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脂肪肝的解释

中医对脂肪肝的解释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肝脏内脂肪沉积过多,导致肝脏功能受损。中医对于脂肪肝的解释是,脂肪肝是由于肝脏湿热、脾胃湿浊等内因,以及饮食不节、久坐少运动等外因共同作用的

结果。

中医认为,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是肝脏湿热。湿热是一种病理状态,表现为湿气积聚,阻滞了肝脏的正常运行。湿气会沾粘于肝脏组织,

影响肝脏的排毒和代谢功能,进而导致脂肪在肝脏内积聚过多。此外,湿热还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湿浊,进而影响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使脂肪更容易在肝脏内堆积。

除湿热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高脂高糖饮食会加重肝脏负担,促进脂肪的堆积。久

坐少运动也会导致肝脏功能下降,血液循环不畅,脂肪无法被有效分

解和代谢,进而沉积在肝脏内。

针对脂肪肝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和生活调理。中药治疗

主要通过清热利湿、调理脾胃等方法来改善湿热病理状态,如黄芩、

茵陈、山楂等药物可以清热解毒,白术、党参、山药等药物可以健脾

益气,促进消化和营养的吸收。

此外,生活调理也是治疗脂肪肝的重要环节。首先,要调整饮食

结构,减少高脂高糖、油腻和加工食品的摄入,增加粗粮、蔬菜和水

果的比重。其次,要适当增加运动量,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

于促进脂肪分解和代谢。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作息规律也对脂肪

肝的康复有积极意义。

总之,中医对于脂肪肝的解释是肝脏湿热和脾胃湿浊的共同作用,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脂肪在肝脏内积聚。通过中药治疗和生活调理,可以改善湿热病理状态,促进脂肪的分解和代谢,最终达到治疗

脂肪肝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作息,预防和治疗脂肪肝。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施护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施护 脂肪肝是指肝脏脂肪含量超过正常范围,且没有其他明显病因的一 种疾病。中医认为脂肪肝属于“内伤外感”范畴,即内伤因素导致肝脏 功能失调,再受外感邪气的侵袭而发病。根据中医辨证施护原理,可 以针对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给予相应的中医治疗和饮食调理。 一、中医辨证施护的基本理论 中医辨证施护是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即通过辨别疾病的病机、病因和病理变化,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措施。在脂肪肝的中医 辨证施护中,主要从肝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湿浊蕴结等方面进行 辨证,以达到调理肝脏功能、改善体质和病情的目的。 二、中医辨证辨病 1. 肝脏气滞血瘀辨病 脂肪肝患者常出现面色晦暗、乏力、胸闷、胁肋部疼痛等症状。此时,中医认为肝气郁结,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进而引发气滞血瘀的病 理变化。针对这种病机,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如适量的运动、按摩、艾灸等。 2. 湿浊蕴结辨病 脂肪肝患者常伴有口苦、恶心、纳差、腹胀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 湿浊蕴结于脾胃,引起消化功能异常的表现。治疗时可以采用健脾化

湿的方法,如合理饮食、避免过食生冷和油腻食物,多食用具有健脾化湿作用的食物。 三、中医辨证施护的食疗调养 1. 活血化瘀食疗 食疗方面,可以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材,如红花、山楂、花椒、姜黄等。可以将这些食材煮水或搭配其他食材一起烹煮,进食时可以适当增加食欲,提高肝脏功能。 2. 健脾化湿食疗 对于湿浊蕴结辨病的脂肪肝患者,可以选择具有健脾化湿作用的食材,如山药、糯米、薏米等。可以将这些食材作为主食或配料烹制,适量食用,可以改善消化功能,促进湿气的排除。 四、中医辨证施护的生活调理 除了饮食调理,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施护还需要结合生活方式进行综合调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调节休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晚7-8小时,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减轻肝脏的负担。 2. 适度运动 适当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改善脂肪肝病情有积极作用。

