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网络流行词比较研究

中英文网络流行词比较研究在现代社交媒体和网络科技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流行词汇在中英文网络使用中不断涌现。这些短语和表达方式有时不仅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体现。本文旨在比较中英文网络流行词,探讨其差异和共同之处。

一、背景介绍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词汇成为表达个性和追赶潮流的重要方式。中英文网络流行词的使用是由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特点所塑造的。

二、数量差异

中文网络流行词汇的数量众多,每年都会有许多新词汇被创造和流行起来。这些新词可能由热门新闻事件、网络热点或者流行音乐等引起。英文网络流行词汇的数量相对较少,因为英语的使用范围广泛,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英语使用者都会创造和接受相似的流行词汇。

三、创造方式

中文网络流行词汇通常以短语或者缩写的形式存在,使用者只需要输入几个简单的字母或者拼音即可表达特定的意思。例如,“666”代表赞扬或者惊叹,“66666”则意味着更高程度的赞扬。英文网络流行词汇往往由完整的英文单词组成,这些单词可以是普通词汇的变体或者是新的句子结构。

四、表达方式

中文网络流行词汇表达方式常常比较生动夸张,常用形容词或者动词的变体来表达情绪或者感受。例如,“开车”表示期待或者追求某种目标,“毒”则代表赞美。英文网络流行词汇则更加注重逻辑和实际,通常使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表达特定的含义。

五、文化差异

中文网络流行词汇的创造和使用通常与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相关。例如,“佛系青年”指的是追求“佛系生活”的年轻一代,“996”则表示每周工作9小时,每天工作6天。英文网络流行词汇则更多地与国际和西方文化相关,例如,“FOMO”代表害怕错过的恐惧,来自英文单词“fear of missing out”。

六、共同之处

中英文网络流行词在一些方面也存在共同之处。例如,表达对某物或某人的称赞时,中文网络流行词通常使用“666”,而英文网络流行词则常用“awesome”或者“amazing”。这些共同之处表明,尽管语言和文化有差异,但人们对于表达情感和赞赏的需求是相似的。

七、使用范围

中文网络流行词汇多数使用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而英文网络流行词汇则广泛使用于全球范围。由于英文具有全球影响力,所以英文网络流行词汇流传迅速,成为国际化的交流工具。

八、结论

中英文网络流行词汇在创造方式、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虽然中文网络流行词汇更多地关注于内涵和生动表达,而英文网络流行词汇则更加注重逻辑和实用性,但无论哪种语言的网络流行词汇,都是当代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通过比较中英文网络流行词汇可以更好地了解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和特点。这种比较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把握网络时代的流行文化,更好地融入网络社会。

英汉网络新词构词方式对比研究

英汉网络新词构词方式对比研究-汉语言文学 英汉网络新词构词方式对比研究 孔筱燕杨廷君 摘要:语言有三大系统: 语法、语音和词汇。其中,语法和语音相对稳定,而词汇则比较活跃。网络流行语是词汇中比较活跃的部分。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与网络有关或是通过网络迅速传播的新词热语应运而生。网络新词以其简单独特、诙谐幽默和富有时代性的特点,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语言,在词的构成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研究从构词法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大量英汉网络新词的分析和分类,发现两者相同的构词方式主要有类比构词、缩略构词、谐音构词、借词等;而英语网络新词通常使用的融合构词和创造新词的方式,在汉语中极少出现,这是由两种语言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关键词:英汉网络新词构词方式产生原因共性与个性 一、引言 网络新词是指与现实社会所发生的热点话题或新闻事件紧密相关,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体迅速蹿红,并广为大众所接受和使用的热门词语。本研究所提到的网络新词是广义上的概念,既包括在网络生活中创造的新词,也包括通过网络这一媒介而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的社会热点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具有构词独特,新鲜有趣,感情鲜明的特点,能够折射出这个时代语言及流行文化的动态变化。诸如“netizen、group-purchase、给力、被就业”等词语不仅仅是年轻群体的宠儿,也逐渐被一些严肃的官方报刊和学术文章所采用,成为了我们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研究首先分析了网络新词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比较

