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渗透美育教育。

一、引导学生感受美丽。

教材文本是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对文本的理解。一方面,教师激发学生对文本外在美和内涵美的感知,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教材的自主学习,在心理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审美对象中体现出的音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等审美体验。

1.感受语言美。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通过细致品味文章美的语言,来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获得美的享受。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要求读出课文的韵味和情调。文中大多运用比喻、通感,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荷塘月色的美景,大量叠词的使用,使得文章音韵和谐。细细品味这精美的诗一般的语言,会使学生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语言的中介使读者能从中感觉出景物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从中获得美的熏陶。

2.感受情感美。

一篇好的文章,无处不是作者美的情感的流露,无处不闪烁着作

者情感的火花。在整个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抒情散文的创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时,要深入体会作者美的情感,引导学生与古人进行灵魂交流,充分挖掘诗文中美的情感因素,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比如李密为了报答祖母刘的扶养之恩,冒着被杀的危险,多次拒绝晋武帝的任命,迟迟不去上任,写下《陈情表》这篇奏章,正因为文中流露出强烈的天伦之情,把晋武帝也深深感动了,终于可以让祖母得以颐养天年。在教学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时,我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共同探讨内容来体味情感等方式进行教学,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们都深入感受到了李密的孝道,受到了一场深刻的情感审美教育,增强了孝情,懂得了感恩。同样,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我们要让学生深切感受陶渊明辞官归隐、复返自然之舒畅心情和洁身自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好情怀,使他们树立起高尚人格情操。

3.感受意境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作者大多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一系列美的意境。如黄山的秀美,西湖的艳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此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

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4.感受形象美。

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都是作者“情”的结晶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热切向往对高尚人格的至诚赞颂对丑恶势力的愤怒鞭笞对短暂生命的执着追求。这些浓烈的情感给学生以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

十年浩劫的受害者巴金应该是无责任的,可他却主动忏悔自己的“罪过”,讲授课文《小狗包弟》时应侧重引导学生体会巴金老人真诚解剖自己用真诚、良知来感染读者的为人、为文的态度,从中让学生感受到巴老崇高形象和人格魅力。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其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只有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才能强化审美活动的内驱力,才能谈得上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必须诱导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惊异感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潜力,产生审美激情,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

1.设计审美论题。

意思是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色,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多个审美论题,供学生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鉴赏评析时自由选择,效果

不错。我在教学《荷花淀》时设计了《的人情美》、《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对话传神、情深意切》、《对话描写比较赏析》、《水生夫妇的爱情观》等10个论题,从多个角度使学生产生美的启迪与体验。就文学作品欣赏的主动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选题鉴赏,学生们普遍认为没有强迫接受知识之感,思维有自由飞翔的天空,因而愿意倾心赏美,并能够陶醉于趣味无穷的体验与想象之中,作称心快意的审美品味。如此,也正合乎黑格尔“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说法。

2.寻找审美亮点。

美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如果不善于或不能够寻找出审美亮点,就不能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要对美的媒介有美的体验,必须具有美的审视力。教师只要重视知识的多点项的指导,多角度的引导,多方位的比较等思维方式的训练,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中,本人注意启发学生捉疑、质疑、释疑,培养其惊异感,同时授之以审美常用的思维方法,加以训练,学生就能够识别较为复杂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他必须获得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我想,这里所说的“价值”就是美的属性与真理;“辨别力”就是寻找美的亮点与真理的能力。因此,作为审美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寻找审美亮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发现美,产生美的体验。

3.树正确审美观。

要准确地理解美,鉴赏美,必须要有准确地把握美的性质的能力。由于美的性质是由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所以,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不仅要观察他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要剖析他的内在本质。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必须帮助学生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剖析美的本质属性,了解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如小说《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虽天生丽质,但心灵并不纯美,是一个爱慕虚荣,醉心于奢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她尽管出身低微,社会地位低下,但由于受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支配,对奢华的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生活非常向往并尽力追求。为能在上流社会露一下脸,她费尽心思打扮,找女友借来了项链,参加了所谓上流社会的那种灯红酒绿的夜会,然而乐极生悲,在欢乐和赞美声中丢失了项链,最后付出了十年艰辛的劳动。在教学中,应通过对路瓦栽夫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全面分析,使学生充分领会作者的美学观点:路瓦栽夫人的外表是美的,但她沉醉虚荣,孜孜以求物质享受,结果毁掉了自己的青春,因而她的灵魂是丑恶的。

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以其语文能力为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须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要让学生领会、欣赏作品再现的生活美,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美,需要依靠对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运用和分析,以及有关知识的传授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