中医对脂肪肝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脂肪肝的辨证论治 引言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肝细胞内脂肪的堆积,常见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中医认为,脂肪肝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因此,在脂肪肝的治疗上,中医采取了辨证论治的方式,根据患者的具 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对 脂肪肝的辨证论治内容。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是一种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舌苔、面色、舌质等病征 进行诊断的方法。对于脂肪肝患者,中医常见的辨证有: •脾胃虚弱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腹胀 等症状。 •湿热内蕴证: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尿黄等症状。 •气滞血瘀证:主要表现为胁肋胀痛、乳房胀痛、舌质紫暗等症状。 脂肪肝的辨证有助于中医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 脾胃虚弱证的治疗 针对脾胃虚弱证的治疗主要是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中药调理:常用的中药有健脾和胃、益气养阴的药物,如 党参、黄芪、山药等。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 同时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2.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饱,多摄入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要避免辛辣、油 腻食物的摄入。 3.轻度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脾胃消化功能的恢复和脂 肪的代谢。建议选择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湿热内蕴证的治疗 针对湿热内蕴证的治疗主要是清热利湿,调理体内的湿气平衡。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中药调理:常用的中药有石膏、茵陈、黄芩等,这些药物 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配合利尿药物,促进体内湿气的 排出。 2.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吃辛辣、油腻、甜食等容易产生湿 热的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蔬果。另外,多饮水也有 助于清洁体内湿气。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 脂肪肝是一种肝脏脂质代谢异常的病变,可以由肝脏本身原因或其他疾病影响脂肪代谢引起。中医学中无脂肪肝的病名,但大多归属于“积证”、“痞满”、“胁痛”、“痰瘀”等病证范围, 与肝郁、痰湿有关。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气病及血,血流不畅,或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稽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互结,内郁肝胆。 根据临床体会,脂肪肝可分为痰湿阻络型。临床表现为形体肥胖,面有油脂,喜食肥甘,胸胁隐痛,腹部胀满,困倦乏力,纳呆口黏,大便油滑或黏腻不爽,小便浊,舌苔白腻,脉弦滑。治疗应理气化痰,祛湿泄浊,可使用涤痰汤合胃苓汤加减。 方药包括陈皮、清半夏、茯苓、竹茹、枳实、苍术、厚朴、泽泻、醋柴胡、萆薢、木香、明矾、生山楂、草决明等。此方可用于肥胖性脂肪肝、肝炎后脂肪肝的治疗。

1.加减运用 在临床上,本证型最为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如果痰热明显,可以加入胆南星和川贝母;如果大便黏腻不爽,可以加入川军、白头翁和秦皮;如果乏力气短,可以加入生黄芪和党参;如果出现肝热头晕,可以加入苦丁茶、栀子和龙胆草;如果血压升高伴有头痛,可以加入生石膏;如果失眠多梦,可以加入炒枣仁和首乌藤。 2.肝郁气滞型 临床表现为胸胁胀闷,抑郁不舒,或周身窜痛,倦怠乏力,腹胀纳呆,便秘,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治疗方法是疏肝健脾,理气活血。方药为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处方为柴胡10克,白芍12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当归10克,牛膝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生山楂15克。主治肝炎后脂肪肝和酒精性脂 肪肝。加减运用:如果两胁刺痛,可以加入赤芍和丹参;如果气短乏力,可以加入生黄芪和党参;如果腹胀,可以加入川朴;如果痛经,可以加入茜草和益母草;如果纳呆,可以加入炒莱菔子和焦三仙。

谈谈中医治疗脂肪肝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谈谈中医治疗脂肪肝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谈谈中医治疗脂肪肝 核心提示:祖国医学认为脂肪肝归属于中医的“积证”、“积聚”、“痰浊”、“肥气”等范畴。目前,对脂肪肝的治疗,西医尚无疗效显著的药物,主要应用调节血脂的药物作为脂肪肝的辅助治疗。而中医药治疗脂肪肝具有疗效稳定、持久、不良反应少等优势。 祖国医学无“脂肪肝”的病名,可归属于“胁痛”、“积聚”等的范畴。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与过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久卧久坐、体丰痰盈、感受湿热毒邪、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有关。病机方面,董氏等 [1] 认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终形成湿痰瘀热互结,痹阻肝脏脉络。治疗以疏肝健脾、理气活血、祛痰化湿为大法。雷氏 [2] 认为病理基础与痰、湿、瘀、积有关,常因痰湿碍脾,能食而不化,形成食积,且郁滞化热;瘀、积影响气血循行,导致气郁、血瘀,相因成病,胶结难解,形成痰、湿、热、气、血、食六郁之证。向氏等 [3] 则强调其基因病机是热毒湿浊蕴结于肝。王氏 [4] 认为肾中精气不足,阴阳失衡,藏精主水及气化功能失调,水不及涵木温土,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血脂失于正常运化,积于血中为痰为瘀,痹阻于肝,则为脂肪肝。总之,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肝脾肾三脏,虽然虚实兼夹,但以邪实为主。水湿、痰浊、瘀血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脂肪肝提示健康危机 近年来中医治疗脂肪肝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许多方药有良好的抗脂肪肝的作用,且副作用小,显示出中医治疗脂肪肝有良好的前景和潜在的优势。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1)临床研究缺乏统一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影响了对疗效的评价,应尽快统一标准,使其客观化,特别要加强B超诊断量化、分级的研究,并且推广使用CT等先进诊断技术。(2)大宗病例研究的报道较少,应通过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提高疗效的可信度,尤其要有对照研究。(3)应该加强远期疗效的观察。(4)脂肪肝的致病因素很多,有肥胖、酒精中毒、糖尿病、营养失调、药物中毒等,其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应更有选择的对不同病因所致的脂肪肝进行针对性治疗,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5)开展系列动物实验研究,逐渐探明其作用机制。