英汉网络新词的构词方式,找出两者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网络新词产生的原因 网络新词之所以能迅速在各种媒体和日常交际中得到广泛使用,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客观动因,主要是社会生活、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使得大量新的事物和社会现象不断产生,而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唯有词汇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最为密切(张绍全,2010:33)。用以描述这些新的事物和现象的需要是新词产生的土壤。其二是主观动因,主要是语言的经济原则和大众的娱乐心理。在描述一个新事物或新现象时,人们当然可以采用释义法,但是出于大众普遍的化繁为简的心理需求,简洁方便的词汇手段,相比复杂冗长的句法描述,更受大众的青睐。并且这些新词本身往往带有幽默娱乐的特点,更容易通过网络等时下的交流工具广为传播。简而言之,新词的产生反映了人们对于新鲜的表达方式的需求。 三、英汉网络新词构词的主要方式 (一)融合构词 所谓“融合构词”,就是指从两个单词中各截取一部分后,将这两个部分融合在一起构建一个新词,又称“拼缀构词”或“拼合构词”(blending)。这种构词法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期,最初是人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将业已存在的语言临时拼凑起来,以取得幽默和戏谑的效果,而现在不少词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逐渐失去明显的非正式语体色彩,进入一般词汇(周启强、白解红,2006:178)。融合构词是英语网络新词主要的构成方式之一。我们根据融合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中英文网络流行词比较研究

中英文网络流行词比较研究在现代社交媒体和网络科技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流行词汇在中英文网络使用中不断涌现。这些短语和表达方式有时不仅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体现。本文旨在比较中英文网络流行词,探讨其差异和共同之处。 一、背景介绍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词汇成为表达个性和追赶潮流的重要方式。中英文网络流行词的使用是由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特点所塑造的。 二、数量差异 中文网络流行词汇的数量众多,每年都会有许多新词汇被创造和流行起来。这些新词可能由热门新闻事件、网络热点或者流行音乐等引起。英文网络流行词汇的数量相对较少,因为英语的使用范围广泛,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英语使用者都会创造和接受相似的流行词汇。 三、创造方式 中文网络流行词汇通常以短语或者缩写的形式存在,使用者只需要输入几个简单的字母或者拼音即可表达特定的意思。例如,“666”代表赞扬或者惊叹,“66666”则意味着更高程度的赞扬。英文网络流行词汇往往由完整的英文单词组成,这些单词可以是普通词汇的变体或者是新的句子结构。

四、表达方式 中文网络流行词汇表达方式常常比较生动夸张,常用形容词或者动词的变体来表达情绪或者感受。例如,“开车”表示期待或者追求某种目标,“毒”则代表赞美。英文网络流行词汇则更加注重逻辑和实际,通常使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表达特定的含义。 五、文化差异 中文网络流行词汇的创造和使用通常与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相关。例如,“佛系青年”指的是追求“佛系生活”的年轻一代,“996”则表示每周工作9小时,每天工作6天。英文网络流行词汇则更多地与国际和西方文化相关,例如,“FOMO”代表害怕错过的恐惧,来自英文单词“fear of missing out”。 六、共同之处 中英文网络流行词在一些方面也存在共同之处。例如,表达对某物或某人的称赞时,中文网络流行词通常使用“666”,而英文网络流行词则常用“awesome”或者“amazing”。这些共同之处表明,尽管语言和文化有差异,但人们对于表达情感和赞赏的需求是相似的。 七、使用范围 中文网络流行词汇多数使用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而英文网络流行词汇则广泛使用于全球范围。由于英文具有全球影响力,所以英文网络流行词汇流传迅速,成为国际化的交流工具。 八、结论

