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 《蜀道难》节选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统编版本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蜀道难》节选教学设计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在各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明确: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对比手法,一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二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三叹蜀道战祸之惨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第一部分)

一叹蜀道之难

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

第二部分:叹自然环境险学生积累。

以小组为单

位进行适时

复习。

二叹蜀道之险

蜀道如此险峻,为何远道之人还要来这里?第三部分:叹社会环境险

三叹蜀道战祸之惨烈

三、合作探究

全诗结构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难——蜀道高峻

二叹险:可畏——景物凄清,山水险恶

—以“何时还”起,主旨句二见

以“早还家”结

三叹战祸之烈:告诫——剑阁险要,杀人惨景

结尾:主旨句三见

四、新知讲解

关键句解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读者的心弦。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PPT展示相关

内容。

学生概括信

息。

朗读时通过

对语气、语调

和节奏的把

握。

教师鼓励。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3《蜀道难》《蜀相》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3《蜀道难》《蜀相》联读公开课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浪漫与现实之间的徘徊者 ----《蜀道难》《蜀相》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品评赏鉴,体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旨。 2、通过归纳对比,探讨李白和杜甫的精神世界。 3、学写文学短评,阐述自己对不同选择的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学习诗歌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把握诗歌的主要诗句的深刻含义,领悟诗歌的主旨。 2、教学难点: 把握诵读技巧;分析李白和杜甫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徘徊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探究点拨、小组合作、辩论对抗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在第一课时完成 1、自主学习任务单(疏通字音、划分诗歌层次、借助注释翻译诗句) 2、了解李白和杜甫的生平经历,两首诗的写作背景,鉴赏诗歌的方法 3、群文阅读:《寻李白》《一代诗仙》《草堂祭杜甫》《千古诗圣》【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两个巨人,一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也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得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二人好似走向截然不同的两条路,一个浪漫、一个现实。却又好像是同一类

人,始终徘徊在浪漫与现实之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蜀道难》和《蜀相》,借助这两首诗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 二、任务一:赏与读 首先请同学们齐声诵读这两首诗。 老师领诵读后点评: 大家读的不错,字音准确,节奏清晰。上节课给同学们留的作业是:赏析《蜀道难》《蜀相》中的你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能够结合所用手法或者关键字词分析句子所蕴含的情感或表达效果。 【学生赏析】 (一)蜀道难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开篇直抒胸臆,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这一句与后文中2句,形成反复,一咏三叹。 追问:这三次的咏叹的感情强度一样吗为什么 明确:不一样,这三次分别咏叹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道之凶,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逐层递进。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以神话传说,讲述蜀国开创的过程。 3、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以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明蜀、秦之间被高山峻岭阻隔,侧面体现出蜀道之高。 追问:秦蜀之间是哪座山峰在阻隔呢? 明确:太白峰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太白峰横断在秦蜀之间,只有高飞的鸟儿才能从低缺处飞过。 5、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以五丁开山的神话典故,讲述蜀道开凿的艰难。五个大力士为了开山都为之牺牲。 6、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神话故事高峰挡住了太阳神的去路,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上下对写丰富了画面的层次。 7、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 《蜀道难》节选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统编版本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蜀道难》节选教学设计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在各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明确: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对比手法,一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二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三叹蜀道战祸之惨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第一部分) 一叹蜀道之难 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 第二部分:叹自然环境险学生积累。 以小组为单 位进行适时 复习。

二叹蜀道之险 蜀道如此险峻,为何远道之人还要来这里?第三部分:叹社会环境险 三叹蜀道战祸之惨烈 三、合作探究 全诗结构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难——蜀道高峻 二叹险:可畏——景物凄清,山水险恶 —以“何时还”起,主旨句二见 以“早还家”结 三叹战祸之烈:告诫——剑阁险要,杀人惨景 结尾:主旨句三见 四、新知讲解 关键句解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读者的心弦。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PPT展示相关 内容。 学生概括信 息。 朗读时通过 对语气、语调 和节奏的把 握。 教师鼓励。

3-1《蜀道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准确地概括出蜀道的形象特点,初步理解和体验诗人的复杂情感,然后通过朗诵来表达和巩固这种理解与体验。 2.在品读涵泳诗歌的同时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初步感受这首诗豪放中蕴含悲怆的诗风。 【教学重点】 1. 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教学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2.在朗读中,体会李白在诗歌中的复杂情感,揣摩“长咨嗟”的复杂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课时安排】课1时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激发联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初中我们学过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名句,李白在这首乐府古体诗中表达了对“行路难”的感叹,既有对现实人生的茫然,对仕途艰难的感叹,更有对理想的坚定执着,感情可谓跌宕起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蜀道难》,看看他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感知全诗,知人论世。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师生齐读 2.知人解题,介绍相关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客死他乡,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其书据近人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把握脉络,抓核心句。 纵观全文,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写蜀道之高险。(板书:高险) 2.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的惊险。(板书:惊险)