脂肪肝中医辨证施治

脂肪肝中医辨证施治 展开全文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对脂肪的消化、吸收、氧化、分解、合成、转运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保持其动态平衡。脂肪在肝脏中产生堆积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把肝脏比做一个加工车间,怎样会产生产品、原料的堆积呢?经验告诉我们:一是原料进的太多,超过车间的加工能力产生堆积;二是车间的工作效率下降产生堆积;三是产品不能及时运输出去也产生堆积。其实脂肪肝的形成也是这个道理。人体摄入的脂肪食物过量,肝脏代谢脂肪的功能下降或转运能力降低,人的活动量减少,脂肪消耗量减少,都会造成肝脏脂肪的堆积。 中医认为脂肪肝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过食肥甘厚味,过逸少劳,或复加情志失畅,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液内停,痰浊内生,气滞血瘀,气滞痰浊瘀血互相博结,而成本病。脂肪肝病位在脾与肝,遵“ 肝病治脾”理论,治疗以悦脾助运,振奋其用,使得水谷精微归于气化,并重视“ 痰湿瘀” 关键病理因素加以辨证施治。轻中度脂肪肝,即使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阶段,如果能去除病因、积极用中药,肝组织学改变仍可好转,甚至完全恢复。中医根据患者的证型,给予个体化治疗,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脂肪肝是现代医学病名,在古代医籍中尚无脂肪肝的病名及相关的描述,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积聚”、“痞满”、“胁痛”等病的范畴。对其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根据脂肪肝特定的部位,结合原发疾病,依据临床表现,通过长期实践,对脂肪肝的辩证施治总结: 1、肝郁气滞型 症见:胸闷胁胀,脘痞不舒,有时嗳气,情志抑郁 或易怒,腹胀纳少,恶心呕吐,倦怠乏力,苔薄白,脉弦,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闭经。 治法:舒肝解郁,理气活血。 方药:理气降脂汤 柴胡6克,枳壳6克,郁金10克,青、陈皮各6克,佛手6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地鳖虫6克,白术10克,生山楂15克,

脂肪肝的中医辩证疗法

脂肪肝的中医辩证疗法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变化,工作紧张,运动减少,以及检测手段的普及,脂肪肝的诊断率不断提高,且有明显年轻化的趋势。 什么是脂肪肝 中医理论认为:脂肪肝是痰湿、水饮、湿浊、肝胆湿热的证候。阳气虚衰,导致水饮留滞,壅滞日久,则生痰饮。发病之初,大都是由于过食油腻肥甘、酒酪浆饮,大量油脂和高蛋白类物质来不及代谢,留积体内。如果这时候加上七情内伤,则肝气郁滞,疏泄功能下降。另一方面,机体正气虚弱,阴阳平衡失调,尤其是脾肾亏虚,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司,肾虚则气化不利,最终水湿蓄积为病。如果还出现瘀血内停,肝经气机不畅,肥脂湿邪内蕴,与瘀血相搏,产生有形之物,滞于肝脏,因其病位在肝,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脂肪肝了。所以说,脂肪肝的病因,本在脾肾阳虚,标在气郁、食滞、痰饮、瘀血、湿浊。临床多呈本虚标实,虚实兼夹,寒热错杂之系列症状。 脂肪肝并非大病,发病初期若能及时通过中医诊治,一般都可速效。但若迁延不治,积久则会变生大病,需引起足够重视。 脂肪肝的临床症状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肝区或左闷胀腹隐痛等症状。此外,脂肪肝病人也常有舌炎、口角炎、皮肤瘀斑、四肢麻木、四肢感觉异常等末梢神经炎的症状。