[中英流行语比较]2018年十大流行语中英版

《[中英流行语比较]2018年十大流行语中英版》 摘要:中国流行语构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派生法,主要为词缀派生,如后缀: XX族,英语流行语构成方式主要有 以下几种:1、词性变化:主要是名词动用,如:Google、friend(unfriend)、facebook、text,汉语流行词中独特的 谐音词,如“杯具”与“悲剧”谐音,“洗具”与“喜剧”谐音,“表酱紫”和“不要这样子”谐音等 本文从中英流行语的构成方式和衍生方式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中英语言的特性决定影响了流行语构成方式和衍生方式的差异性,但语言的经济性、精确性等一些共性也使中英流行语具有一些相似性特征。各国专家学者及权威词典,根据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国情背景下流行 语的特点,结合自身研究内容,归纳出许多“流行语”定义,本文所选中美流行语,主要来自中国和英美国各政府机构以及学术机构2006-2010五年来发布的流行语。一、中英流 行语构成方式比较中国流行语构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派生法,主要为词缀派生,如后缀: XX族;2、新造词语,如“微博”等;3、外来词,如“晒”音译自“share”等;4、修辞法,主要为比喻、隐喻、借代、仿拟等方式。如“躲猫猫”、等流行语即为用一个词 借代社会事件,进而表示一种社会现象;5、谐音法,如“杯具”与“悲剧”同音;6、象形词:如“�”、“�”。英语流行语构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性变化:主要是 名词动用,如:Google、friend(unfriend)、facebook、text;2、复合词,分为省略部 分音节合成和不省略音节合成两种:前者如Bromance 、biodiesel、vlog、 staycation,由于英语是音节单词,此种由两个词结合为一个单词的合成词,往往具有前一个词后面部分的音节与后一个词前面部分的音节相同的特点,可以直接合成为一个单词,同时发音连贯。另一种是两个单词不省略任何其中一个的音节合成表示一个事物:ringtone、spyware、flash mob、green-collar、carbon footprint等;3、缩略词,如:APP、 WI-FI ;4、派生法,主要为词缀派生,前缀如:由Obama当选美国总统兴起的Obama系列词汇如:Obamanomics, Obamanation ,后缀如:birther、truther等;5、新造词,如 blog;6、外来词,如sudoku、sushi来源于日语;7、修辞法:如couch potato、mouse potato,把整日坐在电视机前和电脑前的人比喻成像potato,形象生动。通过比较发现,汉语流行语的构成方式中区别于美语流行语的几个独特方面主要是象形词和谐音词。而英语中缩略词、词性变化词以及通过省略部分音节合成两词构成新词的构词方式也是英语的独特特征。汉语流行词中独特的谐音词,如“杯具”与“悲剧”谐音,“洗具”与“喜剧”谐音,“表酱紫”和“不要这样子”谐音等。此种流行词的创造依据的是拟声理据,通过声音的模拟构成,形象生动。另外象形词“�”、“�”的流行是汉字独特的象形性导致的。二、中英流行语衍生方式比较 根据流行过程中语义是否发生变化,可以将流行语分成以下三种类型:其一是语义稳定型流行

英语网络流行语构词特点浅析

英语网络流行语构词特点浅析 摘要:随着電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能够便利地浏览网络,在网络上进行交流,2018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经突破了40亿大关。当人们习惯了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交流之后,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诞生了。学习好英语网络流行语也成为我们英语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以英文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词汇形态学理论对其构词方法进行分析,找出英语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方式,从而使得我们能更加了解英语网络流行语的构词特点,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英语;网络流行语;构词方式 1.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服务,它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影响着人们的语言生活。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网络语言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网络语言是计算机在网络通信领域中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从广义上讲是指网络环境中所使用的所有语言。从狭义上讲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中使用的语言。网络语言是一种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刘丽,2004)网络语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发展和交流,对其具有现实意义也成为了我们学习英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对其构词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其构词规律,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英语网络词汇构词的特点,从而更快速有效地进行学习与吸收。 1.1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收集互联网上生成的英语高频新词然后再运用词汇形态学理论,对英语网络词汇的形态进行分类对其构词方法进行分析。 1.2文献综述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因为网络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网络语言对人们使用的传统语言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流行语的频繁使用使其成为新单词涌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外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早于中国。这是因为计算机网络以英语为主要语言,1997年,在哈特福德大学举办了一次关于语言和网络的会议,这是第一次对网络语言进行全面讨论,他们的议题主要针对网络语言问题。六年后,第一次语言和因特网正式会议在西班牙举行。这两个会议是学术界公认的网络流行语研究的里程碑。在David Crystal(2001)的著作“语言与互联网”中,它首先描述了网络术语的定义和分类,讨论了网络术语及其共同特征,并对网络术语进行了比较。他认为网络术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在1995年语言学家Kevin Hunt 和Mick Doherty讨论了网络隐喻,从心理学、计算机技术、历史演变、修辞学等角度分析了网络隐喻的基础和传播效果等等。在

英汉混合网络流行语现象分析

英汉混合网络流行语现象分析 中国网络语言以简短明快的句式和简单易懂的词汇在互联网上 文化中大行其道。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混合语言词汇的大量发明,混合英汉语网络流行语出现得更为频繁。本文将重点分析以混合英汉语网络流行语为特征的网络文化,并从起源及发展趋势、内容特点及范围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通俗语言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及发展 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中国进入网络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网络用户以及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也逐渐发展壮大。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普及期,主要指的是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出现在国内网络上的最初阶段;第二阶段是繁荣期,主要指的是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出现在国内网络上的兴盛阶段,随着各种新闻博客等文化现象的出现,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国内网络上最流行的语言形式;第三阶段是流行期,主要指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不断被用作表达大家口语的语言形式,在国家媒体以及网络文化中越来越普及。 二、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的内容特点 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兼具中英文语言特点,以中文句式结构为主体,以英文词汇为辅助。它主要以拼音缩写形式出现,也给出读音、译文。其特点是简短明快,词组搭配多变,且多带有趣味性和搞笑性,并丰富多彩,如:“我爱你一生一世”被表达为“ILHYS”,译文为“I