3《蜀道难》说课稿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蜀道难》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蜀道难》。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对《蜀道难》一课进行教学设计及分析的说明。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我们要在课堂上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 那么, 鉴于此, 三、说教学目标 《蜀道难》是李白根据乐府旧题的传统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所以课文有些地方难免晦涩难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标”教学目标要求“三个维度”并重的理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生难字词和重点句子以及乐府诗的相关知识。【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整体感;诵读(诵读法)—鉴赏(合作探究法)—总结(归纳法)—拓展(比较法:与杜甫《登高》比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李白诗歌之美,体会诗人追求美好境界的思想感情与盛唐气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学生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并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难字词和重点句子。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依据单元目标要求,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与古

人的情感世界,于是我将教学难点设置为: 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与学法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法】因此,我会采用关注──感知──鉴赏──总结──拓展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通过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教学法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法:在深入赏析课文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加强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同时我会适时,适度的启发,使整个教学过程行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之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完成拓展训练。 【学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古有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课前——预习,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课中——积极进行小组探讨。课后——复习,了解更多有关乐府诗的知识。 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对课文进行鉴赏,发挥集体的智慧,以小组探究的形式来寻找课文中所运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并以小组发言的方式在课堂上展开。 六、说教学过程 (一)关注(13分钟)知—知人论世 1、导入新课 那么,在开始正式讲授课文时,我会通过音乐视频形式来导入新课: 这样导入的目的在于,我们的学生虽然已经是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还没有形成逻辑思维的理论性,对于视频、音频依然有很强的兴趣,音乐视频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为后面教学步骤的展开作铺垫。 2、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等知识的介绍 《孟子》中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由于大家对李白已经比较熟悉,所以在介绍李白时要注意突出人物鲜明的特点及其作品的特点,而写作背景主要引用唐代孟棨《本事诗·高逸》所记载的一则故事。

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优秀4篇】-最新

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优秀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蜀道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体会诗人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背诵的要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思想情感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认识、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 (1)领悟诗中想想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深入理解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用具: 幻灯机、黑板、板擦、粉笔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解题; 3、疏通文句 (1)学生阅读注解,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教师订正并讲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试译难句、难段或全文 (1)、口译 (2)、笔译 (二)预习要求: 1、作者和作品的简述,整体把握文章。 2、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蜀道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诗歌的内在逻辑,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导入 李白的作品我们学习过很多,见证了我们小学、初中、高中的求学历程,今天,我们来学习高中阶段最后的一首李白的诗歌。 文学常识 一、了解诗歌 1.诗歌的分类。 中国古典诗歌,可分为诗、词、曲三个部分。 诗又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别。 古体诗以《诗经》《楚辞》为代表,句式上兼有四、五、七言和杂言。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的范畴。 近体诗确立为唐代,沈佺期、宋之问为近体诗格律的形成作出了贡献,近体诗分为律师和绝句两部分。 词在宋代达到了鼎盛,宋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根据风格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分为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2.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 。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其诗歌风格豪放雄奇、清新俊逸,杜甫评价其诗歌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附:重要诗人称号 诗圣——杜甫(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诗魔——白居易(代表作:《长恨歌》《卖炭翁》) 诗佛——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鬼——李贺(代表作:《李凭箜篌引》) 诗骨——陈子昂(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诗杰——王勃(代表作:《滕王阁序》) 2.写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政治变乱的可能。 这首诗一般认为作于唐天宝初年,是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人蜀而作。“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以此为题的歌曲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人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在诗中,诗人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