脂肪肝的中医辩证疗法 目前西医对于脂肪肝的治疗,主要为降脂药物和保肝去脂药物两大类,短期效果好,但停药后易反弹,且药物的副作用较为明显。而中医的调理方法却能够起到多向调节作用,在改善肝功能、调降血脂、阻止肝细胞纤维化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特别是中医营养学的调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能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同时,中医治病重视辨证论治,体质不同,一人一方,同病不同方,要同时考虑体质、舌脉、症状、体征、四时气候、五运六气等多个因素。若想真正治好脂肪肝,选择中医调理方时非精确辨证不可,因此还是请明医面诊一下才好,。 注重治未病 脂肪肝患者一般在肥胖人群中比较高发,但并不是说,身材偏瘦的人就没有患上脂肪肝的可能。平时饮食不节、作息无规律,导致三焦气化功能衰退,脂肪无法正常代谢,都可能造成脂肪肝。因此,脂肪肝患者在系统调理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营养平衡(需要强调的是,要少喝冷饮以维护正常的体温)和有规律的作息,再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就能控制和改善病情,进而达到痊愈的目的! 感谢您对八方问健的关注和支持~~~~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以及病例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以及病例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现代人因长期过量饮酒、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等原因,年纪轻轻就查出了脂肪肝。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病人多无自觉症状,而多数患者较胖,故更难发现轻微的自觉症状。轻度脂肪肝有的仅有疲乏感,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肝区或右上腹胀满隐痛等感觉。临床检查,75%的患者肝脏轻度肿大,少数病人可出现脾肿大、蜘蛛痣和肝掌。 脂肪肝属“积聚”、“痞证”范畴。外因多为进食膏粱厚味或者嗜酒无度。生湿酿痰;内因则由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水湿不能化为精微,聚而为湿为痰,瘀阻肝络,滞留于肝而形成本病。 脂肪肝中医辨证调理护肝养肝 1、肝胃不和、肝气郁结、痰瘀阻络型 (1)临床表现: 肝区胀痛、胸闷不舒、倦怠乏力、善叹息、恶心纳呆,并随着情志变化而增减,肝脏肿大或不肿,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玄细。 (2)治疗原则:当以疏肝理气、化痰祛瘀 2、脾虚湿盛、痰湿内阻、肝郁血瘀型 (1)临床表现: 右肋胀满、嗳气恶心、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厚白腻、脉濡缓。 (2)治疗原则:以疏肝健脾、祛湿化痰 3、痰瘀痹阻、肝肾亏虚、脾失健运型。 (1)临床表现: 体型稍胖、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偶有头痛、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2)治疗原则:滋肾养肝、活血化淤、清热化痰。 4、痰瘀互结、气滞血瘀、瘀浊内滞型 (1)临床表现: 原有消渴病、素体阴虚火旺、慢性迁延性肝炎、肋下肿大、质中拒按、纳减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3)治疗原则:益气活血、化痰祛瘀、消肿散结 温馨提示: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只要能控制病因,病情就会改善和康复。当然长期持续发展下去,也会导致肝硬化。因此发现疾病,要及早治疗,以防病情迁延。

中医药调理脂肪肝的方法及原理

中医药调理脂肪肝的方法及原理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点是肝脏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肝脏功能 受损。中医药在脂肪肝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调理身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肝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脂肪肝的目的。 中医药调理脂肪肝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中医调养。中药治疗 是通过中药的药理作用,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清热解毒,改善肝脏功能。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黄芩、茵陈等,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利胆排脂的作用,能够有效减少脂肪在肝脏中的积聚。针灸疗法是通过针刺经络,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肝脏的代谢功能,达到治疗脂肪肝的效果。中医调养是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减少脂肪肝的发生。 中医药调理脂肪肝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改 善肝脏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脂肪肝的发生与体内的湿热、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湿热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过重,导致肝脏功能受损;气滞是指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肝脏气机郁滞;血瘀是指体内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肝脏功能受损。中医药调理脂肪肝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中药的药理作用,清热解毒,利胆排脂,改善湿热、气滞、血瘀等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脂肪肝的目的。 中医药调理脂肪肝的方法还需要结合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同人的体质 和病情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对于体内湿热重的患者,可以选择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对于气滞重的患者,可以选择调理气机的中药进行治疗;对于血瘀重的患者,可以选择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此外,中医药调理脂肪肝还需要结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如合理安排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等。 总之,中医药调理脂肪肝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中医调养。通 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肝脏功能,中医药可以达到治疗脂肪肝的效果。然而,中医药调理脂肪肝的方法需要结合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同

脂肪肝,这是肝中有“痰毒”!一张暗藏玄机的小方子轻松解决。中医治病我更崇尚大道至简,越简单越有效

脂肪肝,这是肝中有“痰毒”!一张暗藏玄机的小方子轻松解决。中医治病我更崇尚大道至简,越简单越有效 脂肪肝虽然不痛不痒,但时间长了会严重影响肝功能,甚至会引发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化时间长了就可能癌变。 然而现在患脂肪肝的人可不在少数,而且还有年轻化的趋势。而且这个病常常还伴随有高血脂,不夸张的说,高血脂患者有多少,脂肪肝患者就有多少。 当年,我看我老师面对脂肪肝患者的时候,开的方子很简单,也没有比较特殊的药,分量也不大,但效果还不错。 我就问老师:“病人患脂肪肝时间也不短,为什么用药这么轻,不是猛药除沉疴吗?” 老师说:“你记住,我们中医治病是越治越简单的,要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大道至简,治病也是如此。” 方:决明子,泽泻,竹茹,丹参,郁金,荷叶。 这个小方子看着平平无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呢? 我给大家看一则案例。 曾有一个中年男子,在体检的时候发现自己得了脂肪肝,同时,在几年前他就又高血脂症。