love you for all the time”;“难受”则被表达为“NS”,译文为“It so sad”等等,这些简洁有趣的表达形式得到了网友的一致欢迎。 三、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范围 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普遍存在于中国国内网络文化中,如QQ、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均有大量存在,其使用者也多为80后,90后年轻人,尤其是会操作手机的孩子们,因为这些网络流行语简短明快,更有利于在网络上的快速沟通和表达。此外,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媒体报道中,如新闻报道、文化报道等,以其新颖奇特的形式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也大大拓展了国内语言文化的范围。 四、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在中国网络语言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体系,更拓展了中国语言文化的深度与广度,更加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轻松舒适的表达方式。虽然目前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已经得到网民以及国家媒体的普遍接受,但由于它的革新性表达方式,在词组的新拼音的用法上可能会存在一些歧义,常使得读者弄不清其真正的含义,这一现象在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发展中仍有待改进。 本文以《英汉混合网络流行语现象分析》为题,结合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及发展、内容特点及使用范围以及发展分析,从语言文化及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现象。本文认为,混合英汉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简短明快的新型网络语言,它的出现丰富了

《网络用语的英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网络用语的英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网络用语的研究起步早于国内。互联网发源地美国,是学者们最早研究互联网语言和网络用语的地方。在西方国家,互联网经常被用于电子商务,而在中国则被用作娱乐和表达的平台。所以国外对网络用语的研究很少。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其著作《翻译教科书》第13章中讨论了新词的翻译:Neologisms are perhaps the non-literary and the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biggest problem.新词可能是非文学和专业翻译的最大问题(Newmark,2001)。He also delivered that a majority of them have a single meaning and can therefore be translated out of context, but many of them soon acquire new (and some times lose the old) meanings in the TL.他还表示,它们中的大多数具有单一含义,因此可以脱离上下文进行翻译,但其中许多很快在TL 中获得了新的(有时失去了旧的)含义(Newmark,2001)。纽马克也给出了新词的定义。他将新词定义为新创造的词汇单元或获得新意义的现有词汇单元(Newmark,2001)。他将新词分为两类和十二类。A型是具有新意义的现有词汇项目。它包括单词和搭配。B型是指新形式。它包括新造词、派生词(包括混合词)、缩写词、搭配词、人名词、短语词、转移词(包括新旧指称)、伪新词和国际主义(Newmark,2001)。对于每一种新词,纽马克都提出了一种翻译方法。这些方法与本文的翻译方法相似。然而,纽马克理论中的新词属于印欧语系。① In 2006,David Crystal, a very famous linguist, published his new work Language and Internet, which studied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towards the general language and specific language. 2006年,著名的语言学家大卫·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发表了他的新作《语言与互联网》,研究了互联网对一般语言和特定语言的影响。这本书使大卫·克里斯特尔成为网络用语研究的领军学者。国外对网络用语的研究范围比国内广泛,不仅包括网络用语的语言变异,还包括网络用语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网络用语和符号形成的原因等。2002年和2003年在Language and ELT ①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中英网络语言中的词汇变异对比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中英网络语言中的词汇变异对比研究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也影响了 网络语言的发展。因此,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中英网络语言中的词汇变异 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词汇变异的定义 词汇变异(lexical variation)指的是同一语言或不同语言中,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相对不稳定性。在网络语言中,词汇变异表现为一些词语的意义、用法和拼写等方面的改变。其中,在中英网络语言中的词汇变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意义变异:即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不同。例如,“蒟蒻”在中文网络语 言中指的是新手或菜鸟,而在英文网络语言中的“noob”则是指缺乏游戏技能的人。 2. 拼写变异:即同一词汇在不同语言中拼写方式的差异。例如,“color”和“colour”在英语中都是正确的拼写方式,但在美国一般用“color”,而在英国则用“colour”。 3. 用法变异:即同一词汇在不同语言中的用法有所区别。例如,在中文网络语言中,“哈哈”和“呵呵”都是表示笑声的词汇,而在英文网络语言中则分别是“haha”和“hehe”。 1. 意义变异 中文网络语言中的词汇变异主要表现在与互联网相关的术语方面。例如,“网民”原 指使用网络的人,而现在也被用作指论坛中的用户。另外,“神回复”指的是网络上幽默、机智、有趣的回复,而“吐槽”是指对网上某事物发表不满或批评。这些在网络上的用法,与词汇本来的意义产生了差异。 而英文网络语言中的意义变异,同样是在与互联网紧密相关的领域中。例如,“trending”原意为趋势或倾向,而在社交媒体上则表示特定话题或事件正在变得流行。 另外,“hashtag”原指“#”符号,在社交媒体上则被用作标记话题或事件的方法。这些 词汇表明,在新兴的通信领域中,新的语言含义不断被创造出来。 2. 拼写变异 中英语言的拼写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这也会在网络语言中产生一些差别。例如,“Aluminum”是美国英语中的拼写方式,而“Aluminium”是英国英语中的拼写方式。此外,“center”和“centre”、“gauge”和“gage”等词汇,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拼 写方式。