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6篇

语文《蜀道难》教案优秀6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 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蜀道: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竞赛背诵李白诗句 2、“诗仙”由来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3、李白简介 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一)初读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意。 1、读准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yúfú)秦塞(sài)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 抚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喧豗(huī) 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 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3、示范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齐读课文。 (二)释义 第一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1《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李白的《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李白的《蜀道难》创新之处,准确诵读同题诗作,我们拟采用项目学习方式。希望通过横向的同题乐府的比较和纵向的同期诗作心境的挖掘,帮助学生实现文本深度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乐府知识,学习4首《蜀道难》,梳理内容,鉴赏每首诗歌不同的表现手法; 2.探究李白的《蜀道难》创新之处; 3.学习李白同期创作的诗作《送友人入蜀》《剑阁赋》,进一步探究诗人同时期的心境; 4.完成古乐府的《蜀道难》朗诵脚本设计和举办朗诵会。 【任务情境】 为配合“蜀道申遗”项目,学校将要举办《蜀道难》古题乐府诗推介和朗诵会。【核心任务】 探究李白《蜀道难》创新之处并形成文字,完成古乐府的《蜀道难》朗诵脚本设计和举办朗诵会。 【资源篇目】 南朝.萧纲《蜀道难》、南北朝阴铿《蜀道难》、唐.张文琮《蜀道难》、唐.李白《送友人入蜀》《剑阁赋》 任务一:了解乐府诗体:

小组合作,图书馆查阅资料 活动一: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什么是乐府诗及其特点。 活动二:查阅相关资料,说说古乐府和新乐府的区别。 活动三:根据你查阅到的资料,说说乐府诗发展过程。 任务二:探究李白《蜀道难》创新之处 以及同期作品心境 活动一:梳理、鉴赏每首《蜀道难》并交流学习体会。 1.自主阅读4首同题《蜀道难》,找出你印象最深的句子赏析。 2.试赏析四首古诗如何写蜀道之难的。 3.交流学习体会,说说你的独到发现。 活动二:探究李白的《蜀道难》和其他同题《蜀道难》独特之处。 1.李白《蜀道难》在外在形式、内容、结构、修辞、音韵变化、情感起伏、节奏等方面与其他同题诗作不同,试就其中2-3点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古题乐府音韵变化和情感起伏关系巨大,根据你掌握的音韵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3.李白在这首诗中从哪些方面表现浪漫主义情怀的?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方面。 4.小组内形成成果并交流。 附成果评价表: 活动三:探究李白同时期作品,体会其心境。 1.查阅背景资料,阅读《送友人入蜀》《剑阁赋》,梳理行文思路。 2.两首诗作如何写蜀道之难的? 3.《送友人入蜀》最后两句诗人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议论,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心境?《剑阁赋》中诗人极力夸张剑阁的高峻险恶恐怖,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心境?

《蜀道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1

3.1《蜀道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 必修下册 3.1蜀道难 思路方法 李白的诗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他的梦中,李白抖去一切凡间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他的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游行。李白的诗纵放自如,想落天外,上天入地,真幻参杂。奇特的夸张,瑰丽的色彩,神话故事,轶闻传说,熔铸于诗篇中。然而他的诗句又如出水芙蓉,不假雕饰。构成其飘逸豪放、雄奇洒脱的艺术风格。既然这样,学习本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和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读悟结合。首先介绍本诗写作年代和作者。然后学生诵读前两段,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鉴赏诗的表现手法,然后背诵。接着学生背诵第三段,方式如前。鉴赏诗的章法并归纳主旨。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学生试背全诗。最后课堂默写。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李白的个性及创作风格,引导学生熟读成诵,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 2.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提高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对作品学习,体会美好的感情。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象力,将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体会融合在一起,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20世纪美国旅行家泰鲁·保罗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公元2006年7月3日22时20分,随着一声汽笛声长鸣,钢铁巨龙穿过昆仑山,翻越唐古拉,骄傲地腾越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线的贯通,让对中国人持怀疑论的

人们收回了他们的成见。如果历史真的有轮回,还有一位具有诗坛统治力的大人物也会大跌眼镜。谁?”(李白)你是怎么知道的?(他写了一首《蜀道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道诗。诗词导入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寻李白》,其中有这么几句。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明确:①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泻着浪漫主义的激情。李白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激情。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 鱼凫(fú) 石栈(zhàn) 猿猱(náo) 巉(chán)岩 喧豗(huī) 砯(pīng)崖崔嵬(wéi) 咨(zī)嗟 2.词语解释 噫吁嚱: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蜀道难》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蜀道难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作者是李白,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根据新课标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和学情,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诗歌的结构层次,把握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及品味语言、赏析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诗歌,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把握感情,掌握修辞和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把握诗歌的寓意。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的结构层次,掌握修辞和表现手法。把握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及品味语言、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为:诗歌的寓意。 1:解题,疏通文句,理清文章思路,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2: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李白诗风。 三、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具体教法如下: 1. 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 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 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学法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曾经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1、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2、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 4、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四、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回忆其语言特色