自得了高血脂症后,就这不能吃,那不能吃,还用药物治疗,没成想即使这样也逃不过脂肪肝的命运,真是防不胜防啊。 患者对西医治疗失去了信心,但又不能不管啊,就想找中医调理一下,也没指望治好。 刻诊,见患者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象滑数。 便给患者用了这个方子,大概三个月左右,才取得成功。 我一看,这显然是有痰热啊。 痰热和脂肪肝有关系?我们先看,脂肪肝从字面上理解,就知道和脂肪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是从西医角度说的。 从中医角度来看,这所谓的脂肪就是痰毒。高血脂、脂肪肝都是体内痰浊太多引起的。 在这里有必要说说中医里的“痰”。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就是由肺产生,能咳出来的那种,不用多说。 无形之痰呢,是脾运化能力下降,或水液在体内循环、排泄过程中遇到阻碍,形成异常的聚积,逐渐形成的一种病理物质。 中医把它们称为痰饮,其中秽浊、黏滞、稠厚的叫做“痰”,清稀、澄澈的叫做“饮”。 那么,遇到像这位患者的情况,无论是高血脂,还是脂肪肝,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痰热。

中医话说脂肪肝

中医话说脂肪肝 中医上虽无“脂肪肝”之病名,但对脂肪肝病症的认识和治疗却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随着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对脂肪肝的病因病机、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筛选出一些治疗脂肪肝的中草药和食疗效方,使脂肪肝的治愈率显著提高。 中医认为,脂肪肝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外因为嗜酒过度、过食肥甘厚腻食物;内因则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谷不化、聚久成痰浊,留而成瘀,痰瘀互结于肋下开成痞块,即脂肪肝。 中医专家分析认为,脂肪肝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不节———饮食对维持人体新陈代谢及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然而,饮食合理与否对机体的健康有直接的影响。据观察,许多脂肪肝如肥胖性脂肪肝、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和肝炎后脂肪肝等患者均与饮食不当相关。如患者多喜吃肥厚油腻食物、汤水以及狂饮啤酒、烈酒等。 肝失疏泄———肝居右肋部,主疏泄,具有调节机体情志、消化吸收和气机调畅之功能。如肝疏泄功能失常,就可引起一系列病症。 脾运失健———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之功。脾气得运,则机体营养充足;如果饮食不当伤脾,则脾失健运;脾不健运,则脘腹痞满、纳呆、便溏;脾虚失运,则面目虚浮、舌体胖大。 湿滞中焦———如果机体摄入营养物质过多,脾运化不力,加之卧床过多、活动过少,易致湿热臃结中焦,日久不解,化为痰湿,脂浊停于肋下而致病。 肾气亏虚———中医说,肾为先天之本,内居元阴、元阳,肾为痰之根,脾为痰之源。若肾气不足,肾阳虚弱,气化无力,则可加重痰湿和血脉瘀滞,诱发脂肪肝的形成。 脂肪肝的食疗原则 蛋白质的缺乏也是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给予含人体必需氨基酸丰富的高价蛋白质,如去脂牛奶、水产品、鱼类、豆类制品、去黄鸡蛋、肉类等。

