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北京城市雕塑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北京城市雕塑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在中国美术界,有两大乱的专业,一是书法,二是雕塑。其乱都是因为表现出的社会性,而显现出学术的混乱状,批评的失衡性,发展的大众化。
关于雕塑的问题,因为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设、城市形象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近年来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可是,有些问题并不是因为关注了而能够得到解决,相反,却在关注中不断蔓延。我们的社会系统中确实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说根本就是束手无策。最近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公布了历时一年多的北京雕塑普查的结果——北京市拥有城市雕塑1836座。其中纪念性的城市雕塑464座,标志性的47座,园林环境雕塑1273座,装饰装置雕塑52座。这之中10米以上的大型作品139座,3米以上至10米的中型作品727座,3米以下的小型作品970座。从材质上看,有石质的672座,不锈钢的499座,铜质的443座,其它材质的222座。在此基础上,公示了经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批准编制的《北京城市雕塑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以上的普查结果可能存在一些数字误差,但基本上说明了现状,这一普查结果反映了北京室外雕塑的数量、质量、性质、规模、材质等具体的问题。以数量而言,可以说已经不少了。但是,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能够说出在哪里见过的、有记忆的雕塑可能没有几座。而1836座雕塑的绝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地伫立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可能只有它们的作者们在盘点成绩的时候还会想起它们。到目前为止,虽然没有进行全国性的雕塑普查,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室外雕塑的数量为世界第一。如何支持这一说法,那只要看看南京的一条几公里长的马路两侧有数十家雕塑工厂,就知道中国雕塑生产的产业规模。
现在有这样的误区,城市因为有了雕塑才有了现代化的表征,这是中国城市的雕塑急速增加的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有了“城市雕塑”的概念。过去为了区别室内的架上雕塑有了“室外雕塑”这样一个名称,又有为了表现雕塑的性质有了“纪念性雕塑”的说法,还有为了说明雕塑与景观的关系有了“景观雕塑”的称谓。在所有的词汇中,惟有“城市雕塑”最令人费解。与“城市雕塑”相应的一定有“乡村雕塑”,那么,“乡村雕塑”和“城市雕塑”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那些乡镇中政府门前的狮子、奔马,在城市中也是到处可见。难道这些狮子、奔马因为出生地不同,也有城市或农村不同的户口。所以说,将表明具体地点的“城市的雕塑”
转化为带有表明雕塑性质的“城市雕塑”是不科学的。
《北京城市雕塑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04-2014),虽然比较抽象地说明了北京城市的雕塑的总体目标定位:“体现首都文化的主导性、地域文化的鲜明性、古今文化的融合性和未来发展的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可是,到了落实到具体作品的时候,这些概念往往会发生漂移。北京是古都,现代化的城市发展已经破坏了它的原来格局,也严重影响到它的整体形象。在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中,有许多雕塑的建设,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古都的文化特征。特别是在一些小区的街道建设中,许多与街道、胡同整体氛围不相吻合的雕塑占据了街心花园。而受制于建设的成本以及长官的审美爱好,这些雕塑的质量一般都是不堪入目。北京应该像限制在古城区内建现代化的高楼那样,限制在古城区内设立室外雕塑。而从大的范围来说,北京这座城市的雕塑目前不是建设和发展的问题,而是控制和限制的问题,以此来保证北京城市形象的独特性。以目前的状况,我们只有经济能力、而无艺术能力建设“规划”中“首都概念”、“历史发展”、“特色文化”、“都市文化”这四大主题的室外雕塑,更难以想象“规划”中将要建设高达百米的地标性雕塑是什么样子。
北京乃首善之区,一举一动都有被其他城市效仿的可能,在目前城市的雕塑普遍泛滥而且无法控制的局面下,北京的雕塑建设、发展、规划更要慎之又慎。北京应该为建设中国城市形象的独特性作出贡献,中国也应该为构建城市形象的多样性而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