怀在湖南师大附中工作了15年,担任过教科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现在还兼任湖南师大附中校长助理一职,对湖南师大附中的开放办学、开门办学理念烂熟于心。

湖南师大附中的“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课题获得湖南省第四届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他是主要参与者和文件起草者。

所以,当他2015年7月担任附中高新校长时,开放办学、开门办学就成了他重要的着力点和发力点。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办学校为了谁’‘把学校办在哪里’两个问题。

办学校为了谁其实就是教育的目的,要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培养人。

现代社区学校建设就是要培养有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的人,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定基础。

而之所以把学校办在社区,是因为社区是国家的基本细胞,社区稳定了,社会就和谐了,国家就安定了,老百姓就很幸福。

以往,我们注重的是‘学校人’‘单位人’身份,常常忽视‘社区人’身份。

我们就是要唤醒教师的‘社区人’身份,主动融入社区,服务社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社区教育”纪实本刊记者︳刘秋泉陈文静吴秀娟新闻·深度报道主持人:刘秋泉E-mail:liuqiuquan@放飞梦想,成就学生未来深度报道区,让学校成为社区的道德高地、文化高地和社区居民运动的活动场地。

”陈胸怀道出了办一所现代社区学校的初衷。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_读后感完整版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_读后感完整版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与Diana相识已久,相识于网络那张密西根湖畔的书桌,到之后相知,戏称为同桌,彼此早已交心。

全书是早年博文的汇集,按主题重新编排,是整个《美国教育微观察》系列的第一本,与当初阅读的感受又是不一样,既感觉重温往事,又有豁然一新的感觉。

一七年前,第一次看到博文,就眼前一亮,这是我喜欢的教育模式。

当然,这些不是美国教育的全部,更不是完美的教育,但是这些是可操作的好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从Alex的课程资料,课程要求,能够明白:美国小学教育所有要求呼应着大学教育的要求,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某种考核。

最重要的是Diana的视角是少有的,一流企业HRD的职业视角,这使得博文包含了对人生发展的理解。

草根博客第一需求是自娱自乐,并没有个性想法,七八年一路写来,从博客到微博,成为了近距离观察美国教育的一个样本,平实地记录着孩子的成长,资料相当丰富,如同我多年前透过美国记者特克尔的《working》(国内译作《美国梦寻》)了解美国社会的体验一样,Diana的笔触展现了Alex所经历的教育中种种细节,相当精彩。

无论是网友,还是更近距离的朋友,都期望这些文字能出版。

之前出版过一部分,但就完整性而言最终要感谢凤凰颐和,能为Diana的记录独立出版,更加清晰地呈现。

二《没有围墙的学校》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本,展现了美国教育的一个潜在力量,即社会是教育的基石。

这不仅仅仅是理念上的,也包括社会主流价值对于学校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源对于教育的支持。

美国社会重商,一切能够用金钱量化,向来不会耻于谈钱,但是这不影响社会各部门在全民教育中的社会职责。

整个国家对教育的支持不全是免费,但是却是近乎无死角。

当初第一次看到Alex去西北大学优才中心上课,略微吃惊。

尽管大学为小学生办夏令营并不新鲜,但将Alex的校外课程算学分,这个就十分有好处了,这意味着基础教育阶段,即使学校资源有限,所有的外部补充是能够被认可的,这相对于我们还在执拗奥数加分还是不加分,理念的开放模式是截然不一样的。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丹麦教育家伊根·克鲁普的著作,通过描述印度一所迥然不同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学校,探讨了一种以个体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教育理念。

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深深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

《没有围墙的学校》以作者对一所位于印度乡村的学校——耶瑟贝·白公学的观察为基础,讲述了学校的起源、运作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这所学校拥有一个与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没有固定的课程、年级和考试制度,没有围墙、黑板和教室,学生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兴趣和动机来驱使学习。

在这所学校中,教师的角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授课者”,而是学生们的指导者和激励者。

他们不指导学生进行标准的课程学习,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展自己的天赋和兴趣。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他们喜欢的课程内容,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实践,给我带来了深思。

传统教育体制通常以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评判为核心,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兴趣。

而《没有围墙的学校》所倡导的个体教育,将学生放在学习的核心地位,鼓励他们以一种自主的方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和热情,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的发展。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关于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动机的启示。