西方英语网络流行语翻译研究现状

西方英语网络流行语翻译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大量网络流行语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地丰富了现有的汉语词汇,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践领域。通过对这些流行语的特点进行分类和研究,并选取若干网络流行的热门词汇进行试译,以探讨翻译网络流行语时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音译;直译;直译加注;意译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是网民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常用语言,具有娱乐性、时尚性、从众性和求新性等基本特征。网络流行语借助网络的迅速推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折射出人类社会进步的成果和社会多元生活的状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时代语言的前卫和潮头词语,不仅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还渗透到社会生活中。 如何将这些流行语自然得体地翻译出来,准确表达其意义和内涵呢?本文将通过举例,对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方法进行初步研究分析。 一、音译(Transliteration) 音译是根据发音将源语词汇译成目的语词汇的翻译方法。此法常用来翻译人名、地名、品牌名和某些源语创新词等。 例1:给力 参考译文:gelivable 分析:2010年,“给力”一词突然流行起来,并在世界杯期间被广泛使用。“geli”是直接音译自中文的“给力(geili)”,并加英语常用形容词后缀“able”构成。

二、直译(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指不仅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且忠实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例2:雷人 参考译文:thundering 分析:雷人是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而英文翻译thundering 是在雷thunder单词的基础上,加英语形容词后缀ing构成,基于了“雷”本义传递的风格,恰当地表达了雷人的形式和含义。 类似的直译还有闪婚:lightning marriage,闪离:lightning divorce,这两个词的翻译分别用到了闪电lightning和结婚、离婚marriage/divorce单词,既忠实于原文内容,又保持了原文形式。 三、直译加注(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footnotes) 中西方由于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不同,难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词语空缺现象。在翻译时,如直译恐怕目的语读者难以或不能理解源语词汇所表达的信息,这时往往需要用加注的手段来弥补可能出现的源语意义在目的语中的缺失。 例3: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参考译文:Jia Junpeng,mom wants you back home for dinner. 分析:百度“魔兽世界吧”里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近乎调侃式的话,在短短的5个小时便引来了超过20万名网友的点击浏览,近万名网友参与跟帖。“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也迅速成为流行语。贾君鹏不过是个虚拟人物,但此帖在不经意间唤起隐

纽马克翻译理论指导下网络流行语翻译及文化差异研究

纽马克翻译理论指导下网络流行语翻译及文化差异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流行 语由于其独特的形式和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了不同文化间沟通的桥梁。然而,这些流行语 在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和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深入研究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和文化 差异问题。 纽马克(Newmark)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他提出了一种翻译的理论—— 纽马克翻译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翻译应当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在翻译过程中尽 可能地保留源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形式。因此,纽马克翻译理论为我们研究网络流行 语的翻译和文化差异问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指导。 首先,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其源语言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网络流行语大多源于英文,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我们应该保留它的语言特性和形式。比如,“LOL”代表着“大笑”,在翻译时我们可以用“哈哈”或者“笑死我了”来表达其 相同的意思,但是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留“LOL”的形式,这样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 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其次,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不同文化间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到我们 对流行语的理解和使用。比如,“哈哈”在中文和英文中都有类似的意思,但是在中国,“哈哈”通常代表着欢乐和幽默,而在英文中,“哈哈”常常用来表达不屑和嘲笑的情绪。因此,在进行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时,我们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避 免出现不当的翻译。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意到网络流行语的时效性和流行性。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短暂性 和变幻性,它们的流行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我们需要 了解这个流行语的流行程度和使用情况,避免因为翻译过于生硬或过时而影响到读者的理 解和使用。 总之,网络流行语作为人类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已经成为了不同文化间进行交流 和相互理解的桥梁。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和文化差异问题,尽可能 地保留原来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同时避免因不当的翻译而导致文化冲突和交流障碍。 在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网络流行语,促进人类文化交流 和发展。