《蜀道难》第二课时教案(3篇)

《蜀道难》第二课时教案(3篇) 《蜀道难》第二课时教案1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感知,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过程与方法:品读鉴赏,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走进诗人心灵,感受诗人赤子之心。【学*重点和难点】 一、学*重点: 1、诵读诗歌,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 2、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学* 3、小组合作探究 4、点拨法 5、多媒体情境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童声版的《望庐山瀑布》,营造轻松的学*氛围,引起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回忆,进入学*诗歌的氛围。 导入语:李白的诗歌传承千载,我们的童年、少年都伴随着李白的诗歌,名山大川给了漫游祖国的李白创作灵感,让他写出了很多奇文,今天我们一块学*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代表性的诗歌《蜀道难》。 二、学*目标展示 三、活动:学生自读学*目标,学*重点、难点,做到目标明确。 三、预*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鱼凫秦塞萦岩峦 石栈猿猱扪参抚膺 巉岩飞湍喧豗砯崖 峥嵘崔嵬吮血咨嗟 活动:一学生读,读完后全体学生纠正,然后齐读巩固。扫除课文的文字障碍,积累生字词。 过渡语:唐代的诗评家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下面我们就“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四、诵读诗歌,感知风格(PPT展示)

1、活动:诗歌风格多样,“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风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清新的田园风格,看视频,听名家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提问:这首诗歌是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3、活动:自由诵读诗歌,读出雄浑、豪放,读出激情。找出本诗中你认为最能表现蜀道之“难”的句子并加以评析。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提问:这三句是诗歌的主旨,贯穿着全文。分别是从那几个角度表现蜀道之难的? 明确: 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是从写出了蜀道的高峻。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害怕的感情,写出蜀道的险。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深沉的慨叹意,感叹蜀道的战祸之烈。 说明:通过对这三句主旨句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4、提问:蜀地真的这样的奇崛险峻吗?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感受一下。

2021年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3蜀道难教案2课时.docx

《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熟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 1、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 三、情感目标: 1、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2、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一一《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一一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 之称。官至供奉翰林。与杜甫并称“李杜”。他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性格豪放,感情奔放,形成了他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 三、课题简介及写作背景 1.《蜀道难》:古乐府曲名,古代诗人常用来描写蜀地道路的艰难。李白这

首诗虽托题古调,但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是创新的,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全诗写出奇险壮丽的景象,将历史、现实、神话交织在一起,纵横押阖,句式也随着感情的变化参差,充满极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通篇紧扣一个“难”字, 瑰丽而又神奇。 2.《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目的: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四、蜀道简介: 1、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2、图片欣赏:古栈道及剑门关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云霄。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五、初步感知,检查预习 幻灯片呈现《蜀道难》诵读视频 1.生字词 2.提问:作者写出了蜀道的哪些特征,请分段概括。 学生讨论交流:(约两分钟) 教师总结答案:

《蜀道难》与《蜀相》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蜀道艰难蜀相泪 《蜀道难》《蜀相》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多角度、多层次研读探究,从多个维度梳理对古诗词的理性认识,提升严谨 性、系统化等思维品质。 2、揣摩意象,体察意境,探究虚实相生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感受诗歌的感情力 量,获得阅读鉴赏的审美体验。 3、把握诗词蕴含的文化精神,探讨其当代价值,认识古诗词的思想意义和审美 价值,培育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两首诗的情感异同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比较阅读、交流研讨、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诗歌盛世,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以超凡 的诗才撑起了唐诗一片瑰丽的天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后人经常以李 杜并称。 请说说李白和杜甫诗作中能寄托其思想或理想的代表作,并谈谈他们风格的 不同。 李白: 欲渡黄河冰塞川, 闲来垂钓碧溪上, 行路难,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 不同。 李白: 欲渡黄河冰塞川, 闲来垂钓碧溪上, 行路难,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 将登太行雪满山。 忽复乘舟梦日边。 多歧路,今安在?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登高》巴蜀地区人杰地灵,李杜二人 因为人生轨迹,先后与巴蜀碰撞出了火花,那么碰撞的这些 火花又是怎样成为中国诗歌历史上的明珠的呢?今天我们来 学习 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高中语文_李 杜 诗 会 ——《蜀道难》《蜀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李杜诗会 ——《蜀道难》《蜀相》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理念: 《蜀道难》和《蜀相》是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单元是诗歌单元,第一课是《诗经》与《楚辞》的节选,第二课是汉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第三课则是唐诗《蜀道难》和《蜀相》,第四课是宋词《望海潮》《扬州慢》,这四课的选材串起了诗歌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在认真研究了单元导读及单元研习任务基础上,我最终决定以一堂“诗歌交流会”的形式将《蜀道难》和《蜀相》合并在一起,在诵读涵咏中让学生品味不同风格的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以期他们能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研习目标: 1、在诵读涵咏中,赏析李杜诗艺术特色的不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交流对“诗仙”与“诗圣”的理解,探究诗人情志,提升探究评价能力。 研习重点: 1、在诗歌的诵读涵咏中,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豪迈奔放的气势及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和沉郁之气。 2、在学生的交流活动中分析探究两位诗人截然不同的风格形成的原因及诗中情志。 研习难点: 1、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表现手法及杜甫现实主义风格的分析。 2、探究诗人情志时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交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发展源远流长。《诗经》《离骚》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到了唐代,诗歌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就是李白和杜甫,他们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唐诗中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在初步学习了《蜀道难》和《蜀相》诗意的基础上进行一场班级诗歌交流会,进一步领略两位诗人诗歌的魅力。 二、研习目标: 1、在诵读涵咏中,赏析李杜诗艺术特色的不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交流对“诗仙”与“诗圣”的理解,探究诗人情志,提升探究评价能力。 三、研习活动: 学生活动一: 1、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蜀道难》的诗意,假如你恰巧刚从蜀地旅游回来,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心中的蜀道,并诵读涵咏相关诗句,借此体会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分析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学生描述蜀道风光,诵读相关诗句,师加以朗诵技巧指导点拨,结合学生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等相关诗句的分析,总结浪漫主义的主要表现手法——想象、夸张和化用神话传说。 引导学生联想李白的其他诗作中的典型句子,进一步诵读体会这一艺术特色。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单元学习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虽说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依然远远不够,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读书经验来理解诗歌,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要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通过头脑风暴加深印象。 【教材内容】 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从诵读诗歌入手,领会诗歌循坏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鉴赏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体会李白豪放飘逸浪漫的诗风。 【教学重难点】从赏析细节入手,理解本诗中众多意象的涵义;廓清思路,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课时安排】两课时 【导入】由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新课的兴趣。)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它就是唐代的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郁和关切。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李白自青年时,漫游全国各地。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安史之乱发生,被牵累,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故。 李白的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初步感知】噫吁嚱(yī xū xī)秦塞(sài)鱼凫(yú fú) 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历井膺(yīng)巉(chán)岩 飞湍(tuān)喧豗(huī)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萦岩峦(yíng luán)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写作背景】《蜀道难》: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千米,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由于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蜀道难》是乐

《蜀道难》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蜀道难 李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古代诗歌赏析中的章法、气象、基调。 2.能力目标:把握诗歌的中心,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指导学生诵读,品味。 3.情感目标:研究本诗的写作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1.本诗中的反复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体会这首诗的反复咏叹手法及其抒情效果。 教法选择: 指导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 学法指导: 指导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代表作家。是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同学们可自由谈谈所知道的李白的诗或者他的逸事。增添学习趣味。了解李白傲岸的性格。 要点: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伟绚丽,语言清新自然。 二、创设情景,自读自悟(教师点拨如下)

1.中国古代诗歌的章法――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 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2..这首诗中三次直接点题,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题句),主题句的多次出现把本诗的抒情推到了一个什么境界? 三、读读议议,披文入情。 1.教师范读本诗,要求学生注意节拍以以下字的读音。 明确:诗的节拍。 2.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并试分析其意义。 噫吁嚱 ...(yīxūxī)鱼凫.(fú)猿猱.( náo)石栈.(zhàn) 萦.绕(yíng)崔嵬.(wěi)扪参 ..历井(mén shēn) 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tuān)喧豗.(huī) 砯.崖(pīng)吮.血(shǔn)咨嗟 ..(zījiē) 3.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本诗(2至3遍)注意本诗句的节拍。 4.提问:诗有诗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四、联系生活,积累运用 1.《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首席代表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意欲何为?那蜀道难到底难在何处?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本首诗) 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 ①这首诗是真的友人入蜀而写的送别诗吗? ②小提示:一、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二、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三、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四、“即事成篇,别无寓意”(顾炎武《日知录》)。你觉得那一种观点可能更和作者本意? ③为什么作者赠给即将入蜀的朋友的诗中,却这样夸张渲染蜀道难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