在耶瑟贝·白公学,学生们用自己的动机驱使学习,而不是通过外部的奖励和约束来促使学习。

这使我反思了传统教育模式中过度注重奖惩制度的问题。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追求知识的内在乐趣,而不是仅仅为了个人利益而学习。

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热情和动机,他们才能够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长期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没有围墙的学校》也让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

在耶瑟贝·白公学,学生们不仅仅学习传统的学科知识,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这是一部描述台湾体制外学习天空的经典著作,本书的两位作者李崇建和甘耀明老师都曾是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台湾全人学校的优秀的教师,他们以朴实的笔调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年各自在全人学校工作的诸多经验,使所有关心教育的人能通过细致深入地品读清楚地了解全人学校每天发生的真实的故事,从中体会到全人教师用尊重、包容、信任、理解使每一个在这里学习和成长的孩子的人格特质得到良好的自我实践、积极的审美趣味得以养成、创造的激情得以释放,批判的能力得以培养,使孩子们在经历了一些列挫折、惶恐后能勇敢、自律、坚持,最后快乐、幸福地成长。

他们用满腔的诚挚将温暖的阳光洒满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的天空,陪伴他们带着自信与希望走向自己的美好人生。

徜徉于这本《没有围墙的学校》,我常常为李崇建、甘耀明老师及其同事对孩子的特有的包容所感动。

无论是开篇的“三剑客大闹江湖”毁农人菜园的处理,还是“谁把房子拆了”中对孩子的宽容地对待,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份没有权威压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宽容与安全的气氛中逐一澄清的对成长中的生命个体的尊重。

尤其全人学校创办人大胡子那种当孩子犯错后,“只有宽容后,与孩子认真讨论,才能使他们对自身行为进行思考”更深深震撼着我的心。

由书中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我不由得想到自己。

在工作中自己曾经多少次为了孩子所犯的一点点微乎其微的小错而大动肝火,以暴风骤雨代替理智与宽容,而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充分辩解以及同孩子商量的机会却微乎其微,更莫说类似孩子损坏菜园、拆毁农舍这样严重事件,这样想来不觉分外羞愧。

著名教育学者陶继新老师曾说过:天空收容每一朵云朵,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行为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故大海浩瀚无比。

愿自己今后面对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犯错的孩子时能以天空的广阔、高山的壮观、大海的浩瀚包容他们,为他们生命的天空涂抹一丝丝美丽,愿能时刻以全人教师为榜样,将包容牢刻心间。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通过讲述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的故事,展现了一种与传统学校模式不同的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学校中,学生受限于固定的课程和学科安排,被要求按部就班地学习。

而在没有围墙的学校里,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

这种自由度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对知识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热情。

书中还描绘了学校里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

在传统学校里,师生关系较为严肃,学生需要以老师的指导为主。

然而,在没有围墙的学校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加平等和融洽。

老师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和引导者,他们共同探讨问题、交流思想,共同成长。

这种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更加自信,并且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不应只是灌输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能力和人际关系。

《没有围墙的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探索的新思路,它唤起了我们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反思。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

教育是一种全人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和知识,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和思考,让他们有更大的自由度去选择学习内容。

我们还应该创造一个温暖、平等和包容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与老师真正成为朋友和伙伴。

总之,我认为《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一本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书籍。

它为我们揭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激励我们重新思考传统教育的问题和局限。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我希望在未来的教育中能够借鉴这些思想和实践,为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努力。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没有围墙的学校》是由美国作家尼尔·斯蒂文森所著的一本畅销书,该书讲述了他在哥伦比亚设立的非传统学校——菜园城小学的经历。

通过他对学校的创办和运营的描述,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成果。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自身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他如何通过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成功创建了一个不一样的学校、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

与传统学校相比,这座学校摆脱了传统教育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尼尔·斯蒂文森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应该有选择自己学习内容的权利,而不是被强制性地按照标准课程学习。

因此,这座学校采取了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学习内容,他们不再被教育系统的束缚所限制,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节奏来进行学习。

在这所学校中,学生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是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他们经常集体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学习和实践各种技能,探索自己的潜能和才华,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学校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环境,鼓励学生们进行实践和探索,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竞争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以及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益处。