中英网络语言之语体比较探析

中英网络语言之语体比较探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交际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因其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网络语言则是网络交际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 语言。中英网络语言虽与传统的英汉语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但从语体学角度看,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又因英汉语的交际文化不尽相同, 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体学、网络交际 一、引言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使用的语言,是网民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一种全新的交际模式——网络交际,已 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因其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秦秀白在《网语与网话》中认为网语是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它由三种语言成分构成: 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诸如“鼠标”、“宽带”、“登陆”等专业术语;② 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如“网民”、“网虫”、“网恋”等;③CMC交际(BBS、 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如菜鸟、东东等;符号如“: - D”(开口大笑)等。 网络交际中所使用的网络语言主要就是第三类,也是最鲜活,最有特点的一 种语言。网络英语和网络汉语也是在网络这种特定语境中形成的两种不同语言, 虽然与传统的英汉语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中英网络 语言从语体上看,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又因英汉语的交际文化不尽相同,也表现 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中英网络语言语体特点比较 网络语言是网络交际时代的新产物,但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网 络交际工具,网络语言并没有脱离其所属的语言系统。语言有三大系统:语音、 词汇和语法。从语体学上看,人们常用的网络语言是一种介于日常交谈与书面语 之间的新语体,既有两种语体的特点,又因在网络环境中, 语言主要靠文字交流 来实现。受书写空间和输入速度的限制,,以及为了达到快速的信息传输,网络语 言具有“快、省”的特征。 1.语音 网络语言虽然是一种文字输出形式,但具有和日常交谈一样的语音特点:1)拟声词的使用。经常可以在聊天室看到英文“haha”, “Ooh”, and “Wow”,中文“呵呵”,“哈哈”,“嘿嘿”等拟声词出现; 2)同音或谐音词的使用。所谓“谐音词”就 是对原字词的读音进行模拟,构成一个与原字词读音相近的新词语。英文中常使 用英文字母仿英文常用语之谐音,如“IC”(I see.),“ICU”(I seek you.),或使用数字 和英文字母混合成词,如“2” (to/too), “4” (for), “B4” (before), “w8” (wait)。而汉语 中的谐音词不仅数量比英语多,而且表现手法多样,如语音谐音:“肿么”(怎么),“有木有”(有没有),“神马”(什么);数字谐音:520(我爱你),886(拜拜了),1314(一生一世)等等。 谐音词是网络语言最明显特征之一,即“省时、省事、简炼、快捷”,又满足 了表达的需要。谐音词往往使语言幽默诙谐,为网络交际增色不少。相比英语, 汉语的谐音词有时不仅是为了方便,而且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且新颖的词汇来构 成谐音,依靠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造成一语双关,使一个词语表达出“言外之意”,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幽默的气氛。如“菌男”、“霉女”虽与“俊男、美女”谐音, 但意义截然相反,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达到反讽的效果。

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 今天,网络流行语是我们每天生活中难以缺少的一部分,它们不仅赋予我们轻松愉快的感受,更是我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它们背后所暗藏的深层文化内涵却常被忽视。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理解和传播网络流行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兴趣,《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也应运而生。 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由于网络流行语的独特性,把它们从个体的领域跨越到全民的领域并不容易。因此,进行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就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只有把它们精准地翻译成英文,才能有效地传播到世界不同文化圈,受众也就随之扩大。 《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从语篇上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语病分析,以及在英译过程中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构建一种能够有效翻译网络流行语的英译模型。先,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语病,论文就网络流行语领域的英译原则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比如:将网络用语的中文拼音译成拼音,比如“哈哈”应译为“haha”;将游戏名称直接译成英文,比如“剑灵”应译为“Sword of the spirit”;将多层次的表情符号,比如“O(∩_∩)O~”译成“Happy~”;将有关新闻属性的中文 短语译成英文,比如“热点新闻”应译为“Hot News”。 此外,本论文将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背景也作为考虑因素。比如:在英译过程中,可以结合特定文化背景,对特定词汇进行英译,比如“大王叫我来巡山”可以译成“The king summoned me for patrolling the mountain;还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比如“吃鸡”译成“eating

chicken”;甚至可以将国内特有的话题融入记述,比如“GG”可译成“Good Game”。 除此之外,翻译者在英译过程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和文化背景结合节奏感,运用语言艺术,将网络流行语进一步演绎,比如:将“哈哈”译成“Ha-ha”或“Hahahaha”,将“能力担当”译成“ability to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或“ready to take up the responsibilities”。