中医名家治疗脂肪肝经验方

中医名家治疗脂肪肝经验方 脂肪肝是指由于肝脏本身及肝外原因引起的过量脂肪(主要为三酰甘油)在肝内持久沉积所致疾病。常见原因为长期酗酒、营养不良、饥饿、肥胖、小肠改道手术、糖尿病、皮质激素、妊娠、肝炎及毒物的损伤等。本病在中医学中无相应的病名,散见于中医“痰证”、“脂满”、“积聚”、“症瘕”、“胁痛”等病症中。 颜德馨教授曾经是脂肪肝患者。1962年,颜教授患了急性黄疸型肝炎,谷丙转氨酶高达500单位/升,在住院期间,除了服用清热解毒方剂外,还连续使用葡萄糖加胰岛素冲击疗法,结果导致身面虚浮,胁痛绵绵,痰多白沫,精神委顿,体重由65千克迅速增加到82.5千克。经过西医检查,确诊为脂肪肝,后用护肝保肝之法调养了几个月,竟然没有半点功效,症状有增无减。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颜教授见治肝无功,于是转以治脾,自拟【逐湿运脾饮】,治疗一个月,浮肿先退下去了,痰沫也渐渐消退,吃得也渐渐多了,脸色也红润了,肝功能检查基本恢复正常。颜老说,他所拟的【逐湿运脾饮】实际上就是五苓散加苍术。 其原理为:脂肪肝的根源在于土(脾)壅木(肝)萎,而脾土恶湿,水留则湿著,用苍术可燥脾胜湿,土疏则木茂。颜老服用逐湿运脾饮1个月之后,改以苍术研末,每次吞服9克,以巩固疗效,他的脂肪肝后来再也没有犯过。下面是五苓散的处方: 【出处】《伤寒论》【组成】猪苓(去皮)12克,泽泻2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桂枝(去皮)8克。【用法】研为散剂,每服6~10克,每日2服;或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关幼波、陈伯咸、何炎燊三位教授对于脂肪肝的研究也颇为深入,临证治疗常药到病除,下面介绍他们的证治验方,供大家学习参考。

脂肪肝临床中医中药治疗

脂肪肝临床中医中药治疗 脂肪肝以右胁疼痛、不适,倦怠乏力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中医“胁痛”、“肝着”、“肝壅”、“积聚”、“痰浊”、“瘀血”等范畴。祖国医学虽无脂肪肝的病名,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表现很早就有论述。中医理论认为本病以痰湿内停,瘀阻气滞为主要病机,多因饮食失调、肝气郁结、湿热蕴结、中毒所伤等致病。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胃、胆。主要病理产物为痰饮、瘀血、气滞。病性属本虚标实证。在本为气虚,主要见肝气虚,脾气虚;在标为湿热、痰饮、瘀血、气滞,且多兼夹出现。临证治疗宜标本兼治,以确定祛邪扶正以孰为主。 近年来临床及研究表明,中医药对脂肪肝的防治,具有作用广泛、效果稳定、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小、适宜长期服用的特点,有广阔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常见的临床分型 在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委员会制定了脂肪肝的辨证分型标准,即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瘀血阻络四型,且经过临床统计发现以肝郁脾虚型患者较多,肝肾阴虚型和瘀血阻络型者较少。虽有此鉴,但在临床实际运用时,各方学者对于相关证型的具体论述仍有出入[2~4]。但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主要以以下四种证型较为常见: 湿热蕴结:①症状:右胁胀痛或胀满不舒、口苦咽干、脘悶纳呆,腹胀满闷、大便黏腻不爽、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②病因病机:诸症系因湿热蕴结,肝失条达疏泄失职所致,故见右胁胀痛或胀满不舒;湿热内蕴,阻滞胆汁的排泄,故见口苦咽干;湿盛重着则肢体困重;肝失疏泄、横克脾土,故脘闷纳呆,腹胀满闷,大便黏腻不爽;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蕴结之象。 痰瘀阻滞:①症状:右胁剌痛和胀痛、面色灰暗、神倦嗜睡,腹胀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苔白腻苔白腻。脉沉涩。②病因病机:诸症系由痰湿阻滞日久致气滞血淤所为。痰浊瘀血为阴邪及有形之邪,皆可经阻滞经脉致肝络不通而见右胁剌痛和胀痛。淤血阻滞,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灰暗。痰湿阻滞,气血不畅,无以上荣神明故神倦嗜睡,腹胀不舒。肝失疏泄,影响脾胃的运化,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苔白腻苔白腻。脉沉涩亦为痰瘀阻滞之象。 