传统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刻板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权和创造力。

而创新的教育模式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学习和实践,探索自己的潜能和兴趣。

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没有围墙的学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更是引发人们对教育改革的思考的起点。

通过作者的故事,我意识到教育不能简单地把学生们装进固定的模式和框架中,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没有围墙的学校

没有围墙的学校

没有围墙的学校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湖南大学是我最后读的一所学校,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无独有偶,我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来湖大的游人,身处其中,问我:同学,请问湖南大学往哪里走?我说,这就是湖南大学,没有围墙。

一个院士来讲学,说,湖南大学没有围墙,是一所开放的大学!提升了高度。

的确,没有围墙,就没有地界,外面的人可以进来参观学习,可以走进教室听课,是很开放的。

岳麓书院就在湖大建筑群中,是湖南大学文化的依托。

让我想起我的第一所学校——卸市小学,那曾经也没有围墙,让我们自由成长的校园,还在我的记忆里。

我读书的时候,是1988——1992那几年的记忆。

想来已有二十余年了,但是那时的情景总在脑海里。

学校就是两排平房,一二三年级在前排,四五年级和办公室在后排。

两排房子中间本来是空地的,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劳动种上了一些树,到我离开的时候,小树开始长高了。

学校的周围,无限延伸的草地,是我们课余玩乐的场所,我们在那里坐着跪着趴着,玩游戏,划船,老鹰捉小鸡,叠叠高等。

我们后来经常跑得很远很远,快要听不见上课的铃声了,但是上课了还是能按时回到教室。

教室里是没有窗户的,那时候不觉得什么。

曾经再苦难的岁月,在回忆里也沉淀得只剩下美好。

窗户的地方只有几根钢筋,夏天很凉快。

冬天的时候,老师用透明的塑料布封上,经常那些布又破了。

因此,冬天下课的时候,男生们就开始往墙角挤。

有一个带头的大喊:挤啊!然后所有的男孩子都一起挤上去,应该会暖和一点吧!女孩们不敢去挤,就从家里带来“火把子”,这是土话,就是乡下提在手上烤火的石器暖炉,里面放了炭火。

经常上课的时候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是有人在烤玉米了。

那时候什么都可以带进学校的,没有校门,也没有规定,有很多附近的同学会带柿子或是橘子来学校卖。

音乐课都是王校长上的,他拉着二胡让我们唱歌。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初中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初中

《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初中1、《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初中此地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是名副其实的“开放式”学校。

此地绿竹掩映,柳杉环绕,是绝佳的隐居环境。

还有山鸡、野兔、大冠鹫、黄嘴鸮等生态,仿佛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这就是台湾的“全人”学校,它让我知道了很多,也回忆起很多……当学生的感想老师——对我来说,像一堵墙,阻挡了猴子似的孩子奔向丛林,让他们收起野性,走向所谓的“方正”与“规矩”。

在这条“正路”上,只要有微小的分歧,那双“如来”大手便会毫不犹豫地盖下来,将“邪恶”制服。

老师似乎永远在说服我,永远在要求我应该做某事,不应该做某事。

即使是善意的关心,背后也隐藏着绝对的价值判断。

记忆中,自己很少对抗过老师,面对老师的权威,我感觉自己很渺校作为一名学生,不得不承认很长时间我觉得老师是毒蛇猛兽,距离越远越好。

但是,经过七年的求学生涯,我有了更深的体悟,作为一个小孩或一名学生,可能会与自己的师长发生如下三种关系:一是直接表现为冲突。

二是阳奉阴违,内外不符,表里不一。

三是一切听从大人的,循规蹈矩。

也许,家长和老师认为第三种孩子最好,其实,照这种模式成长,孩子的创造力早就被扼杀在萌芽中了。

自由与失控自由与失控只有一线之差。

现在,如果你见到一个留长发、染色还直呼老师名字的学生,你自然而然会认为这不是一个好学生。

你会说:“学生本来就不可以这样。

”那么,这个“本来”是怎么来的,你能说清楚吗?你会说你以前当学生就是这样的。

……冲破限制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学生为自由付出的可能是数年的`混乱。

成长意味着会发生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孩子大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每个人的心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些伤痕,这些伤痕慢慢地形成自我的一部分。