网络流行英语用语的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网络流行英语用语的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要】在20世纪中后期,网络传播的出现挑战传统的信息传播地位,并且对人们 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不同民族之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 影响的背景下,互联网的流行表达无疑受到影响,语言本身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中外融合。英语对中国网络流行英语用语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互联网英语的大量独特功能经常出现在 中国的互联网通信平台上。本文通過研究网络流行英语的概念,网络流行英语使用现状进 行分析,从而能够对网络流行英语应对对策进行全面的陈述,能够将网络流行英语对于英 语教学产生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将推动网络流行用语在教育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网络语言;网络传播;流行英语 网络流行英语用语作为互联网的重要衍生物,已成为网民语言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流行的语言形式,语言功能简洁,更新快速,任意创建词汇和谚语。它的出现对 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网络流行语对英语语言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探讨了网络 流行语在语言应用中的扩展性。 一、网络流行英语概念 在网络时代,英语网络流行英语用语迅速发展,然而其独特的功能简单,方便,具有 象征意义,并且网络流行英语用语代表了英语发展的新趋势。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不应低估这种现代语言现象的快速发展及其巨大的潜 在影响。从客观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英语用语一直是一种不成熟的语言,缺乏一套标准 的限制,但我们不能拒绝使用网络流行英语用语,它被社会广泛使用并且具有某种社会地位。它对所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因此而言,必须正确处理。在学习英语网络流行语的过 程中,学生应该谨慎选择,并且新的网络流行英语用语并不总是好的。普通工科学生的英 语学习中,英语网络流行语不容忽视。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普及是互联网时代的“见证”,将互联网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网络 关键词将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和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二、网络语言流行英语用语现状 虽然网络流行英语用语的普及程度比较高,但其缺点也很明显。网络流行英语用语需 要在文学规范的框架内使用。作为文化思维的载体,网络流行英语用语需要有意识地抵制 粗俗,这更接近于形式文学。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增强语言的生命力和魅力,促进 中国文学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网络流行英语用语,学习网络流行英语用语的积极性,抛弃不完善的网络流行英语用语,吸收网络流行英语用语的本质,摒弃糟糕的网络流行英 语用语,促进文学的有效发展。 教育部专家童乐泉指出,一些网络流行英语用语对生活有负面态度,教育者应引导青 年学生使用健康,标准化的语言。网络时代的英语教学不应妨碍学生上网。相反,应该鼓 励学生学会区分好坏,并从在线可用的许多材料中进行选择。高校英语教师应加强对网络

近五年英汉年度热词语义学对比研究

近五年英汉年度热词语义学对比研究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近五年英汉年度热词语义学对比研究的背景介绍: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英汉两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着重 要的地位。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英 汉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变得愈发紧密。对于英汉年度热词的语义学研究 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英汉年度热词的选择与使用频率不断发生变化,特定年 度产生的热词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热点和话题关注点。通过对近五 年英汉年度热词进行语义学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间的 共性和差异,进一步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英汉年度热词的语义学分析,探讨两种语言在 不同年度所选的热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从而增进我 们对英汉语言文化之间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畅与深化。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近五年英汉年度热词的语义学对比研究,探讨 英汉两种语言间在年度热词语义上的共性和差异。通过对这些热词的 深入分析和比较,可以揭示出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热词的认知 方式和语义理解的差异,为英汉跨文化交流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指导。

研究还旨在探讨语义学分析方法在英汉热词研究中的应用效果,为研 究方法的优化提供参考。最终目的是为进一步促进英汉两种语言间的 交流与合作,增进人们对不同语言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推动语言学 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发展。 1.3 意义和价值 英汉年度热词语义学对比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深入探讨两种语 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通过分析近五 年英汉年度热词的语义变化,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的热点和趋势,为语言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提供准确的词语运用指导。这一研究也有 助于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促进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对 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热词语义学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者 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促进跨文化交流与融合。英汉年度热词语义学对 比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学术领域的探讨,更在于对全球文化交 流的推动和促进。 2. 正文 2.1 近五年英汉年度热词语义学对比研究的概况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英汉跨 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新兴的热词不断涌现。这些热词往往承载着 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的风向,反映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思维方式。研究 英汉年度热词的语义学对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构词法的角度来看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以2017年到2021年的中日十大流行语为例