肝脾气虚:①症状:肝区隐痛或隐隐不适,头晕、倦怠乏力,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舌质红,舌体肥大,苔薄腻,脉沉细或弦细。②病因病机:诸症系因肝脾气虚,功能减退所致。肝气不足,疏泄功能减退可致肝区隐痛或隐隐不适,头晕;木不疏土,脾虚运化失职,则倦怠乏力,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舌脉之象表现为舌质红,舌体肥大,苔薄腻,脉沉细或弦细。 肝肾亏虚:①症状:胁肋隐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胸闷善太息、舌质淡、苔少薄白,脉沉细。②病因病机:诸症系因肝肾精血不足,致肝失调达所致。肝血不足,则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肝虚疏泄失职,故胸闷善太息。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脂肪肝是由多种疾病和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紊乱、脂类物质动态平衡失调、肝细胞物质摄取增加而脂肪氧化减少,导致肝细胞内脂肪蓄积的一种病理过程。最常见的原因有肥胖、糖尿病、酗酒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近年来脂肪肝发病率日渐升高。 标签:脂肪肝;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脂肪肝一般认为是良性病变,但目前认为其可以直接通过炎症发展为肝纤维化。因此,脂肪肝的防治日渐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对脂肪肝的辨证施治亦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简要阐述如下: 1病因病机 脂肪肝在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众多学者认为其当归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肥气”、“肝着”、“痰浊”、“积聚”等范畴。 中医认为,脂肪肝的病因多责之于嗜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少劳安逸,或饮酒过度,或情志失调,或感受湿热疫毒,或久病体虚,以及食积、气滞、疫气等,而引发本病。其病位主要在肝,与肝胆、脾胃、腎等脏腑密切相关。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而痰浊、瘀血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1-2]。古今医家对其病机的认识各有不同,并未统一。多数认为是由于嗜酒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久卧久坐,体丰痰盛,或情志失常,长期忧思郁怒,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湿停聚,痰浊郁结,气滞血瘀,最终形成湿痰瘀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成。此外,机体气血虚、肝失调养及肾精亏耗、水不涵木也是常见的一种观点。其主要症状为倦怠乏力、胁痛、胁胀、脘腹痞闷、纳差、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腰膝酸软,舌苔腻等。 2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单健[3]认为脂肪肝以肝气郁结为多,病程迁延日久可致瘀血阻滞,故把脂肪肝辨证分为肝气郁结及瘀血内阻两型,以疏肝理气止痛和活血化瘀立法,辨治效果满意;陈小舜[4]认为脂肪肝是由于食滞肠道、生湿成痰、痰滞互结、气机不畅、日久气滞血瘀、痰瘀滞互结,或久病体虚、精血亏损或肝郁日久化热,耗伤肝阴致肝阴不足,将脂肪肝分为痰瘀互结、肝阴不足挟瘀滞两型。裴道夫等[5]认为脂肪肝主要由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阻血瘀所致,将脂肪肝分为肝郁脾虚、血瘀痰阻、肝肾阴虚三型。潘金友等[6]认为脂肪肝是由于肝胆疏泄失常、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输布精微,致瘀、痰、湿阻络而为病。将脂肪肝分为肝气郁滞、湿热内蕴、肝阴不足、气滞血瘀、阳虚浊阴五型。其中肝气郁滞型,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湿热内蕴型,治宜清热利湿为主,方用柴平汤和五苓散加减;肝阴不足型,治宜养血柔肝,方用一贯煎为主;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文档资料

