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翻译简史和西方翻译理论PPT(33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纾(1852—1924年)是通过翻译将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我国读者的第 一人。被誉为我国文学翻译的奠基人。
20 世纪初,在蓬勃发展的五四新文学运动推动下,我国的文学翻译进 入了翻译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成为继西学翻译之后的另一次翻译高 潮。这一时期的文学翻译作品无Leabharlann Baidu是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影响范 围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出现了诸如鲁迅、瞿秋白、梁实秋、 曹靖华、朱生豪和傅雷等一大批著名的文学翻译家。鲁迅是这一时期 的重要代表人物,一生翻译了100多位外国作家的200多部作品,总计 300多万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采用白话文进行翻译,其翻 译标准注重“信”。
鸠摩罗什“以信为本”,强调翻译必须如实传达原文的文体,在“信 ”的基础上追求“美”,因而被认为是古代佛经翻译意译派的代表人 物。他翻译的文学作品为我国的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经济日趋发达、文化日趋繁荣的唐朝初期成就了另一位被誉为我国古 代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的佛经翻译巨匠玄奘(602—664年)。玄奘翻译 的特点是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他提出了“五不翻”原则,强调翻译既需 要忠实准确,也需要通俗易懂。此外,玄奘还完善了译场,设立了诸 如译主、证义、证文、度语、笔授、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 、监护大使等众多的翻译职司。
第一节 中国翻译史简述
据考证,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活动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 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根据我国翻译史上出现过的五次翻译高潮来加以划分我国的翻译史, 即从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后 到五四运动或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 新文学翻译,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翻译理论与实践 的大发展时期。
较为著名的科技译著包括意大利人利玛窦和徐光启于1606年合译的 《几何原本》、意大利人熊三拨和徐光启于1612 年合译的《泰西水 法》、葡萄牙人傅泛际和李之藻于1623—1630年期间合译的《名理 论》等。明清两代在译学理论、方法研究及创建翻译出版机构等方面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清末民初——即从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之前这一时期,见证了我国 的西学翻译高潮。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翻译家非严复莫属,其次还有 梁启超和林纾等人。严复(1853—1921年)是我国翻译史上明确提出翻 译标准的第一人。 “信、达、雅”这三条翻译标准是严复为20世纪初我 国翻译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对我国的翻译 工作者及其翻译实践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严复先后翻译了十多种 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民学(逻辑学)著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为世人称道的八大社会科学名著,特别是他翻译 的《天演论》,在当时的思想界、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影响。书中宣 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等观点,成为当时革新 派与封建顽固派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以及日后进行维新变法、救国 图存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的另外一位重要翻译家是梁启超(1873— 1929年),他的“译书三义”,即“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和“养能译 之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66年期间,傅雷和钱钟书分别以“神似” 说和“化境”说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 世纪80 年代初,我国开始全面实行改革与开放政策。随着封闭自 守状态的结束,大量的西方翻译理论被介绍到我国,比如奈达的《翻 译科学探索》、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纽马克的《翻译 教程》等,其中奈达有关翻译的著述最多、最系统,因此所产生的影 响也最大。西方翻译理论的引入对我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和推动作用,从而在我国掀起了长达10年之久的以语言学研究为中心 的翻译研究热潮。
第二章 中西方翻译简史
与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学的研究范畴涵盖众多不同的领域,其中最基本的研究领域涉及 :①中外翻译史,其中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翻译的理论研究、翻译评论 、特定时期翻译的作用与功能、翻译方法的发展以及翻译作品分析等 ;②译语文化中的翻译研究,其中包括具体文本、作者或学派本身所 在的文化习俗,翻译对译语文化的影响等;③翻译与语言学研究,其 中包括译语与源语语言要素的比较研究,如音素、词素、词汇和句法 等的比较研究,语言等值问题、语义问题、机器翻译以及非文学翻译 的研究等;④翻译与诗学研究,其中包括诸如诗歌、戏剧、小说等文 本翻译或电影文学翻译等具体文学领域的研究、诗学结构研究、译文 与原文的相互关系,以及“作者—译者—读者”相互关系的研究;⑤ 翻译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的研究等。此外,翻译学的研究范围还应该 包括外国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引进、中外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以及翻译 批评等领域。
佛经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了口译、笔录相结合,中外译者相结合 的集体翻译方式。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尤其是初期和中期),由外国 僧人口授、本国僧人笔录是翻译的主要方式。
佛经翻译促进了对翻译理论和方法的探讨。
明末清初时期(1582—1773年),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耶稣会教士以“ 科学传教”和“儒教合一”为名,携带科学书籍闯入了长期封闭的中华大 地,并翻译了西方的科学和宗教书籍,从而引发了一次科技翻译高潮 。当时从事科技翻译的既有徐光启、李之藻等一批本国学者,也有先 后来华传教的西方耶稣会教士。
我国的第一次翻译高潮始于东汉,盛于唐代,并延续至宋代。东汉桓 帝建和二年(148年),西域安息国(今伊朗)太子安世高来到我国,翻译 了30部40卷佛经。他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佛经翻译家之一,所译的经 文质朴不俗,被誉为我国翻译直译派的鼻祖。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 国王符坚醉心于佛教,请来释道安组织众多译经大师从事佛经的翻译 工作。释道安在翻译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译”的翻译 理论,为我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西域龟兹国人鸠摩 罗什(344—413年)是我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他的译文优美畅 达、妙趣盎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