从构词法的角度来看中日流行语的对比 研究——以2017年到2021年的中日十 大流行语为例 摘要:众所周知,语言是反映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反映新事物、新观点、新状况的流行语。它们不仅反映了语言的新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丰富了语言的词汇体系。近年来,关于流行语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但大多都是以单一的语言研究对象为主。鉴于此,本文以 2017年到 2021年的中日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并尝试从构词法的角度考察中日流行语的特征和异同之处。通过对中日流行语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两国的社会现状和不同文化背景,促进中日交流与合作,提高日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中国;日本;构词法;流行语;对比 作者简介:牟雅婷(1999—),女,四川泸州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日语语言文学研究。 一、先行研究 流行语的定义:米川明彦(1989)认为“流行语是新出现在语言社会中,或者为了新表现既有的事物和概念而被创造,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其存在权得到了社会承认的词语”[1]。 日本学者们的研究大致可分为针对流行语本身、流行语的发展倾向以及流行语的构词法的研究这三个方向。其中,米川(1989)认为新词和流行语的创作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创造与已有词完全无关的新词,另一种是利用已有词创造新词[1]。后者可以进一步分为借用法、派生法、省略法、合成法、类推法。如果从语言学角度对单词按词结构进行分类,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合成词又可

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洼园晴夫(2002)从词的构成论的立场深入考察了流行语 的创作方法和意义变化,并阐明了语言学的法则和原理[2]。 目前,关于流行语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其中,李红艳(2014)对比分析了2013 年度中日两国网络流行语的异同,并从语言学的角度剖析了中日民众心理状态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异同[3]。吕娟(2018)以2008年至2017年10年间的中日流行语大奖的获奖语为研究对象, 总结了中日流行语各自的特征,围绕流行语与社会世相的关系以及流行动向的特 点进行了对比分析[4]。洪洁(2021)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以中日两国 2015-2019年度流行语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两者之间的异同,并探究了出现异同 的原因[5]。 纵观中日两国关于流行语的研究,学者们大多从语言、社会、认知等不同角 度对流行语进行了深入分析,但仍然以汉语或日语单一语言的研究居多,关于两 种语言对比分析的研究尚不多见。基于此,本文以中日两国2017年到2021年度 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从构词法的角度参考米川提出的观点并结合研究语料 自身的特点,根据《日本语学研究事典》(2007)对流行语构词方式的划分即: 新造语、借用语、转用语这三种形式去考察中日两种语言中流行语的词语构成和 异同点。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研究方法:本文根据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中日流行语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构词法的角度考察中日流行语的特点和异同。 研究对象:中文以语言文学杂志《咬文嚼字》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为研究 对象;日文以2017年-2021年日本国民社主办的“U-CAN 新语・流行语大赏”评 选出的最能反映该年度社会现象、话题度最高的、居流行语排行榜前十位的流行 语为研究对象,详见表1,2。(合计100个) 表1:2017—2021年中国年度十大流行语

从词汇学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网络语言

从词汇学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网络语言 摘要:传统语言正在以网络语言的形式越来越多地介入我们的生活,对现代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词汇学、词汇的理据性等角度分三个方面对英汉网络语言进行对比分析:网络词汇的流行原因和发展、网络词汇的特点以及网络词汇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英汉网络语言的异同,让读者更好的了解英汉构词差异以及文化对构词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语言;词汇;理据性;比较 一.引言 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依赖着互联网,因为互联网的高效率、快速度和超大的信息储存量。现今最流行的事情就是上网,这与20年前只局限于科学研究的状况截然不同。互联网大大的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 国外的一些语言学家已经开始研究这个新的充满挑战的领域——网络语言的研究。David Crystal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是最具有创造性的人群,他们把语言融入到互联网这项科技中,使语言顺应互联网的发展。他认为:“网络语言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语言的看法,因为网络语言是一个新的言语媒介。”1[1] 在中国,网络语言同样也引起了一些语言学家的注意,他们也开始研究网络语言这一新的领域。然而他们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始阶段,仅仅是收集网络词汇,然后将它们分类,其中主要的代表作品有于根元的《网络语言词典》;第二阶段是中心阶段,就是从各个方面分析网络语言的语言学特征,例如从语义学、语用学等方面来分析。然而语言学家的分析各有侧重,他们的分析并不全面, 1[1]Crystal https://www.360docs.net/doc/ca19076383.html,nguage and the Internet[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5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