作为老师应教会学生释放过去,超越负面的生命经验。

当孩子拥有了健全的心灵,将能更自在地面对人生,学习也便不再是难事。

正向看待孩子的犯错。

孩子犯了错,家长、老师的责罚通常只能让孩子心生恐惧、厌恶,甚至抹杀孩子尝试创新的勇气。

没有围墙的学校

没有围墙的学校

关注教育的方式这本书描述的是台湾第一所体制外的中学校——全人中学,“全人”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是名副其实的“开放式”学校。

本书的两位作者李崇建和甘耀明都曾是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里优秀的教师,他们以朴实的笔调真实地记录了在全人学校发生的真实故事及各自在全人学校工作的诸多经验,他们用尊重、包容、信任、理解,使每一个在全人学习和成长的孩子的人格特质得到良好的自我实践、积极的审美趣味得以养成、创造的激情得以释放,批判的能力得以培养,使孩子们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惶恐后能勇敢、自律、坚持,最后快乐、幸福地成长。

全人中学对待孩子的方式,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天空。

书的首页写着这样一句话:你对待孩子的方式,正决定孩子的未来!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作为一位家长或老师,如果很强硬地坚持某些规则,并未耐心了解小孩的想法,不知道小孩真正的需要,通常会发生三种情况:一、发生冲突。

小孩为了争取自我的自由和尊严,只好举起双手对抗,更有甚者,否认大人的一切价值,成为大人眼中叛逆的小孩。

二、阳奉阴违。

表面上,小孩会按照规矩来,私底下却瞒着大人偷偷进行,我行我素,运气不好的,才被大人发现越轨行为。

到了这时候,大人常常会惊讶小孩子怎么突然间变坏了?从而紧张起来。

或者,大人突然发现自己一点也不了解小孩,不知所措,伤心难过。

三、小孩循规蹈矩。

看来这是家长认为的最好的结果,其实不然,小孩子照着大人的模式成长,不敢越雷池一步,创造力可能被扼杀了,一辈子选择,大抵以安全为考量。

孩子的未来才是教育最终呈现的结果,而我们常常关注的是教育的效果。

不得不说,教育的效果有时看上去不错,但那也许只是看上去不错。

这样的表象常常欺骗了我们的眼睛。

在教育的过程中,比效果更重要的是方式。

有些教育方式效果很明显,却不一定适合孩子的成长,而有些方式虽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会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年级的学生艾利克斯的书包很乱,可以说像个垃圾堆。

学校可以这样办读《没有围墙的学校》

学校可以这样办读《没有围墙的学校》

——读李崇建、甘耀明《没有围墙的学校》一书有感读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李雅卿《种籽学苑教育手记》,深深被巴学园、种籽学苑那种独特的教育模式所吸引。

同时一直在想,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能否继续做这样的教育改革试验,在体制之外走出一条新教育的道路来?李崇建、甘耀明所介绍的《没有围墙的学校》,给我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

在台湾的卓兰山上,有这样一所专为11到18岁的青少年而办的学校。

这所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校门,建筑在海拔550米的山坡上。

校舍沿着一条穿越树林、高低蜿蜒的小径分布,餐厅和教室规划于校园两端,500米长的小径两旁,长着一片幽深的柳杉林以及疏朗的孟宗竹林,竹林中有小溪流过。

四季的景致、还有竹鸡、松鼠、野兔等,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抱自然,聆听自然传递过来的各种讯息。

