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合均田制推行,强化对地方控制。
内容: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职责: 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兵役。
改革前:宗主督护制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宗主控制人口、赋税、基层社会 国家通过三长控制人口、赋税、基层社会
改革后:推行三长制
北魏政权 三长 农民
(3)设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长制
目的:配合均田制推行,强化对地方控制。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 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 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 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 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 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封建化的过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 了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 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 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田 ?(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除 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政单措施?(5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4分) 31.(9分)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 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 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元氏
穆氏 陆氏 贺氏 长孙氏 刘氏
返回
民族融合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社会形态 文化习俗 大 草原 黄河 流域 民族 融合 畜牧 农业 农业化 游牧 定居 定居化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封建化 草原 文化 农业 文明 汉化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 返回 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教材结构
孝 文 帝 改 革 的 作 用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 朝
东魏 魏 东 汉 吴

北齐
十六国 26 6 年 , 西 晋
北魏 魏孝文 西魏 帝改革 北周 隋

东晋






南 朝 思考:北方少数民族为什么南下?
时代特征: 1、国家大分裂、动荡 2、民族大迁徙、融合 3、经济继续发展,南北经济 趋向平衡
少数民族统治方式(税收制度)的封建化。
返回
北方“民多隐冒,五
邻长 里长 党长
5户
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甚至“百室合户,千丁共
籍”。豪强聚族而居。
25户 孝文帝太和十年李冲
议行三长制:五家设一邻
125户 长,五邻一里长,五里一
党长,负责清查户口、征
收赋税,编户齐民体制得 以重建。
(3)设立三长制
目的:
秦帝国
汉帝国
翻车的模型
返回
北 齐 白 釉 四 系 罐 此罐胎料含铁量极低,釉色乳白中泛青, 是早期白瓷脱胎于青瓷的表征。 白瓷的烧成制,是逐步降低胎釉中的含铁 量实现的,它是制瓷技术的重大进步。
飘 若 浮 云 、 矫 若 惊 龙 ”
《 兰 亭 序 》

返回
《女史箴图卷》
返回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 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史实的是 A.吸收儒家思想对道教进行改造 B.吸收佛教思想以丰富道教教义 C.形成了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 D.开始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道教:形成于东汉
返回
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 代农业科学著作。(必修3P39)
返回
1、书法: 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2、绘画: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以形写神”的艺术思想
返回
三国时期
返回
280年,晋武帝灭吴,西晋统一
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 为什么要南下?
返回
返回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 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 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 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 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 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 的到来而形成的。根据气象学家的报告,中国第二个寒冷期 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第三个寒冷期是北宋中 后期到南宋中期(11至13世纪),第四个寒冷期是元末明 初到清末(15至20世纪)。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 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 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 时间基本吻合。
返回
(1)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 背景: 北魏官吏原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 争中获得的财务和人口。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 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 百姓。 内容:
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 低发给官吏,不需官吏自筹;惩治贪污。
1、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
背景:
内容:
返回
(三)影响: (1)促进北方社会经济复苏和繁荣 表现:
农业生产比以前进步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绢布的产量大为增加, 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 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在洛阳出现了许多大的 市场)
(2)推动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隋唐统 一奠定基础 (4)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
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 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 “北境自染逆虏, 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 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 屋。”
返回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 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 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2)实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 前提: 长期战乱,政府控制大量无主土地。 内容: 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作用: 使农民获得无主荒地,生产积极性提高; 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 收赋税 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农业化进程,促进民族 融合。 返回
返回
改汉姓
鲜卑族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丘穆陵氏 步六孤氏 贺赖氏 拔拔氏 独孤氏
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 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 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 氏门第最高外,以穆、 陆、贺、刘、楼、于、 嵇、尉八姓为首,其门 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 卢、李、郑)相对应; 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返回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社会形态 文化习俗
大 草原 黄河 流域
畜牧
农业
游牧
定居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草原 文化 农业 文明
返回
宗主督护制
北魏政权基层统治 宗主 农民
内容: 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豪强地主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影响: 豪强地主获利; 国家收入相对减少; 农民负担更加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魏书》卷110《食货志》。
你能从上述材料中获取关于北魏均田制的哪些 规定? 北魏统治区域在北方地区,为什么还会有种桑 树的桑田?

北魏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和农耕文明有何关系?
让农民与土地结合,重建黄河流域的小农 经济,使北魏的经济基础由游牧完全转变 为农耕,为以后的改革奠定基础。
民族融合
返回
二、经济
(一)农业 北方农业历经破坏和恢复 江南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 灌溉工具:曹魏,翻车
返回
(二)手工业的进步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南北朝的灌钢法
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 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返回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盛行,儒 学有新发展,三教相互渗透。
佛教:教义给人们带来寄托 统治者大力提倡,巩固统治 吸收儒学渐趋本土化
图4、图5是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魏晋古墓 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这两幅 图
A.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民族构成情况 B.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 C.展现了魏晋时期当地动物养殖状况 D.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
据史料记载,魏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 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 纷“返旧墟”,这最有可能是由于 A、实行“更名田” B、颁行了均田令 C、实行三长制 D、恢复了经济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 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 ②北魏 ③唐朝 ④明朝 A.① ② B.② ③ C.① ④ D.③ ④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 (二)内容 (三)影响
二、经济
(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佛教兴起及对儒学的影响 四、科技: 五、文学艺术
基层政权实行宗主督护制 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返回
(二)内容 前:(1)整顿吏治、实行官吏俸禄制 (2)实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 (3)设立三长制(邻、里、党) 后:(4)迁都洛阳,加强黄河流域统治 (5)移风易俗: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 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6)仿效汉族政治制度 :模仿汉族官制 恢复礼乐制度
一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 的恢复与发展 二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 化进程 三 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 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 基础
归纳、比较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发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兵役。 作用: 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 ,使国家从中央到基 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 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 有效控制。
有利于推行均田制、租调制。
返回
易受 柔然威胁
平城位 置偏北
北 魏 洛 阳 城 平 面 想 象 图
北魏洛阳城墙遗址
作用: 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 巩固统治; 吏治好转; 吏治的汉化,政权封建化;
返回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中 原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死亡或迁移,致使土地被 大量抛荒,导致农业经济严重衰退。……长期的 战乱虽然产生了大量无主的土地,但这些土地大 多被强宗豪族霸占,一般的小自耕农仍无法得到 足够的耕地。 ——许兆昌等著《魏晋南北朝简史》。 有哪些原因导致这一时期北方农业生产衰退? 在当时北方地区推行均田制有什么必要条件?
4、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比较
相同点: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太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 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 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4)推行新的租调制 内容: 均田制下的农民一夫一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 定数量的租调。
北魏前期
每户纳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 二十石,纳州库帛一匹,絮二斤 租调制 一夫一妇每年出帛一匹,粟二石
推行新的租调制 内容: 均田制下的农民一夫一妇每年向政府缴纳 一定数量的租调。 作用: 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离开豪强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齐民,国家收入增加。
返回
(一)背景
1、北魏鲜卑族兴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386、439年) 2、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出现 3、不健全的社会制度(宗主督护制), 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4、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5、孝、冯的推动和学习汉文化
返回
嘎仙洞
重建代国·平城
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 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 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 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 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