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脂肪肝一般认为是良性病变,但目前认为其可以直接通过炎症发展为肝纤维化。因此,脂肪肝的防治日渐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对脂肪肝的辨证施治亦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简要阐述如下: 1病因病机 脂肪肝在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众多学者认为其当归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肥气”、“肝着”、“痰浊”、“积聚”等范畴。 中医认为,脂肪肝的病因多责之于嗜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少劳安逸,或饮酒过度,或情志失调,或感受湿热疫毒,或久病体虚,以及食积、气滞、疫气等,而引发本病。其病位主要在肝,与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而痰浊、瘀血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1-2]。古今医家对其病机的认识各有不同,并未统一。多数认为是由于嗜酒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久卧久坐,体丰痰盛,或情志失常,长期忧思郁怒,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湿停聚,痰浊郁结,气滞血瘀,最终形成湿痰瘀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成。此外,机体气血虚、肝失调养及肾精亏耗、水不涵木也是常见的一种观点。其主要症状为倦怠乏力、胁痛、胁胀、脘腹痞闷、纳差、恶心呕吐、口干口

苦、腰膝酸软,舌苔腻等。 2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单健[3]认为脂肪肝以肝气郁结为多,病程迁延日久可致瘀血阻滞,故把脂肪肝辨证分为肝气郁结及瘀血内阻两型,以疏肝理气止痛和活血化瘀立法,辨治效果满意;陈小舜[4]认为脂肪肝是由于食滞肠道、生湿成痰、痰滞互结、气机不畅、日久气滞血瘀、痰瘀滞互结,或久病体虚、精血亏损或肝郁日久化热,耗伤肝阴致肝阴不足,将脂肪肝分为痰瘀互结、肝阴不足挟瘀滞两型。裴道夫等[5]认为脂肪肝主要由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阻血瘀所致,将脂肪肝分为肝郁脾虚、血瘀痰阻、肝肾阴虚三型。潘金友等[6]认为脂肪肝是由于肝胆疏泄失常、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输布精微,致瘀、痰、湿阻络而为病。将脂肪肝分为肝气郁滞、湿热内蕴、肝阴不足、气滞血瘀、阳虚浊阴五型。其中肝气郁滞型,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湿热内蕴型,治宜清热利湿为主,方用柴平汤和五苓散加减;肝阴不足型,治宜养血柔肝,方用一贯煎为主;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方为血府逐瘀汤、失笑散;阳虚浊阴型,治宜温补肝肾,常用真武汤、济生肾气丸。 现将临床常见的证型总结分述如下: 2.1肝郁脾虚证 主证:胁肋胀痛,心情抑郁不舒,乏力,纳呆,脘腹痞闷,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进展 标签:脂肪肝;中医药;研究进展 脂肪肝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多种病因导致肝脏脂肪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组综合征。肝细胞内脂质积聚超过肝湿重的5%,或在显微镜下每单位面积含有脂肪滴的肝细胞超过30%,就称之为脂肪肝。脂肪肝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其肝纤维化发生率达29%~39%,肝硬化发生率为8%~31%[1,2]。脂肪肝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威胁人类健康的又一大类疾病,因此,研究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查阅了近10年来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现将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病名的认识 中医学中无脂肪肝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归属“胁痛”、“积证”、“肥气”、“癥瘕”、“肝着”、“痰浊”等范畴,《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说明肝之积块在胁下,状如覆杯,名曰肥气,指出了病位、症状、病名。 2发病率及流行病学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检测手段的进步以及保健意识的增强,脂肪肝的检出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郅淑棉[3]对某大学教职工脂肪肝调查:3 027名教职工脂肪肝的检出率为10.41%,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女检出率差异显著,男性有低龄化发病趋势。刘朝晖等[4]应用B超检测1 832例20~63岁武警某部人群,脂肪肝检出率为12.5%。范建高等[5]通过随机多级分层整群抽样对上海市3 175例成年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及年龄调整后上海市成年人脂肪肝患病率为17.29%,酒精性肝病和NAFL (非酒精脂肪肝)的患病率分别为0.79% 和15.35%。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脂肪肝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之前男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而50岁以后女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 总之,当前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而NAFL的患病率在不断攀高,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为 5.2%~11.4%。所处地区经济越发达,脂肪肝发病率也越高,且发病渐趋低龄化,并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肝病,在我国亦有望成为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 3病因病机 脂肪肝的病因中医多责之于七情郁结,饮食内伤和酒食失节,过度肥胖,或情志失调,或少劳安逸,或感受湿热疫毒,或久病体虚以及食积、气滞、疫气等而引发本病。叶未设[6]指出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与中医理论中的痰、瘀、湿、积

脂肪肝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

脂肪肝人群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 本指南合用于脂肪肝人群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一、脂肪肝人群的范围 脂肪肝人群普通指偏食荤食、甜食、酗酒、形体肥胖者,或者人为节食、长期饥饿、神经性厌食、肠道病变致营养不良者,活动过少的中老年人,特别是患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药物中毒、化学物质中毒、孕妇及家族性代谢性疾病的人群。 (一)形体肥胖,体重超重 20%以上者。 (二)长期饮酒或者饮酒量较大者。 (三)不良饮食习惯者,如:暴饮暴食、嗜油腻饮食等。 (四)血糖控制不达标、胰岛素反抗、用药不规范等。 (五)高血脂、高胆固醇家族史、家族性代谢性疾病者。 (六)缺乏运动者。 ( 七 )营养不良者,如:人为节食、长期饥饿、神经性厌食、肠道病变引起吸收不良等。 (八)孕妇。 (九)药物中毒、化学物质中毒。 二、脂肪肝人群中医分类 按中医证候理论和中医体质辨识对脂肪肝人群普通分为以下五类:

(一)平和体质类:无明显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二)痰浊倾向类:体胖、身重困乏、不欲活动、痰多、舌胖大、苔腻或者水滑、脉滑。 (三)湿热倾向类:体胖,口腔粘腻,口干口苦,便秘或者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四)肝郁脾虚倾向类:性格内向,情绪易波动,工作时易感疲乏,平时易感冒,食欲差,大便不规律,舌淡、苔薄、脉细弦。 (五)气滞血瘀倾向类: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急躁易怒,常伴有各种疼痛,女性朋友则浮现痛经,经色紫暗有块等,面色偏黑,唇色紫暗,舌质紫暗或者见瘀斑,脉涩。 三、脂肪肝人群预防保健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1. 顺应四季气候变化,调整生活起居。 2. 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勿暴饮暴食,勿饥饱失常,戒烟限酒。 3. 适当运动锻炼。 4. 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高血脂、高血糖等危(wei)险因素。 5. 定期于医院查肝功、血脂、腹部 B 超。 6. 时常感觉肝区不适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1.建档。将脂肪肝危(wei)险人群的健康信息纳入居民健康档 案。 2.随访。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腹部 B 超。 3.健康教育。匡助高危人群掌握脂肪肝防治知识,为其提供控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