这所学校叫全人学校。

这是一所体制外的学校,不受规定课程的限制,异于主流的教育理念,却又非常特殊的课程。

学校重视五个理念:人类过去知识的通识理解、人格特质的自我实践、审美情趣的养成、创造能力的释放、批判能力的培养。

每个孩子不同的观点再次都能被尊重、包容与启发,大人与小孩的关系是朋友,互相聆听与辩证。

让孩子不仅在心智上成熟,也在人格上有正向的发展。

大人们会给予很长的期待,让孩子们逐渐成熟。

一、规则与教育李崇建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阿询写字,错误连篇。

有一天,崇建在他的作业上画出了30个错别字,规定阿询每个字罚写一行。

阿询告诉崇建他写不完,崇建说这是功课,必须挖成。

阿询再次重申,崇建依然坚持。

阿询无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书写。

过了一会说:“我下周不来上课了,我要去户外教学。

”崇建问:“不对吧,户外教学还要一个月。

”阿询赌气地说:“我不管了!就是不来了!”然后哭了起来,泪水弄湿了作业本。

崇建问他为什么哭,阿询说:“告诉你有用吗?”“你不说怎么知道没有用?”“我刚刚说了,我写不完,你根本不听!”这句话突然像一支箭,射中了崇建的内心。

崇建想起了小时候,师长或者父母交代的任务经常超出自己的负荷,当自己有困难而又求助无门的时候,很希望他们能理解自己的困难,帮助自己一起想办法,但总得到冷漠的回应,是自己长久陷于孤单、懊恼悔恨的境地。

2024年《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2024年《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

2024年《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籍,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是我在2023年阅读的,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考世界的窗口。

首先,我被书中描述的学校所深深吸引。

在这所学校里,没有围墙,没有课程表和学科的限制,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这样的学校环境让我感到非常自由和开放,我也想象着如果我进入这样的学校会是怎样的体验。

在这所学校里,学生们没有被传统的学习方法和评估体系所束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来学习。

这让我深感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兴趣,而不是强加于他们。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看到学生们因为应试教育而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反思,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此外,书中描述的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所学校里,学生们不仅学习学术知识,还可以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艺术和体育活动。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我深感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阅读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现实中存在的教育问题。

在现实中,学生们常常被一些死板的学习方法所束缚,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同时,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对教育进行改革,让学生们能够享受到与书中学校相似的学习环境。

此外,书中还描述了学生们在学校中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过程。

他们可以自由地组织各种活动和项目,学校领导者也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的学校管理方式让我深感教育应该是一个共同参与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们应该有实际参与和发声的机会,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

在读完《没有围墙的学校》后,我不禁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该是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能够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发自己的潜力。

包容至善 尊重至美《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想

包容至善 尊重至美《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感想

包容至善尊重至美-(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有感包容至善尊重至美-(没有围墙的学校)读后有感此地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是名副其实的“放开式〞学校。

这里远离都市喧嚣,校舍沿着一条穿越树林、上下曲折的小径分布,处在大自然的恬静中,处在农家的闲适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与自然随意亲近。

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就是全人中学——他们用满腔的诚挚将温暖的阳光洒满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的天空,陪伴他们带着自信与期望走向自己的美好人生。

流连于这本(没有围墙的学校),认真阅读这本书,我为李崇建、甘耀明老师及其同事对孩子的特有的包容所感激。

在这里,没有所谓的硬性体制,“成为一个人〞远比“学习〞更重要。

在这里,传授知识、是否考上平均分、是否考上班级前几名……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解学生、认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引导学生面对人生、援助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才是学校的宗旨。

在这里,发生着一个又一个春风化雨的故事。

无论是开篇的“三剑客大闹江湖〞毁农人菜园的处理,还是“谁把房子拆了〞中对孩子的宽容地对待,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那份没有权威压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宽容与平安的气氛中逐一澄清的对成长中的生命个体的尊重。

尤其是学校创办人老胡子那种当孩子犯错后,“只有宽容后,与孩子认真商量,才能使他们对自身行为进行思考〞更深深震撼着我的心。

由此,我不由得想到自己。

在工作中自己曾经多少次为了孩子所犯的一点点微乎其微的小错而大动肝火,以暴风骤雨替代理智与宽容,而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充分辩白以及同孩子商量的时机却微乎其微,更莫说类似孩子损坏菜园、拆毁农舍这样严峻事件,这样想来不觉格外惭愧。

我们了解,只要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只要是学校,难免会有问题学生,只要是老师,难免要和问题学生打交道。

我们要理智,心平气和,学会宽容的对待学生所犯的错,有效地与学生沟通。

成长意味着会发生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孩子大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每个人的心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些伤痕,这些伤痕渐渐地形成自我的一局部。

2019-2020年浙教版品德社会六年级下册《没有围墙的学校》3课时教学设计

2019-2020年浙教版品德社会六年级下册《没有围墙的学校》3课时教学设计

2019-2020年浙教版品德社会六年级下册《没有围墙的学校》3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2、能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3、主动担当“小小志愿者”,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社会服务。

•重点难点:重点:懂得学习已经成为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要乐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难点:具备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1)终身教育(2)学习资源(3)服务社会、共同学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2、通过实践调查了解当地的教育培训机构。

•重点难点:重点:懂得学习已经成为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要乐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难点:能通过实践调查了解当地的教育培训机构。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1、师:对于学习和工作的关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就这一问题,人们有了两种典型的、截然不同的观点。

2、出示两种观点:甲方:学习与工作是两个不相连的阶段。

先要接受教育,然后用获得的知识去工作,两个阶段是完全不同的。

在接受教育时,要全身心投入学习,不能因工作而分心,而在工作后就没有必要再接受教育了。

乙方:学习和工作并非是两个相互隔离的阶段,而是紧密联系的。

接受教育时可以服务于社会,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也可以再回到学校里接受教育,或者接受其他形式的培训。

3、师:对于上述的两种观点,你赞成那一种?为什么?根据你赞成的意见,我们可以把它分成甲方和乙方,进行一场小小的辩论赛。

4、学生自由组成甲方和乙方,开展辩论。

5、师小结:正如刚才大家谈到的,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是离开学校后便结束了。

教育包括贯穿于人一生不同阶段的学前、小学、中学、大学以及继续教育,这就是终身教育。

(板书:终身教育)而终身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教会每一个人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正所为“活到老,学到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学生一缕阳光,你会收获一片灿烂
——读《没有围墙的学校》有感养马岛初级中学曲辉辉
时值盛夏,清风徐徐,月升东山,我徜徉在李崇建、甘耀明老师所著的《没有围墙的学校》一书中,心中无限感慨。

这所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是名副其实的“开放式”学校;这所学校绿竹掩映,柳杉环绕,是绝佳的隐居环境;这所学校还有山鸡、野兔、大冠鹫、黄嘴鸮等生态,仿佛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这就是台湾的“全人”学校。

这是一所专为十一到十八岁的青少年而办的学校。

学校重视五个理念:人类过去知识的通识理解、人格特质的自我实践、审美趣味的养成、创造能力的释放、批判能力的培养。

每个孩子不同的观点在此都能被尊重、包容与启发,大人和孩子的关系是朋友,互相聆听与辩证。

让孩子不仅在心智上成熟,也在人格上有正向的发展,大人们会给予很长的期待,让孩子们逐渐成熟。

所以孩子快乐而有自信,不需太多的教训与管理,最后他们拥有的能力是真实的,而不是被训练出来的——这就是台湾的“全人”学校,它让我知道了很多……
在这部书里,全人教师对孩子抗挫能力的培养,更是令人折服。

无论是“用水的考验”、“步出暗沉的山林”还是“孤独的美感”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想,现在的孩子,在家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父母百般娇宠,所以面
对困难挫折表现得那样的脆弱,不堪一击,而全人为我们展示的登山运动、节水活动、独自去旅行等等,都很好地点醒了我们,不能忽视对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带给了我们许多的有意的启示,极大地开拓了我们的工作思路。

著名教育学者陶继新老师曾说过:天空收容每一朵云朵,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行为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故大海浩瀚无比。

由此,我不由得想到自己。

在工作中自己曾经多少次为了孩子所犯的一点点微乎其微的小错而大动肝火,以暴风骤雨代替理智与宽容,而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充分辩解以及同孩子商量的机会却微乎其微,更莫说类似孩子损坏菜园、拆毁农舍这样严重事件,这样想来不觉分外羞愧……
书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教育不是只有一条路,但是教育常常使人走上同一条路”。

尤其是在学校,面对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我们学校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规矩。

这些规则可能是一些规章制度,也可能是教育者认可的金律良言。

然而在全人教育者都明白:教育之路有很多条,你不能逼着孩子们都走相同的路。

书中每一个小故事无不渗透着这个概念。

他是一种自然地,无拘束的,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甚至是触及灵魂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悟出对与
错的真谛。

而老师在其中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他的以身示范,他的是非分明,就是给学生树立的标志。

认真品读了这本书,思虑万千,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留在了我的心间。

我愿自己今后也能像全人学校这座没有围墙的学校的教师一样满怀着幸福与憧憬将自己心中阳光一路洒落在孩子的心田,多给予孩子一份尊重,多让孩子获得一份灿烂的阳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